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九章 並不合適的對手

對於宋玉所說的援助,昭王表示心領。

不過鑒於楚國目前正在處於戰後恢複階段,大昭朝臣們都慷慨陳詞,認為不應該讓“兄弟之國”耗費精力與物資在援助他國上。

至於楚國提出要讓水師入昭提供援助,則更是被拒絕了。

讓別國軍隊進入自家國境,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同意的。

對此,宋玉表示理解。

然後在再一次宴會之後,宋玉一行使團便就離開了鹹陽。

大楚使團來去匆匆,除了宋玉引起了鹹陽女性們的兩次狂歡,看似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結果。

楚國提出的所謂援助並沒有為昭國接受,兩邊也好像並沒有時間借著援助為名頭,商議其他事務。

然而宋玉的來訪仿佛是開啟了某種隻有諸侯們才能看得到的機關,就在天下人在疑惑楚國的這一此出使有何意義時,趙、魏兩國的使團也商量好一般,前後腳到了鹹陽。

趙國派出的是老成持國的平原君,魏國方麵,則是同樣以“美貌”著稱的龍陽君。

然後,幾乎完全相同的劇情又在緊接著的三天內重新上演了一遍。

兩國提出了援助,然後被昭國拒絕。

接著,昭國又是對兩國表示了友好,重申了盟約。

隨後,兩國使團又匆匆出了鹹陽。

離他們進入鹹陽之時,相隔不過隻有兩日。

衛國和周國的使團忽略不計,齊國陸賈所領的使團是最後到的。

從時間上來看,正好是太子宣布蜀中郡封郡之時。

於是,這樣看起來除了公款旅遊以外沒有任何意義的行為,幾國如同商量好一般來來回回做了四遍,樂此不疲。

他們倒是不疲,昭人實在是覺得疲了。

自昭襄王時代的五國來服之後,鹹陽人的記憶中,就再沒有過如此短時間內,列國使團如趕集一般的密集來使了。

而且不同於當日明顯是為了臣服和試探的來使,這一次的密集來使根本讓人摸不著頭腦。

列國這是想試探身為盟主的昭國,如今還有國力?

這不成立。

昭國淩駕於列國的強大國力不可能就因為一次偶然的自然災害就跌落穀底。

更何況,這次受災的地點並非是關中,而是在蜀中。

蜀中雖然在近些年來隨著開發的逐漸深入,有逐漸成為大昭另一糧倉的趨勢,且其中所產的絲綢、井鹽等物,為國庫的充盈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不過歸根結底,隻要關中本土不出意外,大昭哪怕隻剩了關中一處,也完全能夠傲視群雄。

君不見,今年秋的匈奴南侵,趙、齊兩國在沒了緩衝帶之後,都遭受了極大的侵擾。

但匈奴人獨獨不敢以一兵一卒跨過陰山南麓,甚至連剛歸屬於大昭的林胡半部都不敢往。

趙國趁著列國伐楚之際,派出上將軍李牧北伐在之前跟隨義渠人從北方入侵的林胡,以及隔岸觀火的樓煩,順勢滅之。

此舉原本被認為是趙王成的英明之舉,為他贏得了不少美譽。

然而到了秋季,沒了林胡、樓煩做緩衝之後,趙國發現,他們要正麵迎接匈奴近乎毫無止境的騎兵的直接騷擾了。

若是正麵硬剛的野戰,趙人還真不怵匈奴的。

同為草原上的民族,樓煩和林胡在趙國的麵前根本就不是個個兒。

擁有已經逐漸恢複了元氣的胡服騎軍,還有歸降過來的胡人部落精騎,即便是騎兵對碰,趙國也有信心大勝。

而且有戰神李牧在,趙人就更沒把匈奴人太過當作對手。

趙國國內普遍沒把匈奴的入侵沒當會事,甚至有人將匈奴的南侵作為一次收割軍功的好機會。

數十年來,趙人的眼中就隻有西邊的強昭這麽一個敵手。

至於匈奴人?

昭國能夠以三萬破匈奴大軍三十萬,那我大趙自認弱勢一點,那麽十萬破三十萬,總不至於有什麽問題吧?

問題大了。

昭軍之所以能以三萬破三十萬,除了因為本身實力的確強過不止一籌,還因為經過大昭的多年經營,原歸屬於西戎,以及羌民的西部疆域已經建立起了以長城和堅固城池為一體的堅固防禦體係。

作為入侵的匈奴,在麵對這樣防禦時,迫不得已隻能以大量兵力圍攻少數高價值目標。

匈奴最引以為傲的機動性,在這樣的情況下無法發揮自身的優勢,而一旦落到陣地戰,昭國表示自己完全可以打十個。

另一方麵,匈奴知道大昭不好惹,因而大多數的入侵兵力都是其裹挾而來的月氏、羌、胡人等其他民族的軍隊,匈奴自己的主力其實隻有很少一部分,因而戰鬥力比較弱。

這樣的雜牌軍打打順風仗還行,要跟大昭強軍硬碰硬,就根本不夠看了。

但這一次趙軍所麵臨的情況則是截然不同的。

林胡與樓煩本來就是遊牧民族的國家,雖然在受到中原文化侵蝕多年後,逐漸有了定居一處的雛形,但身為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他們的定居還處於很原始的階段。

這兩處國土上的所謂城市規模比中原的鎮子還小,防禦力更是窗戶紙一般。

在這樣的情況下,新收為趙國的土地上,就很少有能夠作為戰略支點的地方存在,趙國不得不在於匈奴人完全對等的情況下,在鋪得極開的廣闊平原上與匈奴騎兵展開戰鬥。

在這樣的情況下,匈奴完全能夠發揮出自己的機動力優勢,避開與趙國占優的正麵對抗,轉而進行大規模的戰略迂回,目標對準的是趙人身後缺乏保護的補給,以及沒有多少防禦力量的城鎮。

作為在北方對陣少數民族經驗最為豐富的老將,李牧曾多次向趙王成提出,要暫時放棄對樓煩舊地的防守,全部軍力縮回到可以構建防禦支點的趙國本土。

在樓煩、林胡兩地施行堅壁清野的政策,收縮軍力抵擋住因長途奔襲而疲憊不堪的匈奴鐵騎之後,再伺機反擊。

但這樣的收縮政策顯然不符合趙王成想要在天下人麵前保持的進取形象不符,故而被趙成拒絕了。

於是趙軍隻能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與匈奴作戰。

說是作戰,實際上在大部分時間裏,趙軍隻能徒勞無功地跟在匈奴騎兵的屁股後麵跑而已。

無數次,趙軍隻能眼睜睜看著匈奴人劫掠完後留下的殘垣斷壁,遠遠目送別人揚長而去,無可奈何。

不同於需要漫長補給線為生命臍帶的中原軍隊,匈奴人的補給一直都是跟著他們一起前進的。

但就在這樣極端不利的條件下,李牧仍然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實現了一次大勝。

這一戰,甚至險些斷送了未來的匈奴帝國。

事實證明,冒頓挑選了一個並不合適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