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第三麵紅旗
||體驗更多快樂讀書功能
,書最齊的小說就是小說網吳天然並不滿足於整天坐在辦公室裏處理事務,按照慣例,三司的工作基本上都是程序性的、階段性的。()***負責的是關於對中部六省提出列入中央管理的領導班子調整、配備的意見和建議;指導領導班子的思想作風建設;負責局級幹部的備案審查和宏觀管理工作;承辦部分幹部的調配、交流及安置事宣。說白了其主要的工作是兩條:一是負責對省部級領導班子及成員向中央提出調整、配備的意見和建議。二是負責從廳局級幹部中選拔省部級幹部的後備人才。用老百姓的話講,一是直接管理省部級幹部,二是間接管理廳局級幹部。
對於各省提出的班子及幹部建設與使用,三司在很多時候,都隻是象征性地把把關,然就就提交給了部長辦公會進行研究。因此,吳天然覺得,三司的工作還沒有走出傳統的管理模式,還有很多主動性沒有發揮出來。
但一時半會要改變多年以來形成的工作模式還無法做到,吳天然就把心思用在了調研上。目前,他比較感興趣的有兩個專題,一是組工幹部的自身建設問題,二是樹立基層黨員領導幹部的旗幟問題。在第二個問題上,吳天然早在山陽任組織部長的時候,已經樹立起了村支部書記鄭九天及鄉鎮黨委書記宋長江兩麵紅旗。實踐證明,這兩麵紅旗都是經得起考驗,至今仍是各級黨員領導幹部應該學習的榜樣。現在作為中組部的一位中層領導,吳在然的眼光自然要放到全國,他決定要發現、樹立一位新時期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的好榜樣,從而能在全國掀起新一輪的做人民公仆、為人民奉獻的*來。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吳天然得知山東省壽光縣有一位已經離開十幾年的老縣委書記,至今仍在當地老百姓的口中扔有極高的聲譽。吳天然找來一些資料,發現這位名叫王伯祥的原縣委書記,其長相和普通的老農民沒有任何區別。就是這樣一位看似普通的縣委書記,卻將一窮二白的壽光打造成了山東的前8強。
王伯祥,男,漢族,壽光市化龍鎮北柴西村人,1943年2月出生,1965年12月加入中國**,1967年9月參加工作,1986年6月至1991年8月任壽光市委書記;1991年8月後,先後任濰坊市副市長,市委常委、副市長,市委副書記、市長;2002年12月因病辭去市長職務。
可惜這時候的王伯祥已經賦閑在家,這樣一位曾經輝煌的縣委書記還能不能樹立為全國性的模範,吳天然的心中也展開了一些鬥爭。但他最後還是覺得,隻要是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人,隻要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人,不管他現在是不是在任上,人們就不應該忘記。
這樣一位老人,壽光縣50歲以上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他的,走在壽光的村落街道,大家都親切地叫他“伯祥書記”。
一位已離開縣委書記崗位整16年的老同誌,隻因在任五年半的工作,被當地百姓永遠牢記。他當年任縣委書記時候一窮二白的山東壽光如今在全國百強縣榜上排名第24位……
就憑著被當地百姓念叨了十幾年,吳天然就認為有必要親自去見一見這位有些傳奇的王伯祥。這一次吳天然到濟南去,隻隨身帶了一名工作人員。坐的還是火車的硬臥,並且是以記者的身分去見王伯祥的。當地的領導們都不知道中組部來了一位司長。
一見王伯祥,吳天然就笑了。和照片上看到的一樣,王伯祥完全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農民。吳天然說:“離開縣委書記崗位16年了,大家還都惦記著你,真不易!”
王伯祥哈哈大笑,接著卻聊起最近自己打算學學電腦,不光要上網看新聞,還要學打字發帖子。和王伯祥聊天你會發現他常不由自主地就引導話題。
在隨後的交談中,有幾件事給吳天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伯祥幹的“荒唐事”:命令全縣幹部去賣菜。
王伯祥做事一向雷厲風行。當年剛剛走馬上任三個多月的他就做了一件今天看起來有點“荒唐”的事兒。
1986年11月11日,王伯祥一聲令下,要求全縣一百八十九個副科級以上的單位主要領導,按人頭分配把六千萬斤蔬菜給賣完。一時間,壽光大大小小的黨員幹部,差不多全跑出去賣菜去了。
整整一個月,賣菜成了最大的政治。幹部們托關係,找門路,好賴把菜賣完了。
今天的王伯祥再回憶起來,擺擺手說:“現在可不能幹這個。當時也是實在沒有辦法,總不能眼瞅著好好的菜爛到地裏,我挨幾句罵也沒有關係。”
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年代,幹什麽事兒都是步履維艱。
壽光縣一窮二白。南麵,農民守著幾畝薄田受窮,北麵更糟,“來了潮、水汪汪,退了潮,白茫茫,望著海水渴死人,守著土地去逃荒。”
王伯祥的思路是,南邊抓菜、糧、果,北邊抓鹽、棉、蝦,工業也不放鬆。可是菜種上了,卻銷不出去,“幹部兼職當銷售員”總不是長久之計。
“摸著石頭過河”的王伯祥腦海裏為壽光蔬菜的銷售設計了五條“通道”。正在這個時候更大的麻煩來了。
有上級領導找到王伯祥,要“興師問罪”,“地裏都種菜了,以糧為綱還要不要抓了?”
當時,社會上“姓社姓資”的討論還很激烈,好心的同事就勸王伯祥,“還是收收手吧,弄不好要犯錯誤的”。
王伯祥一麵笑嗬嗬地麵對領導的質問和同事的勸阻,一麵甩開手腳幹事。“心裏裝著全縣老百姓的吃飯穿衣,上不怕丟烏紗,下不怕挨罵”,改革年代,王伯祥是個敢闖敢試的人。
破天荒重獎,留住了冬暖大棚的技術人才;為了壽光蔬菜行銷全國,架橋修路建廠子;為了企業主更好了解省外市場行情,去找副省長要電話指標;鼓勵老百姓去搞私營,一批菜販把壽光菜銷向全國……
從最初三元朱村的十七個黨員帶頭搞冬暖大棚,幾年間,山東壽光就成了全國知名的蔬菜集散點。又經過幾屆領導班子的努力,如今的壽光已是赫赫有名的“中國蔬菜之鄉”。
王伯祥流傳下的佳話:中央部長工地尋官記。
在如今的壽光市候鎮東北部通港路兩側有幾間不起眼的破舊瓦房,在布滿白色鹽堆的廣闊地裏顯得格外紮眼。這曾作為當年壽北開發指揮部,是王伯祥工作和休息的地方。
在壽北開發的第三天,王伯祥就把鋪蓋搬到了工地。四間破房子,一張老式桌子,扯上一根電話線,安一部搖把子電話,就是王伯祥的全部辦公設施。
王伯祥天天卷著褲腿,穿一雙黃色解放鞋,在坑坑窪窪、溝溝坎坎的工地上察看、勞動。
有一次,農業部部長林乎加和山東省副省長朱奇民到壽光視察,在縣城卻沒有找到縣委書記,找人找到了北大窪工地。
王伯祥滿腿泥巴,從窩棚裏鑽出來,林乎加部長錯把王伯祥當成了民工,問他:“你們的‘伯祥書記’在這裏嗎?”
王伯祥答道:“我就是。”
老部長驚異地打量了一番王伯祥,緊緊地握住他的手,好長時間沒有說出話來。後來,他非常感慨地對朱奇民說:“一個縣有這樣的書記,還有什麽辦不成的事情呢?”
這個故事成了佳話,廣為流傳。
如今,從原壽北開發指揮部往四周去,大大小小遍布著3.5萬畝鹽田,年產150萬噸鹽。侯鎮居民1980年人均收入409元,到2006年是人均7000元。
總結工作經驗,王伯祥說,凡事黨員幹部做開路先鋒,搞蔬菜大棚,黨員幹部先上,挖蝦池,黨員幹部先上,開鹽田,還是黨員幹部先上。等摸索出路來,老百姓看到實實在在的益處,自然會緊跟上來。
王伯祥“帶隊伍”原則: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
王伯祥任壽光縣委書記期間,從來不在提拔、任用幹部上“開口子”。他毫不回避自己的觀點和激憤:“一個領導幹部,如果把不住這個‘口子’,一切莫論!”
壽光縣三十多個事業單位負責人和三百多名合同製鄉鎮幹部,全是實行公開招標和考選確定的。
1988年1月,大張旗鼓地公開考選八名副科級幹部。幹部們說:“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理當如此!”“縣委在用人上有‘真事’,咱就有奔頭!”
經濟發展需要企業家隊伍。王伯祥就馬上召開縣委常委會研究,決定從全縣一百零二個經濟單位中,先推薦出一百個有事業心的能人,再從中選四十名,作為企業的後備廠長、經理,分期分批派往新班子中去。
王伯祥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公開選拔的每個環節,並且不動聲色地搞起了實地考察。
晨鳴集團的陳永興、供電公司田其祥、仙霞集團王金棟、化肥廠的張世欽,磷肥廠的楊誌強,啤酒廠的宋祥州,白酒廠的劉子祥,百貨大樓的舒安,富康製藥的王樹功、楊維國……一個人口、麵積中等的縣後來能崛起了許多國家級大中型企業、名優企業,這支企業家隊伍功不可沒。
回想當年,找王伯祥托人情的也不少,辦公室電話比平時多了好幾倍。王伯祥的回答一律是:“隻要符合條件,就一定行”。那就是說,“不符合條件就沒辦法囉”。
王伯祥總是強調:代表人民利益的**人絕不可以憑關係、論親疏、索錢財選人用人,更要杜絕選人用人上的“跑”、“要”、“買”。
吳天然麵對麵接觸了王伯祥,感到這個人不僅僅是艱苦奮鬥的典範,而且還開拓創新的典範,很有時代意義。
吳天在當即指示隨行的小陳繼續沉下身來,多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後采寫出一篇有嚐試的報道。他準備回北京後,就向部裏的領導匯報,力爭把王伯祥同誌樹立為全國黨員領導幹部學習的典範和榜樣。
第420章 第三麵紅旗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推薦小說
官場教父
小說。
支持修真世界請到首發站或書店購買官場教父VIP。閱讀精彩小說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