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匿蹤突擊
如果說J-11C與F-15J的對抗隻是前戲,那麽F-22A與J-20的對抗就是主戲了。
這場戰鬥,絕對是現代空戰的典範,也是兩種現役第四代重型製空戰鬥機第一次正麵對抗。
要知道,在T-50的服役時間遙遙無期的情況下,J-20是唯一能向F-22A叫板的第四代重型製空戰鬥機。在戰場之外,特別是第二次朝鮮戰爭之後,無數的軍事迷與軍事家都對這兩種戰鬥機的性能做了對比,甚至對兩種戰鬥機的空戰進行了模擬,想以此判斷誰才是最先進的戰鬥機。
隻是,真正的王者不存在於紙麵上,而是在戰場上。
更重要的是,決定現代空戰勝負的絕對不是某種先進戰鬥機,而是製空作戰的情報與指揮係統。
說得簡單一點,沒有以預警機為核心的空戰指揮與情報係統,F-22A與J-20再先進也不過是一種性能超群的戰鬥機,根本不可能在現代空戰中戰勝得到了預警機支持的對手,更不可能奪得製空權。
事實上,決定這場空戰勝敗的正是雙方的指揮與情報係統。
在戰術上,日本空中自衛隊並不差勁。
深得美軍真傳的日本空中自衛隊非常清楚,奪取製空權的關鍵不是擊落多少敵機,而是能否打垮敵人的指揮與情報係統,從而瓦解敵人的製空作戰係統。因此在戰術安排上,日本空中自衛隊把重點放到了中國的預警機上。
按照日本空中自衛隊的作戰預案,在F-15J纏住中國的製空戰鬥機時,由F-22A突擊中國的預警機。
如果這套戰術起效,日本空中自衛隊就能一舉奪得戰場製空權,至少是暫時的製空權。
問題是,這套戰術存在一個致命的漏洞,即日本空中自衛隊缺乏對海打擊手段,而且不可能在戰場爆發後立即攻擊東海艦隊。要知道,在日本空中自衛隊的作戰預案中,從沒考慮過對海作戰。說得準確一點,是從未考慮過與由六艘防空驅逐艦、四艘多用途護衛艦組成的東海艦隊交戰。
顯然,用F-22A去攻擊東海艦隊很不現實。
雖然F-22A在美軍的調教下,也是一種多用途戰鬥機,能夠攜帶精確製導彈藥執行打擊任務,作戰效率甚至超過了F-35A,但是在攻擊海麵目標的時候,F-22A的彈艙根本容納不了重型反艦導彈,隻能通過外掛的方式攜帶反艦導彈。這樣一來,F-22A的隱身能力將蕩然無存。
沒有隱身能力,F-22A不會比第三代戰鬥機好多少。
因為F-15J是標準的防空戰鬥機,即便在第三次現代化改進的時候,通過改進火控係統增添了對地打擊能力,但是沒有像F-15E那樣徹底,比如缺乏足夠的重載外掛點,也缺乏必要的對海彈藥。
嚴格說來,日本空中自衛隊中,隻有F-2有足夠的對海打擊能力。
問題是,當時部署在嘉手納空軍基地的F-2隻有十二架,而且均沒有完成戰備,也就不可能跟隨製空戰鬥機出動。
即便派出這十二架F-2,也不見得能夠威脅到東海艦隊。
這個缺點,直接決定了日本空中自衛隊采取的戰術並非無懈可擊。
可以說,當時中國海軍采取的戰術,正是針對這種情況,即東海艦隊前出的主要目的就是對付有可能前來偷襲的F-22A。
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中,誌願軍就證明了F-22A並非不可發現。
戰後,美國公布的一些資料也證明,F-22A的隱身能力並非十全十美,在某些情況下能夠探測到。
這沒有什麽好奇怪的,F-22A隻是雷達反射信號弱,不是不反射電磁波。
從理論上講,F-22A是把電磁波反射到八個主要方向上,從而削弱了其他方向上的反射信號。
因此,隻要在這八個方向上有雷達接收機,就能截獲F-22A反射的信號。
第二次朝鮮戰爭期間,誌願軍就是利用這一點,多次探測到了F-22A,並且組織了有效的防空攔截。
隻是,當時的技術手段還不夠完善。
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足夠的技術力量支持建立多基址雷達,也就不可能保證隨時都能探測到F-22A。
戰爭結束後,中國軍隊花了很大的力氣來解決這個問題。
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參與探測的各部雷達的同步性,即讓多部雷達同步工作,從而形成多角度的探測係統。
積極參與此事的不僅有空軍,還有陸軍與海軍。
原因很簡單,獲取探測隱身飛機的手段,即關係到製空作戰,也關係到國土防空與艦隊作戰。
相對而言,陸軍的問題最好解決。
部署在地麵的遠程警戒雷達都是固定的,而且可以通過有線網絡交換數據,很容易做到同步工作。
其次就是海軍艦艇。
不管怎麽說,戰艦上有足夠大的空間,能夠容納更多的設備,而且艦隊裏的戰艦協同行動,距離較近,能夠通過高帶寬戰術數據鏈交換信息,使雷達同步工作。如果激光定向通信係統研製成功,還能使艦隊獲得在複雜電磁環境下的反隱身目標作戰能力,使艦隊獲得更加強大的防空能力。
在東海艦隊中,六艘防空驅逐艦的雷達就在同步工作。
雖然艦隊的分布範圍不是很廣,特別是在防空作戰時,編隊非常緊密,但是防空驅逐艦位於艦隊外圍,相隔距離在十五公裏到二十公裏之間,六艘防空驅逐艦組成的多基址雷達網足以確保在某個方向上探測到F-22A的反射信號。
這個探測距離不會太遠,但是足以為製空力量提供數分鍾的預警時間。
對於快節奏的空中對抗來說,幾分鍾就足以決定勝敗了。
對日本空中自衛隊來說,唯一的優勢就是兵力,因為隻有八架J-20陪伴在KJ-2000周圍,而日本空中自衛隊出動了十二架F-22A。
問題是,日本空中自衛隊並不知道J-20已經升空作戰。
更重要的是,在剛剛結束的首輪交戰中,十二架F-15J在還擊之前就被擊落十一架,在衝繩上空徘徊的E-767僅發現了八架J-11C,並且發現在戰場的西南方向上,出現了幾個低可探測性目標。
結果就是,日本空中自衛隊的指揮官相信J-20已經參戰,而且是擊落F-15J的主力。
這個判斷,直接影響了日本空中自衛隊的戰術。
在偷襲KJ-2000的時候,隻有四架F-22A突前,八架F-22A留在了釣魚島東麵,準備迎戰J-20。
如果能夠悄悄靠近KJ-2000,四架F-22A也足夠了。
事實上,隻要有一架F-22A逼近KJ-2000,一次射出六枚AIM-120D,就有幾乎百分之百的把握擊落KJ-2000。
要知道,F-22A的衝刺速度為兩馬赫,能在一分鍾內飛行三十多公裏。
也就是說,就算KJ-2000發現了一百五十公裏外的F-22A,也隻有一分鍾規避,而預警機在一分鍾內最多飛行十五公裏。伴隨預警機活動的戰鬥機至少需要五分鍾才能參戰,攔截逼近的F-22A,而此時F-22A已經發射了導彈。
用四架F-22A去對付一架KJ-2000,也算日本空中自衛隊看得起對手。
隻是,這場空戰的結果並不像日本空中自衛隊指揮官預料的那樣。
離KJ-2000還有大概二百五十公裏,也就是距離東海艦隊一百五十公裏的時候,F-22A就暴露了行蹤。
當時,“蘭州”號上的防空軍官並不確定探測到的就是F-22A。
原因很簡單,F-15J機群還沒被擊潰,日本空中自衛隊出動了第二個F-15J中隊,還無法肯定日本空中自衛隊是否出動了執行對海攻擊任務的戰鬥機,所以隻能判斷東麵一百多公裏外是幾架日本戰鬥機。
隻是,這個結果已經足夠了。
通過戰術數據鏈,“蘭州”號把探測到的結果實時傳輸給了KJ-2000,再由預警機分發給執行護航任務的J-20。
大概五點十一分左右,KJ-2000上的防空作戰指揮官確定目標性質。
正是F-22A,而且正在向KJ-2000的巡邏空域逼近。
隻是,這幾架F-22A肯定不清楚KJ-2000的準確位置。
原因無二,E-767與KJ-2000的距離超過六百五十公裏,超出了最大探測區域,因此無法探測到KJ-2000。
隻是,日本空中自衛隊肯定有其他探測手段。
比如,部署在地麵的無線電監測電台,以及由美軍的EC-135等戰略電子偵察機提供的戰術情報。
要知道,EC-135與預警機的被動探測距離超過了八百公裏。
隻不過,電子偵察機隻能被動接收預警機發出的電磁波,因此隻能大致確定預警機的活動區域,無法準確鎖定預警機。
要想偷襲預警機,F-22A必須啟動火控雷達。
可以說,這是非常致命的問題。
雖然F-22A的火控雷達非常先進,即便日本采購的F-22A使用了低檔次產品,對預警機這類大型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也超過了三百公裏,但是在無法明確知道預警機的行蹤、甚至不清楚預警機的巡邏區域的情況下,F-22A也就無法準確掌握啟動火控雷達的時機,隻能盡早使用火控雷達,從而暴露行蹤。
結果,日本飛行員在距離KJ-2000大概兩百公裏的時候就啟動了火控雷達。
這下,再也沒有什麽好懷疑的了。
KJ-2000一邊轉向規避,一邊安排護航的J-20前去攔截,還同時呼叫艦隊提供防空火力支援。
這下,四架F-22A要麵對的不是單獨活動的預警機,而是由護航戰鬥機與水麵艦隊組成的防空屏障。
更重要的是,護航戰鬥機與水麵戰艦有將近十分鍾的防空攔截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