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建議的五大理念

楊偉民/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十三五規劃建議,就是中國的新規劃,是中國未來5年的發展藍圖和行動綱領。新規劃的內容很多,其中的五大理念是十三五規劃的靈魂,是中國發展經驗的概括和總結,使中國的發展理念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也集中體現了中國對發展經濟學的貢獻。而且,《建議》的主體內容是按照五大理念來謀篇布局的,也就是說,中國將按照五大理念決定的路徑來推動發展,五大理念及其五大路徑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路線圖。我把它分為兩個部分來論述:一是樹立五大理念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二是五大理念和發展路徑的具體內涵和重點。

//五大理念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建議》指出,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關係著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把五大理念作為一場深刻變革,賦予了其極高的位置。就詞義看,變革僅次於“革命”,我們黨把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轉變發展方式十分重要,黨的十八大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可見,這次把理念問題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為什麽《建議》起草如此重視理念先行呢?

第一,這是完成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迫切需要。十三五時期,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我們已經有了一個既定的、不能改變的、必須完成的、沒有退路的目標,即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十三五規劃必須圍繞實現這個既定目標來製定。目標是既定的,但形勢是變化的。十三五時期麵臨的國內外環境有許多新變化,這又是客觀的、無法改變的。未來5年,我國的發展環境和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十六大時相比,甚至同三年前十八大提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時相比,都有了不小的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是,戰略機遇期的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雖然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變化,但進入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的新常態,麵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這種情況下,如期順利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並不輕鬆。比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是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但現實是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不能變的既定目標碰上變化了的環境,怎麽辦?最主要的就是解放思想、變革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理念決定路徑,路徑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有什麽樣的理念,就會有什麽樣的路徑、行動和結果。隻有樹立符合實際、適應形勢的發展理念,才能找到正確的思路,按照正確的邏輯推動發展;也隻有這樣,才能實現第一個百年的奮鬥目標,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並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

第二,樹立新的理念,是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迫切需要。十三五時期,既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也是我國轉方式、調結構的窗口期。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近幾年,特別是近兩年經濟運行情形不斷地告訴我們一個事實,舊常態下的發展路徑、發展方式已經走不下去了,甚至既定的政策止不住經濟的下行。它還告訴我們,我們的經濟已經到了必須調結構,必須做減法調結構的時候。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沒有退路了,調整結構也沒有退路了。結構調整不僅關係著今後5年中國能不能健康發展,更關係著後小康時代能不能持續發展。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們推動發展的思想、思路、政策、工作必須適應新常態。為什麽以化解過剩產能為主要內容的結構調整進展遲緩呢?主要是因為思想還停留在舊常態,沒有認識到新常態,對那些產能達到峰值的產業而言,發展的含義已經變了,不再是增產了,而是增加品種、提高質量、降低消耗、減少排放了。再如,我們在協調某些正在擬訂的改革方案時,發現有關部門開始提出的方案質量不高,看起來不知道為什麽改、為誰改,根本原因恐怕還是慣性思維的束縛。如

果改革方案缺乏思想上的高度、理念上的深度,就很難統一思想,形成共識。總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必須在理念上破題,確立了新的發展理念,才能確定新的發展路徑。

//關於五大理念的主要內涵和基本路徑

第一,關於創新發展。就是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製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這主要是針對要素驅動發展的動力明顯減弱、新的增長動力還不強、改革作為最大動力還有待充分發揮等問題提出的。新常態的一個特征是新舊增長動力青黃不接。新的增長動力十分重要,是未來的大方向,但是,在可見的時間內還難以彌補傳統增長點收縮帶來的影響。

創新包括的含義很廣,就經濟增長的動力而言,重要的是科技創新,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商業化,形成新的增長點。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形成更多新產業、新產品、新業態。創新既要注意培育新動力,還要激活老動力,注意推進傳統產業再創新,隻有落後的技術,沒有落後的產業。要支持既有企業瞄準國際同行標杆企業,通過創新和設備更新,實現產品、技術、工藝、管理、能耗、排放、品牌價值的全麵創新提升。

特別要推進體製機製創新,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製度、投融資體製、分配製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製。《建議》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更加注重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問題,全篇貫徹了改革精神。

第二,協調發展。就是增強發展協調性,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並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後勁。這主要是針對發展不協調、不全麵的問題,重點是補齊“短板”。

發展的協調問題,不是新問題,但是,在新常態下有新的表現和新的要求,如城鄉和區域的協調發展,要正確理解、正確看待,不是各地區、城鄉之間的GDP都一個樣,增長速度、收入水平都一個樣才是協調,也不是不管經濟發展和財力水平,一味地提高福利待遇、增加免費午餐就是經濟和社會協調了。促進區域協調,要在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同時,重點實施區域發展新的三大戰略,促進新的大城市群崛起,引導形成若幹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增長極。我國有13億多人口,隻有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是不夠的,要在優化開發上述城市群的同時,推動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其中,東北地區、中原地區、成渝地區、長江中遊,各自都有1億左右人口的大市場,有條件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體係和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的新城市群。這樣,既可避免經濟和人口過度集中於原有的三大城市群,又將有力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

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一方麵,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另一方麵,重點是城鎮化。《建議》在總結十二五時期時,用的是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5%,而在目標中,用的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這有很深的含義,就是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因為這個問題,不僅在供給側,關係著未來“誰來務工”和工資成本等問題,還在需求側,關係著消費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等。而且,這個問題,既有利於穩定增長,也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是全麵小康社會惠及更多人口的內在要求。

第三,綠色發展。就是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綠色發展本質上是處理發展與保護、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也是新常態下形成新的增長動力的一個重要方向。新常態下的發展,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從無節製單向索取自然,轉向有度有序利用自然。綠色發展,近期可以培育新的增長動力,遠期則決定中國發展是否可持續、中華民族發展是否能永續的大問題。

三五規劃是黨的十八大確定“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所以,綠色發展的內容是曆次五年規劃中內容最多、涉及領域最多的一個規劃。工業文明時代的發展經濟學是比較明確的,發展內容總體上也是清晰的,但是,生態文明時代的發展經濟學還在探索中,生態文明的發展是什麽、如何發展,沒有現成的教科書。從黨的十八大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直至五中全會,進行了積極探索,這次形成六大領域的綠色發展體係,有很多首次提出的新亮點、新措施、新製度。如設立統一規範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設立綠色發展基金,建立空間治理體係,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製度試點,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汙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製度,改革環境治理基礎製度,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製度,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複工程等。

第四,開放發展。就是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協同推進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新常態下,對外開放也要有新的思路和舉措。我國對世界經濟影響力增大,舊常態下那種單純擴大出口、招商引資的擴大開放的策略,已經不適應新常態了。要以全球視野和更加開放的胸懷,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

要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推進雙向開放,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健全有利於合作共贏並同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相適應的體製機製。以“一帶一路”為重點,完善對外投資戰略布局,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促進全球經濟強勁平衡可持續增長。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係改革完善,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擴大全球公共產品供給,推動建立合作共贏世界經濟體係。

共享發展。就是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麵小康社會。共享,反映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也是針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部分群體民生改善麵臨特殊難題,發展成果共享程度有待提高等問題提出的。《建議》提出的“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製度、引導預期”16字方針,是十分重要的。

堅守底線,就是堅守“兩個基本”,即基本民生保障、基本公共服務,這是政府要承擔的責任。這次定義了基本公共服務,即義務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環境保護。

突出重點,主要是三個方麵:一是領域上,如教育醫療就業和收入分配是重點。二是人群方麵,重中之重是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因為這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誌。同時,加強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幫扶,就是要處理好普遍提高民生和對不同群體實行針對性措施的關係,在加強扶貧的同時,對城市低保人口、老年人口、農民工、在特大城市就業的其他常住人口、殘疾人口要實施針對性的幫扶。三是區域方麵,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是重點。

完善製度,主要是講要注重建立民生保障和改善方麵的製度,要花錢買製度,僅僅是撒錢而沒有製度,最終是不可持續的。所以,要加快社會事業改革,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購買服務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辦;能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提供的,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引導預期,就是要人人參與小康社會建設,人人在小康社會建設中盡力,最後才能實現小康社會的成果人人享有,所以,共享不是坐等享受發展成果。要處理好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關係,堅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改善民生,同時,民生改善也不能脫離經濟發展,否則會過度抬高經濟成本,最終民生保障也是不可持續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