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事業上,擁有詩人、作家、飛行員三重身份的安托萬·聖埃克蘇佩裏已經踏上通往巴黎先賢祠的康莊大道,但他的私人生活並不美滿。首先是他和康蘇艾蘿的關係在婚後始終處於緊張的狀態。安托萬經常外出執行任務,在家的時間很少,又喜歡四處留情;而康蘇艾蘿顯然也不是省油的燈,同樣有許多風流韻事,兩個人經常爭吵不休。但更嚴重的是,自幼錦衣玉食的安托萬在成名之後更是揮金如土,伽利瑪出版社支付的版稅收入遠遠不夠他的花銷。他租住豪宅,購買私人飛機,甚至還擁有布加迪跑車,光是所抽的黑貓牌(CravenA)香煙,每個月就要耗費幾千法郎。這種不知節製的生活讓安托萬很快陷入債台高築的窘境,為了賺到更多的錢,他想盡辦法,包括申請了十五項航空領域的專利,但都沒能擺脫入不敷出的經濟狀況。於是在1935年12月,為了贏取高達十五萬法郎的獎金,他和機械師安德烈·普雷沃(AndréPrévot)駕駛飛機參加了巴黎-西貢航線的競賽,試圖創造新的飛行速度紀錄。經過將近二十個小時的飛行之後,他們的飛機在撒哈拉沙漠墜毀。安托萬此前已經遭遇過幾次飛機失事,但這次離死亡是最近的。他們雖然近乎奇跡般毫發無損地降落在沙漠裏,身邊卻沒有足夠的飲用水和食物。到第四天,就在兩人因為脫水而即將死亡的時候,有個貝都因族的阿拉伯人騎著駱駝路過,並用當地故老相傳的醫術救活了他們。這段死裏逃生的傳奇經曆成為轟動一時的大新聞,安托萬因之聲名大噪,幾乎被視為國民英雄。

這次失敗的嚐試沒能讓安托萬賺到那十五萬法郎的賞金,但瀕死的經驗卻讓他對人生、對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最終促成了他的第三部作品,也就是《人的大地》(Terredeshommes)。安托萬在書中回顧了他整個飛行員生涯,從1926年執飛圖盧茲-達喀爾航線,到駐紮猶比角,再到奉命開拓南美航線,最後是1935年年底在撒哈拉沙漠的墜機事件。他情真意切地講述了他和梅爾莫茲、吉約梅等人的同誌之誼,用優美的文筆描繪了從空中看到的景象,同時也穿插著許多反思人類社會的哲學思考。這部傑作的出版讓安托萬·聖埃克蘇佩裏在大西洋兩岸都成為炙手可熱的名人:1939年,原著拿到了法國曆史最悠久、聲譽最崇高的法蘭西學院文學獎,英譯本《風沙星辰》(Wind,SandandStars)則在美國摘下了國家圖書獎。

《人的大地》的銷量很好,是20世紀法國頂級暢銷的圖書,它本來可以緩解安托萬在經濟上的困窘,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一年爆發了。1939年9月,德國和蘇聯瓜分了波蘭,作為波蘭的盟友,英國和法國被迫向德國宣戰。但驍勇善戰的納粹軍隊隻用了幾個月就以風卷殘雲之勢擊潰法國,並成立了傀儡政權,也就是維希政府。在維希政府與納粹德國簽署停戰協定之後,安托萬·聖埃克蘇佩裏搭乘遠洋輪船前往美國,於1940年12月31日抵達紐約。在美國停留期間,他盡力呼籲美國政府盡早參戰,可是沒有起到多大作用。

從1941年起,去國離家的安托萬流離失所地浪跡美國和加拿大,直到1943年4月才離開。在這27個月裏,安托萬依然筆耕不輟,寫出了生前最後三部作品,分別是《戰爭飛行員》(Pilotedeguerre)、《小王子》(LePetitPrince)和《致人質的信》(Lettreàunotage)。但熱愛法蘭西和飛行的他並不甘心在太平的美國當個作家,而是渴望重返歐洲抗擊納粹。

1941年12月7日,自取滅亡的日本軍隊突襲珍珠港,導致幾乎損失了整支太平洋艦隊的美國終於不再袖手旁觀,在次日宣布加入同盟國陣營。安托萬由此開始積極地謀求加入同盟國的空軍,但他年紀太大,身體狀況也很差(因為出過幾次嚴重的飛行事故),美方一直拒絕他的請求。等到1943年,在盟軍歐洲最高指揮官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的特批下,安托萬離開美國,前往北非戰場,重返他心愛的藍天。然而不幸的是,在1944年7月31日,他駕駛飛機從科西嘉島起飛,執行他的第九次勘察任務,但隨後離奇失蹤,再也沒有回到人間,就此結束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

對自己的文字有著很高要求的安托萬·聖埃克蘇佩裏並不是高產的作家,他生前隻出版過七部作品,篇幅最長的《戰鬥飛行員》才248頁,最短的《致人質的信》更是隻有56頁。但這些作品都很受歡迎,尤其是1943年出版的《小王子》。這本薄薄的小說曾被法國讀者票選為20世紀最佳圖書,雖然出版到現在已將近七十年,但每年在世界各地仍有上百萬冊的銷量,總銷量更是高達兩億冊以上,僅次於欽定版英文《聖經》,和狄更斯的《雙城記》並列為史上第二暢銷圖書。《小王子》也是擁有最多譯本的小說,迄今已被翻譯成兩百五十多種語言和方言,其中光是日語就有超過十六種譯本。就中國的情況而言,我了解到的有五十多種不同譯者的漢譯本。上海圖書館收藏有一百多個版本的《小王子》,其中隻有三個版本是在2000年以前出版的;也就是說,在進入21世紀的這十二年來,市場上出現了上百個版本的《小王子》。

和《小王子》在文化上巨大的重要性和在市場上驚人的成功不相匹配的,是國內評論界和普通讀者對安托萬·聖埃克蘇佩裏這部代表作的認識。根據檢索中國知網的學術文獻總庫得到的結果,以《小王子》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論文隻有十三篇,但以《追風箏的人》為研究對象的反倒有五十幾篇。大多數普通讀者,甚至包括部分《小王子》的譯者,則往往認為它無非是一本適合兒童閱讀的童話書,隻不過比其他童話書暢銷。但《小王子》顯然不僅僅是一本普通的暢銷童話書而已,否則我們很難理解它的受歡迎程度何以會如此廣泛和持久。實際上,安托萬·聖埃克蘇佩裏這部作品在敘事藝術、哲學理念和語言技巧等方麵均取得極高的成就。由於小說的篇幅很短,隻要花幾十分鍾即可翻閱完畢,所以這裏就不再概述主要的情節,而是直接對文本進行分析。

從篇幅上來講,翻譯過來隻有兩萬五千個漢字的《小王子》絕對是短篇小說,但其敘事結構之完整,卻足以媲美出色的古典戲劇或長篇小說。德國的文學理論家古斯塔夫·弗雷塔格(GustavFreytag)在其1863年出版的《戲劇的技巧》(DieTechnikdesDramas)中指出,古典戲劇的敘事結構可以分為五個部分:鋪墊、發展、、回落和災難。如果以這個理論為參照係,《小王子》的敘事結構顯得特別明顯:第一章是敘事者(即飛行員)的自述,是鋪墊部分;第二章到第九章講述飛行員和小王子的相遇和互動,是發展部分;第十章到第十五章講述小王子走訪六顆小行星的經過,是部分;第十六章到第二十三章講述小王子在地球上的遭遇,是回落部分;第二十四章到第二十七章又繼續講述飛行員和小王子的相處,並以小王子的消失告終,是災難部分。以如此短小的篇幅包含如此完整的結構,並且絲毫不顯得局促,這當然需要極為高明的寫作技巧才能辦得到。

《小王子》的古典美還體現在其敘事視角的變化上。這部小說的敘事視角是隨著敘事結構而變化的,從開頭到結尾共分為五個階段:第一人稱,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並存,第三人稱,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並存,第一人稱。熟悉古典音樂的讀者很容易聯想到奏鳴曲式的結構:引子、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和尾聲;這種環環相扣的人稱轉換使得整部小說就像古典風格的奏鳴曲般流暢而華美。安托萬·聖埃克蘇佩裏甚至還在呈示部中加入了變奏曲:小說的第六章突然短暫地轉變為第二人稱敘事。這也是他喜歡用的寫作技巧,在《人的大地》第二章的第二部分,在寫到吉約梅時,他也突然采用了第二人稱敘事。

幾乎所有看過《小王子》的讀者都會久久難以忘記敘事者第一幅畫給他們帶來的震撼:那幅畫看上去像帽子,但實際上是蟒蛇吞大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小王子》本身很像那幅畫,這個貌似簡單的故事隱藏著無數和作者的生平及其先前作品相關的信息,書中幾乎每個角色、每個場景都有強烈的暗示作用。

其中有些很明顯,隻要對安托萬·聖埃克蘇佩裏的人生稍微有點了解就能看出來,比如敘事者的飛機在荒無人煙的沙漠中失事,這指向了作者本人1935年年底那次事故。又如小王子居住的B612號小行星上有三座火山,這暗示著他的妻子康蘇艾蘿的家鄉——被稱為“火山之國”的中美洲小國薩爾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