第133章 學以致用

新老師留下的第一個謎題,說難不難,可是,即便以劉同壽的聰明勁,也想了好半天才想通,導致他都沒來得及送老師出門。

當然,這很可能也是在張孚敬的算計之中的,想明白了之後,劉同壽也隻有苦笑的份兒了。他知道,這是張孚敬為了讓他盡快進入角色,適應官場設下的小考驗,如果連這麽簡單的關口都過不去,還談什麽縱橫朝堂,中興大明?

同時,他的緊迫感也更強烈了。

張孚敬會這麽做,最重要的原因是,老人覺得自己在朝堂上的時間已是時日無多,就算有揠苗助長的嫌疑,他也隻能這麽做,至少要他離開之前,讓劉同壽完全適應官場,最好能獨擋一麵。

劉同壽也不是沒提過,兩人聯手,內外呼應,是不是更好一些。可張孚敬的答複是,讓他好好觀摩,什麽時候能領悟出,兩人聯手,不如一退一進的道理,他的大局觀就基本合格了。

這個道理,劉同壽還沒想出來,其實他也沒空去想,張孚敬帶給他的信息量太大了,同時,也給他帶來了很多難題。有的是張孚敬故意的,有些是無意的,故意的那些都是考驗,有法而循,無意的那個則是真正的難題,近乎無解。

飯要一口一口吃,劉同壽準備按部就班的先解決那些相對容易的考驗,張孚敬走後,他將自己的小團隊召集了起來。

眾人都是一掃先前的頹喪之氣,露出了興奮之色,連最穩重的韓應龍都是如此。

由不得他們不高興,張孚敬的到來,本身就意味深遠。而他和劉同壽又談了快兩個時辰,眼見著到了子夜時分方才離去,出門時那酣暢淋漓的笑聲,更是遠近可聞!

就算遲鈍如沈方卓,也能感受得到這裏麵的味道不一般了,相談甚歡。把酒夜話,自己這一方由地獄到天堂的走了一遭,轉機赫然已在眼前。眾人又怎能不喜?他們都迫不及待的等劉同壽宣布好消息了,隻不過,他們最先等來的,卻是個莫名其妙的問題。

“對共濟社。各位怎麽看?”

“肯定是好事啊。”梁蕭第一個做出了回答,他跟劉同壽的交情最好,顧忌也少,“不過,同壽你不是說過。這也容易招惹麻煩,所以要小心從事,不使其擴散開來麽?”

劉同壽不置可否的點點頭,又將目光轉向了孫升和韓應龍。

“梁兄有切身體會,上虞的反饋也是同樣,愚兄當日在杭州與賢弟所說,應該是不差的。”孫升緩緩說道:“不過,往深了想的話。確實需要謹慎。否則很容易就會成為口實,引起朝廷的警惕。”

在杭州,他也曾盛讚過一番這個組織。但和張孚敬的視角不一樣,他僅僅是從仁義德信這方麵來評價的,尚屬書生意氣的範疇。時隔數月,入京以來。又經曆了不少事,他的思想也成熟了不少。舊事重提,他的態度也顯得慎重了許多。

“莫非賢弟與張閣老談及了此事?”韓應龍想的更深。

眼看著已經是三更了。劉同壽不會無聊到大半夜的跑來自賣自誇,顯然意有所指。如果他猜的不錯,那就是張孚敬談到了此事,並表達了某種意向。

“韓兄說的不錯,孫兄顧忌的也有道理。”劉同壽做出了正麵回答,並且第一次以上位者的心態分析起身邊的人來。

他身邊可信賴的士子中,除了眼前三人,還有個蘇子陽。不過後者是個書呆子,暫時派不上用場,以後麽,若是能通過會試,倒是可以讓他往禦史方麵發展。反正隻要能接受簡單的指令,並且遵照執行就可以了,言官隻需要膽子大,敢說話就足夠了。

梁蕭對自己異常崇拜,忠心毋庸置疑,不過這人的才學有限,鄉試都是勉強過的,想通過會試隻怕很難,就算通過了,用處也不是很大。

想來應該是家庭的因素,導致此人性格偏軟,沒有什麽主見,遇事時,雖能穩住立場,但卻沒有應變的能。這樣的人,留在身邊幫忙搖旗呐喊,效奔走之力最為合適,放出去的話,很可能不是助力,反而會成為破綻。

孫升家學淵源,才情橫溢,正氣凜然,同時又不失機變之能,正是最適合獨擋一麵的好助手。唯一需要顧慮的,就是此人的忠誠度,以及衝勁會不會太足,以至於過了頭。

不過,今夜之後,這些顧慮基本上都可以打消了,如果接下來不出意外的話,那劉同壽準備把孫升當做計劃中的重要執行環節。

而韓應龍則不愧是狀元之才,他慮事周全,處變不驚,少了些鋒芒,心性卻足夠沉穩,行事手段也圓潤。這種人應該更適合在朝中發展,當個官僚,為自己抵擋各方麵的明槍暗箭,互為應援。

放出去獨擋一麵也不是不行,不過對那個開拓性計劃來說,過於保守的執行人恐怕會事倍功半,屬於浪費人才。

這樣評估著,劉同壽的構想由模糊轉為清晰,漸漸形成了一個大致的攏廓。

“共濟社的發展會引起朝廷的忌諱,但如果這組織的控製權是在朝廷手中呢?各位覺得,將會如何?”劉同壽又問。

“這……是好事啊!”孫升猛的站起身,話語中有著壓抑不住的興奮之意,“朝廷本來就是以鄉老、士紳治理地方,現在也不過是換了個法子,但控製的力度卻增加了不少。舉例來說,同壽你為了對抗謝蘭,發動上虞百姓去縣城助威,一呼百應,換了衙門,怎能有這樣的效果?”

“百姓們敬畏朝廷天威不假,可是,敬畏和衷心的擁護完全不是一回事啊!如果天下百姓都能以村鎮為家,一體而同,不但能解決內地百姓的諸多難題,邊患怕是也有迎刃而解的希望啊!”他越說越激動,語速也越來越快,梁蕭等人受他感染,也是興奮莫名。

隻有韓應龍保持著鎮定,他沉聲問道:“這事得了張閣老首肯?那聖意又如何?朝議能通過嗎?”

劉同壽點點頭。又搖搖頭:“老師隻是對我說及此事,並未對外宣揚,不過。我們的看法是一致的,聖意難明,但朝議卻定然是通不過的,反而會引起一番大亂。亂子一起。皇上就算持讚同意見,也會很快轉變,和王安石當年變法的局勢走向,應該是別無兩樣。”

“怎麽會……唉!”孫升錯愕難當,本待發問。可仔細想想後,卻也無可奈何,隻能長歎了一聲。

變法這東西,就是調整利益分配方式,良法劫富濟貧,惡法劫貧濟富。後者施行不難,因為富的通常是權貴階層,而前者要施行起來。卻是難比登天。拗相公雄才大略,皇帝也是鼎力支持,可最後怎麽樣?

當今天子性情難測,喜怒無常,張孚敬聖眷漸衰,已然日暮西山。又如何能跟王安石相比?

他學貫古今,經史典故都是爛熟於胸。如何不知道其中門道?隻是一時激動,難以自已罷了。

“孫兄也不必失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既然事情遲早都要做,那麽,有人支持,總比沒有強。”穿越以來,張孚敬應該是對劉同壽影響最深的人了。剛剛那場長談中,老人給他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無法動搖的強大自信。

哪怕談到的是讓一個小道士主宰朝堂,這樣的逆天之事;或者自己被夏言打得落花流水,招架不能這種糗事;再或他心灰意冷,準備徹底放棄,張孚敬依然給劉同壽留下了這樣的印象。

挫折打不倒,難關難不住,消極情緒很快會得到調整,張孚敬現身說法的告訴劉同壽,上位者的基本功是什麽。

劉同壽其實能猜到,那個難題,張孚敬可能也沒什麽好辦法,隻能見機行事。但老人表現出了信心,也展示了能克服各種難題的能力,他就相信對方,或者說是願意相信也可以。

現在,就是他學以致用的時候了。

“賢弟說的是。”立竿見影,孫升的臉色也是有所好轉。

“孫兄,如果你真的中了榜眼,你可願屈就,外放去上虞做個知縣?”劉同壽又問。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愚兄自然沒什麽舍不得的,而且……唔,原來如此!”孫升茫然回答,說到一半,卻是眼睛一亮,但很快又黯淡了下去:“這個想法很好,隻是很難實現啊。”

見劉同壽露出了疑惑之色,韓應龍趕忙解釋道:“誌高的意思是,翰林院的位置他可以不在意,但大明官製,官員不可以在家鄉任職,誌高是餘姚人,想當這個上虞知縣,恐怕……”

“原來如此,那就麻煩了。”劉同壽拍拍額頭,很是苦惱,看來自己的主宰朝堂之路,還很漫長啊。官場上的規矩或潛規則,他完全就搞不清楚。

“也不麻煩。”孫升的反應極快,“既然同壽有把握說服張閣老幫忙,那進了翰林院反而更自由。愚兄可以提出不修撰經史,直接去江南觀風,上虞馮知縣與賢弟的關係甚好,愚兄又有翰林庶吉士的身份,他應該會全力配合的。”

想了想,他又補充道:“有了東山的底子在,再借著賢弟的威望,施政愚兄未必在行,但僅僅是推廣共濟模式,卻是不難,而且還能保證共濟社不會為奸人所用,牢牢控製在朝廷手中。唯可慮者,倒是愚兄才疏學淺,恐怕未必能……”

在東林黨大興以前,明朝的進士分配還是比較寬鬆的,一般來說,至少也能撈著個縣令的位置。而前三甲的待遇則是始終沒變過,翰林院這個清貴之所會向他們敞開大門,其餘的人就未必有這麽幸運了。

梁蕭拍著孫升的肩膀,大咧咧道:“誌高,你有什麽好擔心的?張閣老已經站在咱們這邊了,孫翥那些小人還有什麽可在意的?沒有他們幹擾,同壽的點評怎麽可能落空?也就是梁某的學問確實不濟,不然啊,我倒要跟你爭爭這個差事呢,哈哈。”

“說的也是呢,也好,那咱們就好好商議一下,把細節也完善了,權當是提前慶祝了吧?”

“好,孫誌高說的不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俺沈某人也要與各位共進退。”

房間一下子變得喧鬧起來,但是卻並不顯突兀,因為除夕夜的午夜已過,守歲人們都發出了陣陣的歡呼聲,遠近可聞的爆竹聲也在提醒著世人……

新皇登基以來的,第十四個年頭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