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文化人,講的話都是一套一套的。”孫總這時候也插了一句。
“是啊,這位老板還是儒商啊,小妹失禮了。”美女說。
這下把陳實弄的不好意思了,臉騰的一下變紅了,表現的過頭了。
這時候,美女把蓋在玻璃杯上的玻璃片給揭開,雙手捧杯,一一端隻三人麵前。
“蒙頂甘露茶形狀纖細,湯色黃碧,清澈明亮;使人齒頰留香。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讚頌蒙頂茶的文章:白居易在《琴茶》一詩眾寫道:琴裏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唐代黎陽《蒙山白雲岩茶》詩中稱頌若教陸羽持公論,應詩人間地一茶。文彥博在《謝人惠寄蒙頂茶》詩中雲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雲腋勝醒醐。明代錢椿年《茶譜》中記述:茶之產於天下多矣!劍南油能頂石花,湖州油顧渚紫筍,峽州油時澗明月……其名皆著。品地之,則石花最上,紫筍次之。清朝趙恒葉留油色淡香長自仙的佳句。從這些文辭優美的詞句中,我們不難體會道曆代文人對蒙頂茶的酷愛程度之深。當然還有最出名的兩句剛才已經說過了,小妹我也就不獻醜了。甘露在梵語是念祖之意;二說是茶湯似甘露。甘露茶采摘細嫩,製工精湛,外形美觀,內質優異。其品質特點:緊卷多毫,淺綠油潤,葉嫩芽壯,芽葉純整,湯黃微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鮮。”
陳實三人端起熱氣騰騰的茶杯,沒有先喝,現場有美女在,怎麽也要矜持一點,先觀形,後品評,怎麽也要附庸風雅一番。
果然這蒙頂甘露,看之,緊湊多銀毫、嫩綠色潤,外形美觀,淺綠油潤,茶形狀纖細,葉整芽泉,葉嫩芽壯;聞之,香氣馥鬱芬芳鮮嫩,高爽;飲之,味醇甘鮮。
這正是茶湯似甘露,碧清微黃,滋味鮮爽,濃鬱回甜。嫩綠色潤,內質香高而爽,味醇而甘,湯色黃中透綠,透明清亮,葉底勻整,嫩綠鮮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鮮,沏二遍時,越發鮮醇,使人尺頰留香,讓人產生一種美的享受。
看著嫋嫋升起的水汽,給人一種不真實,虛幻的感覺,有一種摸到道的邊緣體會,整個人的心靈也得到了升華和洗滌。
美女淨完手,看著大家臉上滿足的表情,她的臉上也是非常享受的樣子,“關於蒙山茶,有很多傳說,但是最有名的隻有兩個,不知道大家聽沒聽說過,如果沒有聽說的話,小妹就獻醜了,權當給大家增添一點飲茶的小點,聊以娛樂。”
傳說一,據史料記載,蒙山產茶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相傳在西漢末年,蒙山寺院中有位普慧禪師,在上清峰上栽種了七棵茶樹。這七棵茶樹“高不盈尺,不生不滅”年長日久,春生秋枯,歲歲采茶,年年發芽,雖產量極微,但采用者有病治病,無病健身,人稱“仙茶”。關於七棵“仙茶”在漢碑和明清兩代的石碑以及《名山縣誌》中均有記述。但這七棵茶樹究竟從何而來,如何傳播四方?眾說紛紜。有的認為從雲貴高原引入,有的認為從福建建溪引入,也有的認為從峨眉山采集的茶種培植而來,至於這七棵仙茶如何發展和傳播的,更有不少神話般的記述和傳說。
據說很早以前,有位老和尚身患重病,服藥無效,忽有一老翁來訪,謂“春分時節采得蒙山玉葉,用山泉煎服,可治宿疾”。老和尚信其言,如法采製仙茶,服後果然病情漸愈,久服更覺神清體健,精力更旺,於是就在蒙山頂上築起石屋,找了一位老漢專門培育和采製茶葉。老漢早年亡妻,隻有一個女兒,兩人相依為命,因女兒出落得和“玉葉”那樣受人喜愛,因而取名玉葉。玉葉長得秀眉大眼,聰明伶俐,年方十六,尚末許親。
一天老漢要玉葉下山購物,不料在半山腰碰到幾個惡少,攔住去路,百般調戲汙辱,玉葉急中生智,放開嗓子大喊救命。悲淒的喊聲驚動了正在砍柴的青年王虎。王虎長得虎背熊腰,憨厚老實。聽到喊救聲,急忙奔去,但見惡少在光天化日之下調戲一個少女,氣憤極了,順手拾起一棍木棍,大喝一聲,直衝過去,那些紈絝子弟哪是王虎的對手,有的被打得抱頭討饒,有的邊罵邊溜,玉葉得救了。她看了看虎子說:“感謝壯士救命之恩!”說罷跪在地上連連叩了三個響頭。這可把虎子急壞了,忙扶起姑娘說:“這是我應該做的,快別這樣。時間不早,姑娘快趕路去吧!”玉葉再次道謝拜別了虎子,轉身向山上走去,走不多遠又依依不舍地回過頭來看看虎子,誰知虎子也正在望著她,四目相視,情意綿綿,自此虎子忘不了姑娘,老在山間徘徊。
玉葉也喜歡有事沒事去山上走走,希望能再次遇到這位青年。當她探聽到這位青年是住在山腳下的孝子時,思念之情更加殷切。再說王虎家貧如洗,靠砍柴為生,家有老母,雙眼紅腫,視力很差,連做些針線活也不能夠,全靠兒子養活她。王虎不僅對娘孝順,對鄰裏溫和,就是對一般小動物也很愛護,所以人們都稱他為孝子。
一天,王虎聽說蒙山頂上的“玉葉”可治眼疾,就決心上山采集。他安排好了母親生活,對娘說:“娘,我要上山去采藥,一定要把您眼病治好,您就在家靜候佳音吧!”說罷帶上幹糧就上路了。蒙山有五峰,他翻過一個山峰又一個山峰,累了就在大樹下躺一下,渴了就喝點山泉水。一天他正在泉邊喝水,想想走了那麽多路還找不到,“玉葉”究竟長在哪裏,心甚煩惱,忽聽一陣悠揚的歌聲由遠而近傳來,覺得奇怪,就爬到樹上向四麵瞭望,隻見一個少女正唱著歌向這邊走來,看樣子似乎麵熟。再一看,好像是過去搭救的那位姑娘,於是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喂,您是住在山裏的人嗎?”姑娘聽到有人問話,就朝這邊跑來。姑娘越跑越近,虎子也就越看越清楚,果真是她!像觸了電似的,不覺心慌意亂,臉上發燒。他迅速地從樹上跳下來,姑娘一見喜出望外,大叫:“是您呀!太好了!上次您救了我,還沒有請教您尊姓大名哩?”接著又問虎子家住哪裏,家裏還有什麽人,為什麽到山頂來等等。虎子如實相告,姑娘聽了哈哈大笑,“您算找對羅!我叫玉葉姑娘,玉葉就是我管的,我還會看病哩。您回去吧,過幾天我親自來給您老母看病。”虎子感激地回到了家。
不幾日,玉葉果然帶了包珍藏的“玉葉仙茶”來到了虎子家,看了大媽的眼睛,用茶湯洗了洗,並囑大媽天天煎服,服後茶渣搗爛敷於眼皮上。說奇也奇,不到十日,虎子媽的眼睛紅腫消了,視力也增強了。大媽很感激玉葉,同時也非常喜歡玉葉。不久玉葉和虎子有情人終成眷屬。玉葉為了給更多的人治病,就在山腳下擺了個攤子,同時采集些茶籽播於周圍,擴大仙茶的種植麵積。從此仙茶能治眼疾,能提神健身,有返老還童功效的消息不脛而走,遠近聞名,人們稱它為“聖揚花”、“吉祥蕊”。
以後獻媚者采製奉獻官府,地方官府又視作進階寶物,進貢皇上,自唐朝以始,蒙山茶就列為“貢茶”沿襲至清,年年歲歲采製貢茶,極為神秘。每逢初春發芽,縣官即擇好吉日,穿上朝服,率領僚屬並各寺院和尚,敲鑼打鼓,上山朝拜“仙茶”。待燒香禮拜之後,開始采摘茶芽,規定先采三百六十葉,交製茶僧負責炒製。炒製時寺僧要一邊盤坐誦經,一邊在釜中翻炒,然後用炭火焙幹,貯入兩個銀盒中,快馬送京,以供皇帝祭祀天地祖宗之用。凡上清峰茶樹上采摘的仙茶,稱“正貢”,其他山峰上采下的芽葉統稱“凡種”。仙茶采後即采“凡種”嫩芽,製成二十斤,裝十八錫罐,陪貢入京,稱為“陪茶”專供帝王享受。據《名山縣誌》載:蒙山貢茶園,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精細,各司其職,負責到底。山上還專門築有“石屋”,供采製貢茶之用,今蒙山上仍有“貢茶石院”的遺跡。一千多年來,蒙山名茶一直成為帝王將相的專利品,廣大勞動人民有采製之義務,而無享受之權利。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蒙山建立了國營茶場,墾複和發展了幾千畝茶園,先後生產了甘露、石花、黃芽、米芽、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名茶,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人們稱讚蒙山茶是:萬紫千紅花色新,春報精品味獨珍。銀毫金光冠全球,葉凝瓊香勝仙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