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這年頭,退禮同樣作難
||體驗更多快樂讀書功能
,書最齊的小說就是小說網人是社會動物,吳天然雖然不願參加過多的飯局,但人在官場卻身不由己。()除了同事之間的小聚外,請吳天然吃飯的主要有三類人。一是他在北京師範大學讀書時的同學們,二是省的老鄉們,三是地方幹部三司所協調的中部地區六省的官員們。
這些飯局,你不參加吧,有些不近人情。參加吧,又似乎欠了人家一個人情。
現在,吃個飯、喝場酒還算是小事,有些人因為有求於吳天然,還要送給他一些錢物,這讓他感到十分為難。錢物,他是一定要退的。難就難在用什麽方式來退。
吳天然從政十幾年來,真正有人給他送禮是在他擔任東陽縣委書記以後。自他當上縣委書記的第一天,想給他禮的人就如過江之鯽。後來他擔任了山陽市委的組織部長,想要向他表達意思的人就更多了,出手也更大放了。現在,作為中組部地方三司的一名司長,想和他結交的人都是很有身份的人。送他的禮物那都是極為名貴,有人的還幹脆直白地送他現金或金條。他在北京見過最大的一筆是某省的一位副省長交給他一張80萬元的銀行卡,另外一個省的省委統戰部長還送來一幅齊白石的畫,應當也是價值不菲。
剛擔任縣委書記時,吳天然到底還是年輕氣盛,他對於這些送禮的人很反感,不講什麽方式都予以當場拒絕。常常讓這些人滿紅耳赤,非常尷尬。
時間久了,吳天然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他感到自己的態度太生硬了,容易割同誌們的臉,傷同誌們的心。
如果設身處地地想一想,來一個換位思考,就能理解送禮者複雜的心情。吳天然深知,送禮者送禮前是做過激烈的思想鬥爭的,該不該送,送給誰,送什麽,送多少,說什麽話,說到什麽程度,他們都是思來想去的。如果不到萬不得已,誰又肯無緣無故地送給領導禮物呢?究其根本,錯不在送禮者,而在於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在於用人製度上存在的漏洞。如果在用人上大家都能堅持“德才第一”的標準,送禮者的數量必將會大幅度減少。
想到這些,吳天然後來就對那些送禮者溫和多了,錢物雖然照樣要退,但話卻說得很委婉,大家臉上都好看。
王國慶深知,自古“賄隨權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曆史和現實的真實。隻要為官從政者手中握有一定的實權,方方麵麵、形形色色的行賄者便會紛至遝來。尤其是在今天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條件下,表現更為明顯。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處的諸多案件分析,一些不法之徒,腐蝕黨員領導幹部的勢頭之猖獗、手段之卑劣,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他們不斷對賄賂對象進行新的研究,瞄準領導幹部的薄弱環節,采取不同的方式,投其所好,拖人下水,誘人上鉤。其目的是讓賄賂對象接受他們的賄賂,出賣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為他們出力辦事。
隻要手中有權,處處事事都麵臨著誘惑。特別常見的就是別人送來的錢物,這裏麵往往帶有人情的成份,要回絕還是要講一些策略的。
吳天然曾經研究過古代廉吏的拒賄故事,從中體會到一些有用的辦法或藝術。
一是直麵勸拒法。漢安帝時,楊震受任為東萊郡(轄今山東半島大部)太守,赴任途中經過昌邑縣,縣令王密迎謁。王是楊原先舉薦的,對楊感恩戴德,念念不忘,總想報答他,心想這回總算有了機會。夜裏,王密懷藏十千黃金,悄悄來到楊震住處,雙手敬上。勸楊震放心收下,說“夜深無知者”。楊震卻一臉嚴肅,對王密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說是無人知道!”王密仿佛突遭迎頭棒喝,頓時清醒過來,羞得無地自容,連聲感謝楊震的教誨,收起黃金離去。楊震嚴守“慎獨”,“四知”太守的故事才流傳到今。反觀當今許多違法違紀幹部,心存僥幸,以所謂的高明手法幹下了悔不當初的蠢事,令人歎息。其實,違法違紀總要留下蛛絲馬跡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每一個黨員幹部,即使在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必須做到“慎獨”,守住自己的靈魂,不為金錢、美女、名利、享受所動,這樣,才能遠離伸手必被捉的命運。
這種方法,在現實的生活中不大好采用了,因為這樣太直,太硬,讓人當場下不來台。這也是吳天然剛當縣委書記時常用的辦法,現在他已經不用了。
二是厚謝婉拒法。宋代劉溫叟在朝中身居要職。一天,一名自稱是其門生的人送來一車糧草,劉溫叟推辭不掉隻好收下。末了,劉溫叟回贈了他一套華麗高檔的衣服,價值高於一車糧草的數倍,其寓意不言自明。來人見達不到送禮行賄的目的,隻好將糧草拖了回去。劉溫叟此舉不僅不傷人情麵,又保存了自己名節,令人肅然起敬,也給人啟迪匪淺。一車糧草,於古於今均算不上珍貴之物,但收與不收卻事關大體。施以小恩小惠,“投石問路”常是行賄分子的第一步,然後是不斷加大籌碼。貪官之所以陷入**的泥淖不能自拔莫不是從小貪起,開始是小打小鬧,後來見好就拿,再後來變得貪得無厭,到最後完全走到人民的對立麵上去了。所以領導幹部一定要把好第一關,對非親非故之人,似親似故之人,似親非親之人,似故非故之人,以禮開道,前來敘舊,最好還是厚謝婉拒,免得日後欲罷不能,身陷囹囫。
吳天然感到這種辦法不錯,也很藝術。對於那些實在退不掉的、數額又不是很大的錢物,他也常常這樣來辦。
三是間接拒賄法。唐朝時,玄宗曾派監察禦史杜暹出使突騎施。突騎施君臣熱情款待,並贈送不少金子。杜暹堅決不要,對方堅持要給。出於禮貌,杜暹隻好暫且收下,隨即偷偷地將金子埋了起來。當他一離境,立即寫信指出埋金的地點。杜暹埋金在當地傳為美談。今天,為親情、友情、鄉情所困擾的領導幹部,當有人送禮上門之時,難以拒收時,不防借鑒一下杜暹的拒賄方法。但必須注意把握三點:一是要在推辭不掉接受的情況下,要立即采取措施歸還,不能等到被舉報、立案調查後才被迫歸還;二是要選擇能夠證明自己確已歸還的辦法,如采取郵寄方式,就應保留郵匯存根,存入“581”廉政帳戶,則應保存好存款依據;三是要明確通知對方,讓對方完全知曉。
在新的形勢下,有些時候,也隻能采取這種辦法了。吳天然在東陽縣任縣委書記時,所收到的第一筆錢財,就是存到了廉政帳戶上。
四是暗示警告法。如今,“官不打送禮之人”的封建思想仍占據某些領導幹部的思想,麵對“熟人”、“朋友”送上門來的金錢、禮品……,他們既不敢收受、又不敢當麵厲聲回絕,常常思想動搖,遲疑不決,拉拉扯扯。羊續懸魚的故事值得借鑒。東漢時,羊續任廬江太守。一天,羊續的下屬府丞焦儉見羊續生活太清苦,便給他送了一條活鯉魚。麵對這條“禮魚”,羊續左右為難:收吧,有違自己為官清廉的道德規範;不收吧,焦儉的盛情難卻。無奈之下,隻好暫且收下。但等焦儉一走,他就讓下人把魚掛在庭簷下。沒過幾天,魚成了一條枯魚幹,在屋簷下飄來蕩去,羊續也不讓人取掉。直到有一天,焦儉又笑嘻嘻地拎著更大的一條鯉魚來拜訪羊續,羊續也不說話,隻是笑著指了指懸掛著的那條魚,輕輕地搖了搖頭。焦儉看著這條絲毫沒有動過的枯魚幹,領悟到了太守的一片苦心,紅著臉收起魚,退了出去,從此再也不敢給羊續送東西了。這件事傳開之後,府吏們為羊續的高風亮節所折服,以後再也不送禮煩他了。
有些古人會通過更加巧妙的方式拒賄。
有人是表現在機智的語言上。《左傳》記載,宋襄公十五年,有人得到了一塊潔白無瑕的美玉,便立即跑去獻給大夫子罕。子罕說:“美玉是你的寶貝,不貪是我的寶貝。假如我收了你的寶貝,那麽咱倆就都沒有了寶貝了,你還是拿走吧。”宋代有個小官吏珍藏著一麵古鏡,便拿去獻給當時的宰相呂蒙正,並說:“這個古鏡能照二百裏內的範圍。”呂蒙正笑著說:“我的臉不過盤子那麽大,照二百裏幹嗎呢?”說得那官員十分尷尬,隻好拿著古鏡走了。
有人喜歡賦詩拒賄,既顯其才華橫溢,亦表其清廉剛正。包拯六十大壽那天,堅決不收禮金。不料第一個來送禮的竟是當朝皇帝宋仁宗。送禮的太監在紅紙上寫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勞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禮不通。”包拯看後回了四句:“鐵麵無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勞本是份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包拯巧妙地以詩拒禮,並贏得了皇上的讚譽。
清代乾隆年間的河南巡撫葉存仁為官幾十年,清廉自守。當他告老還鄉時,官員們給他送行,但卻遲遲不讓船起錨。直到明月東升,隻見駛來一葉小舟,原來是下屬們為他送來的告別禮物,因為怕人知道,所以特地選在夜裏送來。葉存仁叫人取來文房四寶,賦詩一首:“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於是他將禮物全部退還,一毫不取。
清代康熙年間的江南總督張伯行,自律甚嚴,他認為官吏在薪俸之外,多取一文即為貪汙。為拒賄,在衙門口自題一塊匾額:“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
還有人通過寓言故事拒賄。蘇軾曾在京城做官。一次,他的老鄉帶著厚禮想求他或他的弟弟蘇轍幫忙謀個官職。同鄉之情不便明傷,蘇軾就講了一個寓言,說是有個很貧窮的人,去掘伯夷的墓。伯夷在墓裏說:“我是在首陽山餓死的,除了一把枯骨,別無一物,又豈能如你所願?”盜墓人就說:“那我就去挖叔齊的墓。”伯夷又說:“連我也不過如此,我弟弟叔齊就更幫不上忙了!”蘇軾的弦外之音是:您的苦衷我知道,但我們兄弟都無法徇私幫您啊!
這些事情,讓吳天然感到很有意思,他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經過在實踐中的不斷摸索和借鑒古人的做法,吳天然現在總算在退禮上能做到遊刃有餘了。
也許對方的心裏並不一定舒服,但吳天然起碼能做到不傷對方的臉麵。這對於吳天然來說,就是異乎尋常的進步了。
第419章 這年頭,退禮同樣作難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推薦小說
官場教父
小說。
支持修真世界請到首發站或書店購買官場教父VIP。閱讀精彩小說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