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司馬遷說,他手中的筆,要為那些仗義而行,倜儻不羈,不使自己失卻時機,樹立功名的人作傳。俗話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生在世,要體現自身價值,莫過於青史留名。第八堂課選擇《史記》四篇傳記的英傑人物,即《滑稽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呂不韋列傳》《李將軍列傳》,以資談說。
一、滑稽人物的詼諧藝術
《滑稽列傳》寫的是藝術小醜。這些市井小人物,服務於宮廷,利用他們的一技之長,插科打諢,擅長詼諧幽默的說辭,諷諫人主,也可以辦大事。司馬遷說:“天道廣大無邊,談笑之間,含蓄微妙地說中至理,也是可以排難解紛的。”司馬遷不僅給這些小人物立傳,還把他們的藝術語言與六經相提並論,提到了治國的高度。淳於髡等人就是這類人物的一個代表。下麵把《史記》原文語譯過來,稍加點染,就可以看出它的精彩絕倫。
(一)淳於髡諷諫齊威王
淳於髡是齊國一個上門女婿。身高不到七尺,詼諧善辯,多次出使諸侯,沒有辱沒使命。齊威王在位時,喜歡說謎語,好荒**作樂,通宵宴飲,沉迷於酒,不問政事,把政事委托給卿大夫。文武百官**荒**,諸侯國都來侵犯,國家危亡,身邊近臣沒人敢勸諫。淳於髡用謎語去諷諫齊威王,說:“都城裏有一隻大鳥,停落在王宮院裏,三年不飛不鳴,大王知道這是什麽原因嗎?”齊威王說:“這隻鳥不飛罷了,一飛衝天;不鳴叫罷了,一鳴驚人。”於是馬上接見縣令縣長七十二人,獎勵一人,殺了一人,並整頓軍隊迎擊來犯的敵人。諸侯各國大為吃驚,都退還了侵占的齊國土地。齊國的聲威保持了三十六年。
齊威王八年,楚國出動大軍攻打齊國。齊威王派淳於髡出使趙國求救兵,讓他攜帶禮物——黃金一百斤,駟馬拉的車子十輛。淳於髡仰天大笑,連係帽子的帶子都笑斷了。齊威王說:“先生嫌禮物少嗎?”淳於髡說:“哪敢嫌少。”齊威王說:“為什麽笑得死去活來,難道有說法嗎?”淳於髡說:“今天我從東麵來的時候,看見路旁有一個向田神禱告的人,拿著一個豬蹄,一杯酒,禱告說:‘田神保佑,高地的收獲滿簍,低地的收獲滿車,五穀豐登,多多的糧食滿屋滿倉。’我見他拿著那麽一點點東西,而要求卻那麽多,所以禁不住要笑。”於是齊威王把禮物增加到金一千鎰,白璧十雙,駟馬拉的車出動一百輛。淳於髡告辭起行,到了趙國,趙王發動了十萬精兵,戰車千輛,楚國聽到消息,連夜退兵而去。
齊威王非常高興,在後宮設宴,召見淳於髡,賜給他酒食。齊威王問:“先生能飲多少酒才醉?”淳於髡回答說:“我喝一鬥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齊威王說:“先生喝一鬥酒就醉了,哪能喝一石酒呢?這道理能說出來聽聽嗎?”淳於髡說:“在大王麵前承蒙賞酒,執法司禮官就在旁邊,記事禦史還在身後,我膽戰心驚,趴在地上喝酒,不過一鬥就醉了。如果父親有貴客來家,我卷起衣袖,躬身跪著,在席上陪客,不時賞我喝酒,我得舉杯敬酒,連連起身應酬,喝酒不過二鬥就醉了。若是與朋友交遊,好久沒有會麵,忽然相見,高興地述說往事,傾吐衷腸,大約能喝五六鬥才醉。至於鄉裏聚會,男女混坐,慢慢地相互敬酒,玩博棋,賽投壺,呼朋喚友,三五成群,握手說笑也不受處罰,傻著眼看人也沒忌諱,前麵地上有落下的耳環,後麵地上有失掉的發簪,我內心裏喜歡這樣,喝上八鬥差不多隻有二分醉。天黑了,酒殘了,把剩下的酒盛在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錯亂了,杯子盤子亂糟糟,堂屋裏的蠟燭又已熄滅,主人單獨留下我,送走了其他的客人,女人解開了衣襟,隱約聞到香氣。這時我心中最快樂,能喝一石酒。所以說,酒喝多了容易出亂子,歡樂到極點就會有悲哀。萬事都是這個道理。這就是說,一切事情都不可過分,過分了就要衰敗。”淳於髡婉轉地勸諫齊威王。齊威王說:“說得好!”就停止了通宵的宴飲。後任命淳於髡做接待外賓的司禮官。齊王宗室飲酒宴會,淳於髡也經常在座。
(二)優孟、優旃談笑間動容君王
在淳於髡之前二百多年,楚國有個優孟;在淳於髡二百多年後,秦國有個優旃。優孟、優旃也是兩個滑稽藝人,擅長說笑話,總是蘊涵大道理。優孟在說笑中諷諫楚莊王,優旃在談笑之中讓秦始皇和秦二世做了一些好事,兩人事跡可與淳於髡媲美。
1.優孟談笑諫說楚莊王
優孟,原來是楚國的藝人,名叫孟。身高八尺,富有辯才,經常用詼諧的談笑進行勸諫。楚莊王在位時,有一匹極喜歡的馬,給它穿上錦緞衣,安置在雕梁畫棟的大屋子裏,還配備了設有帷帳的臥床,用蜜漬的棗脯喂養,結果這匹馬反而患肥胖病死了。楚莊王下令君臣為死馬辦喪,想用葬大夫的規格葬馬,有內棺外槨。親近大臣苦苦勸諫,認為不能這樣辦。楚莊王下令說:“還有對葬馬說三道四的,就處以死刑。”優孟聽說以後,進入宮殿大門,仰天大哭。楚莊王吃驚地問是什麽緣故,優孟說:“這匹馬是大王極喜歡的,憑著堂堂的大楚國,有什麽辦不到的,僅僅按大夫禮來葬馬,太菲薄了,我請求按最高的國君葬禮來葬馬。”楚莊王說:“那是什麽樣的規格呢?”優孟說:“我建議用雕花的美玉做棺材,昂貴漂亮的梓木做外槨,用楩、楓、豫、樟各色上等木料做護棺的題湊,派遣士兵挖掘墓穴,老人和孩子背土壘墳,齊、趙等國的使者在前麵陪祭,韓、魏等國的使者在後麵護衛,還要給馬建祠廟,用豬、牛、羊三牲齊備的太牢禮來祭祀,並且安置一萬戶的大邑來守墳供奉。諸侯各國聽了這消息,都知道大王把馬看得比人還貴重,一定能達到這個效果。”楚莊王說:“我的過錯竟到了這一步,該怎麽挽回呢?”優孟說:“我替大王出個主意,按普通的六畜禮來安葬。用土灶做外槨,用銅鍋做棺材,放點薑棗做調味品,再加些木蘭,用稻米做祭品,火光做衣服,把它安葬在人的肚子裏。”於是楚莊王就派人把馬交給主管膳食的太官,不讓天下的人長久地傳揚這件事。
楚國宰相孫叔敖知道優孟是一個賢人,對他非常友善。孫叔敖病重臨死的時候,囑咐自己的兒子說:“我死了以後,你一定會貧困。你就去找優孟,說‘我是孫叔敖的兒子’。”孫叔敖死後過了幾年,孫叔敖的兒子貧困到靠打柴過日子,遇見了優孟,對他說:“我是孫叔敖的兒子。父親臨終時囑咐我貧困時來找你。”優孟說:“你不要走遠了。”隨後,優孟製作並穿戴上了孫叔敖生前的衣帽,學著孫叔敖行動舉止和說話。一年多後,優孟活像孫叔敖,楚莊王和他的左右大臣們都分辨不出來。莊王舉行酒宴,優孟上前敬酒,莊王大吃一驚,以為孫叔敖複活了,要任命他為宰相。優孟說:“請允許我回家與妻子商量看她怎麽說,三天以後來就任宰相。”莊王同意了。三天後,優孟又來了。莊王說:“你妻子說了些什麽?”優孟說:“我妻子說千萬不可做宰相,尤其不能做楚國的宰相。像孫叔敖做了楚國的宰相,竭盡忠誠和廉潔來治理楚國,使楚王稱霸。如今孫叔敖死了,他的兒子沒有立身之地,貧困到靠打柴為生。如果一定要像孫叔敖那樣,還不如自殺。”接著優孟唱起了歌。歌詞說:“居住山野耕田苦,起早摸黑難溫飽。奮起做官,貪贓卑鄙大把撈錢,不顧臉麵沒廉恥。為了死後妻兒富,貪贓枉法觸刑律,一旦敗露身家滅。哦哦哦,貪官汙吏不可做。前思後想做清官,盡職終身不為非。做個清官怎麽樣,楚相孫叔是榜樣。可憐死後妻兒窮,打柴為生真淒涼。哦哦哦,清官也不值得做。”於是楚莊王向優孟表示歉意,召見了孫叔敖的兒子,把寢丘四百戶封給他,用以供奉孫叔敖,後來傳了十幾代。優孟的智慧,可以說善於抓時機。
2.優旃戲說,暴君從善
眾所周知,秦始皇、秦二世是兩代暴君,秦二世更是一個昏君。優旃戲說,使兩代暴君從善,做了一些好事。如果秦朝的眾多大臣都有優旃的智慧,敢於勸諫,也許秦王朝不會二世而亡。
先說秦始皇。有一次舉行酒宴而天下著大雨,殿階下的執盾衛士一個個淋雨受凍。優旃見了很同情,就對他們說:“你們想休息嗎?”殿階下的執盾衛士異口同聲回答說:“那太好了。”優旃說:“我如果喊你們,你們要立即回答說‘有’。”過了一會兒,宮殿上的人們向秦始皇敬酒祝壽,高呼萬歲。優旃這時走到欄杆邊,大聲喊道:“殿階下的衛士們在哪?”衛士們回答說:“有。”優旃調侃著說:“你們雖然身材高大,但有什麽好處呢?便宜你們雨中立。我雖然生得矮,倒有福氣在殿上休息。”於是秦始皇讓衛士減半值班,輪番執勤。
秦始皇曾經想要擴大皇家園林,東邊劃界到函穀關,西邊劃界到雍縣和陳倉。優旃說:“好。多養些禽獸在那裏,東方的盜寇來侵犯,就讓麋鹿用角去頂撞盜寇就足夠了。”秦始皇因而中止了擴苑計劃。
秦二世即位,想用漆來塗飾城牆。優旃說:“好得很。皇上即使不說,我也要建議這麽做。漆城牆雖然耗費大,給老百姓帶來一點愁苦,可是很漂亮。城牆漆得光光亮,盜寇來了也爬不上來。若要做成這件事,漆城倒是很容易,隻是遮陰城牆的大房子不好造。”秦二世皇帝笑了起來,打消了漆城的計劃。沒過多久,秦二世被殺死,優旃歸順了漢朝。
二、呂不韋從政,奇貨可居
呂不韋是韓國陽翟(今河南禹縣)人,戰國後期大商人。他在趙國結識秦國質子異人,進行政治投機,當上了秦國相國,曆仕秦莊襄王、秦始皇兩朝,效法戰國四公子養士,有食客三千人。呂不韋下令門客撰寫《呂氏春秋》,為秦統一六國做輿論準備。在統一事業中,呂不韋是有貢獻的。
(一)投機政治奇貨可居
世間每一種行業都有自己的規則,大賈人呂不韋遵循著“販賤賣貴”的規則而致“家累千金”。也許是多年的商賈經曆磨煉出呂不韋一種特殊的直覺,又或是多年的商賈生涯使呂不韋目光所及皆為可以生利之物,他對利益的權衡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見識。《戰國策·秦策》就有一段記載:“呂不韋……賈於邯鄲,見秦質子異人。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總之,當呂不韋在邯鄲鬧市一眼瞥見“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的秦國落魄公子異人,他作出的第一反應就非常契合一個商人的思維邏輯:“此奇貨可居。”其實是呂不韋看到了天下大勢,秦並六國,商人沒有地位,轉而從政,這正是呂不韋的奇偉之處。事實證明,呂不韋不僅是一個善於經營的大商人,而且還是一個識時務的大政治家。
異人,庶出,他是秦昭王次子安國君的中男,母夏姬,色衰愛弛,在安國君諸夫人中沒有地位,異人就被秦昭王作為質子出使在趙國。由於秦國多次出兵攻打趙國,趙人不禮遇異人,呂不韋見到異人時,正值秦趙長平之戰,異人時有生命危險,其生活困迫可想而知。異人之父安國君有寵姬名叫華陽夫人,被立為正夫人,但華陽夫人不能生育,沒有兒子。又由於秦昭王太子早死,安國君順次成為嫡子,秦昭王死後將成為秦王。呂不韋了解了這一情報後,認為秦質子異人是“奇貨可居”,決定在政治上作一次賭博。由於華陽夫人是楚人,喜歡楚服。呂不韋就遊說異人穿楚服,更名為子楚,以此討好華陽夫人。呂不韋給子楚提供金錢車馬,在趙國廣交諸侯朋友,又雇一批人吹捧子楚,大造子楚賢能。然後,呂不韋帶了大宗珍寶到秦國,打通關節見到華陽夫人,勸說華陽夫人收養子楚為子,母以子貴,給自己留後路。這樣,子楚成了安國君的嗣子。
呂不韋在趙國娶了一位天姿國色、出身豪門的邯鄲歌女為妾,並使其懷有自己的子嗣。在一次宴請子楚的酒席上,這位歌女為招待,她的美色引得子楚神魂顛倒。子楚向呂不韋討要,呂不韋就把歌女送給了子楚。這是公元前260年的事。子楚十分寵愛這位趙國歌女,賜名趙姬。公元前259年正月,趙姬在趙國邯鄲生子,因正月生於趙國,所以取名趙政,回秦國後,改叫嬴政。
公元前250年,秦昭王死,安國君繼位,隻做了三天秦王就死了,於是子楚繼位,這就是莊襄王。
秦莊襄王當政,十分感激呂不韋,就讓他做了秦國的相國。莊襄王做了三年秦王也死了,把秦王政托給呂不韋,這樣呂不韋做了首席輔政大臣,大權獨攬。
呂不韋的政治投機成功了。作為商人登上中國最高的政治舞台,掌管全國政權,呂不韋是第一人,也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人。也就是說,呂不韋以商人身份投機政治,取得的成功是空前絕後的。
(二)薦嫪毐,亂王宮,把持國政
莊襄王英年早逝,嬴政年幼,十三歲即王位,政事落入呂不韋之手。嬴政母莊襄王太後還非常年輕,她是歌女出身,哪能空守閨房,在寂寞難忍之時,就召呂不韋進宮,兩人私通。本來他們就是老相好,自然親密無比。呂不韋看著嬴政一天天長大,害怕醜事暴露,就多方尋找代理人。後來找到一個人,名叫嫪毐,將他冒充閹人入宮,日夜陪在太後左右,天長日久,生了兩個兒子。太後把這兩個私生子藏在鹹陽西邊二百公裏遠的雍地蘄年宮,這是秦國早期的京都。莊襄王太後與嫪毐也長年居住在這裏。
由於裙帶關係,莊襄王太後、呂不韋、嫪毐勾結成為一個政治集團,呂不韋控製外朝,嫪毐控製內朝。呂不韋封文信侯,嫪毐封長信侯。這樣滿朝文武都倒在相國一邊。人人都知的事情,隻把秦王嬴政蒙在鼓裏。
(三)秦王親政斬除奸凶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他豈能容忍呂不韋、嫪毐集團長期把持政權。秦王十分聰明,他知道呂、嫪聯盟,在宮內宮外盤根錯節,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夠斬除的。他冥思苦想,決定分步打擊,先收拾嫪毐,然後順藤摸瓜除掉呂不韋。按封建宗法製度,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禮,還可以提早到十八歲進行。可是秦王過了二十歲也沒有舉行加冠禮。加冠就意味著秦王成人,呂不韋要還政於秦王。呂不韋當然不樂意,千方百計推遲秦王的加冠禮,加緊扶植嫪毐勢力的發展來分權,竟至於大小事皆決於嫪毐。嫪毐有家僮千人,賓客求宦為嫪毐舍人的也有千人。嫪毐甚至公開揚言是秦王的“假父”。這一下紙包不住火了,秦王知道了太後私通,以及嫪毐、呂不韋政治集團的底細,但不動聲色。表麵上,秦王更加尊敬相國呂不韋,稱他為“仲父”。
雙方都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秦王決定後發製人。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已經二十二歲,再不實行加冠禮已經說不過去了。太後指令呂不韋給秦王舉辦加冠禮,計劃發動一場政變。莊襄王太後的算盤是:行完加冠禮,還政於秦王,自己住在雍縣蘄年宮,秦王加冠後必然到雍縣蘄年宮晉見太後。這時嫪毐發兵攻擊,在蘄年宮殺死秦王,奪取政權,由太後與嫪毐所生的兒子來做秦王,由於私生子還是小孩,這樣太後、嫪毐、呂不韋集團又可大權獨攬了。長信侯嫪毐假傳秦王命令,又傳下太後命令,發動雍縣縣兵、蘄年宮衛士、官騎以及舍人數千人戒嚴,隻等秦王到來。
秦王已有戒備,知道嫪毐的行動。他暗中令副相昌平君、昌文君調集精銳部隊,做好攻擊準備。嫪毐在鹹陽的府第被監視起來。嫪毐作為宮廷總管,要在鹹陽親臨加冠禮,然後陪同秦王到蘄年宮。秦王的部署做得很周密,嫪毐與呂不韋事前一點也不知道。嫪毐等驕狂自大,沒把秦王看在眼裏,疏於防範,這一點正好被秦王利用了。
秦王政九年(前238)四月己酉日,這是中國曆史上一個不平凡的日子。秦國向何處去,曆史要在這一天作裁決。雙方磨刀霍霍,決戰在這一天進行。
清晨,風和日麗,是一個好日子。雙方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兒,但表麵一切平靜。秦王自認為穩操勝券,步履十分從容。嫪毐心懷鬼胎,忐忑不安。呂不韋心事重重,表麵平和,但顯然不像平日頤指氣使的模樣,今日秦王行加冠禮,他要交還政權,一定要顯示出雍容大度來。不知將要發生事變的群臣百官,熙熙攘攘,這是難得的慶典,自然興高采烈。在禮官導引下,秦王莊重肅穆地舉行完加冠禮並禮拜完了太廟祖宗,儼然是一國之君了,全體百官都要聽從秦王的詔令。這時嫪毐上前,恭請秦王前去雍縣蘄年宮晉見太後。秦王一改常態,莊嚴地發出命令,回宮先上朝理政事,改日上雍縣晉見太後。
嫪毐請不動秦王,警覺事情有變,他自然不肯上朝,托故回府。秦王冷笑一聲,允許嫪毐回府。秦王知道嫪毐回府發動叛亂,有意讓他先動手。嫪毐一走,秦王立刻下令鹹陽戒嚴,四門緊閉,不得放走任何一人出城。
秦王在殿上召集群臣會議,公布嫪毐的罪行,有意不提呂不韋一個字,秦王還要利用呂不韋的聲望,用呂不韋之手鏟除嫪毐集團,然後順藤摸瓜牽連呂不韋進行打擊。秦王發布討伐嫪毐的宮廷詔令,由呂不韋掛帥征討。昌平君、昌文君已經做好了攻擊準備,呂不韋已經是赤手空拳,不能不聽命於秦王。
秦王軍隊包圍長信侯府第,長信侯嫪毐一夥已經動員起來,兩軍在鹹陽發生大戰。秦王發布命令說:“無論士兵還是宦臣,都有討滅叛臣的義務,隻要殺叛兵一人,拜爵一級,任何人,隻要活捉嫪毐,賞錢一百萬,殺死嫪毐,賞錢五十萬!”好一陣廝殺,隻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最後秦王的軍隊取得勝利。
嫪毐兵敗鹹陽,被亂兵殺死。其重要成員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餘人都被活捉。衛尉竭是宮廷警衛長,內史肆是京都首長,他們成為叛亂集團的骨幹,這說明嫪毐集團卷得多麽深,這場宮廷政變是多麽的令人心驚。由於嫪毐被殺,蘄年宮的叛亂沒發動起來就被撲滅了。
(四)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秦王政十年(前237)十月,呂不韋因嫪毐事株連被免相國,回到封國河南。又過了一年,諸侯使者交通呂不韋,絡繹不絕。秦王害怕呂不韋造反,於是賜書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呂不韋看出,秦王害怕自己的影響,已動了殺機,不願受誅,於是飲鴆自殺。一個執掌十三年秦國政權的一代名相,就這樣心有不甘地離開了人世。
呂不韋是一個很有政治才幹的人。他執政期間,為秦國的統一做出了貢獻。秦王政初年的軍事行動,都是呂不韋指揮的。史載:
元年:全部攻占韓的上黨郡。蒙驁平定晉陽,重建太原郡。蒙驁是呂不韋重用的秦國大將。
二年:再度攻取魏的卷。
三年:攻魏有詭。
四年:拔取魏有詭。
五年:攻取魏的酸棗、燕、虛、桃人等二十城,建立東郡。
六年:攻取魏的朝歌。遷衛君角於野王,作為秦的附庸。
七年:攻取趙的龍、孤、慶都。攻取魏的汲。
八年:長安君(盛橋)攻趙,在屯留叛降趙國。
九年:攻取魏的長垣、蒲、衍氏。
呂不韋能識人用人,完成秦朝統一的開國丞相李斯就是呂不韋發現並推薦給秦王的。為完成統一,呂不韋還做了集思想大成的工作,就是前文提到的《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據說這部書完成以後,呂不韋用重金懸賞,有客人能增刪一字者賞千金,由此可以看出呂不韋的自信。這是一部統一百家思想的書,流傳後世。
在秦並六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製事業中,呂不韋做出了重大貢獻,是和李斯並稱的兩位秦國大臣。
三、李廣難封
飛將軍李廣是西漢反擊匈奴侵擾戰爭中湧現出來的一位英雄。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名為《出塞》的詩,是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經典作品。曆代人民每當國家有敵警之時就會想起李廣,由此可見李廣在曆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李廣是一位神箭手,百步穿楊;李廣用兵神出鬼沒,善於奇襲敵人,敢於打近戰,短兵相接,拚死戰鬥,全軍團結如一人,個個神勇。匈奴將士畏之如神,於是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漢朝的飛將軍”。
然而,這樣一個不可多得的將領,在仕途上卻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後半生始終是“官不過九卿”,“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特別是最後一次與匈奴決戰,統治集團出於偏見與私心,竟把李廣調出主力部隊,使他難以施展自己;加之行軍迷路,貽誤軍機,在上司的威逼下,不得不含恨自刎。
李廣的悲劇暴露了封建社會摧殘人才的本質。漢武帝是想幹一番事業的,他曾破格提拔了一批人才,而他的迷信、偏私又壓抑了某些人才。李廣的命運在封建時代具有普遍性的意義。
單從戰功來看,李廣一生戎馬,敗多勝少。從漢匈戰爭的大背景來看,李廣帶兵四五千,最多一萬騎,不是漢軍主力,常常是作為配合主戰場的支路戰術部隊來使用的。像李廣那樣的戰將很多,如與李廣齊名並稱的程不識將軍,也是當時名將。此外,公孫賀、公孫敖、趙信、李息、張次公、蘇建等一大批封侯的將軍有幾十位,司馬遷何不為他們立傳,卻單單給李廣作傳?李廣是因司馬遷垂名青史,受到萬人景仰的。司馬遷既有對李廣的遭遇的不平及同情,也有對統治集團最高統治者處事不公的憤慨,但又沒有直接表露,而是“寓論斷於序事中”,把悲憤之情藏於字裏行間,寫得辭采斐然,是一篇情、理、事絕佳的人物傳記。司馬遷是怎樣塑造李廣的典型形象的呢?下麵試作分析,分三個層次來談。
(一)《李將軍列傳》的內容
漢武帝時的漢匈大決戰,幾次大戰役都投入了數十萬的兵力,李廣作為二千石級的將軍,雖然獨立作戰,隻是支軍策應,由於帶兵少,遇上匈奴主力因寡不敵眾,總是遭到重創,甚至全軍覆滅,乃至一次被俘逃脫。司馬遷與李廣是同時代人,他目睹李將軍其人風采,熟悉他的為人,訪得李廣的事跡一定不少。但作者沒有記流水賬,泛泛記述其人,而是選取了若幹典型事例,僅用三千多字,就把李廣一生的精神風采和人格魅力再現了出來。
全文有五個段落。
第一段,簡要寫出李廣的家世和他青年時期仕文景時的際遇與戰功。可以說李廣出場就與眾不同。李廣是隴西成紀人。關西是將軍頻出的地區,秦漢時有“山東出相,山西出將”的民諺。春秋戰國至秦漢之際,今陝甘一帶是漢人與胡人爭戰之地,生活在那裏的人們對打仗是十分熟悉的,男女都能走馬射箭。而李廣又身為將門之後,其先人就是秦朝著名大將李信,受著“世世受射”的家庭熏陶,更具有當軍事指揮員的優越條件。因此,從軍之初,便很快顯露出他的才幹。李廣侍衛皇帝,“衝陷折關”,搏鬥猛獸;李廣與吳楚軍作戰,“取旗,顯功名昌邑下”。李廣擔任的職務憑著戰功迅速提升,從中郎到武騎常侍,從驍騎都尉到邊郡太守。論年齡,當時李廣僅三十多歲,已經以勇猛善戰著稱於世了。難怪漢文帝對他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李廣生不逢時嗎?曆史的答案是否定的。在文景時,李廣就在平叛吳楚之戰以及在邊郡與匈奴的戰鬥中嶄露頭角,可是未得封侯,在武帝時趕上大規模反擊匈奴的戰爭,而陰差陽錯,仍未封侯。司馬遷引用漢文帝的話對李廣的傑出才幹作了高度評價,也是後來李廣沒有得到公平待遇的例證,其用意深刻,並透出一股悲涼。
第二段,寫李廣與匈奴作戰的事跡,以及凸顯李廣善射的遺事“射虎沒矢”等內容,展示了李廣膽略超群,治軍簡易。同時寫了李廣也有心胸狹隘的一麵,枉殺了霸陵尉。本段內容是全傳的精髓,而對敢打硬仗的作風的描寫是重中之重。作者用精細的筆觸,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三個故事。
第一個是追捕射雕人,突然遇敵,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他從容自若,指揮戰士佯裝“誘騎”,使對方上當受騙,化險為夷,最終脫險而歸。
第二個是受傷被俘,在押送途中,他乘敵不備,飛身奪馬,且戰且退,最後脫險而歸。
第三個是被十倍於己的左賢王軍隊包圍,他率領全軍將士浴血奮戰,即使在傷亡過半的情況下,仍能鼓舞士氣,沉著應敵。一直戰鬥到援軍趕來,迫使敵人退去。
三個故事集中表現了李廣作為指揮員的三個側麵:第一個表現他臨危不懼,沉著機智;第二個表現他善抓時機,勇脫困境;第三個表現他身先士卒,頑強堅定。看過故事,沒有讀者不為李廣超人的膽略和勇猛善戰所感動。
李廣在戰場上對敵人猛打猛衝,冷酷無情;平時和戰士相處又是那樣平易近人,對士卒關懷備至。他得到皇帝的賞賜,從不獨占,總是分給部下。隊伍飲食供應不足,一向是“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嚐食”。他的生活十分簡樸,為二千石四十餘年,而“家無餘財”,他也從不把治家產的事放在心上,“終不言家產事”。
在治軍方麵,他也有獨特的風格。行軍沒有嚴格的編製和行陣,幕府中的文書簿籍事務一律“省約”,甚至夜間連刁鬥都“不擊”。是不是李廣太隨便、太麻痹大意了呢?當然不是這樣。他隻是不講究煩瑣的形式,在關鍵的地方他是絲毫也不放鬆的。作者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然亦遠斥候”,這句話很有分量,尤其是那個“遠”字,對表現李廣治軍粗中有細的特點,頗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第三段,寫李廣一生血戰不得封侯的苦悶,以及晚年出征,遭受排斥,含恨自刎的悲劇。李廣青年從軍,為二千石四十餘年,卻始終未能封侯,相反“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的李蔡,不但封侯,還做了丞相,位至三公,甚至連“才能不及中人”的李廣部下,封侯者也多達數十,這是什麽緣故呢?李廣心情十分苦悶,找望氣者王朔解答。望氣者王朔是專以觀測星象雲氣預卜吉凶的,這種人算命的訣竅就是先引誘人說出自己一生中最內疚的事,然後接過話題作為占卜的依據,以便自圓其說。所以當李廣說出“殺已降”的事件之後,他便煞有介事地告訴李廣“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倘若李廣說出別的內疚的事,他也會接過來說,“啊!禍莫大於如此如此”。這等人,說話總是左右逢源,不足為訓。那麽李廣何以難封?下文將繼續探討。
第四段,寫李廣門第的衰落,加重了悲劇氣氛。傳末寫李陵降匈奴事,因與李廣個人事跡較遠,這裏不對李陵作評論。
第五段,作者評論。稱讚李廣是活在人們心中的英雄。
(二)李廣難封的原因
李廣未能封侯,當時軍民為之抱不平,故李廣死時,一軍皆哭,天下知與不知的平民百姓也為之動容。曆代以來,人們也為李廣鳴不平,以至於“李廣難封”成為一個討論的課題,至今還爭論不已。有人說,李廣難封,因其祖上李信是秦朝大將,漢朝承秦,對秦人遺民子孫有歧視。這種觀點毫無根據,把現代的階級觀念搬到了古代,不符曆史,姑置不論。有人說,李廣不善言辭,不會公關,不拍馬屁。也有人讚同司馬遷提出的觀點,李廣數奇,即命運不好。李廣數奇,是一般世俗之見,是當時人的曆史局限,也是給予李廣不平待遇的漢武帝、衛青等人的觀點,而且還是李廣本人無可奈何而歎息的觀點。這一觀點,在今天當然站不住腳。李廣難封,有主客觀的原因。客觀原因是當時人們觀念凝固,立法不健全,主觀原因是李廣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秦漢時獎勵戰功,以斬敵首級來論功,殺敵首級,爵位升等,所以封爵為級。衛青、霍去病,他們打了大勝仗,且不用說,而跟隨衛、霍主力作戰的那些偏將軍,才能不及中人,在李廣之下的人,乃至李廣部屬因李廣調離後不久也得了封侯,因為他們都立了戰功,殺敵若幹,俘獲若幹,自己未敗。李廣呢?卻總是與敵死戰硬拚,殺得匈奴人膽寒,畏李將軍如虎。李廣殺敵不少,可是卻沒有戰功。原因是,李廣為支軍誘敵,總是以少擊眾,如元狩二年(前121),李廣出右北平,以四千騎之眾迎戰匈奴左賢王四萬騎,雖然血戰殺敵,而自己也差點全軍覆沒,於是功過相抵,無賞。這種封賞的法律本身是不公平的。李廣打的是阻擊戰、攻堅戰,策應主力,本軍作出重大犧牲是對全局付出的代價,應為首功。現代戰爭,受命打阻擊戰的作戰部隊差不多也要全軍覆沒,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特別是李廣死心眼打仗,吃虧不小。元光六年(前129),衛青、公孫賀、公孫敖、李廣等四將軍,各率萬騎分路出擊匈奴。李廣等三路掩護衛青主力深入匈奴龍城,衛青如入無人之境,**龍城,立了戰功,而李廣出雁門恰遇匈奴主力,血戰而全軍覆沒,自身被匈奴生俘,半道拚死逃脫回來,不但無功,按漢律還有死罪。由於李廣勇猛殺敵,允許用錢贖罪,免官為平民。司馬遷為之憤憤不平,字裏行間批評李廣為什麽這樣死心眼打仗?司馬遷是以貶為褒,就像寫《屈原列傳》,埋怨屈原為什麽不離開楚國到別的國家去謀發展,可是讀了《離騷》後深受屈原愛國的精神感動,認為自己的想法是錯的,不覺出了一身冷汗。司馬遷埋怨李廣死心眼打仗,很可能也出了一身冷汗,所以才傾其全力用心用血寫出《李將軍列傳》,表彰李廣的愛國主義情懷,作者司馬遷的命意就在於此。千百年來,世世代代人產生對李廣的同情、懷念,李廣難封在人們的心中,李廣及其作者司馬遷可以欣然長眠於地下了。
李廣難封的主觀原因當然是受到統治集團的不公平待遇。
李廣最後一次出征,正是漢朝大規模反擊匈奴的漠北戰役。漢朝投入騎兵十萬,步兵(包括輜重部隊)數十萬,衛青、霍去病各率一軍,兵分兩路,雙管齊下,這對李廣來說是最難得的殺敵立功的好機會。他不顧年邁,“數自請行”。漢武帝本應該給他創造條件,發揮這位老將的作用,特別是發揮他百發百中的射技。不料,漢武帝表現卻很冷淡,“弗許”。經過再三請求,“良久乃許之”,以李廣為前將軍。前將軍本應為先鋒,正麵當敵,李廣的願望眼看就要實現,不料,出軍之時別生枝節。原來衛青是個外戚將軍,他為郎時,其友公孫敖救過他的命。這次出征,衛青早有計算,他要公孫敖為先鋒立功封侯,於是從中作梗。果然漢武帝囑咐衛青“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於,恐不得所欲”。這樣,衛青有恃無恐,強令李廣改出東路。東路迂遠,又失向導。結果,李廣非但未能殺敵立功,親捉單於,而且還貽誤了軍機,按軍法當受審。他毅然“引刀自剄”,演出了一幕千古悲劇。
李廣死後,李氏的不幸並未結束。作者在第四段落又告訴我們,李廣的兒子李敢因替父報仇擊傷了大將軍衛青,結果又被霍去病趁打獵的機會用暗箭“射殺”。當時霍去病正威名顯赫,漢武帝為了袒護他這個姨侄,竟聲稱“鹿觸殺之”,一樁人命就這樣不了了之。
李廣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戰場上度過的,他為保衛漢朝邊境的安全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最後並沒有死在戰場上,反而死在自己的刀劍之下,這個曆史悲劇是令人深思的。它告訴我們,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對人才的培養選拔除了要符合本階級利益的需要外,還有一層親疏關係、恩怨關係,以及個人偏愛或成見等人為的羅網籠罩著。即使像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和功勞顯赫的衛青、霍去病也不例外。何況李廣又是個“訥口少言”“自負其能”的人,遇到不順心的時候還敢和頂頭上司發脾氣,不辭而別,這樣一個有“個性”的人才,要想取得統治者的重用顯然是很困難的。
一生血戰的李廣雖得不到統治者的喜歡,在人民群眾中卻享有崇高的威望。他死以後,“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可以肯定在這個悼念的行列裏一定也有司馬遷。司馬遷是懷著深深的敬意與同情來追述李廣的事跡的。在第五段讚語中司馬遷引用了一句古語和一則諺語,高度讚揚李廣那種以身作則的精神和樸實無華的品質,說明他和李廣在感情上已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這篇傳記之所以感人至深,根本原因也就在這裏。
(三)《李將軍列傳》的藝術特色
本傳作為千百年來傳頌的名篇,不但內容豐富,思想厚重,而且書藝絕倫。舉其大端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司馬遷塑造典型人物,善於立一主題編織故事,人物情節故事化,本傳就是一個典型。從故事性來看,《李將軍列傳》重點記述李廣追殺匈奴射雕者、佯死脫險、斬霸陵尉、右北平射虎沒矢、破左賢王之圍、不對簿自刎等一係列故事,用以展現李廣一生“數奇”而懷才不遇的悲情故事,故事突出,所以讀來興味無窮,氛圍悲壯,發人深省。從主題看,明人陳仁錫說:“子長作一傳,必有一主宰,如《李廣傳》以‘不遇時’三字為主。”(《陳評史記》)李廣一生屢立奇功而受到不公平待遇,這是一個突出的矛盾。全篇故事圍繞這一主題矛盾進行組織和展開,因此寓意深刻,非大手筆不能為此。
其二,把握人物特征,突顯李廣“善射”與“忠實寬厚”,寫出個性。先說“善射”。凡名將各有特長,李廣“善射”,乃是受“世世受射”的家庭熏陶,在李廣身上發揚光大。李廣“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專以射為戲,竟死”。這裏的“竟死”,指李廣一輩子,終其身以善射為樂。匈奴是引弓之民,為漢邊患,李廣以“善射”對匈奴,征服射雕者,其武藝精彩絕倫,乃至於射虎、射石沒矢。藝高人膽大,如比“善射”,敢與引弓之民族匈奴比高低,所以李廣敢打近仗、硬仗。李廣憑“善射”判斷敵情,傷中貴人者乃匈奴射雕者。李廣還憑“善射”脫險,憑“善射”在打遭遇戰中穩住陣腳,阻敵前進。射石沒矢,則是“善射”的傳奇。李廣有如此絕世之才藝,運用於生逢其時的抗匈戰爭中,卻以悲劇結局,更加耐人尋味。因此司馬遷寫李廣“善射”,不是孤立地寫才藝,而是寫人的際遇與命運,韻調高昂,不同凡響。
其三,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展示人格魅力。李廣的“忠實寬厚”也是古代名將中最突出的。李廣外貌“悛悛如鄙人”,長得像一個莊稼漢。李廣不善言辭,司馬遷說他“口不能道辭”,一句假話都不會說,一點假也裝不出,可以說貌如其心。李廣作風寬緩不苛,讓士卒人人自便,尊重人格,又廉潔奉公,把賞賜都分給了部下。李廣行動上熱愛士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嚐食”。李廣做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聖人之教。司馬遷許之以“忠實心”,說李廣“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這些是李廣的人格美、心靈美,贏得了全軍的擁護。李廣死心眼打仗,與他的人格是分不開的。
其四,善用對比手法。在《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將李廣的“善射”與匈奴射雕者對比,將李廣的治軍與程不識對比,將業績與李蔡對比,突出了李廣的才藝、品格與際遇。《史記》用互現法將《李將軍列傳》與《衛青霍去病列傳》對比,突出李廣死心眼打仗,雖受不平待遇而愛國精神不減,這正是中華民族的可貴民族精神,犧牲小我,一切為國為家。《李將軍列傳》與《韓安國列傳》對比,韓安國是忠厚長者,善待曾侮辱過他的人,而李廣卻殺了霸陵尉,這是對李廣心胸狹隘的批評,也恰與一個粗獷猛將的生性合拍。
短短三十幾個字,刻畫了三個人物的形象。霸陵尉與隨從當麵對話,是明寫;李廣默不作聲,是暗寫。明寫者,形象鮮明,惟妙惟肖;暗寫者,雖不著一字,但讀者從作者敘述的矛盾衝突中,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他的心理、神態、麵貌的變化。多麽精彩,多麽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