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字子布,東漢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他輔佐孫策、孫權兄弟開創並鞏固了東吳政權,是吳國的開國勳臣和重要決策人物。
一、才冠當世,見重孫策
張昭少年時就刻苦好學,曾跟白侯子安學習《左氏春秋》,並且博覽群書,隸書也寫得很好。他和趙昱、王朗是好朋友,都是當時的知名之士。張昭二十歲時被舉為孝廉,他不肯就。當時任汝南主簿的應劭發表議論,主張為舊君諱名。許多人都發表意見,有讚成的,也有反對的。張昭寫文章反對應劭的主張,文章征引古今,持論有據,受到同鄉才士陳琳等人的讚賞。徐州刺史陶謙舉張昭為茂才,張昭不就,陶謙認為他輕視自己,便把他關押起來。幸得趙昱盡力營救,才得獲釋。當時天下大亂,徐州居民紛紛到江東避亂,張昭也到了江東。這時,孫策正在江東征伐創業,張昭就做了他的謀士。孫策得到張昭,非常高興,對他說:“我正在征討四方,創建大業,要重用賢士,我可不能輕待你啊。”孫策任命張昭作長史、撫軍中郎將,並且與他一同拜見自己的母親,待他像密友一樣。孫策對張昭極為尊重和信任,文武大事都交付他全權辦理。張昭也竭盡全力為孫策出謀劃策。張昭與孫策的另一位謀臣張紘都是孫策身邊最重要的助手,孫策每次出征,總是讓他們兩人一人留守後方,一人隨軍參謀,張昭的文才很好,孫策的公文奏章常由他和張紘撰寫。有一次,荊州牧劉表親自給孫策寫了封信,先讓著名的文士禰衡看,禰衡看了以後,恥笑他說:“你這樣的文字是準備拿給孫策帳下的軍士看呢,還是打算讓張子布看呢?”可見張昭的文才高妙,已為當世公認。張昭的聲名漸漸遠播,一些北方的士大夫給他寫信,把東吳的成就都歸功於他,張昭深感不安,他想秘而不宣,則怕對孫策不忠,宣示出來,又怕孫策知道後不高興,真是進退為難。性行闊達、善於用人的孫策聽到此事後非常高興,歡笑道:“從前管仲給齊桓公作相,桓公尊他為仲父,事事都請教他,終於成就了霸業。如今子布是當代賢才,我能信用他,功名還能不歸於我嗎!”孫策以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的管仲來比擬張昭,足見他對張昭是如何敬重了。
二、顧命佐權,平定江東
公元200年,孫策在打獵時遇刺,傷勢很重,他於臨危之際把張昭等人請來,把弟弟孫權托付給他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孫破虜討逆傳》)孫策又叫來孫權,親自為他佩上印綬。二十六歲的孫策在東吳政權剛剛草創之時死去了。當時,孫策到江東時間不長,威望還不是很高,江東人心還沒有完全歸順他,他實際控製的地方隻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五郡,在深山險阻之地還盤踞著許多反叛勢力。所以孫策突然死去,江東人心惶惶,各處的英雄豪傑和寄居江東避亂的士人都在觀望形勢,一些反叛勢力也乘機蠢蠢欲動,局勢非常嚴峻。在此危急關頭,張昭迅速果斷地執行了孫策的遺命,率領群僚擁立孫權,他把孫權繼位之事一麵上報朝廷,一麵通告所屬州郡,同時嚴令各地統兵將校各奉職守。孫權這時才十八歲,他傷悼哥哥之死,整天悲傷哭泣,無心料理政事。張昭勸孫權說:“孝廉,現在難道是哭的時候嗎?如今群雄角逐,盜賊遍地,局勢如此危急,你怎麽能夠像普通百姓居喪那樣一味傷泣呢?你應該承擔起哥哥留下的重任,把他的事業發揚光大,那才不愧為他的繼承者啊。”於是,張昭為孫權換掉喪服,親自扶他上馬,出外巡視軍隊。孫策的部眾看到孫權前來巡視,知道江東有了新的領袖,都安下了心。曹操表孫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孫權的地位算是得到了朝廷的正式承認。張昭在孫策突然死去,孫權還年少不更事的危急關頭受顧命之重任,他迅速采取果斷措施以穩定軍心,安撫百姓,並且敦促孫權迅速職掌權力,使江東人心有歸,免致群龍無首的變亂,這是張昭卓越政治才幹的表現,也是他為東吳政權建立的第一個巨大功勳。
孫權繼孫策成為江東的領袖後,對張昭十分敬重,任張昭為長史,待他以師傅之禮。張昭時時不忘孫策重托,對這位年輕的繼承人盡心輔佐。在張昭和周瑜等人的盡力輔佐下,孫權廣攬賢才,禮聘名士,得到了魯肅、諸葛謹等人。孫權內有張昭等人出謀劃策,外有周瑜等將帥領兵作戰,於是清除反叛,安撫山越,繼續孫策平定江東的大業。“權每出征,留昭鎮守,領幕府事”。孫權征合肥,命昭別討匡琦,又督領諸將,攻破豫章賊帥周鳳等於南城。自此以後,張昭很少出征,而常在孫權左右,為謀謨臣。建安七年(202),孫權的母親吳夫人去世,臨終前召見張昭等人,囑以後事。張昭先後受孫策和吳夫人之托,對孫權自然盡力輔佐,而孫權對於這位兄長的舊臣也非常敬重和信任。張昭從孫策的“仲父”又成了孫權的元老重臣兼師傅。
三、赤壁鏖兵,畏曹主和
公元208年,正當孫權消滅黃祖,占領黟(今安徽黟縣)、歙(今安徽歙縣),並積極準備吞並荊州之時,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兵不血刃占領了荊州,接著又順流而下,想一舉**平東吳。強敵壓境,東吳朝野震恐。孫權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張昭和秦鬆帶頭主和。張昭認為曹操打著朝廷旗號,得了荊州水軍之助,聲勢浩大不可抵擋。隻有魯肅和周瑜二人主戰,弄得孫權六神無主。
張昭作為元老重臣,在群僚中有很大影響,但他有恐曹心理。早在公元202年,曹操乘破袁術之聲威,派使向孫權征質,張昭就拿不定主意。當時就是周瑜堅決主張不送質子,孫權和吳夫人都很高興。這次麵臨曹兵壓境,張昭主張投降,使孫權大失所望。
公元221年,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張昭製作了朝儀。張昭封由拳侯。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大會群臣,盛讚周瑜、魯肅二人主張抗曹之功。這時,張昭向孫權舉笏慶賀,還未開口,就被孫權奚落道:“當年如果聽從張公的主張,我如今就得乞食為生了。”“昭大慚,伏地流汗”(本傳裴注《江表傳》)。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孫權在赤壁大戰二十年後對張昭當年的投降主張仍然耿耿於懷。孫權設置丞相職務時,群臣都建議讓張昭任丞相,孫權卻說:“如今天下多事,丞相責任太重,不宜讓張公受累。”結果讓孫邵做了丞相。孫邵死後,群臣又推舉張昭,孫權說:“我難道是吝惜丞相這個官職而舍不得給子布嗎?當丞相事務繁雜,而張公性格剛直,如不聽他的主張便要怨憤,這對他沒有好處。”結果任命了顧雍。孫權兩次駁回群臣的建議,用種種借口不任命張昭為相,表麵上是說為張昭著想,實際上乃是由於當年張昭主張投降一事使孫權對他深為失望,不願對他再委以重任。
張昭知道自己已經失去了孫權的信任,便以年老多病為由辭去官職。孫權另拜他為輔吳將軍,改封為婁侯,食邑萬戶,他閑居無事,便閉門著書,撰寫了《春秋左氏傳解》和《論語注》。
四、忠直敢諫,舉國敬畏
張昭性格剛直,對孫權經常犯顏諫爭,從不偷容取合。孫權年輕時喜愛打獵,常騎著馬去射虎,有時被老虎撲到馬鞍上。張昭氣得變了臉色,對孫權說:“將軍這樣冒險值得嗎?作為君主,是要能夠駕馭英雄、任用賢才,而不是在原野上和猛獸角力。萬一發生意外,豈不要為天下人取笑嗎?”孫權忙向張昭道歉說:“我年紀輕,考慮事情不周到,實在慚愧。”孫權稱帝後,有一次在武昌釣台邊上大宴群臣,孫權喝得大醉,派人用水灑群臣,對大家說:“今天都要痛飲,要醉倒釣台中為止。”張昭很生氣,便板起麵孔走了出去,孫權派人把他叫回,說:“我是為了和大家一起作樂,你為何發怒呢?”張昭回答他說:“從前殷紂王造酒池肉林作長夜之飲時,也認為是作樂而不是作惡啊。”孫權聽後非常慚愧,立刻停止了酒宴。
顧雍任宰相時,從不在朝堂上與孫權爭辯,有什麽建議都是私下向孫權提出,孫權不采納他也不說什麽,所以孫權很看重顧雍。張昭卻不同,常常在朝廷上當眾指出孫權的過失,使得孫權很不高興。有一次,孫權向大臣們詢問朝政得失,張昭當即指出人們都抱怨法令太嚴、刑罰太重,應該改變。孫權默然不應,問顧雍的意見如何,顧雍回答說,他聽到的情況也和張昭所說的一樣,孫權這才下令減輕刑罰。
張昭在外交場合也常以詞嚴義正使鄰國使臣折服。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派使臣邢貞到吳國來拜孫權為吳王,邢貞自以為是大國使臣,非常傲慢,進門後還不下車,張昭非常憤怒,當場斥責邢貞說:“對於不講禮敬的人,就要使用刑法,你竟敢如此狂妄自大,莫非以為我們江南弱小,連一把殺你的刀都沒有嗎?”嚇得邢貞連忙下車。有一次,張昭因直言諫爭得罪了孫權,不得入朝。這時,蜀國派使臣來吳,使臣在朝見時盛誇蜀國德化之美,吳國群臣竟無人能夠反駁,孫權感到很丟臉,不禁歎息說:“如果張公在座,他早被駁得啞口無言了,哪裏還敢自誇呢?”第二天,孫權就去看望張昭,張昭感慨地對他說:“從前,太後和桓王(即孫策)不是把老臣托付給陛下,而是把陛下托付給老臣我,所以我總想盡到臣子的責任,以報答他們的厚恩,使自己在死後也能得到一點好評。但由於自己見識短淺,違逆了陛下的旨意,自以為從此將永遭罷棄,想不到又受陛下接見。但我隻知盡忠國家,死而後已,如要我改變心意,偷榮取容,那我是做不到的。”孫權連忙向他道歉。
由於張昭性格剛直,又自認為是顧命老臣,對孫權常直言抗爭,就常常引起孫權的惱怒,君臣之間有時衝突得非常厲害。公元232年冬十月,魏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魏國,派人到吳國向孫權稱藩,孫權大喜,便要派張彌、許宴率兵萬人,帶金寶珍貨、九錫備物渡海去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張昭和丞相顧雍都不同意這樣做,張昭諫勸孫權說:“公孫淵並非真心投吳,他是怕魏國討伐才來向吳國求援的。萬一他變了卦,要向魏表示忠誠,那我們的兩個使臣就回不來了,豈不要被天下的人恥笑嗎?”孫權還是不聽,張昭堅決反對,孫權不能忍受,按著佩刀發怒說:“吳國群臣進宮拜我,出宮就拜你,我對你的尊敬也到極點了。而你屢屢在眾人麵前頂撞我,我可真是難以容忍了!”張昭毫不懼怕,直瞪著孫權說:“我明知自己的主張不被采用,但還總想竭盡愚忠,實在是因為太後臨終時的囑咐至今難忘。”說著,張昭不禁痛哭流涕。孫權也把刀扔到地上,與張昭相對而泣。但孫權還是派兩位使臣去了遼東。張昭見孫權對自己的忠告毫不理會,非常氣憤,便稱病不朝。孫權恨張昭用裝病的辦法表示對自己的不滿,便下令用土封了張昭的家門,張昭更加生氣,便在門內也封上土,表示堅決不出。孫權的使臣到遼東後,果然如張昭所料,被公孫淵殺掉,拿他們的頭向魏國請功,兵士和珍寶也都被沒收。孫權氣憤之極,要發兵征討公孫淵,經群臣再三勸阻才罷。這時孫權才後悔沒有聽張昭之言,自覺對不起張昭,便多次派人去慰問,向他致歉。張昭仍然不出。孫權便親自到張昭門外,喊他出來。張昭隔門回答說,病重不能出門。孫權便下令放火燒門,想逼張昭出來,但張昭不但不出,反而緊閉門戶,孫權隻好又急忙滅火,在門外久久守候。張昭的兒子們見孫權一直在門外守候,便硬把張昭扶出大門,孫權用車把張昭接到宮中,向他深深道歉。張昭無奈,隻得繼續上朝。
張昭死於公元236年,享年八十一歲。孫權親臨吊祭,諡為文侯。(段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