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龍虎鬥(二十)
如何處置劉協的問題對西漢朝廷百官來說並不算是什麽重要的問題。請大家搜索品書網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大義在劉福身上,漢室正統也是劉福這一支。別看劉協是先帝的次子,更是先帝臨終前製定的繼承人,可西漢朝廷百官所效忠的是劉福,這西漢也是劉福與百官一起合力打造的。劉協想要憑借一個名頭就吃現成飯,那純粹就是癡心妄想。
劉協的死活在朝廷百官的眼中甚至沒有是否疏通一下長安河運重要。劉福想要跟劉協重敘兄弟之情,這對百官來說沒什麽,反正劉協就算去了長安,也翻不起什麽風浪,頂多讓他衣食無憂的過一輩子,養活一個閑人,並且還是由劉福自掏腰包,百官實在是沒有反對的理由。
隻是劉備不知道西漢朝廷百官的心態,在得知囚禁劉協的農莊起火,負責看守的人員盡數被燒死以後,劉備當即便對外宣稱說是劉福派人暗殺了劉協。原本劉備是抱著惡心一下劉福的心思下的這道命令,可誰能想到,劉福在劉備派人散布謠言沒多久,就帶著劉協夫妻二人出現在公眾場合。
劉協沒死,先前宣稱劉福派人暗殺劉協的謠言自然不攻自破,劉福、劉協兄弟二人聯手耍了劉備一通,劉備沒惡心到別人,反倒讓自己的名望大跌。尤其是劉協當眾向劉福表示臣服,同時催促之前宣稱支持他的劉備、孫權不要再負隅頑抗,盡快放下武器向劉福投降。
劉協的這一個聲音,頓時就將劉備、孫權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本來有劉協這塊招牌在,劉備、孫權還是自居漢臣,可眼下,同意投降是不可能,但不投降,兩家就會變成叛逆,那些跟隨孫劉二人的文臣武將也在轉眼間就變成了亂臣賊子。
劉備原本想要借劉協之死攪亂一下劉福的內部,卻沒想到劉協沒死,反倒被劉福將了一軍,被逼到了牆角。
投降是萬萬不能的,劉備唯有一口咬定出現在劉福身邊的劉協是假的。雙方在打嘴仗的同時,手上同樣也沒有閑著。劉備一改之前的守勢,轉而開始了進攻。除了赤壁那裏的三萬水軍沒動外,夷陵、樊城兩處主戰場都在劉備的催促下轉守為攻。
麵對劉備突然發起的攻勢,劉福及其手下眾將早有預見,別看劉備擺出一副氣勢洶洶的模樣,其實卻是在虛張聲勢。強大的情報係統早已將劉備在背後搞得小動作一一送到了劉福的手中。
要說起劉福的情報係統,那早在劉福還沒有去張掖之前就開始布置,經過這麽多年的努力經營,一張完善的大網早已罩住了大漢這塊土地。對於孫劉兩家的一舉一動,即便不敢說了如指掌,但也不離十。
劉備、孫權都清楚自己的治下隱藏著來自西漢的奸細,可如何找出那些奸細,卻是劉備、孫權麵臨的最大問題。即便能發現一點蛛絲馬跡,卻因為牽涉太廣而不得不中止。西漢的奸細身份甚多,有些甚至還是出身孫劉兩家的世家子弟,可孫劉兩家的根基就是來源於世家的支持,動了世家,那就相當於自毀根基。
在權衡利弊的時候,往往就會失去那點好不容易才找到的蛛絲馬跡。劉備治下出了一個劉巴,可誰又知道孫權的治下又有誰會是西漢的奸細。所以在得知劉巴的真實身份以後,孫權並沒有因此而取笑劉備的識人不明,而是加強了對手下眾臣的暗中監視。
上位者懷疑下屬的行為是人之常情,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凡事都有個度,適當的監視手下能夠理解,可若是過分了,擱誰也受不了。劉備那邊還好點,至少劉備還曉得隱蔽行事,而孫權在這方麵就做的有點差了,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用來監視百官。江東的眾臣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裏卻或多或少有些不痛快。
被人懷疑的滋味並不好受,尤其是那種莫須有的懷疑,更是叫人難以接受。可這種事又不能明說,官字兩張口,怎說都有理。你反應激烈點說你心中有鬼,你反應冷淡點又說你不配合他們的工作,文臣還好點,不至於當麵給人難堪,可武將就不行了,暴脾氣的他們對孫權直屬的那些所謂查找奸細的人就沒有什麽好臉色了,輕則破口大罵,重則直接動手。
孫權也知道此時不該如此,大敵當前,當時萬眾一心之時,可孫權又實在是不想自己的治下出現另一個劉巴,隻能一麵安撫那些感覺受了委屈的臣子,一麵依舊叫人繼續查探。
相比起孫權臣子的不滿,劉備那邊就安穩了許多。不過這種安穩也隻是相對的,隨著劉協被救走,尤其是劉協公開要求劉備向西漢投降以後,劉備治下人心浮動,劉備想要再如以前那樣收攏人心與西漢決戰,難度提高了不止一個檔次。尤其是在襄陽一帶,世居那裏的世家更是態度變得曖昧了起來,不再像以往那樣對劉備有求必應。
劉備敏銳的覺察到了這點,對於那些喂不熟的世家,劉備失望到了極點,可眼下又不是跟他們算賬的時候,相比起襄陽世家,劉備更加注重荊南的人心。那裏是劉備的發家之地,更是劉備日後與西漢劃江而治的重地。在荊南,劉備的基礎還是很牢靠的。隻不過隨著大量百姓的南遷,荊南的人心也隨之出現了變化。
不是演義裏所講的劉備被迫離開新野時有大量百姓跟隨,而是劉備動用武力強迫那些百姓背井離鄉,這中間的差別即便不說,那也是顯而易見的。那些被迫南遷的百姓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自己的家園,對將他們遷來這裏的劉備,能有好感才怪。隻不過劉備手中有兵,這些百姓隻能將對劉備的不滿藏在心裏。
劉備也不是不知道強遷百姓南下這一招會讓他丟失民心,可與大局相比,這點民心的損失劉備已經顧不上了。百姓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礎,想要成大事,那就離不開百姓的支持。哪怕百姓不支持,可隻要手裏有兵,那就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
荊南一直人口不足,雖然蠻人的數量不少,但終究不是漢民,用起來也不叫人放心。劉備既然已經打定主意要與西漢劃江而治,那大量的漢民就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可漢民不會憑空增加,隻能從別處找補。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諸葛亮才對劉備強遷百姓南下一事保持沉默,因為諸葛亮也清楚,劉備會這麽做是為了將來打算。
劉備君臣都清楚意識到西漢此次南下勢不可擋這個現實問題,而在清楚認識到這個問題無法解決以後,劉備和諸葛亮不得不為日後堅持鬥爭做準備。別看劉備在赤壁留下三萬水軍交由周瑜指揮,但那並不是關鍵,劉備除了派兵阻攔西漢軍的南下外,更多的精力是將荊北的百姓盡量往荊南遷徙。當然對於那些世家,劉備就沒有采取強製手段了,願意跟著來劉備歡迎,而不願意的劉備也不強求。反正沒了百姓,世家也就不成世家了。不來更好,少了跟自己搶權奪利的人。
襄陽世家明知道劉備此舉是在刨他們的根基,可卻又沒有膽子反對已經紅了眼睛的劉備。以前劉備還顧忌一點影響,但在西漢的壓力下,那點名聲上的事情劉備已經顧不得了。雖說還沒有公開撕破臉,但隻要世家稍有反抗,劉備說不得就要殺雞儆猴。
誰也不願做那隻被用來警告猴子的雞,但眼睜睜的看著劉備將百姓盡數南遷,世家又是說什麽也不願意。他們需要一個領頭人,而這個領頭人,不是蒯家,而是蔡家。
自從蔡瑁死後,蔡家就幾乎退出了眾人的視線,明哲保身的守著祖業在襄陽行事低調起來。也正是這份主動退讓的態度,才讓劉備沒有對蔡家趕盡殺絕,默許了蔡家的存在。但作為當初荊州世家龍頭的蔡家,自然不肯就這樣沒落下去。不過蔡家也清楚自己與劉備力量懸殊,單憑一己之力無力回天,隻能等待時機。
而如今,時機終於等到了。西漢大軍南下,而蔡家在西漢是有人的,西漢皇帝的嶽父,當今國丈蔡邕,就與蔡家沾親帶故。不過這層關係蔡家一直不敢對外聲張,以免引起劉備的注意。可現在好了,劉備自顧不暇,而蔡家也想要憑借與蔡邕的那層親戚關係重新奪回荊州世家龍頭的地位。
爛船都有三斤釘,更何況是世居荊州,在荊州常年盤踞龍頭位置的蔡家。蔡家的底蘊是劉備這種外來戶無法比擬的,在蔡家的暗中串聯下,一股暗流正在襄陽的內部湧動。
襄陽是荊州的治所,不過隨著劉備將防禦重心南移,襄陽的地位也隨之降低。別看關羽如今正在樊城與龐德打得熱鬧,可襄陽世家卻不認為關羽能夠重奪樊城,即便真的奪回了樊城,對荊州的大局也沒什麽影響。一旦西漢水軍在赤壁擊敗孫劉兩家聯軍,西漢的大軍可以完全不通過樊城到達襄陽。而對於孫劉兩家能夠在赤壁擊敗西漢水軍,襄陽世家並不看好。
不說雙方的力量對比,但看雙方內部的穩定情況,那就可見一斑。西漢那邊萬眾一心,緊密團結在劉福身邊,那真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可再看劉備、孫權這邊,孫權那邊正在展開白色恐怖,而劉備這邊雖然行事更加隱秘一點,但世家卻並不認為劉備對他們的監視就放鬆過哪怕一星半點。
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凡事就怕一個比較。兩相一對比,孫劉兩家這邊要說不羨慕西漢那邊的幾乎沒有,哪怕是劉備的軍師諸葛亮,也是暗自羨慕龐統在西漢所受到的信任。
劉備雖說將夷陵的大權交給了諸葛亮,但劉備依然留在夷陵,坐著他的太上皇。諸葛亮的任何想法必須先說通劉備,否則就難以執行。諸葛亮原本還想要借著夷陵這塊地方再與龐統一較高下,可現在看來,這種念頭純屬空想。
在南蠻的失利諸葛亮一直不認為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會失敗非戰之罪。可眼下看來,諸葛亮倒黴就倒黴在遇上了一個對他無法做到完全信任的主公。
但老話說得好,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相比起龐統,諸葛亮是羨慕嫉妒,但要是比起周瑜,諸葛亮又暗自感到慶幸了一些。至少劉備沒有派人以照顧的名義軟禁自己的家人,也沒有為了防備自己故意在自己身邊安插幾個平時跟自己不對付的人。
作為荊州水軍的代表,呂蒙奉命率領三萬水軍留在赤壁聽候周瑜的調遣,對於江東水軍內部的那點爛事,呂蒙知之甚詳。而呂蒙知道了,也就意味著劉備跟諸葛亮都就知道了。這世上就沒有不透風的牆,
周瑜沒有替孫權留臉的心思。自己的老婆孩子被人軟禁了,還能忠心不二才怪。更何況周瑜自始至終就沒有忠過孫權,他忠的是孫策。孫策死後,周瑜想的就是讓孫紹長大以後繼承孫策一手打下的江東,但隨著張昭身死,周瑜也發現這個願望難以實現,隻能退而求其次的將孫紹的安全,為孫策留下一條血脈當做主要目標。
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周瑜才會不在乎孫權的態度派人接應了孫尚香。如今孫紹在長安一切安好,周瑜剩下的心思就是保住江東這個孫策一手打下的基業。對孫權,周瑜的態度一直是合作,絕對不是什麽臣服。可沒想到孫權卻走錯了一步,將周瑜的家小接到府中用以防備周瑜。
周瑜雖然因為家小的緣故暫時聽命於孫權,但可以想見,周瑜絕對不會甘心為孫權所用,一旦情況有變,孫權必將付出巨大的代價。而這個變化,在劉福的指示下,正在悄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