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冤怎伸, 硬疊成曾參殺人;這恨怎吞,強書為陳恒弑君。”

台上昆曲小旦小生唱得熱熱鬧鬧,台下幼小的女孩兒拉了拉之間額娘的衣袖, “額娘, 誰是曾參,誰又是陳恒?”

婉襄彎下腰去, 將嘉祥抱起來,放在自己膝上。

“曾參事春秋時魯國人,是孔子的徒弟。”嘉祥如今已受孔孟之教,知道孔子是誰, 不必婉襄再多解釋。

“有個與他同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其母曾參殺人, 曾母不信,又有兩人告訴此事, 曾母遂信, 越牆而逃。”

這是三人成虎。

“陳恒春秋時齊國人, 齊國有一位國君,被稱為簡公。”

“簡公任、闞止為左右相,闞止得寵欲逐陳恒, 陳恒先發製人殺闞止。但齊簡公也受驚,外逃被亂兵所殺,《左傳》和《史記》皆記載為陳恒弑君。”

這是史書謬誤。

而這一段唱詞是《桃花扇》中第十二折 《辭院》之中的, 男主人公侯方域與阮大鉞不睦, 為他所冤為與寧南一黨有舊,將有麻煩, 因此告別香君, 預備去漕撫史可法處避禍。

“……事不宜遲, 趁早高飛遠遁,不要連累別人。”

“說的有理。隻是燕爾新婚,如何舍得!”

“官人素以豪傑自命,為何學兒女子態?”

笙竹之中,裕妃捧著暖爐,微微傾過身體來,笑著同婉襄說話。

“大禍臨頭,這男子反而不如青樓一妓子沉著冷靜,深明大義。”

婉襄淡然一笑,“這出戲看到如今,除卻不與閹黨同流合汙,不覺得侯方域有任何可取之處,總是旁人說什麽,便是什麽。”

“獨香君一人烈性。文人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這出戲,倒分不清是聽曲人不知,還是唱曲人不知了。

而後是唱李香君為侯方域收拾箱籠,箱籠之上,點滴都是春心淚痕。

這對戀人往後再無相聚過,即便續四十出中短暫相遇,也不過是永訣而已。

《桃花扇》一共四十一折,其實平素聽戲,倒不是一折一折聽下來的。

無非是聽戲的人一同點戲,總有幾折是愛看的。

今日隻婉襄與裕妃兩個人點戲,她素來稱自己不懂,便將這件事都交給裕妃。

這十二折《辭院》唱完,便唱十三折哭主,說的是崇禎在煤山自縊身亡,明朝舊臣哭祀之事。

桃花扇雖然原本就不是什麽小情小愛的故事,但這一折,臘月之中聽來,未免有些悲涼了。

這廂已經唱起來,台上的人聽不見台下的人議論什麽,婉襄方道:“這太平盛世的,娘娘忽而聽這些做什麽?”

裕妃的神情倒很淡然,“若不是太平盛世,如何聽這些?便同那南明君臣排演《燕子箋》一樣,英雄也累死了,麵皮羞也羞死了。”

“你放心,這也沒什麽不吉利的,明朝的皇帝死了,方能改朝換代不是?”

崇禎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後來的南明……不提也罷。

“這一折中有一支《勝如花》極好,你且細聽來。”

婉襄也就不說話,聽著台上老生唱來:“高皇帝在九層,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聖子神孫,反不如飄蓬斷梗。”

“十七年憂國如病,呼不應天靈祖靈,調不來親兵救兵;白練無情,送君王一命。傷心煞煤山私幸。”

“獨殉了社稷蒼生,獨殉了社稷蒼生!”

這般悲愴,聽者難免生曆史興亡之歎,“崇禎雖做了十七年帝王,但明朝交到他手裏的時候原本便已經無法可救了。”

“煤山自縊,血書遺誌向,‘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婉襄頓了頓,“這是君王最後的體麵,他背後的那片江山卻仍然風雨飄搖,亡國滅種的陰影籠罩在每一位有識之士頭上。”

這些話嘉祥聽不大懂,隻是回過頭來,瞪著大眼睛好奇地望著婉襄。

裕妃聽這一折,甚至聽這一支曲子,覺得它好,卻也說不上所以然。

伸手逗了逗嘉祥,“所以呀,還是像你額娘這樣飽讀詩書更好,別像裕娘娘這樣,除了好與不好,再說不出別的話。”

“你阿瑪當年看這出戲,也說凡開國幾代帝王,總沒有太差的。而後也總一代不如一代,衰亡是萬事萬物的命運。”

“衰亡是萬事萬物的命運……這句話本宮一直記到了如今。”

不知道這於裕妃而言意味著什麽,對應著哪些具體的事。但婉襄也沒有問。

裕妃點的第三折 並不是《桃花扇》中最最經典的幾折之中的,是第十七出《拒媒》。

“這一折講的故事,是與香君交好的青樓舊友拜訪楊文驄,希望能免於被帶進宮中去排演《燕子箋》。還有一半故事,則是香君拒絕做另一新補官員田仰的妾室。”

這中間有許多事,補官、妾室都是嘉祥不懂的,但是她同裕妃一樣喜歡聽曲,沒有在這時候插嘴詢問。

雜扮長班上場,開口第一句便是:“胸中一部縉紳,腳下千條胡同。”

官場名錄與煙花柳巷是這些士宦最熟悉的,代代皆是如此。文人總清高,看不起賣/身的妓/女,與她們同在歡場之上尋樂的時候,倒是不提這話。

“……若把俺盡數選入嗬,從此後江潮暮雨掩柴門,再休想白舫青簾載酒樽。”

聽到這裏,婉襄忍不住笑起來,“這裏寫得也很嘲諷。”

“前一段楊文驄、阮大鉞等正為新授官而歡喜,鄭妥娘,丁繼之等他們眼中的下賤人則反而求自由。”

裕妃飲一口熱茶,淡淡道:“你聽這些細的,我倒是聽粗的。什麽‘靠著兩片唇,養著八張嘴。’又什麽‘養著八張嘴,靠著兩片皮。’”

靠兩片唇的是張燕築,他是串戲的清客;靠兩片皮的則是鄭妥娘,是做皮/肉生意的。

戰火尚未蔓延過來,所有人便都是一樣生活,士宦與戲文中所稱的“串客”、“表子”,不過都是一樣為己謀求利益的。

而楊文驄答應這幫人,不將他們選入宮中去,又令他們幫忙去說服香君改嫁,彼此之間利益交換,到底也還是隻有香君一人心誌堅定。

這裏寫香君是:“空樓寂寂含愁坐,長日懨懨帶病眠。”

婉襄尚未評論什麽,裕妃先道:“凡是寫男女分別,男子總奮勇爭先,不是做了大將軍,便是金榜題名。”

“輪到女子就沒什麽好的了,什麽‘倦蝶殘花,寒螿落葉’、什麽‘俺獨自守空樓,望殘春,白頭吟罷淚沾巾。’女子離了男子,便合該如此一般。”

“瞧著都是春花秋月,繾綣纏綿,不過也是男子於女子的期望和馴化罷了。”

裕妃忘了嘉祥一眼,似是想說些什麽,終究又覺得太早,便幹脆停了台上的戲,令他們直接扮上第四十折 《入道》來。

嘉祥便悄悄地問婉襄,“那最後香君改嫁給田仰了嗎?”

“當然沒有。”婉襄將她摟緊了一些,“香君是個烈性女子,認定了侯方域,自然不會為小利就折變心意。”

嘉祥似是放心了,在婉襄懷中坐直了身體,準備看這最後一折。

但婉襄反而湧起一陣微妙的感覺,雖然明知這是封建王朝的故事,雖然明知香君青樓出身,去給人做妾無非更慘,但她好像也不希望她就這樣守著。

家國風雨飄搖之下,故事的結局定然不會像嘉祥期待的那樣圓滿。

南京城破後,香君從宮中逃出,與卞玉京一同入道觀為女冠子避難,與侯方域在道觀之中偶遇,原本打算夫妻作伴好還鄉,為瓢冠衲衣的僧人張薇點破,各自入道。

“兩個癡蟲,你看國在那裏,家在那裏,君在那裏,父在那裏,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他不斷麽?”

這振聾發聵的唱詞一出,裕妃便感慨,“年少時第一次聽這《桃花扇》,好不容易聽到這最後一折,忽而見這一對苦命鴛鴦相逢,喜得滿臉是淚。”

“而後張薇這一番話說完,鴛鴦忽而便入了道,‘桃花扇扯碎一條條,再不許癡蟲兒自吐柔絲縛萬遭。’”

“當時恨得我,差點連銀牙也咬碎,差點衝上台去同那小旦小生打架,剝下他們的道服。”

“又恨不能給那張薇一拳,外頭哭聲喧天,屍橫遍野,已經這樣苦了,還見不得人團圓。”

是真的激動,連十幾年的自稱也丟了。

但年少時是如此,而今這般平靜,自然便不是了。

“後來從頭一遍又一遍地聽,有些明白,又有些不明白。還是那武氏庶人一言點醒了我,她說,這世間無論是夫妻,還是君臣,總要誌趣相投才好。”

“複社的文人與不同閹黨合流的秦淮名妓是一國人,他們有相同的理想與情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國既滅,家何存焉?”

婉襄默默,自然也就不複存在了。

“代入自身,也是一樣的。王爺當年與年正儀相知,後來又與你相知……回頭一想,年少時那點喜歡也不過是皮上的一小縷絨毛,真不覺得有什麽了。”

“便是後來翻嫌,也仿佛是本宮自欺欺人的借口,總算是看開了。”

裕妃向來是不要人寬慰的,見這一折唱完,又吩咐宮人點戲,點的是第二十一折 《孤吟》。

“這一折也未見如何好,本宮不過是喜歡‘歡場那知還剩我,老境翻嫌多此身’這一句。“

“從前你問本宮,若是活到九十六歲當如何。又能如何?”

“不過是活一日便了一日,縱老來惹人嫌,也不為名利奔,兒孫累,當樂且樂罷了。”

作者有話說:

正文還剩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