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是西漢抗擊匈奴戰爭時期湧現出來的著名將領,也是千百年來人民最喜愛的曆史人物之一。他出生於“世世受射”的家庭,從小練就一身高強的射技。四十多年的戎馬生涯把他鍛煉成為臨危不懼、膽略超群,治軍簡易、體恤士卒,頗受官兵愛戴的將領。李廣立下卓越的戰功,但“官不過九卿”“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尤其是在最後一次漢與匈奴的決戰中,人為造成了李廣的悲劇,暴露了封建社會獨裁政治摧殘人才的弊端。由是作者寄寓了深深的同情,字裏行間透露了無限的悲憤,使得《李將軍列傳》成為《史記》中的名篇,從而千古傳頌不絕。這可以說是李廣身後的榮名。
【語譯】
李將軍名廣,是隴西郡成紀縣人。他的先祖叫李信,在秦時當將軍,就是追得燕國太子丹的那個人。他們老家在槐裏,後來才遷到成紀。李家世世代代傳習箭法。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兵大舉侵入蕭關,而李廣就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抵抗匈奴。因為他精通騎馬射箭,殺死、俘虜了很多敵人,被提拔做漢朝的中郎。李廣的堂弟李蔡也被任命為中郎,他們都是侍從皇帝的侍衛騎郎,俸祿八百石。李廣曾經侍衛文帝出行,每當他衝鋒陷陣、破除障礙、搏鬥猛獸時,文帝就感歎地說:“可惜呀,你生不逢時!假如你生在高皇帝打天下的時候,封個萬戶侯也不算什麽!”
等到漢景帝繼位初立時,李廣任隴西都尉,後來又調任騎郎將。吳、楚七國叛亂的時候,李廣擔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攻打吳楚叛軍,突入敵軍中堅,在昌邑城下奪敵軍旗,功名大揚。隻因為他私下接受了梁王給予的將軍印信,平亂回京後,將功折罪,沒有得到朝廷的獎賞。被任命為上穀太守,匈奴每天都來跟李廣交戰。典屬國公孫昆邪向皇帝哭訴說:“李廣的才能天下沒有第二人,可是他對自己高強的本領太過自信,跟匈奴打起仗來,常常硬拚,這樣下去,我真擔心他有一天要陣亡。”於是景帝就把他調走,改封為上郡太守。後來李廣又轉任邊郡太守,由邊郡太守又改任上郡太守。他先後做過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的太守,都以跟匈奴打硬仗聞名。
匈奴又大規模地侵入上郡,皇帝派親信的宦官隨李廣訓練軍隊,抗擊匈奴。有一天,這宦官帶領了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看到了三個匈奴人,就同他們打起來。那三個匈奴人轉身放箭,射傷了宦官,把他帶去的騎兵都快殺光了。宦官逃回到李廣的營帳,李廣說:“這一定是專門射雕的能手。”於是,李廣立刻帶領了一百名騎兵追上去。那三個匈奴人沒有騎馬,走了幾十裏就給追上了。李廣命令手下騎兵左右散開,從兩翼包圍過去,自己親自拉弓搭箭射殺他們。殺死兩人,活捉一個,一問,果然是匈奴人中射雕的能手。李廣他們剛把匈奴人捆綁好,上馬準備回去,遠遠望見有幾千名匈奴騎兵過來。匈奴兵一見李廣的小股騎兵,以為是漢人誘敵的疑兵,都大吃一驚,立刻上山擺開陣勢,準備迎戰。李廣手下的一百名騎兵嚇得心驚膽戰,都想掉轉馬頭往回逃。李廣對他們說:“我們已經離開大營幾十裏,現在就這樣帶人馬往回跑,匈奴兵追來射擊,我們會立即被全殲。現在我們停留下來,匈奴兵會認為我們是主力部隊派來誘騙他們中計的,一定不敢來攻擊我們。”接著,李廣向手下騎兵發出命令說:“前進!”前進到了離匈奴陣地二裏左右,停了下來,又發令說:“一律下馬,把馬鞍全部卸掉!”這時騎兵們沉不住氣了,說:“敵人這麽多,而且距離我們這麽近,萬一情況緊急,又怎麽辦呢?”李廣說:“敵人以為我們會逃走,現在我們卻下馬,卸了馬鞍,表示不走,這樣使得敵人更加相信我們是來誘騙他們中計的。”因為這樣,匈奴騎兵終究不敢出擊。有一個騎白馬的軍官,為了穩定陣腳,走出陣來監護他們的騎兵。李廣看見了,立刻上馬,同十幾名騎兵飛奔過去,一箭把他射死,然後再回到自己的隊伍中,卸下馬鞍,並命令士兵們都放開馬匹躺下來休息。這時,剛好天色已晚,匈奴兵始終覺得捉摸不定,不敢前來攻擊。到了半夜,匈奴兵還以為漢軍主力埋伏在附近一帶打算趁夜襲擊他們,就連夜全部撤走了。翌日天亮後,李廣才帶著百名騎兵回到大營。大營本部不知道李廣行動的方位,所以沒有派兵去接應。
過了幾年,漢景帝死了,武帝登基,大臣們都認為李廣是名將,可以重用,武帝就把他從上郡太守任上調回京城,擔任未央宮衛尉,而程不識也正擔任長樂宮衛尉。程不識和李廣同樣是以邊郡太守的身份,統率軍隊,屯守駐防。在他們出關攻打匈奴的時候,李廣行軍,不講究隊形組織行列陣勢,靠近水草充足的地方駐紮下來,士兵可以自由活動,晚上不打更警戒,指揮部簡化一切公文簿冊,但也遠遠地派出哨兵深入偵察敵情,隊伍從來沒有遇到過什麽危險。程不識卻嚴格要求部下遵守約束,注重隊形組織與行列陣勢,晚上總派人打更巡夜,文書官吏辦理公文簿冊忙得通宵達旦,部隊得不到休息,但是也從來沒有碰到過什麽危險。程不識說:“李廣治軍十分簡易,可是匈奴突然來襲擊,他就沒法防備,不得不打遭遇戰,然而部下也安逸快樂,都心甘情願地為他效死力。我治軍雖然繁忙勞頓,可是匈奴也不敢來侵犯。”當時,漢朝邊防線上,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但是匈奴更害怕李廣的膽略,士兵們也大都願意跟隨李廣而以程不識的嚴厲為苦。程不識在漢景帝時由於屢次直言進諫,改任為太中大夫。他為政清廉,對於朝廷的條文法令,執行得很嚴謹。
後來,漢朝用馬邑城來引誘單於,派大軍埋伏在馬邑城旁邊的山穀裏伏擊匈奴,李廣擔任驍騎將軍,受護軍將軍韓安國節製。當時,單於覺察到引誘他的計謀,就逃走了,漢軍都未能建樹功績。過了四年,李廣從衛尉調升將軍,率領軍隊出雁門關討伐匈奴。這一次,匈奴兵多勢壯,打敗了漢軍,活捉了李廣。單於素聞李廣本領高強,命令部下說:“俘獲李廣,一定要活著給我送來。”匈奴騎兵俘虜了李廣,那時李廣身受創傷,就讓他躺在一張網兜裏,掛在並排的兩匹馬中間抬著走。走了十幾裏路,李廣裝死,斜眼瞧見旁邊有個年輕的匈奴人騎著一匹好馬,他突然縱身一躍,跳上那匈奴青年的馬背,奪了弓箭,把那青年推下馬去,他快馬加鞭,向南奔馳幾十裏,又會合了部下的殘兵,就帶著他們進入雁門。匈奴騎兵幾百人緊追不舍,李廣一麵飛跑,一麵拿出從那個匈奴青年手裏繳獲來的弓箭,轉身射殺追趕他的騎兵,才得以脫險。於是他回到了京師長安,漢廷把他交給主管官吏審訊。司法官認為李廣損兵折將,本人又被匈奴活捉,這樣的失軍之罪,罪該斬首。李廣用錢贖了死罪,被降為平民。
轉眼間,李廣已在家閑居了幾年。他和從前潁陰侯的孫子灌強都住在藍田南山腳下,便經常與退職閑居的灌強到山中打獵。一天晚上,李廣帶一隨從騎馬夜出,跟朋友在田間喝酒。回家的路上,走過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酒,吆喝著攔住了李廣,不準他通行。李廣的隨從通報說:“這位是前任李將軍。”霸陵尉說:“就是現任的將軍夜間也不準通行,何況是前任呢!”說著便把李廣扣留下來,在驛亭中過夜。過了不久,匈奴兵侵入邊境,殺死遼西太守,打敗了將軍韓安國,韓將軍後來改調右北平,死在任上。於是天子召見李廣,封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武帝調霸陵尉和他一起去,後來到了軍中,就把霸陵尉斬了。
李廣鎮守右北平,匈奴聞訊,號稱他為“漢朝的飛將軍”,一直避開他,好幾年都不敢侵犯右北平。
有一次,李廣外出打獵,遠遠望見草叢裏的一塊石頭,以為是老虎,一箭射去,射中石頭,箭頭全鑽了進去,走過去一看,才知道是塊石頭。於是就重新再射,就再也射不進去了。李廣從前在所駐守的各郡,聽說有老虎出沒,就常常親自去射殺。等到駐守右北平,射殺老虎時,老虎跳躍起來,撲傷了李廣,但結果李廣還是把老虎射死了。
李廣為人廉潔,得了賞賜就分給自己的部下,吃喝都和士兵在一起。他一輩子,前後做了四十多年二千石俸祿的高級官員,家裏卻沒有多餘的財產,也始終不談個人家產的事。李廣個子高大,臂膀長得像長臂猴一般靈活,他射箭的本領也是一種天賦,即使是他的子孫和跟他學習射箭的人,也全都比不上他。李廣說話遲鈍,不善言談,休閑時和人們聚會,總是在地上劃成陣勢,比賽射箭,輸了就罰酒。他把比賽射箭當作唯一消遣的遊戲,一直到死,都是這樣。李廣帶兵行軍,走到水源缺乏、糧食斷絕的時候,發現了水,士兵們不全喝遍了,他不到水邊去;士兵們不全吃遍了,他堅決不嚐一口飯。李廣對待士兵十分寬和,一點也不苛刻,所以士兵們也都愛戴他,心甘情願聽他任用。他射箭的習慣是即使敵人逼近了,也要估計一下距離,如果不是在幾十步可以射中的範圍裏,就不發射,隻要他一發箭,敵人就應弦倒斃。因此,他帶兵作戰多次遭遇被圍困,他射猛獸也常常被撲傷。
過了不多久,石建死了,於是皇上召見李廣,讓他替代石建做郎中令。元朔六年,李廣改任為後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從定襄出擊匈奴。和李廣一道出征的將領們,大多數因為斬敵首級達到獎勵標準,封了侯,而隻有李廣這支部隊沒有軍功。兩年以後,李廣以郎中令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發,博望侯張騫帶領一萬名騎兵和李廣一起出征。出塞後,兩支軍隊分路進軍。李廣軍隊前進了幾百裏,遭到匈奴左賢王帶領的四萬騎兵的包圍。李廣部下士兵恐慌起來,李廣就派他的兒子李敢騎馬馳奔敵陣探察敵情。李敢領著幾十名騎兵前去,直貫敵人的包圍圈,又突擊了敵人的左右兩翼,然後回到自己的陣地,向李廣報告說:“匈奴兵是好對付的。”軍心才安定下來。李廣命令士兵們擺成圓形陣勢,人人麵向敵軍,匈奴兵瘋狂進攻,箭如雨下。漢軍死亡過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廣就命令士兵們把箭搭在弦上,拉滿了弓不要發射,他親自用威力極大的黃弩弓射殺敵軍的副將,一連射殺了幾個,敵軍才漸漸散開。這時,剛好天色已晚,官兵們都嚇得麵無人色,可是李廣的神色還是和平常一樣,而且還整頓好了軍隊。從此以後,他的部屬更加佩服他的勇氣了。第二天,又和匈奴拚死作戰,這時,博望侯張騫的大軍也趕到了,敵軍才解圍而去。漢軍已經非常疲乏,沒有力量再去追擊。這時,李廣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打完仗回到朝廷。根據漢朝法令,博望侯行動遲緩,耽誤軍機,應當處死。張騫出錢贖免了死罪,被降為平民。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得到賞賜。
當初,李廣的堂弟李蔡和李廣一起侍奉漢文帝。景帝時,李蔡的功勞累積起來,已經做到二千石的高官。武帝時,升到了代國相的位置。元朔五年被任命為輕車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攻打匈奴右賢王有功,符合封侯標準,被封為安樂侯。元狩二年,替代公孫弘為丞相。李蔡的人品在九品中屬第八等,名氣聲望比李廣相差甚遠,可是李廣卻沒有得到爵位和封邑,做官沒有超過九卿;而李蔡卻被封為列侯,擔任丞相。李廣麾下的一些軍官和士兵們,有的也得到了侯爵和封賞。李廣曾經同觀測星象雲氣、占卜吉凶的陰陽家王朔私下交談說:“自從漢朝攻打匈奴以來,我李廣沒有一次不參加戰鬥。而各軍校尉以下的軍官,他們的才能比不上中等的人,以攻打匈奴有功而取得侯爵高位的卻有幾十人。我李廣不比別人差,可是不承認我有尺寸之功而給以封邑的待遇,這是為什麽呢?難道是我的骨相不應該封侯,還是本來命運注定這樣呢?”王朔說:“將軍自己回想一下,是不是曾經做過自己認為遺憾的事?”李廣說:“我曾經做過隴西太守,有一次羌族反叛,我用計誘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騙的手段在同一天把他們全殺了。直到今日,我最大的遺憾,也就隻有這一件事。”王朔說:“罪過沒有比殺死已經投降的人更大的了,這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啊。”
兩年後,大將軍和驃騎將軍大舉出征匈奴。李廣多次請求隨軍出征,武帝認為他年紀太大,沒有允許;過了好久,才允許他出征,任命他為前將軍。這一年,是元狩四年。
李廣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出了邊塞,衛青捉到俘虜,問出了單於住的地方,他就自己率領精銳部隊去追趕單於,而命令李廣的部隊隸屬於右將軍趙食其,將兩支部隊合並,從東路出發。東路稍為迂曲繞遠,而這支大部隊又行經水草稀少的地方,其勢不能聚集行進。李廣就自動向衛青請求說:“我是部隊前將軍,現在大將軍卻把我改調從東路行軍;況且我年輕時就開始和匈奴作戰,今天才得到一次與單於對陣的機會,我願意擔任前鋒,首先與單於決一死戰。”大將軍衛青曾秘密受到武帝的告誡,認為李廣年老,又命運不好遇事不吉,不要讓他正麵同單於對陣,因為這樣子恐怕不能達到取勝單於的目的。而這時,公孫敖剛剛失掉侯爵,擔任中將軍跟隨大將軍出征,大將軍也想讓公孫敖同自己一起與單於對陣,所以調開前將軍李廣。李廣當時也知道內情,向大將軍表示堅決不出東道。大將軍不理會李廣的請求,命令長史下一道公文給李廣的幕府,說道:“趕快到右將軍的大營去報到,照文書的命令執行。”李廣不辭而別,內心怨怒地回到大營,帶領士兵和右將軍的人馬合並從東路出發。部隊沒有向導,又迷了路,落在大將軍的後麵,耽誤了和大將軍約定的軍期。大將軍與單於交戰,單於逃走了,未能擒得單於而還。大將軍向南穿過沙漠,才遇到前將軍和右將軍。李廣謁見大將軍後,回到自己的軍營。大將軍派長史拿著幹糧、酒漿送給李廣,順便問了李廣、趙食其迷失道路的情況,衛青要上書向天子報告軍事詳情。李廣沒有回答,大將軍派長史迫令李廣的幕府人員前去聽候審訊。李廣說:“校尉們都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現在我親自上供狀,到幕府聽候審問。”
回到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年輕時起與匈奴作戰,大大小小經曆了七十多次戰鬥,現在有幸跟隨大將軍出戰,直接對陣單於,可是大將軍又把我的部隊調開,去走迂回遙遠的路,部隊偏又迷了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六十多歲了,終究不能忍受那些舞文弄墨的刀筆吏的侮辱了。”於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廣所部全軍都哭了,老百姓聽到這消息,不論是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年老的還是年輕的,都為他流淚。而右將軍趙食其單獨被移送法官審理,本應處以死刑,卻出錢贖罪降為平民。
李廣有三個兒子,名叫李當戶、李椒、李敢,都擔任郎官。有一次,漢武帝和寵臣韓嫣戲耍,韓嫣稍有失禮,李當戶便打了韓嫣,韓嫣逃走。因此漢武帝認為李當戶勇敢。李當戶很早就死了,武帝封李椒為代郡太守,都先於李廣死去。李當戶有個遺腹子李陵。李廣死於軍中時,李敢正跟隨驃騎將軍霍去病。李廣死的第二年,李蔡身為丞相卻侵占了漢景帝陵園前大道兩邊的空地,罪當懲辦,李蔡不願去受審,也自殺了,封國被廢除。李敢以校尉的身份跟隨驃騎將軍攻打匈奴的左賢王,奮力作戰,奪得了左賢王的戰鼓和帥旗,斬殺了很多敵人首級,被封關內侯,食邑兩百家,接替李廣做了郎中令。不久,李敢怨恨大將軍衛青致使他父親含恨而死,便打傷了大將軍,大將軍包容了這件事。過了不多久,李敢侍從漢武帝到雍縣去打獵。驃騎將軍霍去病和衛青有親戚關係,射殺了李敢。霍去病當時正是顯貴又受武帝寵信,武帝隱瞞了真相,故意說李敢是被鹿撞死的。過了一年多,霍去病也死了。李敢有個女兒是太子的侍妾,深受太子的寵愛,李敢的兒子李禹也受到太子的寵愛,但他很貪利,李家的門第聲望也就日益衰落了。
李陵長大成人後,被選拔任用為建章宮羽林郎的監督官,監管那些騎兵。他善於射箭,愛護士兵。天子認為李家世代為將,就任用他為八百騎兵的長官。李陵曾經深入匈奴境內二千多裏,穿過居延海觀察地形,沒有看到匈奴蹤影,就回來了。被任用為騎都尉,率領丹陽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張掖教授射箭,屯駐防禦匈奴。
過了幾年,到天漢二年秋,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攻擊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山,同時派李陵率領射手和步兵五千人北出居延一千多裏,想用來分散匈奴的兵力,不讓匈奴集中力量阻擊貳師將軍。李陵到了預定的期限往回撤兵,卻遭到了匈奴單於率領的八萬大軍圍攻。李陵的軍隊隻有五千人,箭射完了,兵士死了一大半,但他們殺傷的匈奴兵數量達到一萬多。李陵邊退邊戰,不停頓地戰鬥了八天,往回走到距離居延海還有一百多裏時,匈奴截斷了通路,李陵軍缺少糧食,而救兵又不來,匈奴加緊攻擊,並勸降李陵。李陵說:“我沒臉麵回報皇上。”於是投降了匈奴。他的軍隊全軍覆沒,其餘逃散回到漢朝的隻有四百多人。
單於得到李陵以後,因一向聽說李家的名聲,看到他打仗又非常勇猛,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陵,讓他顯貴。漢朝聽到消息,就殺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及全家。從那以後,李家名聲敗落,隴西的士人曾做過李氏門客的,都深深地感到恥辱。
太史公說:古書上說:“本身行為端正,不用命令人們也遵行;本身行為不端正,雖然三令五申人們也不遵從。”這話就像是對李將軍說的啊!我看李將軍誠誠懇懇像個鄉下人,口齒木訥不會講話。他死的那一天,全天下認識他的人和不認識他的,都在為他盡哀。他那一顆忠誠的心確實感動了士大夫。諺語說:“桃樹李樹都不會講話,但樹底下卻踩出了一條條小路。”這話雖然講的小事,可說明了一個大道理。
【講析】
飛將軍李廣是西漢反擊匈奴侵擾戰爭中湧現出來的一位英雄。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著名的《出塞》詩,是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作品。它反映了曆代人民每當國家有敵警之時就會想起李廣,由此可見李廣在曆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李廣是一位神箭手,百發百中,用兵神出鬼沒,善於奔襲敵人,敢於打近戰,短兵相接,拚死戰鬥,全軍團結如一人,個個神勇,匈奴將士畏之如神,於是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漢之飛將軍”。
然而,這樣一個不可多得的將領,在仕途上卻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後半生始終是“官不過九卿”“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特別是最後一次與匈奴決戰,統治集團出於偏見與私心,竟把李廣調出主力部隊,使他難以施展自己的才幹;加之行軍迷路,貽誤軍機,在上司的威逼下,不得不含恨自刎。
李廣的悲劇暴露了封建社會摧殘人才的本質。漢武帝是想幹一番事業的,他曾破格提拔了一批人才,而他的迷信、褊狹,又使他壓抑了某些人才。李廣的命運在封建時代具有普遍性的意義。
單從戰功來看,李廣一生血戰,敗多勝少。而且從漢匈戰爭的大背景來看,李廣帶兵四五千,最多一萬騎,不是漢軍主力,常常是作為配合主戰場的支路戰術部隊來使用的。像李廣這樣的戰將很多,例如與李廣齊名並稱的程不識將軍,也是當時名將。司馬遷沒有給程不識立傳。此外,將軍公孫賀、公孫敖、趙信、李息、張次公、蘇建等一大批封侯的將軍有幾十位,司馬遷為何不為之立傳,為何單單給李廣作傳?而且李廣正是因為有司馬遷才垂名青史,受到萬人景仰的。司馬遷對李廣的遭遇極為不平,百分之百的同情,對統治集團最高統治者處事不公抱有深深的憤慨,但又沒有直接表露,而是“寓論斷於敘事”中,把悲憤之情藏於字裏行間,所以寫得辭采流麗,是一篇情、理、事絕佳的人物傳記。司馬遷是怎樣塑造李廣的典型形象的呢?下麵試做分析,用三個題目來談。
1.《李將軍列傳》的內容
漢武帝時的漢匈大決戰,幾次大戰役都投入了數十萬的兵力,李廣作為二千石級的將軍,雖然獨立作戰,但隻是支軍策應,由於帶兵少,遇上匈奴主力時因寡不敵眾,總是遭到重創,甚至全軍覆滅,乃至一次被俘逃脫。可以說李廣一生悲劇,一生傳奇,最後自殺也是驚天地、泣鬼神。司馬遷與李廣是同時代人,他目睹李將軍其人風采,熟悉他的為人,采訪的事跡一定不少。但作者沒有記流水賬,不是泛泛記述人物,隻選取了若幹典型事例,僅用三千多字的篇幅,就把李廣一生的精神風采和人格魅力活靈活現再現了出來。
全文有五個大段落。
第一段,用簡要文字寫李廣的家世和他在青年時期仕文景時的際遇與戰功,可以說李廣出場就與眾不同。李廣出身於盛產將軍的關西,是隴西成紀人。秦漢時有“山東出相,山西出將”的民諺。因春秋戰國至秦漢之際,今陝甘一帶地區是漢族與胡人爭戰之地,生活在那裏的人們對打仗是十分熟悉的,男女都能走馬射箭。而李廣又身為世代將門之後,其先人就是秦朝著名大將李信,受著“世世受射”的家庭熏陶,更具有當軍事指揮員的優越條件,因此從軍之初,便很快顯露出他的才幹。李廣侍衛皇帝,“衝陷折關”,搏鬥猛獸;李廣與吳楚軍作戰,“取旗,顯功名昌邑下”。李廣擔任的職務隨著戰功也迅速提升,從中郎到武騎常侍,從驍騎都尉到邊郡太守。論年齡,當時不過三十多歲,而李廣已經以勇猛善戰著稱於世了。難怪漢文帝對他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李廣生不逢時嗎?曆史的答案是否定的。在文景時,李廣就在吳楚之戰以及在邊郡與匈奴的戰鬥中嶄露頭角,可是未得封侯;在武帝時趕上大規模反擊匈奴的戰爭,而陰差陽錯,仍未封侯。司馬遷引用漢文帝的話對李廣的傑出才幹做了高度評價,也是後來李廣沒有得到公平待遇的反證。司馬遷在傳記一開頭就引用了漢文帝對李廣的評語,用意深刻,透出一種悲涼的氣氛。
第二段,寫李廣與匈奴作戰的事跡,以及突顯李廣善射特長的射虎沒矢等內容,展示了李廣膽略超群、治軍簡易、很受官兵愛戴的名將風采。同時也寫了李廣心胸狹隘,枉殺霸陵尉的故事。本段內容是全傳的精髓,而對李廣敢打硬仗的作風的描寫是重中之重。作者用精細的筆觸,繪聲繪色地寫下了三個完整生動的戰鬥故事。
第一個是追捕射雕人。突然遇敵,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他從容自若,指揮戰士佯裝“誘騎”,使對方上當受騙,終於化險為夷,最後脫險而歸。
第二個是受傷被俘。在押送途中,他趁敵不備,飛身奪馬,且戰且逃,最後脫險而歸。
第三個是被十倍於己的左賢王軍隊包圍。他率領全軍將士浴血奮戰,即使傷亡過半,仍鼓舞士氣,沉著應敵。一直戰鬥到援軍趕來,迫使敵人解圍而去。
三個故事表現了李廣作為指揮員的三個側麵:第一個表現他臨危不懼,機智沉著;第二個表現他善抓時機,勇脫困境;第三個表現他身先士卒,頑強堅定。看過這三個故事,讀者無不為李廣超人的膽略和勇猛善戰的精神所感動。
李廣在戰場上對敵人猛打猛衝,冷酷無情;平時和戰士相處又是那樣平易近人,對士卒關懷備至。他得到皇帝的賞賜,從不獨占,總是拿出來分給部下。隊伍飲食供應不足,一向是“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嚐食”。他的生活十分簡樸,為二千石四十餘年,而“家無餘財”,看來他也從不把治家產的事放在心上,“終不言家產事”。
在治軍方麵,他也有獨特的風格。行軍沒有嚴格的編製和行陣,幕府中的文書簿籍事務一律“省約”,甚至夜間連刁鬥都“不擊”。是不是李廣太隨便、太麻痹大意了呢?不是這樣。他隻是不講究煩瑣的形式,而在關鍵的地方他是絲毫不放鬆的。作者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然亦遠斥候”,這句話很有分量,尤其是那個“遠”字,對表現李廣治軍粗中有細的特點,頗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第三段,寫李廣一生血戰不得封侯的苦悶,以及晚年出征,遭受排斥,含恨自刎的悲劇。李廣青年從軍,為二千石四十餘年,卻始終未能封侯,相反“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的李蔡,不但封侯,還做了丞相,位至三公,甚至連“才能不及中人”的李廣部下,封侯者也多達以數十計,這是什麽緣故呢?李廣心情十分苦悶,找望氣者王朔解答。望氣者王朔是專以觀測星象雲氣預卜吉凶的,這種人算命的訣竅就是先引誘人說出自己一生中最內疚的事,然後接過話題作為占卜的依據,以便自圓其說。所以當李廣說出“殺已降”的事件之後,他便煞有介事地告訴李廣“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倘若李廣說出別的內疚的事,他也會接過來說“啊!禍莫大於如此如此”的。這等人,說話總是左右逢源,不足為訓。那麽李廣何以難封,本文留待後麵探討。
第四段,寫李廣門第的衰落,加重了悲劇氣氛。傳末寫李陵降匈奴事,因與李廣個人事跡較遠,這裏亦不作對李陵的評論。
第五段,作者評論。稱讚李廣是活在人們心中的英雄。
2.李廣難封的原因
李廣未能封侯,當時軍民為之抱不平,故李廣死時,一軍皆哭,天下知與不知的平民百姓也為之動容。曆代以來,人們也為李廣鳴不平,以至“李廣難封”成為一個討論的課題,至今仍爭論不已。有人說,李廣難封,是因其祖上李信是秦朝大將,漢朝承秦,對秦人遺民子孫有歧視。這種觀點毫無根據,把現代的階級觀念搬到了古代,不符合曆史,姑置不論。有人說,李廣不善言辭,不會公關,不拍馬屁。也有人讚同作者提示的觀點,李廣數奇,即命運不好。李廣數奇,是一般世俗之見,是當時人的曆史局限,也是給予李廣不平待遇的漢武帝、衛青等人的觀點,而且還是李廣本人無可奈何而歎息的。這一觀點,今天當然更不能立腳。李廣難封,有主客觀的原因。
秦漢時獎勵戰功,以斬敵首級來論功,殺敵首級,爵位升等,所以封爵為級。衛青、霍去病,他們打了大勝仗,且不用說,而跟隨衛、霍主力作戰的那些偏將軍,才能不及中人,在李廣之下的人,乃至李廣部屬因調離李廣後不久也得了封侯,因為他們都立了戰功,殺敵若幹,俘獲若幹,自己未敗。李廣呢?卻總是與敵死戰硬拚,殺得匈奴人膽寒,畏李將軍如虎。李廣殺敵不少,可是卻沒有戰功,原因是李廣為支軍誘敵,總是以少擊眾。例如元狩二年,李廣出右北平,以四千騎之眾迎戰匈奴左賢王四萬騎,雖然血戰殺敵,而自己也差點全軍覆沒,於是功過相抵,無賞。這種封賞的法律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李廣打的是阻擊戰、攻堅戰,策應主力,本軍做出重大犧牲是對全局付出的代價,應為首功。在現代戰爭中,受命打阻擊戰的作戰部隊差不多也要全軍覆沒,可是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特別是李廣死心眼兒打仗,吃虧不小。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衛青、公孫賀、公孫敖、李廣等四將軍,各率萬騎分路出擊匈奴。李廣等三路掩護衛青主力深入匈奴龍城,衛青如入無人之境,**龍城,立了戰功,而李廣出雁門恰遇匈奴主力,血戰而全軍覆沒,自身被匈奴生俘,半道拚死逃脫回來,不但無功,按漢律還有死罪,由於李廣勇猛殺敵,因而允許用錢贖罪,免官為平民。司馬遷為之憤憤不平,字裏行間批評李廣,為什麽這樣死心眼兒打仗?司馬遷是以貶為褒,就像寫《屈原賈生列傳》時,埋怨屈原為什麽不離開楚國到別的國家去謀發展,可是讀了《離騷》後深受屈原愛國的精神感動,認為自己的想法是錯的,不覺出了一身冷汗。司馬遷埋怨李廣死心眼兒打仗,很可能也出了一身冷汗,所以才傾其全力用心用血寫出《李將軍列傳》,表彰李廣的愛國主義情懷,作者的立意就在此。千百年來,世世代代人對李廣生出同情、懷念,李廣難封而身後卻活在人們的心中,李廣及司馬遷可以欣然長眠於地下了。
李廣最後一次出征,正是漢朝大規模反擊匈奴的漠北戰役。漢朝投入騎兵十萬、步兵(包括輜重部隊)數十萬,衛青、霍去病各率一軍,兵分兩路,雙管齊下,這對李廣來說是最難得的殺敵立功的好機會。他不顧年邁,“數自請行”。作為漢武帝本應該給他創造條件,發揮這位老將的作用,特別是發揮他百發百中的射技。不料,漢武帝的表現卻很冷淡,“弗許”。經過再三請求,“良久乃許之”,以李廣為前將軍。前將軍本應為先鋒,正麵當敵,李廣的願望眼看就要實現,不料,出軍之時別生枝節。原來衛青是個外戚將軍,他為郎時,其友公孫敖救過他的命。這次出征,衛青早有計算,他要公孫敖為先鋒立功封侯,於是從中作梗,利用漢武帝迷信心理進行活動。果然漢武帝囑咐衛青“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於,恐不得所欲”。這樣,衛青有恃無恐,強令李廣改出東路。東路迂遠,又失向導。結果,李廣非但不能殺敵立功,親捉單於,而且還貽誤了軍機,按軍法當受審。他毅然“引刀自剄”,釀成了一出千古悲劇。
李廣死後,李氏的不幸並未結束。作者在第四段落又告訴我們,李廣的兒子李敢因替父報仇擊傷了大將軍衛青,結果又被霍去病趁打獵的機會用暗箭“射殺”。當時霍去病正威名顯赫,漢武帝為了袒護他這個姨侄,竟聲稱“鹿觸殺之”,一樁人命攸關的事,就這樣不了了之。
李廣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戰場上度過的,他為保衛漢朝邊境的安全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最後並沒有死在戰場上,反而死在自己的刀下,這個曆史悲劇是很能發人深思的。它告訴我們,封建社會統治者對人才的培養選拔除了要符合統治者利益的需要,還有一層親疏關係、恩怨關係,以及個人偏愛或成見等人為的羅網在籠罩著它。即使像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和功勞顯赫的衛青、霍去病也不例外。何況李廣又是個“訥口少言”“自負其能”的人,遇到不順心的時候還敢和頂頭上司發脾氣,不辭而別,這樣一個有“個性”的人才,要想取得統治者的重用顯然是很困難的。
一生血戰的李廣雖得不到統治者的喜歡,在人民群眾中卻享有崇高的威望。他死以後,“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可以肯定在這個悼念的行列裏一定也有司馬遷。作者是懷著深深的敬意與同情來追述李廣的故事的。在第五段讚語中作者引用了一句古語和一則諺語,高度讚揚李廣那種以身作則的精神和樸素無華的美德,說明他和李廣在感情上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共鳴,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這篇傳記之所以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根本原因也就在這裏。
3.《李將軍列傳》的藝術特色
本傳作為千百年來傳頌的名篇,不但內容豐富,思想厚重,而且藝術價值絕倫。舉其大端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司馬遷塑造典型人物,善於立一主題編織故事,人物情節故事化,本傳也是一個典型。從故事性來看,《李將軍列傳》重點記述李廣追殺匈奴射雕者、佯死脫險、斬霸陵尉、右北平射虎沒矢、破左賢王之圍、不對簿自刎等一係列故事,展現了李廣一生“數奇”懷才不遇的悲劇故事;故事突出,所以讀來興味無窮,氛圍悲壯,發人深思。從主題看,明學者陳仁錫說:“子長作一傳,必有一主宰,如《李廣傳》以‘不遇時’三字為主。”(《陳評史記》卷一零九)李廣一生屢立奇功而受到不公平待遇,這是一個突出的矛盾。全篇故事圍繞這一主題矛盾來組織和展開,因此寓意深刻,非大手筆不能為此。
其二,把握人物特征,突顯李廣“善射”與“忠實寬厚”的特點,寫出個性。先說“善射”。凡名將各有特長,李廣“善射”,乃他家“世世受射”祖傳,在李廣身上發揚光大達於頂點。李廣“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陣,射闊狹以飲。專以射為戲,竟死”。這裏的“竟死”,指李廣一輩子終其身以射為樂。匈奴是引弓之民,為漢邊患,李廣以“善射”對匈奴,征服射雕者,其武藝精彩絕倫,乃至於射虎、射石沒矢。藝高人膽大,如此“善射”,敢與引弓之民匈奴比高低,所以李廣敢打近仗、硬仗。李廣憑“善射”判斷敵情,知道傷中貴人者乃匈奴射雕者。李廣還憑“善射”脫險,憑“善射”在打遭遇戰中穩住陣腳,阻敵前進。射石沒矢,則是“善射”的傳奇。李廣有如此絕世之才藝,運用於生逢其時的抗匈戰爭中,而以悲劇結局,更加耐人尋味。因此司馬遷寫李廣“善射”,不是孤立地寫才藝,而是寫人的際遇與命運,韻調高昂,不同凡響。
其三,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展示人格魅力。李廣“忠實寬厚”也是古代名將中最突出的。李廣外貌“悛悛如鄙人”,長得像一個莊稼漢。李廣不善言辭,司馬遷說他“口不能道辭”,一句假話都不會說,一點兒假也裝不出,可以說貌如其心。李廣作風寬緩不苛,讓士卒人人自便,尊重他人人格,又廉潔奉公,把賞賜都分給了部下。李廣行動上熱愛士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嚐食”。李廣做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聖人之教。司馬遷許之以“忠實心”,說李廣“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這些是李廣的人格美、心靈美,為他贏得了全軍的擁護。李廣死心眼兒打仗,與他的人格一致。
其四,善用對比手法。在《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將李廣的“善射”與匈奴射雕者對比;將李廣的治軍與程不識對比;將李廣的業績與李蔡對比,突出了李廣的才藝、品格與際遇。用《史記》的互見法展開來看,《李將軍列傳》與《衛將軍驃騎列傳》對比,顯現李廣死心眼兒打仗的艱苦卓絕,雖受不平待遇而愛國精神不減,這正是中華民族可貴的民族精神,犧牲小我,一切為國為家。《李將軍列傳》與《韓長孺列傳》對比,韓安國是忠厚長者,善待侮辱過他的人,而李廣卻殺了霸陵尉,這是對李廣心胸狹隘的批評,也恰與一個粗獷猛將的生性合拍。
其五,語言樸素精練,生動傳神。作者往往用三言兩語就能把人物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例如李廣夜行霸陵,李廣、隨從、霸陵尉三人情態就躍然紙上。三人對話場麵非常精彩。霸陵尉喝醉了酒,一開口便“嗬止廣”。聽了隨從的介紹,他非但不收斂,反而借酒意挖苦人——“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地地道道是一副酒醉失態的下級軍官的模樣。李廣的隨從話語不多,隻有一句“故李將軍”,但說得不卑不亢,十分得體。試想,在這種場合還能讓李廣出麵介紹說“我是從前的李將軍”嗎?顯然不能;再加上霸陵尉是乘酒興執法,爭吵不得,所以四個字看來簡單,其實不多不少,正切合人物身份。那麽此時此刻站在旁邊的李廣心情如何?不言而喻,肯定是感到蒙受了莫大的侮辱,他難受,他氣憤,恨不得猛擊對方一拳,方能吐出這口窩囊氣。但他終究還是把怒火強壓下來。他心裏明白,自己畢竟是“故李將軍”啊。
短短三十幾個字,刻畫了三個人物的形象。霸陵尉與隨從當麵對話,是明寫;李廣默不作聲,是暗寫。明寫者,形象鮮明,惟妙惟肖;暗寫者,雖不著一字,但讀者根據作者敘述的矛盾衝突,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他的心理、神態麵貌的變化,多麽精彩,多麽耐人尋味!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裏,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嚐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徙為騎郎將。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徙為上穀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於是乃徙為上郡太守。後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嚐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雕者也。”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裏。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裏,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裏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於是胡騎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胡白馬將,而複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尉。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鬥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嚐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鬥,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嚐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程不識孝景時以數直諫為太中大夫。為人廉,謹於文法。
頃之,家居數歲。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嚐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嗬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複更射之,終不能複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嚐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餘年,家無餘財,終不言家產事。廣為人長,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雖其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專以射為戲,竟死。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嚐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
居頃之,石建卒,於是上召廣代建為郎中令。元朔六年,廣複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後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可數百裏,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獨與數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耳。”軍士乃安。廣為圜陳外向,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複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去。漢軍罷,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漢法,博望侯留遲後期,當死,贖為庶人。廣軍功自如,無賞。
後二歲。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是歲,元狩四年也。
廣既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青捕虜知單於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並於右將軍軍,出東道。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發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於,臣願居前,先死單於。”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於,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於,故徙前將軍廣。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大將軍與單於接戰,單於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於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複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而右將軍獨下吏,當死,贖為庶人。
廣子三人,曰當戶、椒、敢,為郎。天子與韓嫣戲,嫣少不遜,當戶擊嫣,嫣走。於是天子以為勇。當戶早死,拜椒為代郡太守,皆先廣死。當戶有遺腹子名陵。廣死軍時,敢從驃騎將軍。廣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園壖地,當下吏治,蔡亦自殺,不對獄,國除。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頃之,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居無何,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驃騎將軍去病與青有親,射殺敢。去病時方貴幸,上諱雲鹿觸殺之。居歲餘,去病死。而敢有女為太子中人,愛幸,敢男禹有寵於太子,然好利,李氏陵遲衰微矣。
數歲,天漢二年秋,貳師將軍李廣利將三萬騎擊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天山,而使陵將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餘裏,欲以分匈奴兵,毋令專走貳師也。陵既至期還,而單於以兵八萬圍擊陵軍。陵軍五千人,兵矢既盡,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傷匈奴亦萬餘人。且引且戰,連鬥八日,還未到居延百餘裏,匈奴遮狹絕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虜急擊招降陵。陵曰:“無麵目報陛下。”遂降匈奴。其兵盡沒,餘亡散得歸漢者四百餘人。
單於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