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海闊天空憑欄躍 第898章 寅吃卯糧

敬翔沒有理解錯,這的確是李燁準備發行的遼東半島債券,本來李燁想發行華夏銀行的債券,可是一想到要是普通百姓知道華夏銀行沒有了錢,那些百姓會怎麽想,那還不引起金融擠兌風潮。

這個時代可沒有多少金融觀念,放貸的人不是被稱為高利貸,就是被稱為吸血鬼,雖然社會上有這方麵的需要,但是並不表示大家就接受這樣的觀念。

先說一個有趣的現象,歐洲百年戰爭之後,國家破產了,可是百姓的生活卻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究其原因是各國在戰爭期間發行了大量的國債,而這些國債的購買者並不是普通百姓,而是那些銀行家和企業主,所以戰爭的結果並沒有破壞百姓的正常生活。

如果這種事情一旦發生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其結果就與歐洲截然不同,首先受不了的是普通百姓,因為戰爭朝廷必然會加重百姓的稅賦,結果前線的戰爭還沒有結束,自己的後院已經起火了,這就是中國特色。

明代末期,排除官場腐敗等原因,如果不是東北女真族的崛起,朝廷需要在遼東大量的用兵,不得不加重百姓的負擔,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李自成進北京,當然也就沒有明代覆滅。這當然隻是一方麵的原因,但是也能從一方麵反應出經濟對於國家的影響,如果明代發行了國家債券,後來的事情恐怕不會變得更糟。

可笑的是,封建王朝的統治者總是喜歡把眼光盯著最底層、最貧窮的百姓身上,而對那些腰纏萬貫的商賈和豪門視而不見,當一個王朝榨幹了百姓最後一點血汗以後,這個王朝也隨之覆滅。

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的曆史上,重複的上演了二十四次,才有了今天的二十四史,這真的是一個天大的冷笑話。

當然,也不能排除古代就沒有人想過向富人伸手,就像前麵講的一樣,權力和義務是對等的,中國古代從來隻有權力而沒有義務。可能古代某一個權威官員有過這樣的一個念頭,不過很快的就消失了,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思想下,沒有人感覺自己需要對這個王朝承擔什麽責任。

隻有當這個國家屬於每一個人的時候,人民才會在心裏認同這個國家的存在,這就是王朝循環覆滅的原因,但是中國人從來就沒有真正的麵對過這樣的事實。

在封建王朝的統治之下,就算發行了國債又能怎麽樣,皇權之上的社會,一句話能決定人的生死,“破家的縣令、滅門的府尹”,這句話可不是說著玩的,這可是血淋淋的現實。

拿什麽來保障債主的權力,當債主成為了國家的貸款人,這個國家的統治者變成了借債的人,這在封建王朝中簡直就不敢去想,不要以為古人沒有想過這樣的事情,可是想了又能怎麽樣呢?就好像後世經常在談中國製造的同時,許多人在呼籲中國創造,可是中國創造真的能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嗎?不是沒有人想過,而是想了根本就沒有用,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有學者認為宋代是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階段,如果沒有金人的入侵,中國在宋代就能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狗屁”,如果曆史能假設的話,就算給宋代一千的時間,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始終還是萌芽,永遠也進不了資本主義社會,這就是事實。

那些意淫的學者一廂情願的認為,隻要有了經濟基礎,古代封建王朝就可能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這是癡人說夢無稽之談。

要知道資本主義社會的起源不是經濟基礎,而是政治訴求和平等的權力,沒有人權談什麽自由民主,一個雇傭幾百人的作坊都要受到官府的打壓,生怕出現集會動亂的政治氛圍,有什麽權利保障私有財產神聖不受侵犯,所以從根本上講,隻有政治氣氛容許才能產生資本主義的萌芽,其他的都是曇花一現。

也許李燁的思想是過於的悲觀了,但是李燁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思想,因為李燁本身沒有高高在上的皇權想法,即使李燁也是這個時代的利益既得者,但是李燁依然清醒的認識到權利和責任、義務之間的關係。

那些不管死後洪水滔天的想法,既不現實也不可能,後世那些貪官在國內瘋狂的斂財,裸官潛逃送子女去國外,他們難道不知道在這種的社會環境下,是不可能有什麽健康發展的機會的,所以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另外一個事情就很好的說明米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霸主,當米國還在歐洲戰場上的時候,在米國還在進行冷戰的泥潭時,就已經想過用島鏈來圍堵中國的發展,這難道不是戰略和政治上的遠見嗎?

事實上,封建社會是一個缺乏遠見的製度,這並不是說沒有人考慮過長遠的未來,而是考慮根本就沒有用。

話說回來,大唐的官吏把眼光死盯在農民的土地上,遼東半島的官吏也繼承了這個傳統,認為隻有農業稅才是國家的根本,完全忘記了稅收的全貌。這當然是有意而為之的,並不是官員沒有看見商賈的富足,而是因為商賈背後站著的官宦豪門大戶,這才是唐代沒有真正商稅的原因。

宋代征收過商稅,所以國家的稅賦達到了一億緡以上,而唐代和明代沒有真正的征收過商稅,所以國家的稅賦相當的低,唐玄宗開元盛世的稅賦才達到了一千五百萬緡。這倒不是說唐代全國的稅賦隻有這麽多,而是其中除去了那些實物稅,比如糧食、茶葉、鹽和布匹等,這些當然也是錢,但是卻不能真實的反應一個國家的財政情況。

宋代基本上取消了實物稅的征收,遼東半島也是一樣,除了糧食以外,一切的稅賦都是以錢幣來計算的,所以才會如此之高,但是這恰恰可以反應遼東半島的經濟狀況發展。

大唐最後的覆滅從財政上也可以可見一斑,唐僖宗時期,國家的一年賦稅隻有一百多萬緡,這點賦稅勉強支撐起一個朝廷的運作,要想擴軍討伐各地的藩鎮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到了唐末後期,朝廷的賦稅又一次大幅度的減少,需要各地的藩鎮救濟才能維持運轉下去,這時的皇帝已經變成了周天子,隻是名義上的皇帝。

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當時的董昌為了討好唐朝的皇帝,拚命的收刮當地的百姓,向朝廷提供了大量的稅賦,換來了一個越王的稱號,可見朝廷當時多需要錢來維持。

有一句話說的好:“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個人需要錢,國家也需要錢,不要一談錢就認為是萬惡之源唯恐避之不及,這是迂腐或者虛偽的表現。

“敬兄,你看遼東半島發行債券怎麽樣,用三年、五年到十年的財政稅收進行支付,這樣就可以解決目前的財政危機”

“那要是到時還不上呢”

“不可能,在發行債券的時候,就要把遼東半島的財政情況徹底的摸清楚,比如明年可以收多少稅賦,後年預計稅賦達到多少,這些都要提前的預算出來。不僅如此,每年遼東半島需要支出的費用也要提前做出預算,收入和支出都要有清晰的賬目,這樣才能知道稅賦到底花在什麽地方,有多少的結餘”

敬翔有些頭暈,李燁當初搞的行政財政統計,已經讓敬翔忙的的焦頭爛額,如今又要搞出什麽財政預算,而且還是二三年的財政預算,這不是折騰人嗎?

有時敬翔感覺李燁要是去戶部當官一定是一個能臣,唐代有掌管全國財政預算和會計核算的會計最高主管部門,名叫度支部,估計這個地方非常的適合李燁去做。雖說唐代也有財政預算和會計核算,但是哪能像李燁說的如此精細預算,不過也就是給出一個大概的數目,像李燁這樣搞,估計也隻有那些從學校裏的學生才能勝任了。

“不知郡王殿下,準備如何發行這些債券。”

“這些債券將通過華夏銀行統一發售,三年期的利息是百分之五,五年期的利息是百分之七,不記名,可以相互轉讓,也可以相互買賣,到期後可以到華夏銀行統一兌換。第一期準備發行五十萬緡的遼東半島債券,第二期準備發行一百萬緡的遼東半島債券,如果發行不掉,則有華夏銀行統一購買,手續費百分之一,如果發行效果不錯,可以增大發行力度,敬兄,你看這樣如何”

一百五十萬緡,敬翔被李燁的話雷的外焦裏嫩,將近四年的財稅就被李燁一口敲定下來,華夏銀行承包所有債券的發行,這豈不是讓華夏銀行成為了遼東半島的最大債權人,而且還相當於遼東半島的戶部了。

“這不是寅吃卯糧嗎”,不過好像有不全對,敬翔不知道到底是什麽地方出了問題,雖然敬翔已經跟李燁學過赤字經濟,但是這樣大的經濟手筆還是讓敬翔一下子有些吃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