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承父兄之業,尊禮英賢,撫納豪右;初以誅黃祖,走曹操;然後出濡須,戰合肥,北麵爭霸;既而忍勾踐之辱,稱臣於魏,襲關羽,敗劉備;於是,據有荊州、揚州、交州,與魏、蜀鼎峙而立。
一、少大奇異,誌承父兄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初生之時,方麵大口,“目有精光,堅異之,以為有貴象”(本傳裴注《江表傳》)。其後,善相者劉琬見了孫權也說:在孫堅數子中,隻有孫權“形貌奇偉,骨體不恒,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
孫權少年出眾,性情開朗,度量宏大,仁義而有決斷,好俠養士,“知名侔於父兄”。他十五歲時,即被吳郡太守朱治察為孝廉,揚州刺史嚴象又舉為秀才,出任陽羨(今江蘇宜興)長,代行奉義校尉,即隨兄孫策征戰。孫權“每參同計謀,策甚奇之,自以為不及也”。建安五年(200),孫策遇害,臨死,令孫權佩上自己的印綬,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破虜討逆傳》)。
孫權當時年僅十八歲,正值天下紛爭之時,許多江東英豪和北方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他們不知年少的孫權能否成就霸業,有的在徘徊觀望,有的擬另尋新主,而“張昭、周瑜等謂權可與共成大業,故委心而服事焉”。因而,“寄寓之士,得用自安”(《三國誌·張昭傳》),孫策舊部也逐漸歸附,聽命於孫權。
曹操本欲因喪伐吳,在朝中為侍禦史的孫策舊部張紘進諫勸阻說:“乘人之喪,既非古義,若其不克,成仇棄好,不如因而厚之。”(《三國誌·張紘傳》)曹操從其言,表孫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
於是,孫權名正言順行使權力。他待張昭以師傅之禮,以周瑜、程普、呂範等人為將率兵。同時,他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一批本地和北方流寓的賢士如魯肅、諸葛瑾等,受到禮用。然後,他分兵遣將,征不從命者,穩定自己在江東的統治。
廬江太守李術在孫策死後不肯臣服孫權,聲稱“有德見歸,無德見叛”。孫權大怒,一方麵上表曹操,列舉李術罪行,孤立李術;一方麵領兵征討。由於曹操不救李術,郡治皖城(今安徽潛山)很快被攻破,李術被殺。收複廬江郡後,孫權開始了征討山越和攻打黃祖的行動。
二、鎮撫山越,進滅黃祖
當時,江東的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廬江等六郡為孫氏地盤。但是,這六郡中很多縣處於深山險地,為山越占領,不從號令。山越即秦漢時代的百越,由於統治者的剝削和壓迫,逃奔山林,以血緣關係群居。在漢末群雄割據時,他們擁“宗帥”自立,組成“宗部”“宗伍”,大者數萬家,小者數千戶,拒絕向官府納稅服役。山越人強悍好武,勇於作戰,難以對付。
孫權初承兄業,即“分部諸將,鎮撫山越”,但收效不大。建安八年(203)他發兵征討,使征虜中郎將呂範平鄱陽(今江西鄱陽),**寇中郎將程普討樂安(今江西德興)。同時,孫權派將到山越群居,難以治理的縣鎮守。例如:以建昌都尉太史慈領海昏(今江西永修),別部司馬韓當為安樂長,周泰為宜春(今江西宜春)長,呂蒙為廣德(今安徽廣德)長。韓當在樂安,“山越畏服”,周泰在宜春,“食其征賦”。這些將領鎮服了山越。同時,孫權又派南部都尉賀齊征討建安(今福建建甌)、漢興(今福建蒲城)、南平(今福建南平)的山越,“斬首六千級,名帥盡擒,複立縣邑,料出兵萬人”(《三國誌·賀齊傳》)。建安十年(205),賀齊又奉命討上饒(今江西上饒)一帶的山越,平定後,分以為建平縣(今福建建陽)。經過兩次大的征剿,山越的反抗暫時減弱。
為占據荊州,建安八年(203),孫權領兵攻打江夏郡。江夏太守黃祖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閉城不出。孫權攻而不克,因丹陽、豫章、廬陵三郡的山越動亂而回兵。建安十二年(207),再次領兵攻黃祖,孫權因其母病故,擄江夏百姓而還。
黃祖手下將領甘寧來投奔孫權。他建策奪取荊州,以“漸規巴蜀”;而圖取荊州之計,又當“先取黃祖”。他要孫權盡早起兵,不可落於曹操之後。這番話與魯肅的見解不謀而合。張昭反對出兵遠征,甘寧指責他不圖進取。孫權十分賞識和信賴甘寧,向他舉杯敬酒說:“興霸,征討黃祖之任,如同此酒,決定托付給卿。卿當勉建方略,打敗黃祖,建立功勳,何必計較張長史之言?”(《三國誌·甘寧傳》)建安十三年(208)春,孫權親率大軍征黃祖。經過激戰,擊殺黃祖,奪得江夏。孫權還沒有來得及繼續西進,曹操就率大軍南下,搶先來奪荊州了。
三、赤壁聯劉,江淮抗曹
曹操大軍南下,劉琮投降,劉備潰敗。曹操便給孫權下戰書,稱“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江東君臣,震恐失色,孫權也不知如何是好。經諸葛亮、周瑜、魯肅等人的分析和勸說,孫權決意聯劉抗曹。他拔刀砍座前奏案說:“諸將吏敢複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三國誌·周瑜傳》)由於孫、劉聯合,協力同心,在赤壁大敗曹軍。劉備上表孫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孫權承認劉備為荊州牧,“進妹固好”,發展同盟關係。
赤壁大戰後,孫權分地置郡,整頓內部,鞏固地盤。建安十六年(211),自京(今江蘇鎮江)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名建業(今江蘇南京)。曹操在荊州敗北,轉而從徐、揚攻孫權。孫權聞曹操將領來攻,采呂蒙之策,在濡須水入江口修築塢堡待敵。
建安十八年(213)正月,曹操攻濡須口(今安徽無為),出兵攻占水中沙州失利。孫權數次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乃乘船觀曹軍營塞。曹操令弓弩手放箭。“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複以一麵受箭,箭均船平,乃還”。孫權為了引誘曹軍出戰,又乘輕便船從濡須口入曹軍水寨。曹將請戰,曹操不許,令軍中嚴密戒備,弓弩不得妄發。孫權船行五六裏,回轉時還奏起軍樂。孫權“舟船器仗軍伍整肅”,曹操見了,喟然歎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兩軍相持不戰月餘後各自退還。
次年,孫權納呂蒙之言,親征皖城。他以呂蒙、甘寧為將督眾攻城,很快攻下城池,俘獲廬江太守朱光及男女數萬口。其後,他又領軍十萬攻合肥,攻而不克。孫權在逍遙津遭張遼襲擊,險些被擒,淩統、呂蒙以死保衛,賴戰馬跨越津橋才得以幸免。兩年後,曹操又領兵屯於居巢(今安徽桐城),攻濡須。雙方交戰互有勝負。不久,曹操引兵退去。
此間,孫、劉因荊州歸屬而發生尖銳矛盾。孫權為避免兩麵受敵,於建安二十二年(217)春,“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曹操“報使修好,誓重結婚”,應允與孫氏再次通婚。孫權便把精力轉向荊州。
四、謀奪荊州,忍辱附曹
據有荊州,是孫權的既定國策。但赤壁戰後,他除了原有的江夏郡及分長沙為漢昌郡,無所收益。本得南郡,又不得不忍痛借予劉備,以成掎角之勢,共禦曹操。他曾遣使告劉備,求共取巴蜀。劉備欲獨吞益州,詭稱“宗室被攻,而不能自救,無麵目以立於天下”,不準孫權染指。孫權派兵推進,劉備部署關、張等大將加以阻攔。後劉備自取益州,孫權聞之大怒,說:“猾虜乃敢挾詐!”(《三國誌·魯肅傳》)
建安十九年(214),孫權令諸葛瑾去索回荊州諸郡。劉備說:“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孫權對劉備借地不還,一再以虛假之詞拖延很惱怒,便設置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吏,去強行接管。不料,他們統統被關羽趕了回來。孫權即派呂蒙、魯肅領兵攻取,自駐陸口(今湖北嘉魚西南),為諸軍節度。吳軍很快拿下三郡。劉備急速從成都領兵下公安(今湖北公安)。雙方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適逢曹操領軍入漢中,劉備怕益州有失,遣使向孫權求和。孫權也因力量不足,令諸葛瑾回報。雙方又重申盟好,於是中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東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劉備。
建安二十二年(217),呂蒙接替魯肅督荊州諸郡。他勸孫權放棄進攻徐州,轉而西攻關羽,全據荊州,發展勢力。孫權深以為然。於是,他放棄孫、劉聯盟,向曹操請降,窺測時機,謀奪荊州。兩年後,關羽重兵圍襄陽,後方空虛。孫權上書曹操,求襲關羽。曹操許以事成後孫權獨占荊州。孫權襲殺關羽,向曹操奉上關羽首級,同時進獻貢奉。曹操表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
公元221年,劉備領兵伐吳,欲奪回荊州。孫權一方麵以陸遜為大都督,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等大將拒之,另一方麵向魏文帝曹丕“遣使稱臣,卑辭奉章”。曹丕接受孫權的投降,拜孫權為吳王。東吳群臣以為不應接受魏國封號,孫權說:“昔沛公亦受項羽拜為漢王,此蓋時宜耳,複何損邪?”並遣使稱謝。曹丕乘機索求大批珠寶異物。東吳群臣又反對,說:“貢有常典,魏所求珍玩之物非禮也,宜勿與。”孫權說:“彼所求者,於我瓦石耳,孤何惜焉?”他認為,劉備大軍壓境,舍珍玩求保荊州,是“以輕代重”;況且曹丕為帝,自己稱臣,所求不過如此,和他哪有理可講;因此,“皆具以與之”。
孫權低聲下氣向曹魏稱臣,一再遣使納貢,奉獻方物。曹丕受到迷惑,孫權避免了魏的攻擊,得以全力對蜀。吳黃武元年(222)三月,陸遜大敗劉備,最後確立了對荊州的統治權。
最初,孫權稱臣於曹魏,魏國謀臣劉曄就指出,孫權並非誠心。因此,曹丕曾要求孫權送太子為人質。孫權麵對魏使浩周,流涕沾襟,指天為誓,表明心跡。當孫權打敗劉備後,“魏乃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往與盟誓,並征任子”,孫權一一拒絕。曹丕大怒,於公元222年九月發兵,一路出洞口(今安徽和縣),一路出濡須,一路圍南郡,攻打孫權。孫權慌忙調兵遣將相拒。但是,當時境內“揚、越蠻夷多未平集,內難未弭”,他不得不“卑辭上書,求自改厲”。他說:“若罪在難除,必不見置,當奉還土地人民,乞寄命交州,以終餘年。”然而曹丕不再上當受騙,要見到人質太子孫登,才肯罷兵。孫權無可奈何,隻得應戰。
既然曹魏翻臉,而荊州已在手中,孫權就在這年十二月派使向劉備求和。次年,劉備病死,孫權又“遣立信都尉馮熙聘於蜀,吊備喪”。同時,孫權仍然表示臣服於魏,遣馮熙使魏與之周旋,繼續麻痹曹魏。直到蜀國鄧芝使吳,孫權才完全斷絕了與魏的關係,又重新與蜀結盟,共拒曹魏。
五、發展生產,通好海外
在開展軍事、外交活動和擴大地盤的同時,孫權注重發展生產,富國強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大約在建安七八年,即開始推行屯田。東吳屯田分軍屯和民屯,設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屯田都尉等職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隻需種田,免除民役。屯田地區分布很廣,屯田的軍民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數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則有男女數萬口。東吳屯田的規模可觀,且多用牛耕,耕作技術也較先進。
黃武五年(226),陸遜以所在少穀,上表請令諸將增廣農田,拓開屯田。孫權回報說:“甚善。今孤父子親自受田,車中八牛以為四耦,雖未及古人,亦欲與眾均等其勞也。”孫權同意擴大屯田麵積,並且將駕車的牛改作耕牛,親自耕田,鼓勵將吏屯墾。
孫權也注意興修水利。他於黃龍二年(230)築東興堤,以遏巢湖水。又於赤烏十三年(250)作堂邑塗塘(今江蘇南京六合區瓦梁堰)。此外,還開鑿了幾條運河,這些運河既是內河航道,又有灌溉作用。
為了恢複和發展生產,孫權多次寬賦息調。奪取荊州後,“盡除荊州民租稅”,並下令諸將,要居安思危,加強武備,崇尚節儉。黃武五年(226),孫權下令說:“軍興日久,民離農畔,父子夫婦,不能相恤,孤甚湣之。今北虜縮竄,方外無事,其下州郡,有以寬息。”其後,於黃龍三年(231)正月下詔:“兵久不輟,民困於役,歲或不登。”孫權要求放寬催收農夫所欠租稅,並且不要再征租賦。又於赤烏三年(240)正月,下令禁止“當農桑時,以役事擾民”,以保證春耕正常進行。
孫權為擴大勢力,曾於黃龍二年(230)“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吳軍到了夷洲(即台灣島)。孫權還進一步鞏固了對交州的統治,積極派人與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諸國建立友好關係。以後,他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諸國,與印度建立聯係。
六、稱帝建國,寵信奸佞
在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後,孫權也有稱帝之意,但“以位次尚少,無以威眾,又欲先卑而後踞之”,所以沒有急於行動。黃武二年(223),群臣上孫權尊號,孫權辭讓說:“漢家衰敗,不能存救,亦無心去相爭。”群臣稱天命符瑞,固重以請。他隻好對將相說心裏話。他怕過早稱帝,會促使曹魏征討。魏、蜀同時出兵,吳將二處受敵,請諸君理解他的“低屈之趣”。直到公元229年,曹丕死,魏國幼子即位;吳蜀同盟已牢不可破,孫權的統治也十分穩固,他才稱帝改元,正式建立吳國。登上皇帝寶座後,孫權的猜忌之性和自以為是的惡習,逐漸暴露。
嘉禾元年(232),割據遼東的公孫淵向吳稱臣。孫權大喜,為之大赦天下,並派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等將兵萬人,攜金銀珠寶去授公孫淵為燕王,並賜九錫。滿朝文武以張昭、顧雍為首,紛紛進諫,認為公孫淵乃反複小人,不可輕信。孫權固執不聽。張昭力諫,孫權竟拔刀在手,要殺張昭。後來,公孫淵斬殺吳國大臣,倒向魏國。孫權受騙後,不思自己不聽規勸之過,反而遷怒於公孫淵。
孫權即位後猜疑心加重,設置校事、察戰兩職,監視文武官員。呂壹為中書校事時,濫相糾舉,使“無罪無辜,橫受大刑”,而孫權卻十分寵信他。丞相顧雍無故被舉罪,遭到軟禁;江夏太守刁嘉被誣陷,幾乎受誅。太子孫登屢次勸諫,孫權不聽。大將軍陸遜見呂壹“竊弄權柄,擅作威福”,無人可禁止,與太常潘濬“同心憂之,言至流涕”(《三國誌·陸遜傳》)。驃騎將軍步騭多次上書,揭露呂壹罪行,希望孫權改變“雖有大臣,複不信任”的狀況,信用顧雍、陸遜、潘濬等忠貞股肱之臣(《三國誌·步騭傳》)。而孫權置若罔聞。潘濬見孫權如此不聽忠言,意想借宴會襲殺呂壹。孫權寵信奸人呂壹的程度,使東吳群臣無法忍受。後來,呂壹雖因陷害左將軍朱據,事情敗露被殺,但校事之官仍然不廢。
呂壹被處死後,孫權也引咎自責,承認過失,還派中書郎袁禮去向大臣們征求對時政的意見,但大臣們不再暢所欲言了。諸葛瑾、步騭、朱然、呂岱推說不掌民事,緘口不言。而陸遜、潘濬“懷執危怖,有不自安之心”,也不願說什麽。孫權得知,下詔責備他們,替自己辯護。孫權後期的剛愎自用和日益發展的猜忌心,使東吳前期那種君臣和睦、上下同心的局麵一去不複返了。
七、廢立太子,殘殺忠良
公元221年,孫權為吳王,即立長子孫登為王太子。稱帝後,孫權又以登為皇太子。孫登不幸於赤烏五年(242)夭亡。其時,次子孫慮早亡,便立第三子孫和為皇太子,以第四子孫霸為魯王。孫權偏寵魯王,使他與太子同居一宮,享受同等禮遇。後因大臣上言,“以為太子、國王上下有序,禮秩宜異”(《三國誌·孫和傳》裴注引殷基《通語》)。於是,孫權使二子分宮,各置僚屬。
孫霸覬覦太子之位,便拉幫結黨,發展勢力。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陰附魯王,潛毀太子。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中朝外朝之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形成擁嫡和擁庶兩派。孫霸謀奪太子位的野心日益暴露,陸遜、顧譚及太子太傅吾粲等擁嫡派數陳嫡庶之義,理不可奪。而孫權聽信擁庶派全寄、楊竺的讒言,流放顧譚,誅殺吾粲。
關於皇太子之位的鬥爭愈演愈烈,孫權看到“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將有袁氏之敗”,十分擔心。赤烏九年(246),他不分是非曲直,幽閉太子孫和。擁嫡派朱據、屈晃、陳正、陳象等人上書固諫不止,孫權大怒,“族誅正、象、據,晃牽入殿,杖一百”(《三國誌·孫和傳》)。陸遜因數次上書陳述嫡庶之分,孫權也派宦官去指責,致使陸遜憂憤成疾而死。赤烏十三年(250),孫權廢除太子孫和,群臣紛紛勸諫,孫權又誅殺或流放進諫的朝臣大將數十人,“眾鹹冤之”。同時,他又下令孫霸自殺,並且以結黨誣陷孫和的罪名,誅殺了擁庶的全寄、吳安、孫奇、楊竺等人。這一事件,使得吳國一大批文臣武將先後遭到貶官、流放或誅殺。
廢除孫和後,孫權立少子孫亮為太子。不到兩年,他就患病死了。孫亮即位,年僅十歲。
八、英雄一生,晚年昏聵
孫權的晚年和他的前期相比,判若兩人,可以說曆史上有兩個孫權。在創業時期,他以周瑜戰赤壁,呂蒙襲荊州,陸遜敗劉備,禮賢下士,任人尚計,為人所稱道。對將吏,他傾心竭力,卑曲若心,體恤備至,曾“泣周泰之夷,殉陳武之妾,請呂蒙之命,育淩統之孤”(《三國誌·淩統傳》注引),贏得全軍將士為之舍身效命。他與群臣推誠相處。有人告發諸葛瑾裏通蜀漢,孫權說:“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所間。”陸遜坐鎮荊州,孫權複刻自己大印一枚交他,全權委以與蜀交往事宜。胡三省不由得讚歎:“觀孫權君臣之間,推誠相與,讒間不行於其間,所以能保有江東也。”(《資治通鑒·魏紀·黃初二年》注)孫權稱帝時,蜀國有人主張攻伐,諸葛亮說:“彼賢才尚多,將相緝穆,未可一朝定也。”(本傳裴注《漢晉春秋》)
在創業時期,孫權周旋於魏、蜀之間,忍辱求存,從中漁利。赤壁之戰時,他聯劉抗曹;在襄陽之戰和夷陵之戰前後,又稱臣於曹,以對付劉備,奪取荊州;當荊州到手,又再次聯蜀,對抗曹魏。他屈身忍辱,以柔勝剛,成就了鼎足江東的霸業,被稱為有“勾踐之奇”。
為了富國強兵,孫權廣置屯田,征討山越,開拓嶺南地區,對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孫吳時代,江南的農業,以及瓷器製造、紡織、煮鹽、造船、釀酒等手工業都得到發展。台灣與大陸的聯係開始加強,南洋諸國與我國的交往也更加頻繁。
東吳使臣趙谘曾告訴魏文帝曹丕,孫權是一個聰明、仁智、雄略的人主。他說:“孫權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於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而虎視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這樣一位才智傑出的英雄,在立國稱帝後,猜忌群臣,寵信佞人,剛愎自用,不聽規勸,晚年誌衰昏聵,以致殘殺忠良,何等可悲,可歎!(譚良嘯 趙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