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O一章大禹治水立國為夏

允試用舜夫理順五種倫理道德和參與百官的事,他都幹悔叩蝴六祟認為他十分聰明,很有道德,便把他叫來說道:“三年來,你做事周密。說了的話就能做到。我已經年老體弱,你當斷承我位。”

舜推讓說自己的德行還不夠。不願接受帝個。帝堯說道:“又能耐的人不能隻想著自己,應該為他人多做一點事,而且我也老了,不能在管理百姓了。你是我見過的人中間最有德行的,你不接受人皇之位還有誰可以接受呢。”

舜還是堅決不接受人皇之位,帝堯無法,隻好讓舜代理天子之政事。借以觀察他做天子是否合天意。

舜於是通過觀測北鬥星,來考察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運行是否有異常,接著舉行臨時儀式祭告上帝,用把祭品放在火上燒的儀式祭祀天地四時,用遙祭的儀式祭祀名山大川,又普遍地祭祀了各路神祗。

他收集起公侯伯子男五等侯爵所持狂主、信圭、躬圭、穀璧、蒲璧五種玉製符信。選擇良月吉日,召見四嶽和各州州牧,又頒發給他們。

二月,舜去東方巡視,到泰山時,用燒柴的儀式祭祀東嶽,用遙祭的儀式祭祀各地的名山大川。接著,他就召見東方各諸侯,協調校正四時節氣、月之大日之甲乙,統一音律和長度、容量、重量的標準,修明吉、凶、賓、軍、嘉五種禮儀,規定諸侯用五種圭壁、三種彩蹭,卿大夫用羊羔、大雁二種動物,士用死椎作為朝見時的禮物,而五種圭璧。朝見典禮完畢以後仍還給諸侯。五月,到南方巡視;八月,到西方巡視;十一月,到北方巡視:都像起初到東方巡視時一樣。回來後。告祭祖廟和父廟,用一頭牛作祭品。

以後每五年巡視一次,在其間的四年中,各諸侯國君按時來京師朝見。舜向諸侯們普遍地陳述治國之道。根據業績明白地進行考察,根據功勞賜給車馬衣服。

舜開始把天下發分為十二個州。疏俊河川。規定根據正常的刑罰來執法,用流放的方法寬減刺字、割鼻、斷足、閹割、殺頭五種刑罰,官府裏治事用鞭子施刑,學府教育用戒尺懲罰,罰以黃金可用作贖罪。因災害而造成過失的,予以赦免;估惡不憂、堅持為害的要施以刑罰。這時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荊州一帶多次作亂。這時舜巡視回來向堯帝報告,請求把罐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變南蠻的風俗;把三苗遷徙到三危山,以便改變西戎的風俗。

帝堯在位時洪荒突發大水,人民苦不堪言,帝堯詢問一眾大臣道:“湯湯洪水詣天,浩浩懷讓。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

眾臣皆曰非鯨不可治,帝堯說道:“那躲違背天命,毀敗同族,不可用。”眾臣說道:“除卻鯨卻是無人精通治水之術,何不先用之,若其無法治理好洪水則再換人。”帝堯點頭應允,讓鯨去治理洪水。

鯨知道帝堯命自己治理水患之後對人言道:“若欲治好水患卻是舉手之勞,堯實是大材小用。”眾人皆笑之。

鯨自到任後便領著眾人開始治理水患,那鯨卻是隻知堵不知疏,東邊有水便堵東邊,水從東流到西便又去西邊堵,如此這般東堵西決。此堵彼溢,穌忙碌了九年也不曾將水患治理

最後舜把鯨斬殺,以懲罰他沒有治理好水患。懲辦了這幾個罪人,天下人悅服。

堯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過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讓舜代行天子政務,向上天推薦。堯讓出帝位二十八年後逝世。百姓悲傷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

三年之內,四方各地沒有人奏樂。為的是悼念帝堯。堯了解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不配傳給他天下。因此才姑且試著讓給舜。讓給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隻對丹朱一人不利;傳給丹朱,天下人就會遭殃而隻有丹朱一人得到好處。

堯說:“我畢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隻讓一人得利”所以最終還是把天下傳給了舜。

堯逝世後,三年服喪完畢,舜把帝位讓給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

岸。

諸侯前來朝覲的不到丹朱那裏去卻到舜這裏來,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卻來找舜,歌頌功德的,不去歌頌丹朱卻來歌頌舜。

舜說:“這是天意呀”然後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這就是舜帝。

舜執政以後,其治國方略有一項是“象以典刑,流宵五刑”在器物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辦法代替肉刑,以示寬大。但又設鞭刑、撲刑、贖刑,特別是對不肯悔改的罪犯要嚴加懲治。使得壞人受到懲處,天下人心悅誠服。

舜自繼位成為人皇之後便努力的治理天下,每天睡覺的時間都沒有。而自從鯨被舜斬殺於羽山之後並沒有找到能接替鯨去治理水患的人。洪荒中的水患越來越厲害,這時有人推薦鯨的兒子禹,說禹能治水。舜在無人可派的情況下就同意了。讓禹接替鯨去治理水患。

夏禹又謂大禹,名文命,姓如。身高胎寸,是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

禹的父親是穌,鯨的父親是頜殞帝,頜潁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

禹是黃帝第十代後裔,其母乃辛再女,又曰塗讓氏之女,名女誌。

禹妻,乃九江壽春東北塗山氏女。頜顧帝的孫子。禹的的曾祖父昌意和父親鯨都沒有登臨帝位,而是給天子做大臣。

禹幼時曾得神人傳授,習得一身本事,他為了治好水患洗刷父親的恥辱立即與益和後稷一起,召集天下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鯨失敗的原因,決定改革治水方法。變堵截為疏導,親自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道。

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塗山氏女名女嬌新婚郵入。就離開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六後來,他路討家竹”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咬著牙沒有進家門。第三次經過的時候,他的兒子啟正抱在母親懷裏,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招呼,禹隻是向妻兒揮了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

禹亦關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見一個人窮得把孩子賣了,禹就把孩子贖了回來。見有的百姓沒有吃的,他就讓後稷把僅有的糧食分給百姓。

禹穿著破爛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簡陋的席篷,每天親自手持表銷,帶頭幹最苦最髒的活。幾年下來,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脫光了,手掌和腳掌結了厚厚的老繭,軀體幹枯,臉龐慧黑。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他們開辟了無數的山,疏淡了無數的河,修築了無數的堤壩,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終於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網退去洪水的土地過於潮濕。禹讓益發給民眾種籽,教他們種水稻。

禹在治水時常遇到大止的阻攔,禹就組織萬民開山,但是人力有限效果不是很好,禹很是煩惱。此時大神雲華夫人就住在巫山,禹聞聽雲華夫人有大神通便去向雲華夫人求助。雲華夫人見禹一心為民便讓侍女賜給禹召喚鬼神的法術,又讓她的手下神將狂章、虞餘、黃魔、大翳、庚辰、童律等,幫助禹研石疏波小決塞導厄,以循其流。並賜給禹兩件寶物一開山斧和避水劍”開山斧用來開山引流,避水劍用來斬殺水中作亂的妖物。

禹開通了九條山脈的道路:一條從講山和歧山開始一直開到荊山,越過黃河;一條從壺口山小雷首讓一直開到太嶽山;一條從砥柱山、析城山一直開到王屋山;一條從太行山、常山一直開到碼石山,進入海中與水路接通;一條從西傾山、朱圍山。鳥鼠山一直開到太華山;一條從熊耳山、外方山、桐拍山一直開到負尾山;一條從惰塚山一直開到荊山;一條從內方山一直開到大別山;一條從波山的南麵開到衡山,越過九江,最後到達敷淺原山。

禹疏弓了九條大河:把弱水疏導至合黎,使弱水的下遊注入流沙。疏導了黑水,經過三危止”流入南海。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龍門山,向南到華陰,然後東折經過砥柱山,繼續向東到孟津,再向東經過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郊;轉而向北經過降水,到大陸澤,再向北分為九條河,這九條河到下遊又匯合為一條,叫做逆河,最後流入大海。

從惰塚山開始疏導漾水,向東流就是漢水,再向東流就是蒼浪水,經過三噬水,到大別山,南折注入長江。再向東與彰蠢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北江,流入大海。從次山開始疏導長江。向東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東到達醚水,經過九江,到達東陵,向東斜行北流,與彭蠢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中江,最後流入大海。疏導沉水,向東流就是濟水,注入黃河,兩水相遇,溢為榮澤,向東經過陶丘北麵,繼續向東到達菏澤,向東北與漢水會合,再向北流入大海。

從桐指山開始疏導誰水,向東與灑水、沂水會合,再向東流入大海。疏導渭水,從鳥鼠同穴山開始。往東與汗水會合,又向東與涇水會合,再往東經過漆水、沮水,流入黃河。疏導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向東北與澗水小隆水會合,又向東與伊水會合,再向東北流入黃河。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戈為九個州。並製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

禹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裏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裏叫侯服。再外五百裏叫綏服,再外五百裏叫要服,最外五百裏叫荒服。甸、侯、絡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隻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製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製推行中朝政教。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從此九州統一,四境之內都可以居住了,九條山脈開出了道路,九條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介。大湖築起了堤防。四海之內的諸侯都可以來京城會盟和朝覲了。

由於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儀式上,將一塊黑色的玉圭賜給禹,以表彰他的功績,並向天地萬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

不久,帝聳又封禹為伯,以夏為其封國。禹在天下的威望達到頂點。萬民稱頌說:“如果沒有禹,我們早就變成魚和鱉了。”帝舜常稱讚禹,說:“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為民造福,你輔佐我。我想觀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繡服飾。你諫明我。我想聽六律五聲八音來治亂,宣揚五德,你幫助我。你從來不當麵阿諛背後誹謗我。你以自己的真誠、德行和榜樣,使朝中清正無邪。你發揚了我的聖德,功勞太大了!”

舜帝把禹推薦給上天,讓他作為帝位的繼承人。舜帝五十三年時。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陽城,將帝個讓給舜的兒子商均。

當時天下的諸侯都離年商均去朝見禹。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為都城,國號夏。又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遂改定曆日,以建寅之月為正月。

禹繼帝位不久,就推舉華陶當繼承人。並讓他全權處理政務。在皋陶不幸死去以後又推舉伯益為繼承人,負責政務。

帝禹在位第十年時南巡。在過江的時候,有一條黃龍遊來,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

大禹仰天歎息道:“我受命於天。活著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們何必為這一條龍擔憂?”

龍聽到這一席話,搖搖尾巴,低下頭就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