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一切都讓人意外

看到李隆基合上了眼,頭無力地垂到一邊後,候在一邊的兩名太醫快步上前,探查了李隆基的氣息,再檢查了一下李隆基的脈搏後,向跪在殿內的諸臣宣布了皇帝駕崩。

宮中頓時哭聲一片,跪在李隆基病榻前的楊玉環一副哭天搶地的樣子。緊緊拉著李隆基手的太子李玢也是如此,差不多以頭觸地了。跪在李玢身後一段距離的李璘等其他李隆基的兒子也是差不多,特別是李璘,哭的要多傷心就有多傷心。一些事,眼看就要成了,但在關鍵時候,自己的父皇沒精力處事了,也讓他不要多生事,美好的未來在刹那間破滅,如何不讓他傷心欲絕?

殿內痛哭的人心情各異,但現在他們表達的是一個共同的意思,那就是都悲傷於李隆基的去逝。

宣布李隆基駕崩,整個皇宮也馬上進入行喪的狀態。因為對李隆基的病情早不抱希望,為李隆基興喪的事也早就在做準備。宣布李隆基駕崩後,候命的宮人以很快的速度將準備好的白色幃幔掛上,那些早就在大同殿外待命處理皇帝善後事的宮人們也手腳麻利地布置靈堂,並為殿內的人戴孝。

皇帝的喪事任何人都不敢有絲毫的馬虎,任何細節上都不敢出哪怕一點的差錯。

在布置的同時,大同殿的殿門打了開來,候在殿外苦苦等待的百官也被放進來,全部跪伏在李隆基榻前。宮內鍾樓和鼓樓都?響了悲涼的喪鍾,隨後整個長安城的鍾鼓也都哀喚起來。太極宮、大明宮的宮人們,也以很快的速度掛起了白色的幃幔,三大內到處都是白色的肅穆。

這些表示皇帝喪亡的白色布置直到李隆基的喪期結束後才會除去,行喪期間,不隻宮中禁止娛樂、肉食,連長安的百姓都要如此。那些青樓、酒樓注定生意要清淡了。

李隆基病逝後,要停靈七天,入柩前,要整容,並置換精心準備的喪服,待行足了皇帝駕崩之禮後,才可移柩下葬。這一切皆因太宗皇帝李世民駕崩前有訓:“屬纊之後。七日便殯。皇太子即於柩前即皇帝位,依周、漢舊製,軍國大事,不可停闕,尋常閑務,任之有司……”

皇帝死後的喪事從簡。並要求以後的皇帝喪亡,新皇即位之即全在先皇的靈前,當年的李治就是在李世民的靈前即位,由長孫無忌宣讀遺詔宣布太子即位的消息,並布置軍國大事。

隻不過接下來因為武則天的幹政,在李治死於洛陽時候,並沒有完全遵從這一點。李旦即位不要說了!而李隆基又是得其父李旦禪讓而得帝位,所有儀式都與李世民叮囑的不一樣。但李隆基在死前要求儀式嚴格遵從李世民定下來的,在他駕崩後,眾臣們叩拜的儀式結束即宣布皇帝的遺命。

李隆基在駕崩前,還是做出了幾項讓人根本預料不到的決定,那就是授郭子儀以司空職,除其政事。以房琯接任其所任的左相職,位列政事堂首輔。這樣的決定雖然讓郭子儀及楊晞等人吃驚。也讓其他大臣都愕然,但他們很快就明白過來皇帝這樣做是為了什麽。

那就郭子儀並不是被李隆基完全信任,李隆基在駕崩前,“終結”了郭子儀的政治前途。

郭子儀已經料到了李隆基會慢慢冷落自己,新皇即位後自己會進一步受到冷落,但沒想到皇帝在臨死前卻來這麽一下,將他的左相位置免了。也不能參知政事,隻被授了一個虛銜的司容職。

這招有點狠,讓郭子儀根本來不及做出應對,原本期望在李隆基死後與郭子儀聯手擺平李玢的楊晞也是料不到。看來李隆基並沒老到昏庸的地步。死前還是非常清醒,想到為自己的兒子掃除一些障礙。不過楊晞自己被選了輔佐新皇的四位大臣之一,這一點還是讓人滿意的。

在李隆基的靈柩前,隱隱成了百官之首的房琯對著跪伏在皇帝靈前的太子李玢及眾臣宣讀了李隆基的遺詔。遺詔中的意思就是令太子在靈前即位,他的喪事從簡而辦等等。當然百官的調整也一並在裏麵陳說,這些新的變動在李隆基去逝前絲毫沒有透露,隻有執筆的高力士知道。

以房琯為左相、李泌為檢校右相,楊晞為武部尚書參知政事,張鎬為中書侍郎並同中書門下明章事,顏真卿為文部尚書、李麟為憲部尚書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高適為工部尚書、李峴為禮部尚書、李光弼部戶部尚書。其他各級官員也有非常大的變動,這些變動讓跪伏在地上的大臣們驚訝不已。

看來李隆基為自己兒子的即位可是費了不少的心思,閑置了一批原本挺有地位的大臣,比如被授以司空的郭子儀,被授以司徒的韋見素,還有楊晞的幾個哥哥等。像張鎬、李麟、李峴等原本並不被十分看重的大臣卻突然被拔高了,這幾個大臣是與李玢比較親近的,可以說是李玢很得力的支持者。

聽到遺詔上宣布的事項後,楊晞越來越心驚,死前的李隆基雖然表現出來那副慘然的樣子,但頭腦卻依然清楚,也以自己有限的精力,為李玢做了許多布置。幸好李隆基隻是將郭子儀的相位罷了,其他與他親近的人並未受到大的牽係,韋見素及他的三個哥哥被投閑職,這幾乎與他無關。

不過楊晞也知道,以後的事變化會非常大,他想達成心願,沒有那麽容易的。

他雖然因為各種關係,被選為四名顧部大臣之一,但房琯、張鎬並不是好相與的人,這些人肯定會依李隆基的遺命忠心事李玢。以後具體要如何做,還要空下來好好想一下,與郭子儀、高適等人好生謀劃一下。反正李隆基喪事期間,任何人都不敢輕舉妄動的。要是有人敢亂動什麽,必然被天下人唾棄,沒有人敢在這些日子裏做出格的事,連李玢也肯定是這樣。

在房琯宣布完李隆基的遺詔後,跪伏在李隆基靈柩前的太子李玢,即當著眾臣的麵,即位為大唐皇帝,行加冕禮,恭請房琯、楊晞、張鎬、李泌四位宰相為輔佐的大臣,輔助處理朝事,並大赦天下!

李隆基駕崩,即位為皇的李玢也要為皇帝守足孝,不過皇帝守孝和普通人不一樣,他不需要三年,隻要三個月就行了。到底皇帝是主掌一國軍政大事的人,要是三年不理軍政大事,天下要亂套了。

守孝期間皇帝雖然可以處理朝事,就如當年李治一樣,但李玢為了示自己的孝道,依然堅持為李隆基守靈,這段時間的朝事大事,交由受命輔佐的房琯、楊晞、張鎬、李泌四名宰相負責的。

四人在行喪期間主要的職責就是替皇帝打理朝事,但遇到不決事必須要請求皇帝,讓皇帝做主。

李隆基的喪事隆重舉行。

李玢為了示孝道,不顧李隆基的遺命喪事從簡,而是下了命令,一定要將李隆基的喪事舉辦的非常隆重,不能有任何的馬虎。李玢的令雖然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但支持的人更多,最終李玢的心願得到滿足,喪事舉辦的異常隆重。

如今的大唐國庫殷實,雖然經曆了安祿山的叛亂,及幾場征戰,但經曆這些後的大唐國庫殷實程度並不比開元年間差,朝廷不擔心錢的問題,喪事舉辦的隆重一點也並沒什麽。

在向天下詔告皇帝的駕崩後,整個長安城都處都沉浸在一片肅穆中,任何喜樂之事都停了,宮中看上去都是一片白色,不隻遮擋朱色的幃幔是白色,所有的禁軍將士,也以白帛戴頭裝扮。

民間也是如此,放眼看去,整個長安都是同一種相似的色彩了,甚至把盛夏的綠意都掩蓋了,哀切聲響徹皇城內外。整個天下都為李隆基的死而披麻戴孝。

皇帝駕崩,這是大唐帝國最大的哀事,不隻大唐的朝臣們要服喪,那些臣服於在唐的諸番頭領及國王都要來吊喪。皇帝的喪事已經詔告天下,邊遠之地的這些頭領和國王們也收到了消息,收到消息的他們也都往長安趕。當然這些人趕到長安,也要一兩個月以後了,到時他們隻能到停靈的宗廟中吊唁了。現在代他們行喪禮的,則是那些留駐在長安城的使節,這些人作為代表,為李隆基守孝服喪。

大多的人忙著皇帝的喪事,連新即位為皇帝的李玢也是這樣,但依然有許多的大臣,在盡孝意的同時,為國事忙碌著。一個龐大的帝國,每天發生的事非常多,許多事絕不對因為皇帝的去逝而停下來,沒有人處理朝事,那天下會亂套的。

為國事忙碌的主要是房琯、楊晞、張鎬、李泌四位顧命的大臣。李玢雖然繼位為皇帝,但他整天守在李隆基的靈前,朝事全由房琯、楊晞、張鎬、李泌四人處理,奏本也由他們批閱!

“子亮,你要靜觀事變,爭取利用自己輔佐處理朝事的機會,再做一些布置!”被李隆基最終罷免了政事的郭子儀心裏有憤憤,他也在與楊晞私下討論情況時候這樣吩咐。

“嶽父大人,小婿看皇帝的喪事結束後,新皇會如何行事再做決定怎麽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