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番外 現世 方家(1)

方承嘉正給看長子方澈授課時候,有小丫鬟前來,“大人,老夫人請您過去,有事相商。”

叮囑讓方澈繼續看書,方承嘉去見鄭氏。

鄭氏眼睛通紅,看樣子是哭過一場,看到方承嘉,又用帕子擦了擦眼淚。

瞧她模樣,方承嘉略微皺眉:“祖母若有煩心事,隻管與孫兒說,莫要一個人難過。”

寧和二年夏,隆安帝駕崩,鄭氏大哭了一場後,便未曾再哭過,也不知道今日是為了什麽。

“祖母隻是夢到了你祖父。”鄭氏絮叨:“你祖父雖然沒說話,但是祖母想,他啊,肯定是想咱們了,所以才托夢來,想讓咱們回鄉看看他。“

方承嘉對祖父的記憶不深,但孺慕之情並不會因此減少。

他如今雖然官職並不高,但姚瑀如今年老體衰,已經無法勝任總領編撰《隆安全書》事宜,故而如今雖然還掛著一個名,但大部分時間都在博慎書院在榮養,所有事情,都是方承嘉在負責。

他想要回鄉,不是想走就能走的。

幸好如今,《隆安全書》已經編撰到結尾部分,如今正在查缺補漏,若不出意外,秋日裏便可完成最後一冊的編撰,並交付刊印。

這般一想,方承嘉便應諾鄭氏:“既如此,今年過年,我便與上官告假,帶澈兒回鄉祭祖。”

鄭氏卻是自己也想回去。

她年歲已大,常常夢見在少女時候、初初嫁為人婦時候,在姑蘇的美好情景,故而,總想著落葉歸根。

方承嘉蹙眉。

鄭氏年事已高,怕是吃不住路途辛苦,他勸說鄭氏,鄭氏卻鐵了心要回姑蘇:“之前祖母憂心你獨自一人,才千裏迢迢上京,如今你已成家立業,兒女雙全,祖母到了九泉之下,也有臉麵去見你祖父父親了,你莫要多勸,祖母的根在姑蘇啊。”

方承嘉沉默半晌,隻能緩緩點頭,回到自己院中,便與娜仁托雅商量此事。

娜仁托雅與他成婚多年,卻還未曾回過姑蘇,既然有此機會,方承嘉便打算帶她一起去見自己的祖父和父母。

娜仁托雅沒有意見,反而很感興趣:“聽說江南四季如春,景色很美,我也很想去遊玩一番。”

無論是草原,還是京城,都是四季分明的,冬日裏寒風刺骨,夏日裏烈日炎炎,江南那樣的,娜仁托雅還不曾見識過。

既然是全家出行,要準備的事情就多了,雖還有半年時間,但也不能拖延,娜仁托雅便忙碌起來。

方承嘉事情也多,越是到了收尾時候,便越是要謹慎,盡力做到盡善盡美。

寧和三年九月底,《隆安全書》經過八年時間收集、整理、編撰,終於成書,其中,諸子百家、天文地理、佛經道經,無所不包。

定稿成書當日,姚瑀特意拖著病軀,從博慎書院趕來,看到抄謄好的書稿,激動不已,淚灑當場,顫聲道:“得見書成,死而無憾,死而無憾啊。”

落淚的不止姚瑀一個,院中數百人,全都濕了眼眶。

修書艱苦,領頭者自然會得帝王青眼,然他們底下這些人,卻不是重要到不可取代,故而便是修書有功,前程卻也不能與那些外放或者是進了六部等等衙門的同儕比。

能堅持拿著微薄俸祿,矢誌不渝修書者,心中都有著對學問的滿腔熱愛與熱情,如今功成,如何能不激動。

“此書能成,全賴眾位盡心竭力乃至嘔心瀝血,方某這便進宮,為眾位請功。”稍稍平複了一下心情,方承嘉高聲說道。

底下眾人笑中帶淚。

有人高喊:“能參與此事,已是幸事;何況此書還能刊印成冊,分發各地,惠及千萬人,我等編者,亦能青史留名,此乃對我等最大褒獎。”

書籍紙張甚貴,否則也不會有許多人讀不起書。

故而把書刊印成冊,也需要不菲花費,何況《隆安全書》多達一萬兩千多冊,刊印一套,成本更是巨大。

在前朝之前,也曾有朝代編撰《全書》,然流傳者甚少,概因刊印太貴,抄謄太難太慢,故而一套《全書》,大約也隻有一兩套,數量太少,便容易散佚。

而大靖朝不同。

因變法與海商之利,大靖朝國庫極為充盈,又因隆安帝當時好大喜功,故而在《隆安全書》第一類目定稿成書後,便命人從國庫支取銀兩,刊印千套。

除館藏之外,還做賞賜之用,同時,隆安帝還每州賜下一套,由學官掌控,舉人及以上,可借閱抄謄。

之後定稿的類目,也依照之前,刊印千套。

一萬兩千多冊,每冊千本,便是一千兩百多萬本,若非國庫充盈,委實難於如此大規模刊印。

故而,這些滿腔熱血的編撰者,才會說,能把書刊印成冊惠及千萬人,是對他們最好褒獎。

但方承嘉覺得這樣還不夠。

姚瑀一是體力實在不支,二是除最開始兩三年外,後來他身體便支撐不住,諸多事宜,全是方承嘉統領,他不願意搶方承嘉功勞,便在方承嘉要扶他一起進宮時候,婉言謝絕。

方承嘉還想堅持——姚瑀身體確實不好,不過軟轎抬至宮門,稍後寧和帝絕對會再賜步輦,迎姚瑀進宮,全程姚瑀都不會勞累。

但姚瑀堅決不肯去,且姚瑀臉色實在難看,方承嘉隻能作罷。

見到寧和帝,待寧和帝看完目錄,滿意點頭後,方承嘉便為眾人討賞。

國庫充盈,寧和帝也不是吝嗇之人,直接道:“該賞,該厚賞。”

除卻金銀之外,自然還會升遷,不過這就不是一兩天能辦完的。

從宮中出來,方承嘉把消息傳遞給編書的一眾同儕後,便去翰林院請見阮訥,說完書已定稿事情,方承嘉便與阮訥告假。

阮訥自然不會不允:“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子善修書,八年不曾回鄉祭祖,著實辛苦已極,如今得空,確實該去祭奠方公,讓方公知道,方家後繼有人,以慰他在天之靈。”

此行有老人小孩,自然是走水路最為方便,而若是再拖下去,河流上凍,便不能行船;故而方家一家,便急急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