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聖故裏韓城市建設司馬遷文史公園,廣場落成,太史公巍巍銅像矗立,征文立碑紀念。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張大可、理事李永明,文史合璧,應邀共撰《史聖頌》碑文。

史聖者,司馬遷也!史記者,史聖之雄文也!韓城者,史聖之桑梓也!觀史聖之才奇,史記之文奇,韓城之氣奇,三奇合一,歎為觀止也。

史聖者,司馬遷,字子長,稱太史公,漢夏陽今韓城人也。誕景帝之丙申【1】,與漢武相終始。以史記聞,以風骨奇。十歲誦古文,二十遊江淮【2】,講業齊魯【3】,問道孔董【4】,觀書金匱【5】,考信六藝【6】,斯學殖【7】之奇也。仕為郎中,扈從武帝【8】,奉使西征,設郡置吏【9】,飽覽山川壯觀,網羅天下遺聞,籠天地之浩氣,吐風雲而成文【10】,斯遊曆之奇也。蒙冤而身受腐刑,忍辱而發憤著書【11】,效春秋成史記,立令名於天下,生也無悔,死重泰山,斯意誌之奇也。忠臣死義之士,輔弼股肱之臣,扶義俶儻之輩,超凡負俗之倫,凡有奇德奇功奇言奇行者,莫不追慕而謳歌,傳頌於千秋,斯好尚之奇也。然,斯四奇者,何足道哉!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2】,功追尼父,光爭日月【13】,庶幾當之。

史記者,天下之奇書也。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14】,國學之根柢,資治之寶典【15】!溯軒轅,綜漢武,包舉三千餘載,薈萃百三十篇【16】,華夏文明之濃縮,百科全書之大成,斯囊括之奇也。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17】,開紀傳之先河,創五體之儀範,史官必守其法,學人專精其書,斯體製之奇也【18】。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見斥叛道謗書,實乃實錄信史【19】,斯史筆之奇也。融**之妙,擅古文之長,辭采峻潔,筆力雄健【20】,生與相如交輝【21】,逝後韓柳同崇,斯文采之奇也。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熔六家之旨,成一家之言,為後王立法,為人倫立則,頌貨殖遊俠,重民生平準【22】,六經之後,唯有此書,斯思想之奇也。然,斯五奇者,形之奇耳。至若神之奇也,浩如太空,質如金剛,仰之彌高,鑽之彌堅【23】,豈可盡道哉!

韓城者,天下之奇地也。西枕梁山,東臨長河,北倚禹門,南襟韓原,群山環抱而茂樹生,眾水匯流而膏壤厚,斯山川之奇也。當秦晉之咽喉,扼東西之要津,霸者必圖,兵家必爭【24】,鼓鳴震於八荒,烽火燭於天際,斯形勝之奇也。地本夏後之墟【25】,民資椒粱【26】之利,承周秦之遺風,薰三晉之殊俗,秉子夏之教【27】,傳洙泗之學,詩禮風行,俊彥輩出,斯風教之奇也。今觀夫韓城,雄豪之氣彌漫乎山川,雅尚之風充盈乎士庶,史聖化成於斯,必也。

嗟乎!二零一六年,巧逢丙申【28】,令屬三秋,陝西韓城司馬遷祠文化廣場告成。司馬坡下,芝水河濱,文風鬱鬱,氣象蒸蒸。史聖之風采重光,鴻著之精深彌顯。低徊吟詠,遐思翩翩,遂乃縱目長河,擊節長歌,曰:

史聖之奇兮,國之素王。與孔子同聖,與日月齊光。

史記之奇兮,國之華章。如蒼穹之浩,如瀚海之洋。

韓城之奇兮,國之靈壤。山遠橫兮昂昂【29】,水長流兮鏜鏜【30】。

中國《史記》研究會張大可、李永明同撰

公元二零一六年歲次丙申九月穀旦立

【點評】

《史聖頌》文體,駢散相間,議敘結合,布局仿八股文起承轉合應接,內容以人奇、書奇、地奇展開,共有十三奇,囊括古今文史哲大家的評論。上起《司馬遷傳》作者,下訖《史聖頌》筆者,兩千年間班固、劉向、揚雄、劉知幾、韓愈、柳宗元、蘇轍、鄭樵、趙翼、王國維、魯迅、郭沫若、楊向奎等人的評價精言妙語,悉數采入,融會貫通,以“史聖”定位終篇。《史聖頌》是自古迄今對司馬遷最全麵最崇高的評價,無一字無來曆,無一事無出處。“史聖”二字是首次使用,東聖孔子,西聖司馬遷,二聖並立,依據有三:《太史公自序》,太史公自喻孔子,效《春秋》作《史記》;漢代揚雄以“奇”與“義”二字並提司馬遷與孔子,《法言·君子篇》:“仲尼多愛,愛義也;子長多愛,愛奇也”;晚近文史大家郭沫若有詩讚曰:“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注釋】

1.誕景帝之丙申:此取王國維說,司馬遷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丙申,即公元前145年。

2.二十遊江淮:武帝元朔三年,即公元前126年,司馬遷二十歲,奉父命遊曆大江南北、講業齊魯,過梁楚以歸,網羅天下放失歸聞,為修撰《史記》考察社會,儲備資料。史稱二十壯遊,當有數年之久。

3.講業齊魯:指司馬遷二十壯遊,曾到山東齊魯地區孔子、孟子的故鄉去考察民情風俗,研習學問。

4.問道孔董:司馬遷壯遊歸來,在二十二三到二十七歲之間,師從西漢古文學大師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又師從當時的文學大師董仲舒學習今文學《尚書》。

5.觀書金匱:閱覽國家圖書館、檔案館的藏書與檔案。金匱石室,指堅固、珍藏,為國家圖書館與檔案館之代稱。

6.考信六藝:宗仰六經,以之為評判是非之準繩。六藝,即儒家六經:《詩》《書》《禮》《易》《春秋》《樂》。《樂經》亡佚,今存隻有五經。

7.學殖:學問增益,學問修養。

8.仕為郎中,扈從武帝:武帝元狩五年,即公元前118年,司馬遷二十八歲,出仕為郎中。郎中為郎官之一 ,掌守宮門,皇帝出巡為儀仗警衛。武帝在位,巡遊全國各地數十次,司馬遷司警衛之職,是為扈從之遊。

9.奉使西征,設郡置吏: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春正月,司馬遷奉命為郎中將監軍開拓西南夷,在今雲南、貴州以及四川西部置郡有七:犍為、群柯、越嵩、益州、武都、沈犁、汶山。此為司馬遷奉使之遊。

10.籠天地之浩氣,吐風雲而成文:司馬遷遊覽天下,胸襟開闊,膽氣豪壯,行文雄峻。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雲:“太史公行天下, 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嚐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欒城集》卷二二)。

11.蒙冤而身受腐刑,忍辱而發憤著書:腐刑,即宮刑,就是割除**。受此刑法,被視為奇恥大辱,死後不得人祖墳。天漢二年,即公元前99年,漢將李陵率五千步兵出征匈奴,遭遇八萬匈奴騎兵的圍攻,李陵寡不敵眾,敗降匈奴,司馬遷為其申辯。天漢三年,即公元前98年,司馬遷受李陵案株連,蒙受腐刑,痛不欲生。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隱忍苟活,引古人自況,認為隻有那些能夠經受得起艱難環境磨煉的人才能做出一番事業來。司馬遷效法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春秋》、屈原寫《離騷》、左丘明著《國語》、孫臏論《兵法》,終於從個人悲怨中解脫出來,忍辱著書,升華《史記》主題,“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留下了寶貴的實錄作品。這種精神是值得後人敬仰的。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兩句詩見《詩經·小雅·車舝》。司馬遷在《孔子世家》中引用稱讚孔子的道德學問,像高山一樣使人瞻仰,像大路一樣導人遵循。這裏借以稱頌司馬遷。

13.功追尼父,光爭日月:司馬遷的成就可與孔子相媲美,光芒與日月同輝。追,相比。尼父, 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尼父,稱其字而尊稱。郭沫若詩雲:“功業追尼父, 千秋太史公。”光爭日月,司馬遷在《屈原賈生列傳》中評價屈原的高尚誌節及其《離騷》,“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這裏借以評價司馬遷。

14.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此乃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對司馬遷《史記》成就的評價。

15.國學之根柢,資治之寶典:《 史記》是一部國學根柢書,它為後王立法,為人倫立準則,是一部治國寶典和人倫道德教科書。根,是樹之本;柢,是根中的主根。若把有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文化,比作一棵參天大樹,《 史記》就是這棵大樹之根之柢,即中華文化之源。在中國文化國學精品中,《史記》 是一部百科全書,它生命之樹長青,它有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養育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具有極大的凝聚作用。這一特殊的曆史價值與地位,奠定了《史記》成為中國人的一部人人必讀的國學根柢書。

16.溯軒轅等四句:溯,追溯,上起。 緣,包舉,下訖。《史記》 上起黃帝,下訖漢武,貫通三千年曆史,全書一百三十篇,計: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本紀、表、書、世家、列傳,合稱五體,其中本紀、列傳兩部分是主幹,因此省稱紀傳體,是司馬遷的獨創。

17.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史記》協調了六經各家的不同解釋,整齊了百家互相對抗的異論。這兩句是司馬遷包容和吸收了六經以及百家學說而自成一家之言。

18.開紀傳之先河等句:是對《史記》體製五體創造的評價,涵蓋了宋人鄭樵和清人趙翼的評價。鄭樵日:“《史記》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作。”(《通誌.總序》)。趙翼曰:“司馬遷參酌古今, 發凡起例,創為全史。……自此例一定,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

19.見斥叛道謗書,實乃實錄信史:班固、揚雄、劉向、劉知幾等曆史學、哲學大家都盛讚《史記》為實錄信史,“其文直, 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東漢末王允斥責《史記》為謗書, 為其濫殺蔡邕找借口。

20.辭采峻潔,筆力雄健: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柳宗元發起古文運動,以《史記》為旗幟,敘事用散文,反對駢體文。韓愈論《史記》雄健,柳宗元稱《史記》峻潔。

21.生與相如交輝:漢代文章兩司馬,指散文司馬遷與漢賦司馬相如兩人齊名,共為一代文宗。此出自班固在《公孫弘卜式兒寬傳》中的讚語,日:“文 章則司馬遷、相如。

22.為後王立法等句:楊向奎在《司馬遷的曆史哲學》(《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1期)一文中說,司馬遷思想的亮點為兩頌兩立。兩頌,一頌貨殖,二頌遊俠;兩立,一為後王立法,二為人倫立則。兩頌兩立為這幾句的主旨精神。碑文改“為後王立法”為“為天地立心”,用張載語,突顯了哲理化而失真,還是不改為好,故此複原。

23.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語出《論語·子罕篇》,顏淵稱讚孔子的學問:“越抬頭看, 越覺得高;越用力鑽研,越覺得深。”這裏借以讚頌司馬遷。

24.霸者必圖,兵家必爭:韓城坐落在河西狹長川原地帶韓原的北端。韓原西枕梁山,東帶黃河,南有少梁渡,北有禹門津,是關中的北門,亦是山、陝交通的咽喉要道,故在古代列國紛爭或群雄割據中,這裏是兵家必爭的形勝要地。公元前645年,秦晉韓原大戰,秦虜晉惠公。公元前205年,漢將韓信以木罌渡少梁而擒魏王豹。公元618年,唐高祖起兵太原,南下渡龍門而取關中,奠定了唐室基業。公元1126年,金將婁室越龍門冰橋取陝西。公元1644年,李自成從陝西出龍門直搗北京,推翻了明朝。在司馬遷誕生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晉取少梁而興,魏失河西而衰,秦晉、秦魏在這裏進行了長期的拉鋸戰。《史記》記載的大戰役就有六次。

25.地本夏後之墟:夏墟,夏朝興起的遺址。夏朝文化遺存在河東。韓原在河西,位於梁山之東,黃河之西,故秦魏爭強,魏失河西少梁,稱新都為大梁,秦則更名少梁為夏陽,意為夏墟之陽,其悠久文化蓋過大梁。漢置縣。

26.椒粱:花椒、高粱。用以指代韓城自古農業發達,物產豐富。韓城大紅袍花椒聞名全國。

27.秉子夏之教:韓城文化悠久源長。《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孔子既沒, 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

28.巧逢丙申:公元2016年,即中國農曆丙申年,司馬遷祠文化廣場告成,立《史聖頌)碑文紀念,恰值司馬遷生年,漢景帝中元五年丙申六十甲子年第三十六輪起始之年。“巧逢丙申” 指此,仿佛冥冥中有必然。

29.昂昂:摹寫山勢之態,氣宇軒昂,顯現無限的靈動與生機。

30.鏜鏜:形容龍門湍急的流水,發出金屬般的聲響,比流水泱泱更為浩大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