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的路途非常順利, 離京城還有一小段距離的時候,世子身邊的一個清瘦文人上前求見。

世子急忙將來人迎進了自己的馬車中, 態度十分恭謹, “明先生,尋我可是有什麽事?”

他朝著對方行了一禮,雖然自己貴為世子, 但是他一直都十分尊敬這位明先生,二人相見時也會主動向對方行禮。

母親一向告知自己, 明先生這樣的人,若不是父親運氣好, 碰上了對方, 又幫了對方一個小忙,像他這樣不喜歡官場爭鬥的人, 是不會主動上前攬事, 也不會主動求官的。

而明先生原本隻是想報個恩,為昭王出個有用的主意, 自己便可以繼續安心遠遊去了。

卻沒料到, 昭王實在是個臉皮厚的家夥,知道明先生才幹十分出色,又思及自己這裏實在是缺人得很,尤其缺一個像他這樣的能臣之後, 便想盡辦法撒潑打滾也要將他留下來。

總之, 最後明先生還是留了下來, 其中緣由除了被昭王煩的沒辦法以外,其實更多的還是因為昭王的確是個說到做到的人, 承諾相信自己的話, 並且聽自己的一切諫言, 不會讓自己在官場上被人煩擾,這些他全都做到了。

昭王甚至還讓自己最出色的兒子拜他為師,這些年來,在昭地,自己的話語權幾乎隻在昭王之下,實在是給了他足夠的禮遇。

因而明先生也最終被折服,留在了這個荒涼的昭地,盡心盡力地做事,一直留到了如今。

……

他看著眼前身著素色衣裳的年輕人,這人模樣融合了昭王與王妃所有的優點,看上去俊秀出塵,不由得讓他想起曾和自己共事那麽多年,卻又英年早逝的人。

那人實在是個讓人又氣又笑,卻發不了什麽火的家夥。

在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捱不過去的時候,那樣一個素來任性,慣愛耍賴的人,到最後也隻是讓自己好好保重身體,不要像他這樣。

話語中,也不曾強求讓他繼續留下來,輔佐世子繼續管理好昭地,甚至言語中還有幾分歉意,覺得自己讓他原本遊曆四海的想法落了空,一直留在如此荒涼的昭地。

還勸了他兩句,讓他若是還有想法,便可以繼續遊曆去了,反正世子如今也大了,昭地現今也發展得不錯,還有王妃在一旁看著他,隻求守成的話,已是綽綽有餘了。

明先生卻是難得刻薄了他兩句,“你可真是個好爹,自己走了,倒不管你兒子死活了。”

這話雖然不好聽,但是昭王一下子就聽出了他的意思,這便是說他不會離開昭地,會繼續輔佐世子了。

因此,他倒是也不甚在意,反倒是笑著咳了兩聲,“有你這句話,我也放心了,你瞧,這回可不是我逼你的了。”

明先生還想習慣性地回兩句嘴,但是見他這副臉色蒼白的模樣,最終還是沉默了,沒再說話。

縱使他胸有韜略,有經天緯地之才,也畢竟是個凡人,生老病死對他來說依舊是一件無能為力的事。

見到與自己相識甚久的好友,如今時日無多的模樣,即使是一向豁達的明先生,也不禁感慨起世事無常來。

原本他還以為,昭王這樣精力十足,喜歡熱鬧的家夥,估計會比他這樣不想動彈,又討人厭的家夥活得長久許多的,或許還會為自己送終,哪能想到,居然是對方比自己先走一步呢。

……

明先生不過一晃神,便伸手將世子扶起來,“世子不必多禮。”

他對世子的印象倒是不錯,這樣一個守禮聰慧的孩子,性子和昭王半點不像,竟是昭王的親生子,這是他最初一直都困惑不解的事,或許真的是子肖其母吧。

“世子要如何處理那萬民衣?”

他上來便直接了當地問了對方這麽一句。

世子聽了這話,先是有些沒反應過來,不過很快便了解了對方的意思,“先生是指,那萬民衣或許會惹出什麽事端來嗎?”

他並不是什麽愚笨的人,很快便意識到,對方是說這萬民衣不僅僅隻是一件衣裳,還代表著民心,這或許會讓旁人生出些忌憚來。

“可是,昭地苦寒,即便是得了昭地的民心,這也……”

“若王爺隻是個尋常官吏,這當然不是什麽大事,如此美名興許還會得到朝廷的嘉獎,但是他卻是封地的主人,這自然不同。”

“可,聽聞那皇伯父並不是什麽心胸狹窄之人,倒有容人之雅量,而且,父王都已經去了。”

世子雖然這麽說著,但是言語裏還是有幾分猶疑不定,“那麽,是要將此事隱瞞住嗎?”

明先生卻搖了搖頭,“不,世子正應該主動將此事告知陛下。”

他的聲音並不大,此時說出的話卻讓世子有些不解,“成安愚鈍,還請先生教我。”

眼前之人一反常態,根本不像往日寡言少語,一說就是戳心窩子的話那樣,開始長篇大論講了起來。

“正因當今是個好肚量的人,才應該主動說出這件事,世子需得記得,告知此事的時候,不必說那麽多,隻需講昭王在封地閑不住,做的許多事倒誤打誤撞讓庶民得了些利,因此百姓對昭王才會如此。”

“與今上相處交談時,你也可將其當成親近長輩,不必拘束太多,甚至還可偶爾講些昭王不著調的糗事來。”

“其他人對於昭王,自然也該如此。不能多說昭王在封地如何好,又是如何得民心,但是也不能不說,隻把對方當成一個還算和善的主家便是。”

“陛下是個好人,但是卻不能瞞騙於他,否則再溫和的人也會心生懷疑來。”

“而且他這樣的千金之軀,安坐如此高位,缺少的正是尋常人家那般的親近,但是這其中的度卻要把握好,既不能過於諂媚,也不能過分疏離。”

世子其實也正糾結於該如何對待宣文帝,對方雖然與父親關係十分之好,但是這畢竟已經是年少時的事了。

現在父親又走了,自己雖然喊對方一句皇伯父,但是他們此前可都沒見過,更別提親近不親近了。

明先生的這番話卻是為他指明了些方向,雖然他猶有不解,但是也已解了大半疑惑。

“昭王去後,聖上與昭地的關係就又遠了一分,但是日後世子繼位,依然要仰仗他,如今正好趁此時機,與對方打好交道才是。”

世子也已明白了,他在陛下麵前需要盡量毫無隱瞞,展現出自己的無害來,和宮中交好。

他也知道,其實父王雖然分到了這樣偏僻的地方,但是每次都會朝陛下求些幫助援手,因此才能有財力物力,將昭地建設成如今這番模樣。

另一位蘭王,卻沒有這樣好的運氣,往日裏與陛下關係也不親近,分封的地方雖然不算偏遠,但也不是什麽富庶地方,根本不受重視,地方土人即便鬧得凶了些,隻要不要太過,朝廷一般都睜隻眼閉隻眼,懶得管他封地上的事。

“世子可會覺得,昭王屍骨未寒,我便教你以他的名號,去求宮中的恩澤,太過涼薄了些。”

明先生一向是個想什麽就說什麽的人,他便直接這樣開口問了。

世子搖了搖頭,“不,還要多謝先生教我。如今父親已去,成安自該主持大局,若父親尚在,想必也不會有什麽異議。”

他還是第一次將感情和利益擺到一起,聽人冷漠地講起其中利害,雖然有些不適,但是他也明白,自己日後可是要負責昭地,照顧母親弟妹的,如今也該成長起來了。

因此,聽了明先生的話之後,他也開始揣度起來,該用何種適宜的態度來麵對陛下和太後那些人來。

……

很快,一行人便進了京城,又得了陛下召見,世子很快便見到了宣文帝,這個他一直聽聞卻從未見過一麵的皇伯父,這個孟朝最尊貴的人。

宣文帝這幾日已經逐漸平複好了自己的情緒,但是見到如今已經失去父親的侄兒侄女們,還是有些控製不住,眼眶有些微紅。

他拍了拍幾人的腦袋,安撫了他們幾句,讓他們這些日子裏就安心待在宮裏,當作自己家一樣,不必太過拘束。

幾人見他這副樣子,心下的緊張感也緩解了幾分,又見對方同自己父親年紀差不了不少,模樣又有幾分相似,都不自覺對宣文帝產生了幾分親近感。

幾人談了一會兒天,逐漸打消了彼此的疏離感,拉近了些關係之後,宣文帝便讓太子帶著他們去拜見一下太後。

太後雖然不是昭王的生母,但是這麽多年養育之恩下來,其實他們二人也與親生母子相差無幾了。

後來昭王封到昭地去之後,也不曾忘記這位養母,時常送些封地上特有的特產和物件,逢年過節也不忘送些節禮來。

因而太後霎時得知了對方的死訊之後,也是一時心痛萬分,痛惜於自己的小兒竟比自己去得還要早,實在是白發人送黑發人,讓她有些難以接受。

不過在見過昭王的幾個兒女之後,她的心情還是好了許多,而且昭王世子雖然年紀不大,但為人處事已經十分得體,舉止得當,進退有度,看得她也不由得感歎,昭王終歸是後繼有人了。

隻是,倒不曾想到,昭王那樣猴一樣的性子,竟能教養出這樣孩子,看來那昭王妃倒也不算太過無能,起碼孩子還是教得不錯的。

太後自然不喜歡昭王妃,畢竟她原本就是世家貴女出身,一向認為娶妻嫁女該門當戶對,昭王之前那樣任性地要娶對方時,她其實也沒有當一回事,隻當是昭王年少氣盛,一時被迷了眼而已。

倒沒想到,二人竟真能相互扶持到如今,依然還是恩愛模樣,幾個孩子也極其出色。

若不是昭王英年早逝,或許他們一家便已經是極為幸福和美,足以讓世人豔羨了。

因此,她便不提過往,隻是對著幾個孩子展露出和善的笑意來,催著他們吃些點心,可不要餓著肚子。

世子和幾個孩子見宮中的皇伯父、皇兄以及皇祖母都是和善人,像是尋常人家的長輩一般,也逐漸不再那麽緊張。

年紀小些的妹妹宣瑤,露出一個天真可愛的笑來,小口小口地嚐著宮中的點心茶乳來。

那一副極有感染力的樣子讓太後也不由得露出一個笑來,看著她吃得那麽香,自己都不自覺拿了一小塊嚐了嚐。

原本幾人要回宮外的王府居住,但是在太後極力挽留,想與他們多親近兩分的情況下,最終他們還是暫時住在了宮中。

作者有話說:

(非常有自知之明的)明先生:知道自己如果真去做官,會因為這張嘴被同僚暗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