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篇 印度外道種種(1/3)

外道,指的是佛教以外的道,總稱為外道;佛陀所說的教法,則為內道,蓋心外求法是為外道,心內求法是為內道。佛教自古以來,統稱異教徒為外道,此一名稱並非輕侮之意,因為佛陀在各經論中,都說佛法在自己心中,不向外求;中國禪門也說:“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可見佛法即自己的真心自性,若在此以外談法論議,都是心外求法,故被視為“外道”。

在佛陀千百萬弟子中,大多數是從外道轉投佛陀座下,如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29]等,都是外道;乃至佛陀在即將涅槃時,最後皈依三寶的須跋陀羅[30]也是外道。其實,揆諸佛教曆史,初信外道的人,更易進入佛教之門,而且一旦理解悟入佛教的真諦之後,就堅信不移。即使佛陀在證悟佛道之前所精通的科學“五明”[31]及哲學“四吠陀”[32],也都是外道之學。

佛陀時代的社會,由於婆羅門的墮落,自由思想的勃興,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思想偏激的沙門教團,後來佛陀創立教團後,即稱他們為“外道”。關於外道的種類,諸經論所舉甚多,有九十六種、九十五種外道的說法,但一般都以“六師外道”[33]為代表。

六師外道,即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舍梨子、刪闍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乾陀若提子等六師。六師各有十五名弟子,總計為九十六人。亦即外道六師各有十六種所學法,一法自學,其餘十五種各教十五弟子,師徒合論,共九十六種。所謂九十五外道,是指五大外道,即數論派、勝論派、離係派、獸主派[34]、遍出派,各有十八部的末派,本末總計為九十五種。

據《北本涅槃經》載,印度有六種苦行外道,專以苦行而希求未來的樂果。即:一、自餓外道,斷食而忍受饑餓;二、投淵外道,潛入寒冷深淵,忍受凍苦;三、赴火外道,身常炙熱,甘受熱惱;四、自坐外道,不分寒暑,裸形坐於露地;五、寂默外道,以屍林塚間為住處,寂默不語;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學習牛犬齧草噉汙而祈求生天。

又諸經論中,把各種外道大別為兩類:第一類是外外道,即泛指佛教以外的各種教法學派;第二類是內外道,即指附於佛法或佛教內的妄執一見者,或不如法修行者。所以,一般人常將外道和邪見歸為同一類者。

在《翻梵語》一書中,則舉出散見於各經論中的外道名稱,共有一百三十餘種之多。例如:《阿毗曇毗婆沙》中的“蘇尼哆弟子”,譯作“血”,即拜血的外道;《雜阿毗曇》中的須那刹多羅等,譯作“好星”,即拜星的外道;《婆須密經》中的難陀婆嗟,譯作“歡喜犢”,即學習犢牛的外道;《雜阿含經》中的“薩區”,譯作“地”,即拜地的外道;豆婆遮,譯作“惡語”,即以惡語來求解脫的外道。此外,如“阿蘭迦”,譯作“鳥名”;《阿毗曇毗婆沙論》中的“鬱陀迦子”、《百論》中的“鬱陀羅伽”,譯作“獺”,即學獺的外道;《雜阿含經》、《外道誘質多長者經》中的“阿耆毗”譯作“火”;《佛所行讚》中的“阿耆尼毗舍”,阿耆尼譯作“火”,毗舍譯作“入”,即拜火的外道……

試想拜火、拜天、學鳥、學獸……卻不從淨化心靈做起,如何能解脫煩惱呢?所以,執著顛倒妄想,隻是浪費時光。

道者,路也。外道就像走入羊腸小道,迂回曲折,時有迷途之險;而佛教,無常、無我、涅槃寂靜的圓滿法義,才是真正的“內學”,信仰業力因果,不再把禍福寄托給神明主宰,能以“我是佛”,自我尊重,自我要求,當下即是無有濁惡的莊嚴佛國淨土。

【注解】

[1]公元前327年,希臘亞曆山大大帝遠征印度,其時,摩揭陀國的難陀王朝稱霸北印度恒河平原一帶。旃陀羅笈多王趁機而起,平定北印度,建都於摩揭陀國巴連弗城,創建孔雀王朝。

[2]據載,阿育王早年為鞏固王位,不惜鏟除異己,殘暴無道,有“暴惡阿育”的惡名。直至揭鄰伽戰役,親見慘烈之狀,乃幡然悔悟,立誌以仁政治世,人民喜見阿育王以法治國的仁政,而改譽為“正法阿育”王。

[3]阿育王也將他所推行的種種事業、政策法令、敕令銘刻於全國各地的摩崖、石柱上。計有大摩崖、小摩崖各七所、石柱十柱、石窟刻銘及石板等五種。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來看,這些法敕成為研究佛教史及印度曆史的寶貴資料。

[4]中印度的法難使佛教興起了“千年法滅”的末法思想,並產生了尋求王臣等有力外護的理念,此對佛教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5]又稱“譬喻論師”。主要是指經量部的開創者鳩摩羅馱(又稱童受)及佛陀提婆(覺天),因他們善用譬喻說法,撰有《喻鬘論》、《癡鬘論》等,故稱為譬喻師。依《異部宗輪論》載,經量部係於佛滅後四百年由說一切有部分出,時間約在《大毗婆沙論》結集之後,此前即為譬喻師。此後,譬喻即成為此派的最大特征,並被視為後來大乘佛教譬喻文學的基礎。由於此派的教義富含大乘法義,故在說一切有部中屬於先進的異端。

[6]據佛音的《論事注》,案達羅派共有東山住部、西山住部、王山住部及義成部等四部,均為大眾部最後分出者。

[7]是摩揭陀國巽伽王朝的第十世地天王時代,婆羅門大臣婆須提婆篡位所建,四傳至善護法王朝被案達羅王朝所滅。

[8]據傳,案達羅王朝乃雅利安族與土著的混血種族,武力強大。案達羅王朝對佛教有幾項德業:(

一)特意保護著名的佛教遺跡阿摩羅婆提大塔的建設;(二)開掘阿旃多窟院;(三)耶耆那舍利王時,將黑蜂山的洞窟贈予龍樹菩薩,且予以保護。此舉對大乘佛教的興隆實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9]希臘自亞曆山大大帝以後,又建立了夏王國,於公元前189年頃入侵西北印度,使印度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

[10]彌蘭陀王,又稱為“守正義之王”,受民眾擁戴。王與那先比丘之間的佛教問答內容,即今流傳的《那先比丘經》(南傳稱《彌蘭王問經》),是記載當時佛教教義發展情況的珍貴史籍。彌蘭陀王皈依佛教後,曾在流通的貨幣上繪輪寶,並刻隨法者之字,由此可見,王對佛教的護持。晚年舍王位出家,建彌蘭陀精舍,後證阿羅漢果。

[11]大月氏原居我國西北敦煌、祁連山之間。漢初,因避北匈奴而西移,後奪塞族、烏孫之地,降服大夏,定都於媯水之南的藍子城(今阿富汗北部),以大夏土著諸侯五翕侯,分別鎮撫舊地,五翕侯皆隸屬大月氏。其後百餘年中,貴霜翕侯丘就卻攻滅其餘四翕侯,取代大月氏的地位,自立為王,國號貴霜。後又征伐安息,並吞高附之地,並滅濮達、罽賓,取得天竺旁遮普之地,此後在印度即稱貴霜王朝,然我國仍稱之為大月氏。

[12]脅尊者,為一切有部的論師,因精進修行,未曾脅臥,故名之。脅尊者欲挽救中天竺佛教的沒落,入中天竺華氏城與馬鳴對論,並折服之,馬鳴即入尊者門下,受具足戒。其後脅尊者歸北天竺,馬鳴留住中天竺宣揚佛教。後迦膩色迦王攻伐華氏城,請馬鳴歸國弘化。

[13]馬鳴,中印度舍衛國人,出身婆羅門家族。初習外道之法,智辯無礙,僧侶備受攻擊,致中天竺佛教不振,後與脅尊者對論,深有所感而皈依佛門。馬鳴才氣縱橫,博學三藏,明達內外典,為古典期梵語文學的先驅,開優美文體文學的先河,在梵文學史上留下不朽的盛名。他將佛陀的一生,以梵語寫成敘事詩《佛所行讚》,又以難陀的故事為經緯,襯托以美詩,寫成《孫陀羅難陀詩》,均為洋溢佛教信仰的代表作。

[14]如以犍陀羅為中心的“犍陀羅美術”,即是與大乘佛教相應而興起的佛教藝術,流行於公元1—5世紀期間,在迦膩色迦王時期最盛。其特色乃以佛教文化為題材,融和希臘雕塑藝術而成,因此佛塔、僧院隨之興起。其中,有佛、菩薩像及“本生譚”等造型雕刻,誠為融和情智的大乘思想的明證。隨著佛教東傳,此期佛教藝術影響廣及中亞、中國、日本及南洋等處。

[15]脅尊者的學風,直取精要,與有部學者大異其趣,他曾評方廣經為:“此中般若,說名方廣,專用大故。”可見他已接受由南印度傳至北印度的般若思想。世友本是有部學者,著有《異部宗輪論》等書,玄奘大師《西域記》卷三記載:“我顧無學,其猶洟唾,誌求佛果,不驅小徑。”此即大乘思想的明證。馬鳴菩薩的著作甚多,屬於大乘思想的有《大乘起信論》等。又因親近脅尊者,自然受到大乘思想的影響。

[16]戒日王皈依佛教後,即致力宣揚弘布,建立精舍及數千佛塔,儲備飲食醫藥,施諸貧困。每年一度集會諸國沙門,於三七日中,四事供養。又每五年舉行無遮大會,玄奘大師旅印歸國前,王於曲女城作大法會,五印度十八國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餘人到會,此即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辯論大會。玄奘大師受請為論主,稱揚大乘,提出論文“真唯識量”頌,懸之於會場門外,經十八日,竟無人發難論之。戒日王益增崇敬,十八國王並於會後皈依為弟子。會後,玄奘大師決意辭歸,戒日王堅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國王於首都缽羅那迦城,開七十五日的無遮(布施)大會,為師隆重餞行。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師正式辭王東歸。

[17]那爛陀寺是公元5世紀初笈多王朝的幻日王為紀念征服白匈奴所建,乃當時佛教最高學府。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所載,該寺為7世紀時印度第一大寺,僧徒常達萬人,修學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聲明、醫方、術數等。該寺初以唯識學派為主,其後演變為密教的一大中心。大乘著名的論師,如護法、德慧、護月、堅慧、光友、勝友、智月、戒賢、智光等人都曾先後在此講學,或擔任該寺住持。此外,遠自我國及東南亞諸國而來的留學僧亦不少,如我國的玄奘、義淨及新羅的慧業等諸法師皆曾來此參學。

[18]戒賢,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論師,至那爛陀寺遇護法菩薩,感悟出家。年方三十,即論退南印度一大外道,獲王嘉賞。師長期主持那爛陀寺,弘傳唯識教義,玄奘師事之,且傳習其法。

[19]玄奘大師於唐貞觀三年(629年)西行,貞觀十九年(645年)離開印度,返回中國,義淨大師則於公元671年左右到達印度,其間相差約三十年。義淨大師幼年出家,因仰慕法顯、玄奘大師的西遊,於唐鹹亨二年(671年)經由廣州,取道海路至印度,一一巡禮鷲峰、雞足山、鹿野苑、祇園精舍等佛教聖跡後,往那爛陀寺勤學十年。返國時,攜梵本經論約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陽,武後親至上東門外迎接,敕住佛授記寺。其後參與譯經工作,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共稱四大譯經家。

[20]超戒寺,又稱“超行寺”、“超岩寺”。全寺共有107座殿堂與6座學舍,中心為觀音大殿,周圍有53座大小殿,供奉密教諸神像。學僧往來頻繁,與那爛陀寺等,共

為密教的中心。著名的密教大師阿底峽自小於此受戒、學習,後任住持。1203年,該寺被毀壞。

[21]密教的演化過程,從咒語誦念、禮拜諸神的“雜密”開始,演化到具有大乘空性慧、慈悲方便等哲理性的“純密”階段,最後又進展到與印度教的性力派(此教派以男性**與女性**象征宇宙最高實體的“梵”,乃濕婆神與其配偶神孕化萬物之力,欲尋求解脫,則須崇拜之)結合。印度佛教至此墮落於大樂思想中。8世紀後,瑜伽、中觀漸失去創造力,而多流於注釋、訓詁、論議,因此大乘佛教重蹈阿毗達磨的覆轍。多數學者為兼通中觀、瑜伽兩派,同時又為密教師,可見印度大乘佛教至此,受到密教的影響極深。

[22]西藏原與印度接觸頻繁,常至印請僧入藏弘法,如寂護、蓮華生、蓮華戒、阿底峽等高僧皆曾入藏弘法。因此,當超戒寺被毀時,西藏以此因緣,便接受了該寺僧人所攜出的大量典籍,爾後成為藏傳佛教藏經的基本典籍。

[23]摩訶菩提會,是達摩波羅在美國學者奧爾科特等人的支持下所創建。初時籌組於佛陀成道處菩提伽耶,後正式在錫蘭(今斯裏蘭卡)科倫坡設立會址。最初目的在於自印度教徒手中收回聖跡菩提伽耶大塔,並複興印度及世界各地佛教。

[24]“孟加拉國佛教會”成立後,積極展開弘法布教工作。1901年,建立加爾各答第一座現代印度佛寺——佛法精舍,作為該會會所,並成立分會。

[25]佛教聖典協會,1892年由印度人在加爾各答成立。該會的工作包括每年刊行年報、從事原典校訂、翻譯和出版,為印度學者研究佛教的中心。由於參與工作的學者多為大學校長、教授,因此帶動了大學研究佛教的風氣。

[26]安培克,出身印度賤民之家,少年時代受到歧視,而深感階級製度的不公平。後因受基督教傳教士的栽培,赴美遊學於哥倫比亞大學,研習經濟學與社會學。其後任教師、律師,活躍於印度政治界,奔走呼籲廢止階級不平等製度,主張解放下層階級。印度獨立後,擔任新憲法起草委員會主席及首屆司法部長,並為“種姓聯盟”主席,竭力倡導佛教的平等精神。曾在印度各地發起“賤民改信佛教運動”,使無數下層階級由印度教改信佛教,乃現代印度複興佛教運動的盛舉,故有“下層階級慈父”美譽。著有《釋迦和他的宗教》一書,在1968年“全印度佛教會”中,通過為印度新佛教徒的聖典,他對印度佛教複興運動的影響可見一斑。

[27]1956年,印度總理尼赫魯曾特別安排擴大舉辦佛陀聖誕二千五百周年紀念。又配合佛教遺跡的出土,印度主要佛教聖地,如菩提伽耶、王舍城、鹿野苑、拘屍那迦等地,都已修葺或重建完成,並且在加爾各答、鹿野苑等處成立博物館,供各國朝聖者參禮。

[28]此次戒會緣起於1997年5月在佛光山舉行的“第四屆國際佛教研習會”,會中來自世界各地的南、北、藏傳佛教僧信代表的一致聯名簽署禮請佛光山寺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傳授比丘尼戒法。佛光山乃聯合南傳、藏傳、北傳佛教界,共同圓滿這次世界的傳戒大會。值此勝緣,計有來自印度尼西亞、泰國、尼泊爾、日本、韓國,及非洲、歐美等國的一百五十餘位戒子參加(並有一千五百餘位在家信眾參加三皈五戒),此次戒會的圓滿達成,使得自11世紀以來在印度及南傳國家中斷的比丘尼教團得以重光,也為佛教曆史寫下新的一頁。

[29]迦葉,意為光波,因其身光炎湧,故稱。毗婆屍佛時,三人共立刹柱,以是因緣感報,遂為兄弟。三人原係事火外道,各有徒眾五百、三百、二百,佛陀成道後不久,即秉佛陀的教化,歸入正法。

[30]為佛陀入滅前,最後受教誡得道的弟子。得道之時,年已百二十歲,聰明多智,聞佛說八聖道,即於其夜出家受戒,淨修梵行。入夜未久,即成阿羅漢,並於佛陀之前先取滅度。

[31]指五種學藝,為古印度的學術分類法。(一)語言學的聲明;(二)工藝學的工巧明;(三)醫藥學的醫方明;(四)論理學的因明;(五)宗教學的內明。

[32]吠陀,乃古印度婆羅門教根本聖典的總稱。為與祭祀有密切關聯的宗教文獻。有四種即:(一)有關讚歌的《梨俱吠陀》;(二)有關歌詠及旋律的《沙摩吠陀》;(三)有關祭祀的《夜柔吠陀》;(四)有招福、咒咀、禳災等咒詞的《阿闥婆吠陀》。

[33]佛陀時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帶)勢力較大的六種外道。是當時反對婆羅門思想的自由思想家,即:(一)刪闍耶毗羅胝子,懷疑論者。不承認認知有普遍的正確性,而主張不可知論,且認為道不須修,經八萬劫自然而得。(二)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唯物論、快樂論者,否認因果論,乃路伽耶派的先驅。(三)末伽梨拘舍梨,宿命論的自然論者,主張苦樂不由因緣,是自然產生,係阿耆毗伽派的主導者。(四)富蘭那迦葉,無道德論者,否認善、惡的業報。(五)迦羅鳩馱迦旃延,無因論的感覺論者,認為地、水、火、風、空、苦樂、靈魂為獨立的要素。(六)尼乾陀若提子,耆那教的創始人。主張苦樂、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應償之,並非今世行道所能斷者。

[34]專指崇拜濕婆為獸主的宗派。主張主宰神(濕婆)為動力因,獸之個人我及自然世界為其結果。於此大悟下,勤修瑜伽,履行各種義務,遵守規定,依之解脫現世生存的苦,即此派的根本宗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