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次日早朝,百官上諫興兵,奪回歸化,並討伐北原邊城,將屠城之恨還諸其身,才能算是替歸化軍民討回公道,略雪恥辱。

於是問題來了,該由誰領軍去往北疆?

秦氏黨羽力諫,可令榆林衛指使鍾光兆為將出征,理由是鍾光兆曾隨太宗親征歸化,立有戰功,又在西、北相交之地鎮守多年,熟悉地形,可擔重任。

太皇太後心中警鍾大響。

因為這鍾光兆是秦懷愚女婿,秦二爺一母同胞的庶出妹妹,正是鍾光兆之妻室。

若讓他領兵出征,兵符交出容易,可由太皇太後收回卻難。

鍾光兆若得勝歸來,兵符上交君帝也是名正言順。

天子當然大為讚成。

垂簾之後,太皇太後扶緊椅柄,目光陰冷下來。

因為她總算懷疑,歸化失守是有人在後策劃,目的在於兵符!

否則,實難理解歸化那員投敵叛國的將官怎能膽大妄為至此,置家族不顧,若是他自己獨身跑去北原,即使榮華富貴,又有何益?

太皇太後甚至懷疑失蹤的將官是被人毀屍滅跡,投敵叛國大開城門者另有旁人。

叛國之罪十惡不赦,誅連甚廣,究竟那罪逆是因多大利益才行這猖獗之行,而誰才能給得起這麽大的利益?!

答案呼之欲出。

太皇太後淩厲的目光緊盯垂簾之前的龍椅。

喪心病狂!決難饒恕!

而朝議之後,竟又收到齊城軍報,居然是為尤安請功。

齊城衛指使稱,倘若不是尤安通報及時,北原軍攻占歸化後直襲齊城,齊城決難抵禦這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當然,請功是一方麵,重要的向朝廷求援,北原重兵屯境,不僅齊城危矣,便是北疆九城也足膽顫心驚,期望朝廷及時調兵支援北疆險情。

尤安這幸免於難還真是巧合,太皇太後冷笑不語。

偏巧,他又是秦府姻親!

但這一場戰爭勢必要打,不過兵符堅決不能交給秦黨。

太皇太後在這一刻已經堅定徹察之心,倘若真如她所料……天子理應萬死!

於是朝堂之上,又有上諫,歸化邊軍損失慘重,而北原又來勢洶洶,僅憑地方守軍怕是難以緩和迫在眉睫之勢,當調禁軍往戰。

衛國公自然是最有資格領兵出征的將領。

“調虎離山,原來如此。”旖景得訊之後,冷笑搖頭。

天子料到太皇太後勢必不會將兵符交給鍾光兆,而最為信重,又有能力領兵作戰之人,隻有衛國公。

但明知是天子詭計,衛國公卻不能拒絕。

實際上他也是鬥誌積發,等不及要將歸化奪回,力挫北原,以雪歸化被敵軍屠城之恨。

隻衛國公一離京城,身為總衛同知的黃陶便有大權截製京衛。

天子的詭計還不僅於此。

因為太皇太後堅持,他“無可奈何”答應讓衛國公領軍赴往北疆,卻提出邊疆勢急,也當調鍾光兆速往援助,衛國公可為大將,鍾光兆當為副將,兩軍匯合,鍾副將聽從衛國公之令行事。

這理由,太皇太後同樣也不能反駁。

聖令很快下發。

顯王請了衛國公過府,一同商議。

虞渢直言不諱:“嶽丈此行十分艱險,聖上雖不至於拿北疆十城作為賭注,可當嶽丈力克北原,班師回京時,說不定會被鍾光兆算計。”

天子之謀,雖意在掌握京衛逼迫太皇太後讓權,可也決不能容忍衛國公安返,將兵符再交歸慈安宮,勢必會讓鍾光兆行暗殺事。

“那我就等著鍾光兆的手段,與他一決生死。”其實歸化的事一出,大長公主卻比太皇太後早一步料到背後陰謀,實因大長公主雖不善長內宅陰私,可到底曾經征戰沙場,對軍政大事卻要比太皇太後更加敏銳。

再有接下來天子的一番行動,大長公主幾乎已經推斷出全盤陰謀,早叮囑了長子諸事小心,以防肖小暗算。

隻不過這個險關,無論如何都要直麵,回避不開,而大長公主與衛國公也都不想回避。

“我這一出征,京衛便將落入黃陶手中,可他威信不足,太皇太後又已臨朝,若生變故,有太皇太後手詔,大部京衛也不會任由黃陶指令,細節事宜我已交待荇兒,京城之事,就要拜托給兩位殿下。”衛國公對顯王父子交代。

實際上歸化之事一出,大長公主再無猶疑,激憤不已,稱天子禍國殃民,實不可諒,遂下定決心要助慈安宮廢帝,而在此之前,衛國公對黃陶的盯防一直沒有放鬆,那些得其籠絡的京衛職官衛國公心知肚明,具體情勢已經交付長子,什麽人該當防範,而什麽人決不會屈服黃陶,諸如仔細,衛國公已經列明,而自家親信,當然也有交待。

不過這回出征,奪回歸化力克北原才是關重,衛國公大部心腹都要隨同前線,京中情勢略顯膠著。

“嶽丈自當小心,京中諸事,小婿會與大舅兄、三叔等商議行事。”虞渢說道。

剛與秦家斷絕姻親關係的分衛指使蔣三爺,這回也被天子圈定在隨征的範圍,顯然是因蔣三爺向慈安宮“投誠”,讓天子忌備上了,既然不能爭為己用,幹脆遠遠調開。

太皇太後沒有反對,顯然是不察天子緊接著就會發動政變逼她讓權,且以為天子的陰謀不過是為了爭奪兵符。

便是三娘夫婿蔡振這個神機營把司,也險些被天子下令隨軍,還是顯王上諫及時,稱京都也不能失於防範,太皇太後這才有所警覺,找了個蔡振年輕氣盛卻不夠資曆的借口,把他留在京城。

八月下旬,衛國公率京衛六部三萬餘大軍整裝待發,西梁卻有國書遞至。

是西梁王自覺垂垂老矣,多有不濟,欲禪位於大君,念及大君是大隆皇室血脈,允其先歸故國祭奠先祖。

虞渢卻收到一封私信,是殷永執筆,得知西梁已聞歸化失守,北原又再逼犯大隆國境,大君此行,應當別有目的。

好消息卻有兩件,一來安瑾已經順利產子,母子均安。

另有一件,卻是大君在得旖景親書之後,已經將曉曉交返,這回隨西梁來使,殷永夫婦也當返國,曉曉已經在他夫妻二人手中。

“京都情勢混亂,是否讓曉曉暫留楚州?”旖景雖恨不能立即與女兒團聚,可想到接下來的一場風波,未免擔憂。

“安然一行既然是隨西梁使團一同歸來,便沒有借口在楚州滯留。”虞渢蹙眉,太皇太後既然對眾公布旖景並未被擄,而是受令在楚州小住了一段兒,曉曉也就隻能是暫時居留楚州,不可能再稱她是被戚家堂扣留為質,這事情已經告一段落,安然這回又途經楚州,沒有不將女兒接返團聚的道理。

“沒關係,天子這回勢必一敗塗地,我決不會讓他得逞,曉曉回來也好。”虞渢須臾拿定主意。

九月重陽。

北疆傳回戰報,衛國公首戰告捷,斬獲北原軍將萬餘,大挫其勇,眼下正在圍困歸化,預備正麵總攻。

而西梁使團也已獲許入境,正在前往錦陽途中。

在衛國公領軍出行之前,禦史呂簡上折,自請為隨軍禦史,立誓徹察叛國投敵以及殺害包眺真凶,太皇太後允準。

也交代衛國公,奪回歸化,力克北原是首重,可也務必配合呂簡行事,無論歸化失守涉及何人,察明真相,決不姑息。

太皇太後顯然也痛下決心,若察明天子果然行此殘害忠良“自舍疆域”之惡,再不容忍。

一係列本在準備的事情,原來僅隻針對秦氏一族,可到此地步,太皇太後顯然轉改主意。

於是身陷役庭的子若姑娘,終於盼來了擺脫困境的“曙光”。

而此時此刻,秦懷愚一掃前些日子的鬱堵焦躁,雖舉家遷出賜邸,卻還有閑心大置宴席,用的當然是冠冕堂皇的理由——慶賀大隆軍隊首戰告捷,奪回歸化有望。

實際上,卻是趁此機會籠絡故舊,為接下來的計劃準備。

他的舉動自是被太皇太後察知,連冷笑都懶得付之一個。

皇後大約也察覺到一些風聲,以為慈安宮朝不保夕,這段日子居然十分消停,可重陽才過,她就等來了生母區氏立即處刑的噩耗。

當眾,絞殺!

京都百姓許多擊掌叫好。

可憐名門貴婦落得這般人人喊殺的淒惶,生命最後一刻,舉目四顧,隻有義憤填膺,沒有半分同情。

她豁出性命坦護的女兒身陷深宮,也隻能為之失聲一哭。

而她無可奈何坦護的家族,甚至沒有一人來此送行。

繩套繞頸,區氏最後嘲諷一笑。

也不知是在笑自己,還是笑她曾經的夫家,那些看她送死,卻連冷眼都不予以的人。

皇後娘娘,妾身已經竭盡全力,將來,隻望您好自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