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大道無術

||體驗更多快樂讀書功能

,書最齊的小說就是小說網有一天,胡風又找到了吳天然,再一次和他探討起了為官的技巧問題。小說網吳天然說:“我這個年齡,這個職位,在一些人眼裏可能會覺得我也有自己的一套為官秘笈之類的東西。可說實在話,我真沒有什麽特別的技巧。”

胡風說:“表哥,你對我還保密?你今年才36歲,已經是中組部的正局級幹部。你能沒有技巧,沒有心得?”

吳天然說:“真的沒有。如果硬要說有,恐怕你會笑我。我覺得為官之道就是為人之道,可以概括為君子不器,大道無術。”

胡風有些不解:“君子不器,大道無術?”

吳天然說,我正在寫一篇小文章,題目就是《大道無術》,改天寫完了,請你指教。

胡風說:“那你抓緊時間寫,我可是相當期待啊!”

其實,這一篇文章吳天然已經基本寫好了,草稿如下。

我們在小說中經常讀到描述道士煉丹作法的情景,又將“嶗山道士”的故事作為笑談,一般人就將道術混為一談。其實,道與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根本就是兩碼事。

道是道理,是規律,是精髓,是形而上。術是技術,是手藝,是工具,是形而下。道並非隻有道士才追求,萬物皆有道,每個人心中都有道。道士的念經、論辯、煉丹、占卦、辟穀,都是具體的術,而習術的目的是為了在術中求道、聞道、悟道、得道。習書者從一筆一畫起步,要讀帖、習帖、描紅,從而池盡墨、筆成塚,這才在具體、反複的練習中得到書法之道,從而悟出為人之道。

術是練出來的,而道是悟出來的。習書者的墨池、筆塚,力透紙背、入木三分,都是練出來的,是功夫。而道是要靠悟的,比如蔡邕由粉牆而悟出飛白之道,王羲之由鵝戲而悟出神韻之美。人生在世,不論從事何種職業,如僅停留在術的層麵上,不能從中悟道,那隻能說是技工,是匠人,稱不上大家,道不得巨擘。那個解牛的皰丁有句名言,“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正是由於他是個“悟道”的有心人,他解牛的動作和聲音才能“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最終達到了遊刃有餘的神奇境界。難怪,文惠君聽罷皰丁的話,會讚不絕口:“善哉,吾聞皰丁之言,得養生焉。”那解牛之道已遠遠超出了解牛的本身,成為了養生之道、天地之道。

道是形而上,術是形而下,並不是說術就無足輕重。因為道是自術中而來,沒有了術,道就無從談起。我們說要在術中悟道,悟的方法雖說有漸悟和頓悟的區別,但無論怎樣去悟,都離不開術。全世界的人們都稱讚達.芬奇的繪畫藝術,特別是他的人物畫如《蒙娜麗莎的微笑》之類,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繪畫之道從何而來,原來他為了探究人身各部位的構造和生命的奧秘,曾冒著極大的風險,偷偷地親手解剖過30多具屍體。

在我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有兩位鄉土文學的大師,沈從文和賈平凹,他們都悟出了從文之道,跨入到了大家的行列。但他們也都是在寫作之術中掙紮、錘煉了多年之後,才悟出了為文之道。沈從文於1922年在他20歲的,從湘西來到北京,加入到了當時的“北漂”行列。在那間“窄而黴小齋”裏,夜以繼日地伏案寫作。文章寫成後,就壯起膽子分別向北京各雜誌和報紙文學副刊寄去。然而,這些文章卻如同石沉大海,毫無回音。後來他聽說,當時《晨報副刊》的編輯在一次聚會上,將他投寄該刊的十數篇文章連成一個長條,攤開後當眾奚落說:“這是某大作家的作品!”隨後把文章揉成一團,向字紙簍裏扔去。雖然文章無發表機會,沈從文卻沒有氣餒,仍在饑寒交迫中咬牙堅持著。終於到1925年,《晨報副刊》開始經常刊登他的作品了。從此一發不可收,他在30歲以前就寫出了40多種集子,被人們譽為中國的大仲馬。但沈從文是在把文學之根紮在了湘西的泥土之後,這個“鄉下人”才真正悟出了為文之道,並以他的《邊城》、《長河》等作品屹立於中國大家之林。作家賈平凹也一樣,經曆了多次退稿的煎熬和種種探索後,才由必然王國的“術”邁入到了自由王國的“道”。賈平凹1975到1980年,在陝西人民出版社作編輯。23歲的他在社裏爭取到一間獨居之地,即一間無人用的6平方米廚房。他住了進去,並提筆在門框上寫了三個字:鳳凰閣。他在這裏拚命地讀書,拚命地寫作,四處投稿,但四處碰壁。他把收到的127張退稿簽全部帖到牆上,抬頭低眼看到自己的恥辱。“打出潼關去!進軍京津滬!”這是他當時的誓言。他在總結1979年自己的創作時,說:“我警告自己:筆不能停下來。當痔瘡發炎的時候,我跑在椅子上寫,趴在床上寫;當妻子坐月子的時候,我坐在烘尿布的爐子邊寫。”寫得多了,自然悟出了門道,特別是他看到霍去病墓前的巨型石雕臥虎時,那種拙厚、古樸和曠遠的氣派令他怦然心動。他終於找到了感覺,悟出了為文之大道。從此,他的創作邁向一個更高的層次。他在《“臥虎”說》一文中指出,“臥虎”重精神,重情感,重整體,重氣韻,具體而單一,抽象而豐富,內向而不呆滯,寂靜而有力量,平波水麵,狂瀾深藏,正是東方的味,是我們民族的味。並說這臥虎是其“有生以來,所見的唯一藝術妙品”。從此,他的創作逐漸進入到了一種大氣、蒼茫、醇厚的藝術境界,老賈得道了,成熟了。他正是在127張退稿條的麵前不氣餒,堅持在寫作中磨練,才終於等到了在臥虎前悟道那一刻。

老子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第一章的全文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似乎這道神秘莫測,玄之又玄。其實,道並不神秘,也並不複雜。道就隱在萬物之中,在人們沒有悟道之前,它和人們往往就隔著一層薄薄的窗戶紙。一旦捅破了這層紙,就必然豁然開朗,心明眼亮。俗話講,“上帝無言,小鬼猙獰”,“老僧隻說家常語”。在我們的周圍,那些隻是專攻術業而並未悟道的人,總是把自己的技術吹得天花亂墜,把道理講得似是而非。真正的大家,卻把深奧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明,因為真正的道理本身就不複雜。

比如對於公與私的關係,如何闡述,應該能作一篇長文吧?佛祖釋迦牟尼問其一位弟子:“一滴水怎麽才能不會幹涸?”該弟子半天答不上來。釋迦牟尼告訴他:“將它放入大海裏去。”佛祖的一句話,一切都明白了。比如對於剛與柔,老子指著自己嘴裏說,“你們知道我的舌頭為什麽還在,而牙齒卻沒了呢?”學生不解。老子接著說,“舌頭柔軟可以耐久,牙齒堅硬所以不能持久”。再比如“相對論”,那是何其高深的理論,很多人不理解。有人就請愛因斯坦解釋一下什麽叫相對論,他說,相對論就好比兩個人在一起聊天,同一個不相識而又無趣的人在一起聊天,5分鍾就像1小時那樣長;但同自己的情人一起聊天,1小時像隻有5分鍾那樣短。人們一下子就聽懂了。又比如“實踐論”,同樣屬於基礎理論,三言兩語又怎能說得清楚,但一句“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親口吃一吃。”我想,他的話,就是一個不識字的莊稼漢,也能聽的明白。

記得曾國藩在對家人談到如何為人時講到,不管別人如何圓滑,自己隻管中正待之。巴金先生在談到創作時說過,文學,最高的技巧是無技巧。周作人講到自己寫文章的訣竅時說:“隻有一個字曰簡單。”金庸先生在他的武俠小說中也經常表達“無招勝有招”的理念。

看來,真正的道並不神秘,一句話,大道無術。

第526章 大道無術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推薦小說

官場教父

小說。

支持修真世界請到首發站或書店購買官場教父VIP。閱讀精彩小說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