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亂世豪雄篇 第十一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二節

長公主同意修改官製,並不等於長公主同意大臣們呈遞的官製修改方案。

八月二十二,君臣之間展開了艱難的談判,雙方鬥智鬥勇,討價還價。長公主以一人之力,和公卿大臣們正麵對抗,在關鍵問題上寸步不讓。

中書監是國政的決策機構,職權龐大,是此次官製修改的重點。大臣們要求削減中書監的職權,把其中一部分職能轉移到外朝諸府。長公主不同意,削減中書監的職權等同於限製皇權,她當然不會答應。不過她沒有表示直接反對,而是同意削減中書監的職權,但被削減的職權不能轉移到外朝諸府,而是轉移到中朝的尚書台,讓閑置已久的尚書台發揮作用,把尚書台重新遷回宮內。

中書監、尚書台都是中朝機構,都在皇宮內,權柄等於還是控製在長公主手上,大臣們削減皇權的心思等於白費了,大臣們當然不會答應。但並不是所有的大臣都一致反對,目前的中書監官員很多都是李瑋一係,如果長公主重新起用尚書台,各方權勢就有機會把自己的人送進尚書台,繼而對國政決策產生影響,有利於外朝的權力分配和製衡。

此次長安危機後,朝堂上幾乎都是北疆人,其它勢力已經難以抗衡,如果讓北疆人完全把持了權柄,不久的將來,朝堂上恐怕隻剩下北疆人了,所以長公主的這個建議對關洛、穎汝士人很有吸引力。太傅楊彪、代丞相周忠、太尉荀攸、大鴻臚袁耀等人的態度隨即發生了轉變。而長公主也馬上抓住了機會,不失時機地拋出了“丞相”這個最引人注目的位置,試圖轉移大臣們的注意力,讓朝中各方先“打”起來,先自亂陣腳,然後再分化誘導,竭盡全力保住手中的權柄。

長公主這一招立即產生了效果。

如果官製修改成功,丞相的權力將急劇增長,這是一個炙手可熱的位置,誰都不願放過。目前最具競爭力的大臣有三個,一個是大將軍李弘,一個是太傅楊彪,一個是太尉荀攸。

大將軍李弘出任丞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現在有必要做丞相嗎?他做了丞相,手握權柄,等於坐實了篡逆的態勢。他敢坐嗎?長公主敢讓他坐嗎?

北疆人中,除了大將軍李弘,沒人有資格出任丞相。

太傅楊彪應該是丞相的不二人選。雖然同宗楊懿貪贓枉法之事影響了他的聲譽,但前太常卿楊奇已經承擔了連帶責任,被罷職回家了,他無需再為此承擔責任。現在隻要長公主親自點名,楊彪這個丞相就算坐穩了。這或許也是關洛士人和穎汝士人傾盡全力幫助北疆人推倒丞相蔡邕和青兗士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最後的受益者肯定是他們。

如果太傅楊彪不能出任丞相,那就是太尉荀攸了。去年底爆發的謀刺案牽涉到荀家,荀攸為此差點掉了腦袋。但此次危機幫了他的大忙。就在前幾天,當孔融等人被斬首的時候,辛評、荀諶、審榮三人無罪釋放官複原職了。荀攸在最適當的時間恢複了太尉的身份,並且有望問鼎丞相一職。這不知道是他的運氣好,還是穎汝士人的運氣好。

長公主沒有點名,她請大臣們舉薦。長公主說,官製修改事關漢祚命運,朝廷不能在沒有丞相參予的情況下重修官製。

長公主的話非常有道理。雖然大臣們都知道這是長公主設下的陷阱,但這個陷阱不跳不行,這關係到各方的權勢和利益,必須跳,毫不猶豫地跳。

正如大臣們所料,北疆人沒有舉薦大將軍出任丞相,但讓他們極度意外的是,北疆人竟然舉薦了大司農李瑋。

朝堂上頓時掀起軒然大波。

大臣們承認李瑋的功績,也承認李瑋在此次危機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但他的確沒有資格出任丞相。或者說,他現在還沒有資格做丞相。做丞相不僅僅要有才智,還要有很高的聲望,“德才兼備”是最起碼的條件,但現在的李瑋的確不具備“名震天下”的聲望。尤其重要的是,李瑋在此次危機中所采取的一係列手段讓大臣們瞠目結舌,心驚膽戰,對他的狠辣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太傅楊彪、太尉荀攸和幾個深知危機內幕的大臣都知道,謀刺天子一案是個冤案,為了讓這件冤案永無翻身之日,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所有可能造成翻案的人都殺了。但李瑋殺得太多了,十七個大臣都被砍了腦袋,九族皆滅,數千口人命轉眼灰飛煙滅。但李瑋還不滿足,他還要殺,蔡邕和劉和等人的性命岌岌可危,襄陽一幫特使的性命也是命若懸絲,而正從各地陸續趕回京都的十四名地方大吏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如果李瑋做了丞相,朝堂上勢必再掀波瀾,太傅楊彪等幾個知道內幕的大臣遲早都會身死族滅,李瑋絕不會放過他們。

長公主對北疆人的舉薦也很吃驚。當年,張溫老大人在辭世之前,曾向長公主鄭重舉薦了蔡邕和李瑋。長公主遵從了張溫老大人的囑托,拜蔡邕為丞相。在她看來,等到蔡邕老了,致仕了,李瑋也快五十了,他的資曆和聲望也差不多了,正好可以接班。即使中間出了什麽問題,還有楊彪、劉和、荀攸這些大臣臨時支撐一下,她從來沒想過讓一個四十歲不到的大臣出任丞相一職。

北疆人異口同聲舉薦李瑋,其背後肯定有大將軍的支持,如果不答應,那就要考慮不答應的後果。但答應了,李瑋的權勢就太大了。他不但控製了外朝,還控製著內朝,權傾天下。

現在所有人都認定長安危機不是張燕發動的,也不是李瑋發動的,而是大將軍發動的。大將軍的目的至此已經徹底暴露,他要把李瑋推到丞相的位置上,讓北疆的武人和士人把持朝政。他為什麽要這麽做?他為什麽一反常態,在背後操縱朝局?難道洛陽大戰結束後,他的想法變了,他要一步步篡奪大漢社稷了?

長公主恐懼了。太傅楊彪、太尉荀攸和一幫大臣們也膽怯了。

長公主沒有答應,也沒有不答應,她提出了條件。

如果蔡邕、劉和等大臣和謀刺天子案沒有牽連,那就立即放人。

李瑋也提出了條件。朝廷立即對《田律》做出解釋,釋放丁立和朱魭。李瑋這是公開的威脅了,他倚仗自己的背後是大將軍,是整個北疆勢力,肆無忌憚地要挾長公主。

八月二十五,長公主下旨,對《田律》相關條款做出解釋。

八月二十七,長公主詔告天下,頒布朝廷對《田律》相關條款的具體解釋,並責令各州郡遵照執行。

八月二十八。長公主下旨,朝廷認定丁立和殺魭無罪,立即釋放。

同日,廷尉府上奏長公主,認定蔡邕、劉和等大臣和刺殺天子案沒有牽連,無罪釋放。

八月二十九,大將軍李弘日夜兼程,返回長安。

五官中郎將田疇迎於渭橋。

田疇把長安爆發的危機詳細相告。李瑋在危機發生後的第一時間內說服了威武將軍何風,讓何風帶著軍隊急速支援櫟陽,這加速了危機的爆發,致使我們失去了對局勢的控製,一度讓長安處於完全失控的狀態。

李瑋迫使我們答應了他的條件後,牢牢控製了全局,並以匪夷所思的速度審結了謀刺天子案。八月十八日,孔融、禰衡等十七位大臣被殺,九族皆滅,這使得北疆人成為眾矢之的,並給將來的朝堂埋下了可怕的禍患,而這與張燕大人最初的設想完全背道而馳。

李瑋鏟除對手的血腥手段驚駭了朝廷各方勢力,其趁火打劫,嫁禍於人的卑鄙手段也讓北疆武人憤怒不已,雙方的矛盾已經深深種下,將來朝堂上的局麵恐怕混亂不堪。

讓人奇怪的是,徐榮和鮮於輔兩位大人極力要求我們聯名舉薦李瑋出任丞相。此時,讓李瑋出任丞相,等於把發動危機的罪責推到大將軍頭上,這種做法對大將軍非常不利,會引起朝堂上各種各樣的猜測,對大將軍的聲譽更是一種打擊。

“如果不用這種辦法,仲淵能坐到丞相的位置上?”李弘疲憊地靠在馬車後座上,緊緊皺著眉頭,“為了中興大業能持續推動,為了北疆人的整體利益,我們把仲淵推到了丞相位置上。但接下來,長公主為了製約我,為了讓北疆人分裂得更快更徹底,勢必要重用李瑋,給他足夠大的權力,全力扶持他,讓他迅速成為可以抗衡我的人。”李弘臉上浮出一絲落寞而苦澀的笑意,“要不了多久,長公主和朝中的大臣們就會發現,危害到社稷興亡,危及到他們生命安全,危及到他們利益的不是我,而是這位他們極力扶持的丞相大人。”

田疇霍然醒悟,心神震顫。難道大將軍要殺李瑋?

“仲淵是不是還要殺更多的人?”李弘問道。

“長公主對《田律》的相關條款做了解釋,丁立和朱魭兩位大人已經被釋放了。”田疇說道,“但李瑋大人依舊步步緊逼,非要長公主交出手中的權力,所以,短時間內,李瑋大人手裏的刀估計停不下來。”

“好,好啊……”李弘低聲說道,“這個丞相的位置是仲淵自己掙來的,能不能保住,就看他自己了。但我相信他,除非他自己不願幹,否則沒人可以把他推下去。”

田疇驚訝地望著李弘,想說什麽又忍住了。

“我知道你看不慣仲淵的行事作風,但在中興大業推進之際,的確需要他這樣的人在朝堂上衝鋒陷陣,做我們不敢做的事,否則,大漢何時才能中興?”李弘歎了一口氣,“仲淵如願以償了,希望他不要讓我失望。”

田疇臉上露出了一絲不屑之色,“如果不是大將軍暗中相助,給他調兵手令,他敢如此囂張?”

李弘笑笑,“六月的時候,飛燕曾書告於我,叫我回來扭轉局勢,否則他將出手。我當時回書告訴他,出手可以,但不能出兵。因為他隻要做出兵變態勢,仲淵就知道自己已經麵臨絕境,他隻有誓死一搏才有一線生機,他會迅速扭轉局勢。這麽多年了,仲淵的本事你還不清楚?當年我們到北疆的時候,他才多大年紀?還不是把董卓玩得團團亂轉?其實,仲淵即使沒有那道手令,他也一樣能說服何風出兵櫟陽。我把何風留在京師,難道僅僅是因為他作戰勇猛嗎?”李弘笑著連連搖頭,“子泰,你知道嗎?那道手令三年前就沒有效力了,我之所以一直沒有拿回來,不過是想告訴仲淵,我相信他而已。但現在看來,他還是不相信我,他竟然殺了那麽多人……他殺人,和我殺人,有什麽區別嗎?”

田疇目瞪口呆,“李瑋竟敢謀逆?”

“所以我說,我們需要仲淵在朝堂上衝鋒陷陣,做我們不敢做的事。”李弘淡淡地說道,“如果換作飛燕和你,敢這麽做嗎?”

“何風也敢出兵?”

“何風有什麽不敢?他和袁術是一樣的人。過去他敢殺我,現在難道還不敢擅自出兵?”李弘說道,“當年何風在京城裏混的時候,我還不知道在哪呢?他在何進手下混了那麽多年,什麽沒見過?這點陣仗對他來說算什麽?”

田疇呆了片刻,自嘲一笑,“我看錯了何風。”

“你不了解他的過去,但仲淵了解,我也了解。”李弘笑道,“想當年我們從京城搶筱嵐的時候,多虧了袁術和何風的幫忙,當時他們把曹操打得狼狽不堪。”

田疇失聲而笑,“大將軍是否連夜去櫟陽拜見天子和長公主?”

“不,等兩天,等長公主和仲淵和好如初,等新官製下旨頒行了,我就去櫟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