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一)
完顏亮的身體漸漸冰涼,再難聽見一絲一縷的氣息。
蓬船外飛過一隻隻寒鴉,扇動著烏黑的翅膀,又添一分蕭瑟與冷寂。高懷貞撐著船篙,不放心地回望船篷,隱隱生出幾許不安的感覺。
他掩下悲傷之色,小心翼翼地喚道:“娘娘。”
卻無人應答。
慌忙掀開簾子,隻見歌宛神情呆滯,懷抱完顏亮的屍首,水眸空無一物,如同沒有靈魂的木偶。高懷貞心下大痛,伸手摘掉抹額,跪地叩首道:“娘娘請節哀。”
說畢,他擔心歌宛殉情,猶豫幾下,補了句:“娘娘,您可要保重身子,來日還要照顧小皇子。”
聞得此言,歌宛睫毛微微一動,空洞的眼神逐漸有了焦距。她抿去麵頰上的淚痕,低頭為完顏亮整理衣襟,異常平靜地說:“下去準備,火葬郎主。”
高懷貞愣一愣,不確定地問:“火葬?”雖然在金國,土葬火葬俱都流行,但陛下畢竟是皇帝,火葬似乎有些……
江堤跪滿了將軍士卒,俱都是完顏亮的親兵衛隊,對其忠心耿耿如磐石。得知聖上已經駕崩,紛紛脫帽去冠叩首痛哭。拓雅和茗兒互視一眼,雙雙搖頭歎息,跟著跪下。
然而,完顏亮雖死,叛軍卻不會善罷甘休。耶律元宜已接到完顏褒的聖旨,要將歌宛毫發無傷地帶回京城。
不過,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長久以來,耶律元宜一直很欣賞元妃,這個女人聰明大氣,且絲毫不貪戀榮華富貴。他能想象,完顏亮死後。元妃該是多麽的悲傷。他耶律元宜雖非善類,但對女人最起碼的憐惜之情還是有的。他覺得心中有愧,不忍再圍堵元妃,便打算暫時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卻聞一士卒叫道:“咦,都統快看,有煙!”
耶律元宜吃了一驚,舉目望去,隻見不遠處的山林上方,濃煙滾滾。直衝雲霄。怔了一瞬,他猛然驚醒,失聲道:“不好!元妃莫不是要自焚殉情?”
話說完。他急忙跨上戰馬,點了數十名士卒,馬不停蹄地向起火方向飛奔。暫且不論其他,若元妃有個三長兩短,他耶律元宜第一個難辭其咎。
狂奔數裏。馬蹄聲震天動地,耶律元宜心中打鼓,如何也克製不住洶湧的忐忑與憂慮。
高懷貞及其他將領,早已發覺有大隊人馬來襲,立即命為數不多的弓駑手嚴陣以待,準備進行一場惡戰。
耶律元宜衝進山坳。見形勢不對急忙勒馬止步,揚聲喊話道:“臣耶律元宜,奉聖上旨意。迎元妃娘娘回京。”
話音方落,弓駑手早已射出密密麻麻的利箭,生生將耶律元宜逼退了數十步。他們皆是完顏亮最信任的親兵衛隊,對於耶律元宜這個弑君的叛徒,恨不得挖其心啖其肉。當下俱都睜著血紅的雙眼。麵上寫滿了替主報仇四字。
耶律元宜的左右副手不幸被流箭射中要害,雙雙痛叫一聲栽下馬背。其他叛卒見狀。不等耶律元宜發話,揮舞著兵器蜂擁上前。高懷貞立即令弓弩手散開,親率百名騎兵迎敵而上。一時間,山坳口殺聲震天,屍體橫陳,斷壁殘垣,慘不忍睹。
“統統住手!”
酣戰之際,一清冷如碎冰的女聲遠遠響起,令耶律元宜思緒猛然一震。透過槍林箭雨,隻見元妃身披鬥篷,右手揚鞭,策馬疾馳而來。麵容沉靜而深沉,美眸中隱現淚光,蒼白雙唇緊抿成線。冷豔孤清,猶如天降仙子,高貴不可觸碰。
元妃竟主動現身,莫非是甘願隨我返京?
耶律元宜心懷疑惑,緩緩提韁上前,待離得近了,才發覺元妃懷中抱著一白雲壇子,不由的微微一驚。
難道……白雲壇子裏裝的,是完顏亮的骨灰?
山林上空依稀漂浮著煙塵,慢慢消失在陰陰沉沉的天色中。耶律元宜當下明白過來,盡管元妃不願再嫁新君,但她也不可能帶著完顏亮的骨灰四處奔逃。完顏亮雖然在宋國崩逝,皇位也被旁人奪去,可他畢竟是大金國第四任皇帝,在位長達十多年。於情於理於製,元妃都必須將骨灰帶回金國,將其安葬在皇陵,與父母兄弟同眠。
見歌宛突然下山,高懷貞大為驚駭,急忙迎上前加以阻攔。打鬥依舊未止,廝殺聲不絕於耳。歌宛勒馬靜立,視線落在滿地的鮮血狼藉上,心口猶如被一隻利爪狠狠蹂躪。她雙拳緊握,咬牙冷冰冰地喝道:“住手!都給本宮住手!”
眾士卒本能地停下動作,數雙渾濁的眼睛睜得奇大,一個個灰頭土臉,滿麵血汙。耶律元宜揮一揮手,示意自己的人主動退後十步。隨即翻身下馬,領頭跪地叩首道:“臣耶律元宜,奉聖上旨意,前來接娘娘返京。”
歌宛高坐在馬背上,眼神死死地盯著耶律元宜,狠掐著手心的指甲幾乎快要嵌進皮肉中。殺害她夫君的賊子,就跪在自己麵前,僅僅三步之遙!
想當年,楊伯英建議完顏亮收攏耶律元宜時,她就感到此人絕非善類,邪氣過重,以殺戮為平生喜好。不曾料到,他果然是一個善於投機的政客,先幫完顏亮奪了合剌的皇位,一路爬上高位,今又見完顏亮處於劣勢,就毫不留情地殺之以向新君獻媚。
她真想剖開此人的心,看看究竟是什麽做的!
耶律元宜雖低著頭,依然可感受到元妃仇恨刻骨的目光。高懷貞壓抑不住心中的憤恨,舉劍就要刺向耶律元宜,卻被歌宛大聲喝止。
“娘娘,狗賊一定得死!”
“退下!”
高懷貞滿麵通紅,難以置信地瞪視著歌宛,一腔憤懣無從宣泄。歌宛狠盯他幾眼,抱緊了懷中的白玉壇子,俯視著耶律元宜道:“本宮願隨你返京,但本宮有個要求,你必須答應。”
耶律元宜輕鬆一氣,仰首道:“娘娘請說。”
歌宛默然半會,視線投向南方,淡淡道:“本宮要去臨安,賞西湖,遊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