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春秋初霸 019 鄭魯結怨
齊國剛把文薑嫁走,邊境就遭遇了北狄來犯。北狄是以放牧
獵為生,隨畜牧而轉移,有孤竹(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令支(在今河北省遷安、遷西和灤縣)等國,他們經常聯合侵犯中原,成為齊國等北方諸侯國家的邊患。北狄來犯,齊國守城將士抵擋不住,連連告急。齊僖公一麵率軍前去迎敵,一麵派人去魯、衛、鄭三國借兵。
鄭莊公聽說北狄侵犯齊國,就把世子姬忽叫來說:“齊國和鄭國是盟友,而且鄭國每次打仗,齊國一定派軍相助。現在齊國有戰事,來鄭國借兵,我們應該急速發兵救援。”當即派出三百乘兵車,讓世子姬忽為將軍、亞卿高渠彌為副將,連夜往齊國進發。
齊僖公親自出城迎接鄭軍,這時魯、衛兩國兵馬尚未到達。齊僖公感激不已,見到鄭國世子姬忽說:“長葛一戰,使周天子威信掃地,而使鄭國聲威大振,如今中原最強盛的諸侯國當屬鄭國。世子您親率鄭軍前來援助齊國,齊國無憂了。”鄭國世子姬忽說:“北狄用步兵,容易進攻也容易被擊潰;我們用兵車,不容易被擊潰也不容易進攻。雖然如此,北狄兵生
放任不受拘束,貪婪而粗暴,勝了互不謙讓,敗了互不救援。對付這樣的兵馬,可以先引
它上當,然後再殲滅它。況且北狄兵仗著剛打了勝仗,一定會貿然進攻。我們如果用側翼兵馬抵擋北狄兵,假裝打敗了逃跑,北狄兵肯定會來追趕。這時設下埋伏,一定會嚇得北狄四散奔逃。我們再追著他們打,就能大獲全勝。”齊僖公聽了姬忽的一番話,高興地說道:“這條計策太妙了!齊兵在東麵埋伏,遏製敵人的進攻;鄭兵在北麵埋伏,從後麵追殺敵人。前後夾擊,萬無一失。”齊、鄭兩軍依計而行,果然不出姬忽所料,大敗北狄,殺敵數千。
齊僖公大擺宴席,款待鄭國世子姬忽。齊僖公高興極了,對姬忽說:“要不是靠世子這樣的英雄,北狄兵怎麽能一下就打退呢?如今齊國平安穩定,都是世子您的功勞!”姬忽說:“碰巧盡了一點兒力,怎麽值得貴國這樣誇獎?”齊僖公覺得世子姬忽有才有德,便提起將別的女兒許配給姬忽,姬忽再三謙讓。酒宴散了以後,齊僖公讓弟弟薑仲年找鄭國亞卿高渠彌私下裏做工作。高渠彌勸姬忽答應這門親事,姬忽對高渠彌說:“當年沒打仗的時候,齊君就提起過這門婚事,我尚且不敢高攀,現在我奉命來救援齊國,僥幸成功,就領個妻子回去,別人一定會說我是仗著功勞強求娶親,到時候我可怎麽說得清楚?”雖然高渠彌一再攛掇,姬忽就是不答應。齊僖公聞報,氣憤地說道:“寡人有這麽好的女兒,還怕嫁不出去?”
此時,魯、衛兩國兵馬趕來。雖然戰爭已經結束,但齊僖公照樣犒賞各軍。魯國兵馬由魯桓公親自率領,因齊僖公羞於見鄭國世子姬忽,便委托女婿魯桓公來確定犒賞各國兵馬次序。按理說,隻有鄭國一軍參戰,並且軍功卓著,理應排在第一,但魯桓公有私心,不按軍功,按周王室封爵的高低和次序,魯居第一,衛居第二,把鄭國排在最後。鄭國世子姬忽知曉後,非常惱怒,便與齊僖公不辭而別。
世子姬忽回鄭國後,先將勝利之事告知鄭莊公,鄭莊公異常高興。接著姬忽將魯國分發犒賞對鄭無禮的事稟告鄭莊公,鄭莊公怒目圓睜,默然不語。俗話說:“咬人的狗不叫,叫人的狗不咬。”鄭莊公不語,恰是心中下定了對魯一戰以平怨憤的決心。接著,姬忽又把辭婚的事告訴了鄭莊公。鄭莊公說:“忽兒能自立功業,不怕沒有好姻緣。”
當年世子姬忽之母嫁與鄭莊公,是上卿祭足作的媒,所以祭足特別關心、支持姬忽。祭足聞聽姬忽辭婚,便去找高渠彌問道:“我們君上寵
的姬妾很多。公子姬突、姬儀、姬亹仗著內寵,都有圖謀君位的念頭。世子姬忽如果和大國結親,將來可以有個支援。即使齊國不提親,我們也應該主動去請婚呢!為什麽要辭婚呢?辭婚好比自己給自己剪掉了一個騰飛的翅膀。”高渠彌說:“我不是沒勸,可世子說遇事靠自己,為什麽非要依靠大國?世子不聽,我又有什麽辦法?”祭足歎著氣走了。
亞卿高渠彌一直和公子姬亹關係不錯,聽了上卿祭足的話,便更加有意和他
交
。世子姬忽發現後,對鄭莊公奏道:“高渠彌和姬亹暗中勾勾搭搭,來往密切,不知道打的什麽主意。”第二天,鄭莊公見到高渠彌,便當麵責備他:“你
為亞卿,不擁護世子,為啥同姬亹暗中結黨呢?”高渠彌明白是姬忽告的狀,心想:如果承認有此事,自己在宮廷爭鬥中必會遭殃,於是大聲答道:“臣剛剛跟隨世子助齊抵抗北狄,取得了勝利。臣怎會不擁護世子呢?怎敢結黨營私呢?”鄭莊公想想也是,便不再追究此事。高渠彌見到姬亹,就把鄭莊公的訓斥相告。姬亹說:“相當年,上卿姬呂去世後,父君想讓你當上卿,是世子姬忽阻攔住的,現在他又要斷絕咱倆的交往。父君在,他就這樣,要是父君升天了,他成為國君,怎能容得下我們?”高渠彌說:“世子姬忽清高仁厚,害不了我們,公子別擔心。”高渠彌嘴上這麽說,心裏可不這樣想。自這時,姬亹、高渠彌都與姬忽結下了怨仇。
再說上卿祭足,積極為世子姬忽出謀劃策,向其說道:“當今天子失控,各諸侯國紛紛逞強,鄭國如果和陳、衛等國聯合成鼎足之勢,也足能夠保全自己了。”姬忽深以為是。祭足就上奏鄭莊公,請他派使節去陳國攜雁提親,陳厲公同意。姬忽親自到陳國去迎娶,之後,又去衛國出使,加深兩國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