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易經――生之大原則?大易無邊 慧行天下 27親和論(比)
27親和論(比)
論與說有何區別?論者,足以成為一個原則,而說,足以成為一個規矩。原則與規矩不用再講了吧,規矩可以不需要而原則必不可少。
生之易的第一原則就是易,易就是一,統一,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即沒有你我,沒有彼此。因為這世界原本就沒有你我之分,彼此之別,所以這世界的爭執和爭鬥隻是暫時的,而親近與合作則是長久地。所以師的起因和目的都是為了比,親近與合作。所以師之為說壓根兒就不重要,規矩是為那些打架的小孩子定的,對於那些根本就不打架的棒小孩,他們隻需要比。
沒有永遠的戰爭,隻有永遠的和平。
比之表親近、合作就在於他是一切爭端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切的爭端、爭鬥、戰爭都隻是個“零和”的行為,有不如無,是雙方不得已而為之的事。而比之為比,卻是一件對雙方來說“正和”的行為。
就是說,一切花在“師”上的雙方的努力,都是白費的,都是沒有任何成效的事,因為“師”本就是“零和”。而一切花在“比”上的雙方的努力,都不會是白費的,都必然會取得其相應的成效,因為“比”本就是“正和”的。
而當師與比提出這樣的觀點的時候,不要忘了,師和比此時尚在屯生的冬日之中,就是說,此時的種子還沒有生根、發芽,就業已明白了師與比的要義。所以,自然萬物之間才如此的親近、合作,而極少發生爭鬥。
如果一件事情靠親近別人與之合作就可以辦到,就一定要那麽做的。而當今之人、當今之事之所以動不動就喜歡“師”還在於當今之人、當今之事太過自我。他們沒有認識到這世界是非常統一的,並沒有你我之分,彼此之別。
太過自我,就意味著他們需要加強無我的思想,說到底,還是重新認識到善之為善的重要,重新認識到生之易的三大原則,重新認識到自然真實之本性。
現在之人,應該沒有誰不和自己親近,因為就“我”這個範圍來講,我是可以做到無我的。
現在之人,應該可以和家庭中的成員親近,因為就“家”這個範圍來講,人們還是可以做到一定程度上的無我的。
現在之人,在國外遇見同一個國家的人,就表示親近,這表明就“國”這個範圍來講,人們仍可以做到相應地親近。
就是說,“無國”則天下人相應地親近,“無家”則天下人親近,“無我”則天下和諧。這就意味著總有一天“國家”這個概念會象他的產生一樣複又被消滅,同樣“家”這個概念也必然地會象他的產生一樣複又被消滅,同樣“我”這個概念也必然地會自然消亡。個人的發展、世界的發展總是一步步在不停地逼近那智慧的源泉。從總的趨勢來看,“國家”的概念確實是在一步步走向滅亡。所以,天下之人本就親近、合作並且終歸還會走向親近、合作,我們所經曆的當今之世這小小的一段不甚親近、不甚合作的階段,也隻是曆史上短短的一瞬。總的來說,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親近、合作是主要的、永恒的,而他們之間的爭執和爭鬥卻隻是次要的、暫時的。
就是說,在世界的最初和最終,我們本就不分你我、沒有彼此,本就相互親近、相互合作。隻是在中間小小地一段時間內,某個聰明人發明了自己的敵人並與之鬥爭,鬥爭結束後,世界複又平靜。就是這樣,一切的愛恨情仇,都隻是我們的臆想,隻要你認為你沒有敵人,你就沒有敵人,因為敵人這個詞確確實實是我們臆想出來的。所以,凡是臆想而來的東西,應該可以臆想而去,而這世界99%以上的概念都是由人臆想而來的,所以終歸有一天也可以由人大的臆想而去。自然的本源隻有真實,沒有臆想,所有的臆想都隻是模型,是工具,如果有一日我們得以洞見自然之真實,則工具與模型就不再重要了。
比之為親近、合作表的就是大自然原本的真實,而一切的爭鬥、爭執、一切的概念也同樣隻是模型,是工具,是人的臆想產生的東西,如果能夠相互親近、相互合作,則那些模型與工具也同樣不重要了。
莊子曰“得魚而忘筌”、“得射而忘弓”,佛法雲“法者,筏也,佛者,渡也,得渡而舍筏”。但當今之人、當今之事卻無限度地執著於筌,執著於弓,執著於法,如此行事,安能得魚?安能得射?安能成佛?
一個人對自己如果能做到無我,對別人同樣也能做到,隻要克服了“你我”的觀念。
一個人對自己的家人如果能做到親近、合作,對別人同樣也能做到,隻要放下“家庭”的觀念。
而“無我”、“親近合作”的概念隻有一個,並不是說用在自己身上就靈用在別人身上就不靈。問題不在於此而在於人們心中的執著。人心中的執著不能守一,存有分別之心,所以人的“無我”之心才隻是對自己靈對別人就不靈。就是說,人還是不能真正做到生之易的易,所以才會有分別之心,這樣人也就不能真正貼近自然智慧之源泉。
人隻有與自然保持一致,才能活得自然,不然就不自然。
總之,生之易不在人心而在自然,自然不自然,你自己看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