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神僧巧光
言歸正傳,交代完朱三的光榮事跡,現在來說說李燁。李燁見朱二、朱三兩人離開,自己一行人也休息好了,便離開山腰小亭,一行人繼續向山上寺廟走去。寺廟藏於深山幽靜中,一級級的石條路,彎彎曲曲,一直延伸到山頂,路上,有挑水的和尚,有絡繹不絕的香客,他們手提籃子,籃子裏裝了水果、食物、香……,香客們順著台階一直往前走,看起來非常虔誠。
不遠處的寺院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杏黃色的院牆,青灰色的殿脊,蒼綠色的參天古木,全都沐浴在玫瑰紅的朝霞之中。這座古老的寺廟在朦朧薄霧的籠罩下,像一幅飄在浮雲上麵的剪影一般,顯得分外沉寂肅穆。
踏進大殿,一位小沙彌迎上前,詢問道:“各位施主,是還願還是拜佛”,為什麽要問還願還是拜佛呢?這裏麵的學問就大了,拜佛去什麽寺廟都差不多,拜什麽佛還不是拜,香火錢一般都不會多的。還願就不一樣了,你許了願,菩薩幫助了你,就隨緣做善事做功德吧!給寺廟的香火錢一定少不了,你要兌現承諾才行,這是良性循環,不然就是毀約,叫做不守信用,菩薩會怪罪予你的。
李燁第一次來寺廟,當然不是還願,以後來不來還是兩說,當然是拜佛了。小沙彌一聽,立馬表情由盛夏變成了寒冬,冰冷的說了句裏麵請,轉身便離開了。沒有想到唐代的寺廟也跟後世的寺廟一樣世俗,李燁看了一眼已經走遠的小沙彌小聲的嘀咕道:“日落香殘,免去凡心一點。爐熄火盡務把意馬牢栓”。眾人聞言,不明白李燁說什麽,李燁嗬嗬一笑,指了指遠去的小沙彌,眾人哈哈大笑。
“偶彌陀佛,這位小施主可是在罵禿驢”,背後一位和尚合掌行禮,口稱罪過,雙眼卻上上下下的在李燁身上打量。
李燁聞言轉身見是一位身披袈裟,一副超凡脫俗的大和尚,有些不好意思起來,這不是丟碗罵廚子,進廟罵禿驢嗎?連忙還禮道:“失言,請師傅莫要見怪”,李燁想來如果大和尚不計較,說明這個和尚還是有些道行的。
大和尚看看李燁道:“無妨,小施主也拜觀音菩薩,可是有煩心事”,大和尚並沒有見怪李燁的意思,反而看見李燁好像有心事,眉頭緊鎖,悶悶不樂的樣子。
李燁一愣,大和尚這話是什麽意思,自己有煩心事也能看出來,反問道:“大和尚想度某”,大和尚故弄玄虛,李燁小小年紀拜什麽廟、燒什麽香,不是無事找事嗎?李燁那裏知道,大和尚閱人無數,這點觀察能力沒有,就不要出來化緣了。
大和尚哈哈一笑:“大和尚又要誰來度”,大和尚接著發問李燁,好像是在打禪機。
“大和尚自有度之人”,李燁反問和尚,想玩繞口令啊。
“小施主慧根清明,可否聽老衲講一個故事”,大和尚也沒有與李燁糾纏下去,反而轉移話題。
偶,大和尚講故事,倒是沒有聽過,大和尚的話激起了李燁的好奇心。
大和尚見李燁願意聽自己講故事,便娓娓道來:某人在屋簷下躲雨,看見觀音菩薩正撐傘走過。這個人便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某一段如何?”。
觀音菩薩說:“某在雨裏,你在簷下,而簷下無雨,你不需要某度”,觀音菩薩拒絕了這個的要求。
這個人立刻跳出簷下,站在雨中對著觀音菩薩道:“現在某也在雨中了,該度某了吧”,這人見觀音不度自己,有些生氣,便執意要觀音菩薩度自己。
觀音菩薩說:“你在雨中,某也在雨中,某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是因為你無傘,所以不是某度自己,而是傘在度某。你要想度,不必找某,請自己找傘去!”,說完便去了。
這個人無語,第二天,這個遇到難事的人,便去寺廟裏求觀音菩薩。走進廟裏,才發現觀音菩薩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菩薩一模一樣,絲毫不差。
這個人便上前詢問道:“你是觀音菩薩嗎?”。
那人答道:“某正是觀音”。
這人不解又問道:“那你為何還拜自己”。
觀音菩薩笑道:“某也遇到了難事,但某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己”。
李燁明白了和尚的意思,說道:“求人不如求己,度之人自在心中”,世間之人不過是自尋煩惱罷了,李燁解開了心結,“多謝師傅指點,還未請教師傅法號”,當事者迷,有時候謎題就這麽簡單,隻是隔了一層窗戶紙,捅破了就豁然開朗。
“貧僧巧光,行遊到此,在寺中掛名,小施主救人無數,何必為他人之事頻添煩惱,盡力而為,莫要強求”,巧光和尚開導李燁,好像對李燁的事情比較了解。巧光和尚見李燁不解,接著說道:“貧僧從宋州化緣歸來,一路上見施主樂善好施,無奈那些饑民並不理解施主一番苦心,執意留在宋州,為此施主是否有些懊惱”。
李燁點點頭,巧光和尚繼續說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施主善意蒼天可見,日後必然的報”,說完,巧光和尚飄然而去。李燁望著巧光和尚遠去的背影,不禁感慨道:“神僧也”。
眾所周知,佛教在晚唐時代,主要是禪宗,特別是主頓悟的南宗禪。南禪特色,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認為隻要“本心清淨”便可立地成佛,在“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苦;如能護念,罵佛猶益真修”的思想支配下,禪宗各派中普遍出現不尚坐禪、不尚苦行現象,隨緣任運,嗬佛罵祖,機鋒棒喝,亦狂亦癲。令人驚歎的是,與此同時的中國書法也出現了完全類似的現象,一種氣勢磅礴,狂態逼人的草書,一種以抒發作者情感為無上至尊的藝術,這種草書幾乎壟斷了晚唐乃至五代書壇,而他們中的領袖人物則是盡清一色的禪僧:巧光、亞棲、夢龜、彥修、貫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