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鏨龍陣

這話說得石三心中一動,說實在的,石三現在也是比較缺錢的,自從王胖子一夥人入住自己家之後,這開支可是不小的,幾年下來存的一點家底都快耗光了,而且那值錢的九眼天珠又被自己毀了,又象征性的每個人賠了一點錢,而那店鋪裏的那些貨賣了才是錢,不然也就是擺設。

雖然有喬家的家業在,但那都是喬菲的,石三可拉不下臉用喬菲的錢。

而孟老鬼此刻想的卻是另外一回事,這以和氏璧雕成的秦漢傳國璽,號稱國寶中的國寶,自己要是有生之年能看上一眼,也算不白走這一遭。

“三爺,玉璽啊。咱幹不幹?”王胖子偷偷小聲問道。

“俺覺得可以幹。”大力也吱嗚一聲。

“幾位都是聰明人,咱們幾個合作,對彼此都有好處,我希望幾位在今天就能做出決定。”秦戈很坦然,說出了這些話,如釋重負般仰起頭,拿出一個煙鬥點上了。

石三此時完全被這個雲山霧罩的秦戈搞蒙了,王家的玉鏇、後晉的財寶、戰國的和氏璧、秦漢的傳國璽,這個秦戈好像唱大戲一樣,其實,石三和孟老鬼也挺想知道秦戈葫蘆裏賣的啥藥。

“那秦先生,您能先從王家的古玉說起麽?”石三一輩子不願意欠別人人情,既然先拿了王子豪的錢,就覺得應該先把王子豪的事辦了。

“我已經說了,這是一回事。”秦戈看出石三的鬆動,話也比以前多了起來。

“首先,這可能有點危險...”

雖然石三對“五代”這個亂七八糟的時代有一些了解,但真是沒想到這個秦戈竟然對“後晉”這個不靠譜的年代竟然了解如此透徹,而這塊相傳在後唐滅國時失蹤的由傳說中的和氏璧雕琢而成的秦漢傳國璽,竟然莫名其妙的能和後晉掛上鉤。

據秦戈講述,在正史的記載中,和氏璧在秦滅趙後,落到始皇嬴政的手裏,嬴政遂將其雕為“天子璽”,秦末劉邦率軍攻破鹹陽後,秦末代皇帝子嬰將這枚玉璽獻給了劉邦,這塊玉璽又成為漢朝的“傳國璽”,三國鼎立時,這塊玉璽在魏國,後魏國統一天下,改國號為晉,這塊玉璽自然也就成了晉朝的玉璽。西晉末年,玉璽被前趙皇帝劉聰得到。但這個劉聰沒踏實幾年,前趙就被後趙滅了,後趙皇帝石勒又得到了玉璽;後來石勒的兒子石鑒繼位,被叛將冉閔所殺,玉璽又落到這個冉閔手裏,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搶到了這枚“傳國璽”。不久侯景兵敗,在棲霞寺(位於南京市東北二十二公裏處的棲霞山上)攜傳國璽跳井自殺,後來幾個和尚撈出玉璽,獻給了陳武帝。

隋朝統一中國後,這枚“傳國璽”便一直被隋、唐兩朝王室視為國寶,唐末時,這塊玉璽落到了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手裏,後唐國破時,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率兵攻入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揣玉璽自焚殉國。

從此正史再也沒有關於傳國璽的記載,但在野史中,宋朝有一位名叫段義的鹹陽人冒死向朝廷進獻了一塊寶玉,經以蔡京為首的偽專家辨識,確認為秦製傳國璽(也有傳說蔡京隻不過是想哄皇帝開心),在宋朝滅亡的時候,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跳海自盡,相傳也是揣著傳國璽跳海,但有關傳國璽的這段曆史在正史中並沒有提及。

從明朝統一中國,平息四方戰亂之後,明清兩朝曆代皇帝都在動用朝廷的力量在民間尋找傳國璽,相傳皇太極攻打蒙古的時候,曾經從林丹汗的察哈爾部搶回來過一塊玉璽,相傳就是傳國璽,一直到溥儀被馮玉祥趕出故宮,這塊玉璽才又告失蹤。

本來,和氏璧也就是秦傳國璽,作為中國最大的千古之謎,連大明朝廷以國家之力都未能探得究竟,大清朝廷也隻能搶個真不真假不假的玩意充當心理安慰,一般人若想探個虛實,即便家裏開銀行的,也保證如數全打水漂,石三對這個秦戈天南海北的知識倒是蠻敬佩的,但對於他找傳國璽的野心,卻很是不屑一顧,你秦戈縱然有倆錢有點古貨,弄個字畫還算可以,想找傳國璽可能還是差了點。

“石先生,你似乎不相信我。”在秦戈眼裏,石三始終就是個生瓜蛋子,他的一言一行秦戈基本上不用看就知道他在想什麽。

“這段曆史我研究了一輩子,宋朝和清朝玉璽的可能性已經被我排除了。”秦戈冷冷道:“正史中,傳國璽與李從珂一起被大火燒,李從珂可能會化成灰,但傳國璽不會。”

“那你是說,傳國璽可能在石敬瑭手上?”

“不是可能,而是必然。在美國,一位朋友讓我爺爺看過一本明代的古書殘部,按上麵的記載,石敬瑭曾經把宮廷一半的財寶秘密藏在現在的大巴山脈,但具體位置沒說,但按書上的說法,傳國璽也在這批財寶中,這也是我爺爺下決心去尋找財寶的原因。主持修建藏寶洞的人叫趙三格,是一個道士,藏寶洞修好後此人便失蹤了。寫這本書的人是石敬瑭的嫡傳子孫,這件事是後晉的宮廷絕密,在當時,知道這個秘密後仍然活著的人隻有石敬瑭本人和他的兒子石崇貴。國破後,石崇貴曾經也想取出這批財寶以作複國之用,但可惜找不到趙三格,就連石崇貴自己也取不出財寶。”

“既然是山脈,少說也得有個幾千裏,你怎麽能確定圖上標的地方在哪?”

“我爺爺和我父親找了兩代,不會有錯,我爺爺在大巴山生活了二十年。總之你們要相信我。”

“這麽值錢的寶貝,你幹嘛找我們?就算你嫌東西太多自己搬不過來,也得找倆身強力壯的啊?”這孟老鬼起初就看秦戈不大順眼,時刻不忘諷刺挖苦。

“中國有句諺語,叫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秦戈並不理會孟老鬼的懷疑。

“其實從我父親開始,便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兩位請看。”秦戈此刻又拿出了一張薄紗,石三用手摸了摸質地,也應該是頂尖級的紡織工藝的產物,同樣幾近透明。

石三仔細看著這幅圖,覺得很眼熟,仔細看看山的走勢,又看看這九個點的位置,腦袋嗡了一聲,心裏暗罵,他娘的這個老不死的,我說他自己怎麽不去獨吞財寶呢,原來是想讓我們幫他破“鏨龍陣”。

鏨龍陣,起初是眾閣教的葬地陣法,其中混雜了眾閣、茅山兩教的精髓,是一種以山河之靈扞衛墓葬的陣法(而並非墓局),後世的一些風水先生曾經把鏨龍陣當作墓局來看待,更將其與一些降墓混為一談,其實完全是一種誤區。

所謂山河之靈,便是自然界陽氣或陰氣的總稱,按科學解釋就是自然界的磁場,在地上,地心磁場與太陽磁場達到平衡,當人體適應了這種平衡後,倘若這種平衡遭到破壞,身體便會迅速發生一係列的症狀,而常年在地下睡眠的人,由於適應了地磁場強、太陽磁場弱的環境,在太陽黑子爆炸或是其他天文現象導致太陽磁場忽然增強時,身體便會產生異常。

有些長期居住在地下室或是古代地牢中的囚犯,常出現一些類似於前文“撞客”的現象,例如手腳忽然抽搐,口吐白沫失去知覺,便是受此種影響所至。(這是最貼近科學的解釋,當然,茅山術中有很多科學解釋不了的東西,這樣解釋決非絕對,僅為“最貼近科學”而已。)

茅山術認為山河與生物一樣,也有陽氣與陰氣之分,山為陽則水為陰,眾閣教也有同樣的認識,所謂“臨山則陽盛,衰不惑焉”,(就是說靠著山,陽氣盛,任何邪靈都不能把你怎麽樣)所以後世的中國人總認為靠山而居便不用懼怕任何邪靈惡鬼,漢語中的“靠山”一詞便由此而來。

在茅山術看來,山河之靈是天地之間最厲害的力量,非人與畜牲、惡鬼的力量所能抗衡,所以以激發山河之靈解決畜牲或惡鬼的方式方法層出不窮,相傳明朝萬曆年間,河北有一民夫遭陽溺,便隨一道者入太行數日,始得安寧。

在漢代,宿土、眾閣教潛研修基之術,尤其是眾閣,將茅山的馭鬼之術與宿土的修基之術進行了完美結合,至隋唐,已經積累了相當的學術基礎,由於唐代始興的開山為墓之風,故眾閣教的某位能者便發明了這個“鏨龍陣”,便是專門利用山河之靈守護古墓的方法,但這“鏨龍陣”僅為方法,並非一個固定陣法,真正的“鏨龍陣”共有“九台”(分別是“鑒臨台”、“定落台”、“星吮台”、“坤殂台”、“真仙台”、“合仗台”、“空榻台”、“空虡台”和“燧門台”,這九台僅是九座法台,並無關鍵作用,關鍵的作用點在於九種器物,名曰“鎮台”,但這“鎮台”究竟為何物概無定論,大體上以各類玉石、煞器為主,“鎮台”厲害,威力就大,“鎮台”一般,威力就小,如果按山脈走向正確安鑄“九台”的位置,哪怕放上一個石頭子也會有效,隻不過威力小而已)之說,這九宮的位置依山勢的變化而變化,依“鎮台”效果的不同而不同,“鏨龍陣”與茅山術的墓局有很大的區別,與降墓效果差不多,“鏨龍陣”的作用重在防盜,不會對死者產生任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