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零章 跑贏你的同伴

“船隊快要到了吧?”

看著疾步跑上城頭的李放,趙括將視線從遠處水麵上初升太陽的耀眼光芒上挪開,輕聲問道。

能讓彭城守將趙括如此關切的船隊是何來頭,自然不必贅述。

“嗯,船隊已經過了大澤,想來大約再有一兩個時辰就能見到了。”

李放一邊說著,一邊接過侍從奉上的汗巾擦了擦臉,“城下的魏軍退去三十裏,或許也是知道了此事。”

兩國上層之間或許在彭城的衝突上有一些默契的成分,但對於彭城當地的士卒,以及他們這些直接指揮作戰的將領而言,所謂的衝突,那就是真刀真槍的碰撞。

刀劍可不會因為兩國高層所謂的默契就長了眼睛,該流的血絕不會少流。

雖然在兩軍的最高指揮,趙國的趙括與魏國龍懋的分別約束下,兩邊衝突都沒有擴散為足夠稱為戰爭的地步,但此地局勢也遠非外人所想象的那般輕鬆。

而且對魏國而言,若是趙國方麵真的因為所謂默契而放鬆警惕,他們可不會放過順勢接掌彭城的機會。

趙括也是積累了不少作戰經驗了,不會犯下令人趁虛而入的錯誤。

既競爭又合作,本就是戰國時代各個國家之間複雜關係的體現。

因而兩軍在彭城周邊大大小小的衝突對抗一直就沒停過,即便是扶蘇使團出行的消息傳來,衝突的數量也隻有減少,而沒有徹底絕跡。

隻有今日,因為扶蘇等人的真正到來,魏軍為了使團的安全,以及外交上的主動性考慮,才會放棄對彭城的圍攻,而趙軍自然也是打著同樣的主意,隻目送對方離開,而沒有進行任何阻撓。

“是啊,你能沒有阻礙地跑去彭城地界的邊緣,也是因為魏軍放鬆了警戒的緣故。”

“那是耶耶偵查技術好,魏軍那些草包,哪裏摸得著耶耶的屁吃。”

李放的粗鄙之語引起了身旁趙軍士卒的一片哄笑。

平心而論,雖然兩軍在當日伐楚之戰時多有過交流,魏軍中也的確出了幾個能讓人刮目相看的,但總體而言,趙軍還真沒把魏軍當過一回事兒。

準確來說,除了昭軍,趙人還真沒把天下各路強軍放到過眼裏去。

趙括沒有跟發小爭這個,他也需要趙軍保持一定的驕傲。

尤其是在身處敵境之中,外界毫無援兵之時。

其實作為一名將軍,趙括是很不願意接手彭城防禦的,因為任誰都看得出來,隻要魏國鐵了心,彭城飛地根本沒得守。

甚至在當日的和談上,趙國就不該接這個燙手山芋。

但如果擺脫一個將軍的視野,而將目光轉向更高的層麵,趙括也同樣能看得出來,彭城飛地,趙國不得不接。

因為這是昭國特意埋在兩國之間的禍根。

聽起來有些古怪。

為何明知是昭國埋下的禍根,兩國卻似乎都不約而同地咬了鉤。

其實原因很簡單。

因為兩國都不想成為下一個韓國。

那個趙奢曾經模糊看到的局麵,如今已經清晰無誤地展現到了趙括眼前。

天下剩餘各國即便全部一心合縱,也已經奈何不得大勢已成的昭國了。

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昭國的下一個目標是誰。

是已經臣服於大昭,隻能苟延殘喘的半個大魏,還是已經被大昭掌控了國內局勢,扶植了傀儡攝政的大楚,還是吞滅兩胡之後又大勝匈奴,看起來已經從兩年前對大昭的慘敗中恢複過來的大趙?

按照一般的邏輯,以昭國扶弱壓強的戰略,下一步很可能是大趙。

用市井小民的說法,就是輪,也該輪到趙國了。

但其實不然。

以為大昭下一步是趙國的人,都低估了昭王政的野心,也低估了昭國的國力。

扶弱壓強,那是在昭國無力,或者說在各國的牽製下,暫時無力直接吞滅弱國的形勢下。

若是能夠如當日滅韓一般,趁著各國都沒有準備,或者各國都分別被各自牽製的情況,直接滅亡弱者,當然是獲益更大的。

而若要在趙國與魏國之間選一個國家吞並,昭王要選的,必定會是魏國。

這從之前伐楚大勝之後,昭國沒有選擇直接吞並楚國,卻反而扶植傀儡政權把持楚國朝政,依然保留了一個能夠基本維持的楚國就能看出來。

連奄奄一息的楚國,昭王政都不願冒險,更何況要麵對一個國力遠勝於楚國的趙國。

說白了,趙國吞餌的目的,第一就是麻痹昭國,第二就是禍水東引。

齊國目下為楚國所牽製,如果趙國再與魏國決裂,接下來昭國的滅魏,就將水到渠成。

甚至就如之前所說,即便各國真的在存亡之際聯合起來,又能如何呢?

大昭統一目前來看幾乎已成定局,隻是誰先誰後的區別而已。

趙國目前要做的,也是魏國極力想做的,無非就是想當那個“後者”罷了。

說得再通透一點,各國現在要競爭的,已經不是國力強弱,或者地盤大小了。

在這場國力競技中,列國已經遠遠落後與昭國,幾乎無力翻盤了。

就如同老獵戶常說的那句話。

如果不能跑贏擇人而噬的虎,就跑贏你身邊的同伴吧。

在這場跑贏同伴的競爭中,除了一個已經自我放逐,不知已經到了何地的燕國,因為地利的關係,齊國顯然是最領先的。

但趙國也並非沒有機會。

那麽話說回來,既然明知已經遠遠落後於昭國,列國如此苦心積慮地想要活到最後,目的是什麽呢?

一個先亡還是後亡的結局,真的有那麽重要嗎?

當然有。

最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被破壞的。

再強盛的國家也會有自己的弱點。

而昭國的弱點,就在於他的繼承人。

不是繼承人不夠優秀,導致若是昭王政身亡,昭國會進入乏力的局麵。

事實上,昭王政如今隻有四十餘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盼望昭王政突然身死太不現實。

相反,昭國內部的弱點,是這個繼承人太優秀了。

“想好怎麽應付那個觀察團了嗎?”見趙括出神,李放隨著他的目光看了會兒陽光,隻覺得太是刺眼。

“怎麽,你有想法?”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