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昭王是宣文帝最為看重的弟弟, 在他的示意下,其他人也不敢有所怠慢, 他的喪葬儀式舉辦得極盡哀榮, 隨葬的一應物品也基本都是按照親王所能擁有的最高規格來的。

京中的人也一貫會見風使舵,他們意識到昭王雖說其封地偏遠,但是皇帝依然對他一家印象不錯, 甚至可以說是極為看重的情況下,昭王的那些子女也收到了許多人的關注。

隻不過礙於他們這些日子都居住在宮中, 尋常人家也很難上門送帖子,世子才少了許多煩心事。

饒是如此, 還是會有許多人借著向太後請安的名義入宮來, 順便見一見他們兄妹幾人,說些攀交情的話, 扯些七拐八拐的親戚關係出來。

世子宣澤在這些日子裏, 已經逐漸習慣了在宮中的生活,皇帝和太後都極為和善, 太子兄長也憐惜他們父親早逝, 對他們也多有關照。

而且他按照明先生的吩咐,隻多提些父親不太著調的趣事來,勾得宣文帝也常常回憶起年少時二人的過往,對他也就更加慈愛幾分。

世子也鬆了口氣, 雖然他心底裏覺得這個皇伯父是個不錯的人, 但君威難測, 即便父親與他年□□好,那畢竟也是許久之前的事了。

因此幾人在父親下葬之後, 原本是準備再過兩天便回昭地去的, 但是太後實在是舍不得他們, 和皇帝一說,宣文帝聽聞也是如此想法,便讓他們在京中多留些時日。

畢竟他們還是第一次來京城,太後憐惜他們以往一直住在那麽偏遠的昭地,想留他們下來,多見識見識京城的繁華。

太後是世家貴女出身,這一輩子都還算順風順水,因此也極為心疼幾個孩子,住在那交通不便,甚至連京城周邊鎮子都比不上的地方。

以往昭王被封到那兒去,她再心疼,也拗不過先皇去,如今她已是太後了,自然有能力留幾個小兒在京中過過富貴日子。

再者說,他們幾人的婚事也當提上日子了,除了京城裏,哪兒還能有那麽多的大家閨秀,名門公子呢,難不成還要在昭地挑嗎?

這個理由一說,原本有去意的世子也不由得猶豫起來。

他自己倒還罷了,妹妹們的婚事確實是該上心,若是能在京中得到一門好婚事,那確實是比在昭地好多了。

在向母親去信,同樣得到如此回複之後,他們幾人便暫時留在了京城,準備住上一些日子。

太後也是頗為喜悅,這些日子裏來因為昭王的去世,心中所生的愁緒哀情,也被他們衝淡了幾分。

雖然養子去世了,但是他留下了這幾個孩兒都這般出色,世子才華出眾,風姿英華,幾個小的也頗為貼心,瑤兒更是嘴甜的很,有她在總是不會悶的,太像她那個父親了。

……

這些日子裏,宣澤也從旁人口中聽說了許多關於那位國師的消息,那些事跡在百姓看來,總是帶著些神仙色彩的。

昭地雖然偏遠了些,但是他以往也從過路的商人口中知道了對方的一些消息,那些消息聽起來就像是人胡編亂造的一樣,實在很難讓人相信。

但是一個人這樣說倒也罷了,來往的每個商人,尤其是曾經去過京城,或者是到過青州那邊的人,言語中對於對方都極盡推崇。

很多人身上還會攜帶著一個小雕像,希望國師能保佑自己出行平安,或者像是那個走了大運的趙商一般,也能找到什麽可以獻上去的好東西,得到個入太學讀書的名額,那豈不就是光宗耀祖了。

因此世子對於這位國師,心中也是有著幾分好奇的,但是更多的還是將注意力放在了那個極為神異高產的稻種上。

畢竟他現在已得了宣文帝的詔令,等祭了祖廟之後,他便是名正言順的昭王了,所思所想自然也要多為昭地想想。

不過可惜的是,這種稻子所需要的環境必須得是水源足夠充足的地方,基本隻能在南方許多地方種植。

而昭地卻是常年幹旱,山地又極多,本就不適宜種植這些東西,或者說,很多糧食作物在這裏都很難種成,即便種成,最後的收獲也根本不夠一家人的吃喝的。

因此昭王才會大力鼓勵商貿,開墾荒地,經過這麽多年努力下來,才讓這裏逐漸有了人煙,一些商人也會因為此地的優惠政策而特意來到這裏。

因此,原本還抱著兩份期待,想著這樣神異的稻種,說不定也能在昭地種出來的想法,也瞬間破滅了。

世子有些失望,但也並沒有出乎自己的意料,畢竟昭地的困境已經如此之久,並不是什麽立時並能解決的事。

不過他還是對於對方有些好奇,想親自見上對方一眼,畢竟這樣口口相傳,人人稱道的神異人物,實在是少有,是個人都想見識見識,對方是否真如傳聞所言。

不過國師的行蹤一向隱秘,還有變幻之法,若是她不想見人,那麽即使對方從自己身邊路過,也沒有人會察覺到有什麽問題。

宣瑤也對這位像是話本子裏的神仙人物十分好奇,不停地纏著宮人給她講講那些有意思的事。

那些宮人們許多確實是親眼見過神跡的,因此心中對國師也是極為崇敬,聽來的故事早已經可以倒背如流了,知道這些小郡主喜歡聽,他們也願意不厭其煩地講。

因此,這一日太子便帶著他們二人,前去拜見國師,便是要向對方說一說如今軍器監的進展,以及關於棉花的種植情況了。

來前還特意囑咐他們二人,不要衝撞了國師,也不要太過失禮,雖然他知道這兩人都是知禮的好孩子,但是在國師麵前,多注意幾分總不是什麽壞事。

世子和宣瑤自然也知道這機會難得,他忙不迭地向太子道謝,也保證他們兄妹二人,不會在國師麵前失禮的。

很快,三人便來到了國師府。

幾人見禮之後,太子便主動的上前介紹起來,這兩位是他的堂弟堂妹,因為仰慕國師,所以今日才帶著他們前來拜見。

薑虞自然也知道他們二人,畢竟昭王的葬禮的確十分之隆重,京中人也因為這事,開始回憶起以往還尚在京中,年少時期的昭王,言語中倒是頗為感慨。

畢竟對方實在好運,雖然生母早逝,卻被太後接過去養在膝下,又同今上關係極好,雖不是一母所生,卻勝似親兄弟。

更何況對方的感情也是一件值得人津津樂道的事,他們以往可沒見過真能有一個皇親貴族,為了一個平民女子,堅決不肯放手,聽從先帝的命令娶一個門當戶對的小姐。

因此,雖說昭王的名聲在那些官員口中並不算很好,還有許多人指責他不敬父母,婚姻大事本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能像他這般任性而為。

民間也有許多人覺得他實在是個癡人,竟為了一個女子連榮華富貴也不享,封到那麽一個偏遠的地方去,實在不夠聰明。

要是他們,有了財富地位之後,那樣的女子沒有呢。

不過很多女子間倒是對昭王有所改觀,畢竟以前大家隻覺得他是個混日子的平庸家夥,此事一出,倒有許多女子開始羨慕起那昭王妃來。

畢竟哪家女子不想能尋到這樣一個有擔當,富貴也不為所動的人呢。

薑虞聽說之後,倒是覺得這事確實少見,甚至不真實地像是小說裏麵才會有的情節。

那昭王妃豈不是正像以往那些小說女主一樣,即便出身普通,還是得到了一位王爺的傾心喜愛,這麽多年下來,也並不像其他人所猜測的那樣,昭王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境遇而遷怒對方,二人著實恩恩愛愛了好一段時間。

隻不過這故事可惜便可惜在昭王如此年輕便去世了,隻留下孤兒寡母在世,實在不像是許多故事裏會有的大團圓幸福終老的結局。

因此薑虞聽說他們二人的故事之後,還好奇地問了係統,她不會是在一本書裏麵吧。

雖然結局略有瑕疵,但是隻看他們的過往,便實在是個幸福美滿到不太真實的故事了。

不過最終係統還是確認,這個世界並不是什麽小說世界。

雖然並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但是薑虞也已心滿意足了,看來那昭王和王妃倒真是一對天賜良緣了,隻可惜這樣美好的結局,最終還是沒能讓他們一同終老。

因此,太子詢問她,自己想將昭王的一雙兒女帶來的事,薑虞也點頭同意了。

世子和宣瑤來到國師府之後,除了見禮,便再沒有其它逾越的行為,隻安心地聽著太子與國師的交談。

當然,大多數時候還是由太子兄長說,國師安靜地聽著,並不多說話,隻是偶爾點頭頷首,示意自己明白了。

而薑虞一邊聽著,一邊不著痕跡地打量著這二人。

她原本以為按照傳聞所言,昭王妃那樣的容貌,生下的孩子或許也如同她一樣十分出眾。

但是這位世子似乎隻是稍顯俊美些,若是真的與其它幾位皇子相比起來的話,還是略有遜色的,畢竟宮中妃子似乎沒有不美的,即便是曾經那位皇後,雖說性情板正了些,但也是端莊淑女。

倒是這位小郡主,年紀雖然小了些,但是樣子卻是極為玉雪可愛的,臉上總是帶著笑,讓看見她的人心情都不由得好上幾分。

而且她偶爾還會睜著一雙圓眼,悄悄看自己兩眼,眼神亮晶晶的,滿是孺慕和崇拜,任是誰見到了這樣的眼神,都會不由得露出笑意來。

作者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