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大朝會

鹹陽宮前車水馬龍。

受長公子遇刺而延期到今日的大朝會總算要開始了。

春日大朝會是昭國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朝會,這次朝會要定下當年的基本國策,用兵方略,國家用度等等重大議題。

因為牽涉議題重大而廣泛,因此大朝會往往會接連舉辦數日。在孝公時期,甚至創下過接連五日的記錄。

而那場朝會,更是奠定了昭國此後百年的強盛根基。站在後來人的角度,扶蘇甚至可以說,那場朝會改變了整個中華文明的軌跡。

扶蘇作為長公子、儲君,自然也可以列位朝堂之上,所站尤在禦史大夫王綰之前,僅次於丞相李斯。

此時,天空終於放明,鹹陽宮宮門大開,文武百官在丞相李斯與上將軍王翦率領下,分為兩列魚貫入宮。

國尉司馬錯抱恙,無法上朝,因此武將理所當然由上將軍王翦領銜。

默默跟著前方李斯腳步前行的扶蘇,突然聽到前方傳來細微說話聲:“提前賀喜公子了。”

賀喜?扶蘇聽了李斯沒頭沒腦的一句話,捉摸不透,“敢問相國,喜從何來?”

“公子稍後便知。”

扶蘇還要再問,就聽一旁負責監察百官儀容的禮官輕咳一聲,扶蘇咽下疑惑,轉頭看去。

扶蘇正在琢磨李斯深意,麵色冷峻,隻見年輕禮官被儲君冷冷盯視,嚇得冷汗直冒。扶蘇見狀麵色轉暖,歉意一笑,不再言語。

年輕禮官隻覺得自己被太陽一照,身上寒意散開,忘了自己出聲提醒已經是職責之下的通融,說起來扶蘇還要承他的情。心中不停感慨長公子果然待人和善。

大門距離章台宮足有上千米,眾人走了十幾分鍾才堪堪踏上最低一級台階。

台階分為兩邊,中間雕有各種扶蘇不認識的瑞獸,全都張牙舞爪,姿態甚是凶猛。

直到覺得稍有喘氣,扶蘇才摸到了章台宮大門。

身後的禦史大夫王綰已是年近六十,此時仍是臉不紅氣不喘,見扶蘇似乎略有疲憊,小聲笑道:“公子要多吃肉才是。”

扶蘇不好意思地笑笑,趕緊上前兩步跟上稍微走出一點的李斯,給自己本已滿滿當當的日程表上又加了一項鍛煉。

待群臣站定,昭王政才從後殿扶劍昂首而出,身後自然跟著躬身伴隨的趙高。

昭王落座,群臣在李斯帶領下,躬身沉默下拜,嬴政揮手免禮,眾人隨即起身落座。

與後世王朝不同,戰國君臣從不搞什麽口稱萬歲的肉麻戲碼,殿前議事也是坐著議政。至少在論政上,君臣地位是平等的。

扶蘇雖然位列眾卿上首,但他心知肚明,始皇帝讓他上朝,不是讓他展現什麽儲君風姿的。他來此的目的,更多是學習與觀察,學習始皇帝,觀察群臣。

眼睛耳朵都要用到,唯獨用不著嘴巴。扶蘇此前心中就早有打算,除非被問到,否則根本不考慮多說一句話。

李斯身為丞相,理所應當的當先坐起,向王上再拜,“魏公子無忌分魏而治,欲聯五國而成合縱,以圖西望,應早作打算。”

這是目前大昭的燃眉之急,一旦真的讓魏無忌成功組成合縱聯盟,昭國就將麵臨史無前例的巨大威脅。

以此作為大朝會的第一項議題確實再合適不過。

始皇帝大手一揮:“議。”

甘茂身為外相,自然第一個出言奏對:“長公子此前使楚,已與楚相約會盟,王上隻需與楚王再提約盟,更可相約南北相王,即可避免楚國加入合縱。”

扶蘇見提到自己,精神略微一提,時刻準備著被問話。此刻聽甘茂提議南北相王,覺得有些耳熟,這才想起這不就是先昭襄王時期,提出的“東西共帝”的變化麽。

當時昭襄王想向趙國用兵,但是擔心齊國搗亂,於是向齊王提議,兩國東西共同稱帝,最後齊王聽了蘇秦的建議,因此兩王稱帝不過兩日就放棄了帝號。

扶蘇心知,此時甘茂提出南北相王,是要借著楚王的虛榮心,打消其加入合縱的念頭。因為甘茂比自己看得更明白,深知楚國才是合縱聯盟的命門。

國土廣袤,士卒數量在七國中又是最多的楚國,是任誰都無法忽視的決定性力量。楚國加入合縱,則合縱成,加入連橫,則連橫成。

隻要楚國不加入合縱,一貫有牆頭草姿態的燕齊必定不會參與,更何況來年楚燕已經約定要共討齊國,就算想加入也沒有辦法。

甘茂話音剛落,禦史大夫王綰也出言對答道:“楚王有一子,名啟,其母乃先昭襄王之女,頗善大昭。可以請入昭,結兩國友好。”

扶蘇眉頭一跳,熊啟到底還是來了。這位熊啟曆史上是質子熊元的兒子,出生在秦國,後被封為昌平君,秦國相國。後來在秦國伐楚的時候謀反逃竄回楚,後被項燕立為楚王。

說起來這個熊啟算是扶蘇的表哥,他的入昭,想必會讓母親很高興。

始皇帝稱善,其餘細節自有少府等人下去商議,不必在大朝會上詳細討論。

接下來李斯匯報了去年一年國庫所得的稅收與支出,稅收來源很複雜,有馬匹、鹽鐵、茅草、糧食等等,聽得扶蘇兩眼發昏。

戰國時期商品貿易還很不發達,大多數的交易依然停留在以物易物的層麵,如今小農經濟在魏國李悝變法之後初見雛形,井田製崩塌,自耕農階級逐漸興起。

然而如今國家鑄幣能力有限,因為鑄幣價值必須要與自身含銅量掛鉤,因此銅礦的開采量會極大限製貨幣數量。更何況戰國時期的銅礦不但要用來鑄幣,更是極為重要的戰略物資。

因為雖然春秋時代就開始有了最早的冶鐵工藝出現,然而戰國時期的武器大多還是青銅器。雖然列國,尤其是昭國,鐵質的武器甲胄已經登上曆史舞台,更逐漸成為主流。然而距離鐵器在軍中的大規模裝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甚至考古發現,一直到了漢代,還有很大一部分軍隊使用青銅裝備。直到東漢時期,鐵器才能完全取代青銅器。

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稅收就不可能以貨幣形式繳納了,因此各家各戶繳納稅務的方式五花八門。

蜀中盛產絲綢,就以絲絹或者幹脆以生絲交稅,因為絲絹在此時是正兒八經的流通貨幣。

大家經常可以在電視上可以看到有賞人多少匹布的說法,這可不是皇帝苛待功臣。實際上比起沉重而難以攜帶的鑄幣或者金餅,人們更樂於接受輕便貴重的絲綢作為賞賜。

李斯講完之後,自有上計吏再詳細說明稅收明細,以及比起去年來有哪些變化,近十年又有什麽變動趨勢。這是活脫脫一堂戰國經濟學講座啊。

始皇帝聽得專心致誌,扶蘇卻有些打瞌睡,雖然提示自己這些也是自己必須了解的,仍然止不住得犯困。看來自己還真不是勤政皇帝的料啊……

上計吏講完,殿上眾人都麵露喜色,尤其是王翦領銜的各位將軍們更是十分開心。顯然是去年的收入頗豐,為接下來的用兵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此時文武之分並不鮮明,官員們更像是如古羅馬王政時期或者帝政初期的公務員那樣文武雙全,文武之間的人員流動也十分頻繁。完全不用擔心武將們不通文墨,聽不懂文臣們說的話都是什麽意思。

此時的人才講究的都是出將入相。比如之前提過的李悝,不但在各國中率先變法,助魏國稱霸,更與吳起一起,向西攻占了如今魏王心心念念的河西之地,設西河郡。

再比如寫下《吳子兵法》而名流千古的吳起。

吳起先是在魯國殺妻求將,首戰便以弱小的魯國軍隊大敗齊國,隨後入魏為將,大小七十六戰,全勝六十戰,被譽為兵神。

隨後吳起帶著李悝的《法經》,受楚悼王延請入楚為令尹,主持楚國變法。吳起的變法,被譽為中國曆史上最徹底的一次變法,希望從根本上推翻貴族階級。

可惜的是,變法尚未完成,楚悼王過世,匆匆趕回郢都奔喪的吳起,被楚國貴族們亂箭射死於楚悼王的靈堂之上,變法功敗垂成。

然而,即便最後身死,吳起也為自己完成了複仇。他在看到楚國舊貴族要射他之時,便大喝一聲撲到了楚悼王屍身之上,因此貴族們射出的羽箭不但射死了吳起,也毀了楚悼王的屍身。

楚國法律規定:加刀兵於王屍者,夷三族。於是,六十多名貴族的全族老小,都為吳起陪葬了。

如果楚悼王能夠再活得久一些,再給吳起一點時間,讓楚國能夠徹底完成變法,最後完成統一大業的,未必不能是炎帝後裔。

而在吳起身死三十二年之後,一位在魏國鬱鬱不得誌的青年公孫鞅,與吳起一樣攜帶著李悝的《法經》,受求賢令激勵,應景監之邀輾轉入昭,與孝公一起,開啟了一場,改變中華文明走向的商鞅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