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其他國家與地區佛教史(1/3)

一、東南亞國家和澳大利亞、非洲佛教史

(一)越南佛教史

佛教傳入越南,約在公元2世紀末,由中國的牟子[1]、康僧會[2]等人,將佛法傳到交趾一帶(今越南北部)。10至14世紀,由於李、陳王朝[3]的護持,佛教達於鼎盛,並以中國南宗禪為主流。17世紀,淨土宗取代了禪宗的地位。19世紀末,因法國的占領而使佛教衰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越南獨立,佛教才逐漸複蘇。

近代的越南佛教因有心珠、素蓮、智海、玄微、一行等諸位法師的修寺興學、創辦雜誌和成立佛教組織,才帶動了佛教的發展。1963年,南越(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庭豔為維護天主教而破壞佛教,不允許佛誕節懸掛教旗事件,造成廣德等七位僧人的引火殉教[4]。1975年,越南南北統一前後,隨著移民世界各國,越南佛教便傳到法、美、澳等國。

(二)菲律賓佛教史

公元8至13世紀,佛教隨著印度尼西亞室利佛逝王朝的力量傳入此地,可惜尚未生根,***教就跟著東來。爾後,西班牙的殖民主義者更挾天主教的威勢,強迫人民放棄固有信仰,幼弱的古菲律賓佛教至此消滅。菲律賓成為遠東唯一的天主教國家。

近代菲律賓的佛教隨華僑而傳入。1931年,“旅菲中華佛學研究會”成立,不久,性願、瑞今等法師創建第一座正信寺宇——信願寺。爾後,念佛共修、佛經講座及社會教育、福利、慈善等事業陸續展開。1989年起,佛光山前往弘法,建有佛光講堂、慈恩寺及多所佛光緣,國際佛光會亦於此設立協會,使得原來隻弘揚於華僑之間的佛教,更廣及於菲律賓民眾之中。

(三)新加坡佛教史

新加坡居馬來半島南端,華人占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三,因此中國大乘佛法在此流傳甚廣,尤受中國閩、粵影響為甚,故有禪、淨兩大派的形成。南傳上座部佛教因錫蘭(今斯裏蘭卡)、泰國的移民不少,也占有一席之地。

1950年以後,此地佛教有更多樣化的發展。雖然新加坡地狹人稠,但寺院林立,形成“兩巷一庵,一街三寺”的特殊景象。“新加坡佛教總會”由宏船法師擔任會長,是當地較有組織與力量的團體,1951年,更成立“世界佛教徒聯誼會新加坡分會”,由畢俊輝居土擔任會長。

新加坡的高僧輩出,如宏船、廣洽、優曇、演培、常凱、隆根等法師,創辦文殊中學、佛學書局、施診所等,但因使用英語的人數增加,而華裔道場仍以華語為主,故難以吸引青年知識分子。國際佛光會新加坡協會,自1995年開始,每年舉行佛學講座及梵唄音樂演唱會,即為接引青年學佛,開發佛教的生力軍。

(四)馬來西亞佛教史

佛教傳入馬來西亞可分二期:早期受印度文化的影響而有狼牙修佛教王國的建立[5];15世紀以後,馬六甲王朝太子伊斯幹達沙娶***教公主為妻,下令全國改信***教,佛教因而逐漸衰微。17世紀後,華僑渡海到南洋謀生,中國僧侶接踵而至,雖然印度的佛教早已沒落,但中國佛教卻開始落地生根。

今日的馬來西亞雖以***教為國教,但居於次位的佛教,自1957年國家獨立後佛教團體紛紛成立[6]。其中屬於全國性團體的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有竺摩、金明等長老,在經過多方的努力與爭取後,終於在1962年促使政府將“衛塞節”定為國定假日。國際佛光會並於此設立馬來西亞協會。1996年,星雲曾應邀在莎亞南體育館舉行弘法大會,計有八萬人參加。

目前,佛教在馬來西亞仍以華族漢文係佛教為主,以英語為媒介的南傳佛教為輔。達摩難陀長老是南傳佛教的代表者,對當地佛教的發展,貢獻很大。近來藏傳佛教、日本佛教也漸受注意,使馬來西亞佛教呈現多元化發展。

(五)印度尼西亞佛教史

公元5世紀初,法顯大師訪問爪哇島時,已有佛教的流行。7至11世紀,義淨大師西行求法,途經此地,見婆羅浮屠,幾可媲美於印度那爛陀寺,佛教的興盛,可見一斑。1006年,摩拉匹火山爆發,佛教隨之湮沒在火山灰燼之下[7]。直到二次大戰後,佛教才有複蘇之勢。20世紀60年代,印度尼西亞政府采取排華政策,禁止使用中文,使得大乘佛教的傳播一度受挫。1983年,由於教界的努力,政府通過“佛誕節”成為國家節日,並批準“印度尼西亞佛教學校”的登記,讓佛教的弘傳透過教育而能發展。

今日的印度尼西亞佛教,居士林普遍設立,佛教組織如佛光協會等亦相繼成立,佛堂約三百餘所,凡此種種皆可以反映出印度尼西亞佛教未來的希望。

(六)澳大利亞佛教史

據傳,在19世紀澳大利亞早期建國的淘金時代[8],佛教即隨著錫蘭(今斯裏蘭卡)商船移民而傳入,但因人數極少,佛教傳揚不廣。直至20世紀,一些研究佛教的西方人士移民澳大利亞後,佛教始傳播開來。

其中,美籍比丘尼達摩珍納[9]是最早期的開拓者之一,她在1951年來到澳大利亞弘法,先後成立“維多利亞學會”、“新南韋爾斯佛學會”等。爾後,其他佛教團體相繼跟進。

20世紀的後期,來自亞洲的一批批移民當中有不少佛教徒,他們在澳大利亞組織佛教團體,舉辦弘法活動,其中較具規模的是佛光山在悉尼所建的南天寺[10]、布裏斯本的中天寺[11]、西澳講堂[12]等道場,及國際佛光會所設立的協會、分會。在他們的推動之下,對澳大利亞文化社會幫助甚大,使得佛教在當地備受肯定與矚目,而成為近年澳大利亞發展最快的宗教[13]。

(七)非洲佛教史

佛教何時傳入非洲已不可考,目前隻知在20世紀20年代,東非坦桑尼亞有錫蘭(今斯裏蘭卡)商人於每年的浴佛節浴佛,以及1927年曾由摩訶菩提協會支持,於佛誕節時用三種語言弘揚佛法[14],並印贈佛教書籍,可惜當時並無設立僧團,致佛法未在非洲弘傳,直到佛光會進入非洲之後,方有改觀。

1992年,佛光山應邀前往弘法,並於南非政府所獻6公頃的土地上,興建“南華寺”[15],並陸續在新堡、布隆方丹、約翰內斯堡、開普敦、德班等地成立道場;國際佛光會也在以上諸地及史瓦濟蘭、剛果等地成立協會、分會。

1994年,南華寺成立非洲佛學院[16],同年10月,十位剛果青年請求剃度出家,這是非洲的第一次剃度典禮,也是佛教史上第一批黑人出家。未久,祖魯族酋長率領十餘萬人,剛果也有數千人請求皈依佛教。佛光山在非洲弘法的成果是輝煌的,相較於當初建寺、布教的困難,這些驚人的成就,都說明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二、歐美佛教史

佛教與歐洲接觸,可溯於公元前3世紀印度阿育王派遣傳教師至印度境外弘傳佛法之時[17]。前2世紀後半期,希臘彌蘭陀王則是最早信仰佛教的歐洲人。公元5至9世紀之際,基督教集中教會權力,佛教教義始漸失傳於歐洲。13世紀蒙古打通亞歐的交通,馬可波羅兩次造訪我國元朝,把佛教介紹到歐洲[18]。15世紀末以後,由於歐洲殖民政策的結果,學術上的佛教研究再度勃興[19],主要的國家有英、德、法等國。

而美洲佛教的傳入,早在公元5世紀時已有佛教的弘傳者從亞洲的堪察加橫跨白令海峽,到達北美的阿拉斯加弘傳佛法,特別是在中美洲[20],爾後被基督教及強權者所隱沒。近代佛教的再傳入,則要從美國談起。1870年左右,佛教隨日本僑民遷至夏威夷而傳入,約於1899年再輾轉傳到舊金山[21],佛教便正式踏上美國本土,同時也北傳至加拿大。

(一)德國佛教

德國人性好沉思,是西方國家之中最早體會佛教真諦,並禮讚佛教教義的國家。17世紀的萊布尼茲,18世紀哲人康德,19世紀初期的許多哲學家如叔本華、尼采及音樂家瓦格納等,都是佛教的崇信者[22]。佛教思想藉由這些哲學家、藝術家的啟蒙,19世紀得以在德國紮根。

1818年,德國開設第一個梵文、印度學研究所,迄今設立相關佛學研究所的大學已有許多,弘揚佛教義理的書籍刊物、機構亦陸續出現[23]。1903年,德國音樂家古斯出家,是德國第一位比丘,此後有許多德、法、美、荷人跟隨學佛。納粹政權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佛教受到影響。1945年,德國戰敗後,各地佛教團體又漸成立[24],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象。近幾年來,佛光山與國際佛光會以建設人間淨土為主旨,正積極地建寺發展中[25]。

(二)英國佛教

英國佛教早期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包括南傳、藏傳及大乘佛教。主要的貢獻有:1875年蔡特斯完成最早的一部《巴英辭典》;1882年戴維斯成立“巴利聖典協會”,將巴利文三藏及注釋有計劃地翻譯成英文,而為英國佛教的發展鋪路;荷吉森[26]在尼泊爾發現梵文貝葉經典,為歐洲研究大乘佛教的濫觴;阿諾德的詩篇《亞洲之光》問世,被譯成十多國語文,接引許多讀者信仰佛教;狄斯羅斯著《西藏語文法》、《藏英大辭典》,便利了藏傳佛教研究;斯坦因從敦煌千佛洞攜回古經典文物,則引起西方學界對西域佛教的研究。近代英國佛教則以孔茲[27]為研究大乘佛教的佼佼者,被譽為歐洲佛學大師。

佛教在民間展開弘法活動,始於1906年傑克森在海德公園的宣揚教義,此後佛教漸為一般民眾所知[28],遂使佛教組織漸立,如“不列顛愛爾蘭佛

教會”、“佛教協會”、“西方佛教僧團之友”、“法光寺”以及專弘藏傳、南傳佛教的中心等。1954年,“摩訶菩提協會”在倫敦創建“倫敦佛教精舍”,是南傳佛教在歐洲的第一座佛寺。

20世紀70年代,日本佛教傳入英國,以禪宗、淨土真宗及真言宗為主。中國佛教除了太虛大師曾於1928年至英國弘揚佛法外,目前佛光山在英國已有數個道場[29],國際佛光會也設有協會、分會,以推廣人間佛教。

(三)法國佛教

西方首先以係統化的方法來研究佛學的國家是法國。1826年布諾夫與德國拉森合著《論巴利語文》,而開西方研究巴利文風潮;爾後,在巴黎組織“法亞協會”,並首開以梵、漢、藏文版本對照的翻譯法,更開啟佛學研究的風氣,故有“歐洲佛學研究之父”的稱譽。繼之,在梵文翻譯上最重要的人物是列維,校譯有安慧的《唯識三十頌釋》、無著的《莊嚴經論》等,為佛教哲學與曆史研究開辟新天地。法國大乘佛教另一位著名學者是蒲仙,他最大的貢獻是將世親的《俱舍論》譯為法文,為研究說一切有部的先驅。

1975年,移民法國的越南人開始設立佛教團體;日本禪宗、日蓮宗與藏傳佛教也紛紛傳入,並建立據點。中國大乘佛教的弘揚,則始自1928年太虛大師的弘化[30]。1991年佛光山亦前往建寺,目前已有多所道場設立。國際佛光會也設有協會、分會[31],積極弘揚人間淨土。

(四)美洲佛教

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日本僑民大量遷入中、南美洲,佛教的信仰也隨之傳入,但因語言的障礙,佛法的弘傳,仍停留在亞裔僑民中。但是這個時期的藏傳佛教已漸流傳,形成兩大主流:一為日本禪宗、“日蓮正宗創價學會”[32],二為藏傳佛教。當學禪的風氣開始在白人社會開展時[33],許多禪學中心與禪修道場便應運而生。而日本禪學泰鬥鈴木大拙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講授佛學,對佛學研究的發展,亦功不可沒。又“創價學會”因戰後美軍由日本撤回而傳入[34],至今已成為美國最大的佛教宗派。20世紀70年代,部分藏傳佛教僧人來到美國,於是藏傳佛教在美國奠基。

中國漢傳佛教方麵,則有聖嚴、顯明、淨海、浩霖等諸位法師陸續前往弘法建寺。1988年,佛光山在洛杉磯創建西來寺[35],國際佛光會總部也在此成立,十年來舉辦了各項活動與國際學術會議,積極拓展人間佛教事業。至今,佛光山已在美國興建了二十多所道場,並創立西來大學,成立國際翻譯中心。如此結合教育、文化的弘化目的,實為推動美洲佛教的本土化,發展屬於西方社會文化的佛教。

1992年起,佛光山再將弘化腳步延伸至中、南美洲,目前在巴西、哥斯達黎加、巴拉圭、阿根廷等國設有道場,國際佛光會也成立協會、分會,因此為美洲佛教的弘傳打開人間佛教的大門。

(五)俄國佛教

俄國佛教真正有曆史可考是在17世紀時,由信奉藏傳佛教的蒙古族卡米克人及布利亞人傳入。1741年,俄國伊麗莎白女皇下詔,敕封可汗喇嘛為佛教最高行政首長,因此促進了佛教的發展。其後,布利亞的佛教寺院及組織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建立[36],僧侶的地位更形提升。

19世紀後,在沙皇的鼓勵下,佛教的研究及經典的翻譯大為興盛[37]。其中,最具名望的是多爾耶夫喇嘛,他曾被任命為達賴十三世的宗教顧問,並且為與蘇俄的關係穿針引線。1912年得到達賴支持與授命,在聖彼得堡建卡拉加哈跨(kalacahakra)寺,每年定期舉辦法會與結夏安居,是第一座在歐洲國家首都舉行佛教儀禮的佛寺。

1929年以後,前蘇聯曾大肆毀佛,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情況才獲得改善。前蘇聯政府開始準許建造佛教寺院,被放逐國外的學者也陸續回國,美、韓、印等國的佛教學者開始到前蘇聯授課,佛教又在學術研究浪潮的推動下漸露曙光。1993年,國際佛光會在聖彼得堡與莫斯科成立協會,有助於佛教在俄羅斯的傳播。

目前歐美許多國家都已有佛教的傳播,特別是國際佛光會所推動的人間佛教,更是遍及於大小國家中[38]。

【注解】

[1]漢獻帝初平年間蒼梧人,精通儒、道,醉心佛教,因漢末天下大亂,攜母避難交州(治今廣西梧州市),而將佛教傳入越南。

[2]三國時代的譯經僧,“世居天竺,其父因經商移居交趾……篤誌好學,明解三藏”(《梁高僧傳》),可見康僧會時,越南已有了三藏教典,佛教確已流行一段時日。

[3]佛教在越南始終有賴於王室的保護與提倡,尤以10至14世紀的李、陳二朝擁護最力,李朝先後八主都崇信佛教,大行布施,建寺造塔,迎請三藏教典或設戒場傳授戒法,第八主惠宗時,將政務委交次女佛金而出家為僧,法號“惠光大師”。惠宗的女婿陳守度趁機篡奪王位,建立了陳朝。陳朝君主也采護佛政策,使佛教發展達於鼎盛。

[4]這七位僧尼是:廣德大師、善美法師、妙光尼師、善惠長老、光香法師、清穗法師、元香法師等。他們先後以汽油浸濕了衣服,引火自焚殉教,造成國內輿論嘩然,群情激憤,導致軍事政變,推翻了吳氏政權。

[5]狼牙修是一個受印度文化影響的國家,立國時期約自公元2世紀至13世紀。極盛時,領土有現在的吉打和吉蘭丹二州,又以吉打城為貿易港,中印交通甚密。

[6]馬來西亞佛教團體可分為三種:(一)全國性的佛教團體:馬來西亞佛教總會、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馬來西亞佛光協會、馬來西亞僧伽會、馬來西亞斯裏蘭卡佛教會、馬來西亞泰裔佛教會;(二)區域性佛教團體:世界佛教徒聯誼會檳城分會、三慧講堂、馬來西亞禪坐中心、慧音社、北海佛教會、迦瑪噶舉教會、慈航佛學社等;(三)寺院庵堂:青雲亭、極樂寺、佛光學舍、覺蓮苑泰佛寺、東禪寺等。

[7]公元1006年,摩拉匹火山爆發,印度尼西亞最著名的佛教建築婆羅浮屠亦被火山灰湮沒,佛教發展因而停頓。直到1815年,由於婆羅浮屠的發現,印度尼西亞佛教才又逐漸複蘇。

[8]澳大利亞是一個由歐裔移民為主而成立的新興國家,僅有二百多年的曆史,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信仰。

[9]比丘尼達摩珍納,在美國出生,於錫蘭(今斯裏蘭卡)出家,1951年第一次到澳大利亞弘法時已七十高齡,先後在墨爾本成立“維多利亞學會”、北雪梨成立“新南威爾士佛學會”,始將佛教傳到主流社會之中。

[10]南天寺是由臥龍崗市政府獻地70英畝,佛光山又添購26英畝興建而成。1992年破土,1995年10月落成開光之日,同時舉行國際佛光會第四次世界大會,海外貴賓雲集,成為當地的頭條新聞,紐卡斯爾市長曾於開光典禮時肯定地表示:“南天寺不但是佛教徒和中國小區裏最重要的建築,也是新南威爾士州裏最重要的建築之一。很感謝佛光山有此遠見,在澳大利亞建此一寺院,並且命名為‘南天寺’,它堪稱是南半球的天堂。”由此可知,“南天寺”已獲得該國社會大眾的認同與肯定。南天寺是南半球第一大寺,其建築設計絕勝,曾榮獲澳大利亞政府頒發最佳建築設計獎、園藝設計獎、燈光設計獎,目前已是澳大利亞重要的宗教據點。除了推動一般的弘法活動之外,也積極從事社會教化及宗教融合的工作。1994年起,南天講堂的法師為新南威爾士大學、雪梨大學、麥覺理大學、紐卡斯爾大學指導禪修,主持佛學講座,並帶動各大學相繼成立佛學社,確為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注入一股活力。

[11]中天寺,乃取自佛陀的另一德號“中天調禦釋迦文佛”,也有“中國人的天堂”的意思。位於昆士蘭州的布裏斯班與洛根市交界處,1991年元月動工,1993年10月30日舉行開光典禮。1999年佛誕節,吸引了12萬中外人士前來浴佛。中天寺結合宗教、文化、慈善、教育的力量,融合佛教的傳統與現代為一體,致力於中澳文化的交流,因此受到當地社會的重視,住持依來法師即曾榮獲昆士蘭州小區服務有功人員獎,是當地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12]“西澳講堂”位於西澳梅蘭(Maylands),另有“墨爾本佛光緣”位於墨爾本、“黃金海岸禪淨中心”位於黃金海岸,及“南天精舍”、“南天講堂”、“中天精舍”。

[13]據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移民多元文化及人口研究局在1991年所作的調查顯示,澳大利亞佛教徒已在10年內增加三倍,為澳大利亞發展最快的宗教。

[14]英語、印度語、SWABILI語。

[15]1992年3月8日,南非布朗賀斯特市議長漢尼·幸尼科爾博士與市政府秘書長藍毗·藍波切及南非駐華代表林宗遠等人代表南非政府,帶著3公頃土地的合約書到佛光山,請星雲到斐濟建寺弘法。當他們親睹佛光山各項建設之後,深受感動,就在贈地的簽字儀式上當場將贈地增為6公頃,後來又增加為12公頃。

[16]非洲佛學院旨在培養屬於當地優秀的弘法僧,並促進非洲佛教本土化。目前以高中、大學畢業的男眾為主,未來將擴展招收各年齡層及不同種族的男女信眾。

[17]根據阿育王石柱敕文第十三的記載,佛教已遠播小亞細亞以西,遙及巴爾幹半島、埃及等地。

[18]元朝帝國打通亞歐的交通,加強了東西方的交流。馬可波羅兩次訪中國元朝,受到

忽必烈的接待,著有《馬可波羅遊記》,書中敘述他自克什米爾所見藏傳佛教,新疆和河西走廊的西域佛教,北京至江南的漢傳佛教,及中南半島、馬來群島至錫蘭(今斯裏蘭卡)的南傳佛教等,在歐洲影響極大。

[19]為便於統治殖民國家,又為宣揚基督教,不得不研究語言學及宗教學佛教。又佛教教義與基督教上帝創造人類觀點不同,更激起歐洲人對佛教的研究。各國最初以研究佛教文獻為始,法國以大乘佛教研究、考古學研究入手;英、德以巴利語佛教文獻翻譯、考古學研究等為主流。

[20]當時有五位比丘從喀布爾航海到扶桑(即今之美洲大陸)製定佛律,傳入佛書和佛像,並以出家戒律開化民俗。

[21]1899年,淨土真宗西本願寺僧侶園田宗惠以及西島覺了到達舊金山,向當地日僑傳教,創立北美佛教會,是為美國第一個佛教組織,1942年更名為“美國佛教會”。

[22]萊布尼茲的《辯神論》一書,即引用了一些佛學典故;康德經常在著作及演講中提及斯裏蘭卡、緬甸及中國的佛教,讚歎僧侶上求下化的精神,並曾向友人赫斯說,他堅信佛教輪回的道理;叔本華不僅廣搜,並研究佛典,著作中常引述佛理,且讚美佛教是“世界所有宗教中最卓越者”,家中供有佛像,並以佛教徒自居,是德國最具影響力的哲人;崇拜叔本華的瓦格納則頌揚“佛陀人生觀的偉大,使其他學說在相較之下,顯得微不足道”;尼采則以牧師兒予的身份,大膽的稱揚“佛教的真實性,高於基督教一百倍”。

[23]1881年,奧登堡在柏林出版《佛陀生平·教義與教團》一書,該書確立佛陀與佛教僧團的曆史,打破視佛陀為神話傳奇的謬誤;之後又編輯巴利文《律藏》,將其中“戒本”譯成英文。1903年,塞頓杜克創立“德國佛教傳道會”,是德國第一個佛教團體。該會1905年出版《佛教徒》,是西方第一本佛教刊物;同年,在柏林建立分社,將該會改為“德國佛教會”。1907年又成立“大覺中心”。1909年,三界智成立“德國巴利文學會”。1911年,“摩訶菩提協會”在萊比錫設立德國分會。1921年,法官格林成立“德國佛教團”。1924年,醫師達克爾成立“佛教精舍”,藏書豐富,為當時歐洲的佛教重鎮。1921年,斯坦基創“佛陀團體”(後改名“佛教團體”)。

[24]戰後德國佛教團體逐漸成立,如“韋勒出版社”先推出《阿育王文庫》。1949年,自慕尼黑佛教團體加入“摩訶菩提協會”後,各大城市如柏林、法蘭克福、漢堡等地相繼加入。1951年,柏林佛教徒成立“柏林佛教會”;1954年,“漢堡佛教會”成立;1952年,葛文德喇嘛在西柏林成立“聖彌勒壇城西方教團”,為德國第一座密教寺院,1958年正名為“德國佛教聯盟”。1984年,此聯盟為與基督教取得平等的合法地位,成立“德國佛教總會”,日本各宗派亦隨之設立道場。

[25]從1988年起,就有德籍人士向佛光山求受三壇大戒。1992年,滿徹法師到西柏林弘法並籌建道場,至今已有“柏林佛光山”、“萊茵禪淨中心”、“法蘭克福禪淨中心”、“漢堡佛光緣”等,而國際佛光會亦隨之在各處成立協會,積極弘揚人間佛教。德國總統賀隆先生(Roman Herzog)曾於1996年邀請柏林佛光協會代表至官邸參加文化活動,乃中國團體首度獲此殊榮者。

[26]荷吉森於1833至1848年間,在尼泊爾發現梵文貝葉經典三百八十一部及紙本梵夾多件,荷吉森除自己致力翻譯刊行外,並贈英國倫敦大學、牛津大學、法國著名佛教學者布諾夫(後藏巴黎圖書館中)及印度人密多羅(後藏加爾各答圖書館中)。

[27]孔茲於1951年出版《佛教本質及發展》,1954年與華利、荷娜小姐及藏傳佛教專家史尼古夫合著《各時代佛教經典》。後獻身大乘佛教研究,尤其是《大智度論》。因學識豐富,譯筆精確,是近代研究大乘佛教的佼佼者,被譽為當代佛學大師。

[28]佛教在英國原隻是一種學術研究,至傑克森始被認為是首位英國實踐佛法的佛教徒,他自營書店,流通佛教書籍。

[29]目前有倫敦佛光山、曼城佛光山、雅適士佛光緣、英國倫敦協會、英國曼徹斯特協會,經常舉辦各種多元化的弘法活動,如佛教藝術季與中華文化係列慈善義演、供僧法會、和平對話——宗教與社會的融合、中小學教師研習營、各國寺院巡禮、慰問老人院等活動。

[30]1929年在太虛大師促成下,羅絲貝莉女士成立“法國佛教友誼會”,後更名為“巴黎佛教協會”,於1939年出版《佛教思想雙月刊》,並定期舉辦佛教活動等。

[31]慈莊法師與依晟法師在巴黎郊區梵得樂鎮,以盧瓦雷諾古堡作為“巴黎佛光山”,成為佛光山在歐洲的第一座寺院,隨後亦成立巴黎佛光協會、巴黎道場。

[32]為在家信眾團體。尊日蓮正宗傳統教義,認為依“南無妙法蓮華經”七字就能成佛。主張隻有獲得“利、善、美”的價值,才能達到追求幸福的最高生活目的。

[33]1945年後,許多美國人前往日本學禪,回美傳授。由此影響1950年代末期出現的披頭族,許多作家、畫家、音樂家不滿西方傳統,而對禪產生興趣,形成披頭禪的熱潮。1965年又有崇拜寒山自然風光的嬉皮禪。此二派均與正統的禪有別,惟許多嬉皮後來成了正統禪的修行者。

[34]二次大戰後,美國士兵派駐日本,其中有許多人娶了當地女子為妻。據統計,當時約有五萬名戰爭新娘,這些婦女大多信仰日蓮正宗,在隨丈夫回美國之後,將此信仰帶回美國,她們自組團體,自建廟宇。1963年,貞永昌靖投入該宗,並在他的積極宣揚下,信徒大增,才使得日蓮宗成為1950至60年代美國佛教的主流。

[35]1976年,星雲代表“中國佛教會”組團訪問美國,並慶祝美國獨立兩百周年,期間弘揚“人間佛教”的理念受到熱烈回響,乃應美國友人與當地信徒邀請,前往建寺弘法。1978年派遣慈莊、依航法師赴美籌備建寺,並預先將道場命名為“西來”。曆時七年,經過六次公聽會,一百三十五次協調會,終於在1985年獲準建寺,1988年落成。西來寺建築宏偉,落成之後備受讚賞,當期《生活雜誌》形容“西來寺”是美國的紫禁城,並將之譽為西半球第一大寺。

[36]當時的佛教組織有:“禪理學會”、慈國寺的“曼巴醫學會”、阿津廟的“信條神學會”等。他們使得寺院不僅僅是宗教中心,更是教育、文化、醫學的中心。

[37]在佛學的成就除多爾耶夫喇嘛外,著名的佛教學者有米那耶夫、瓦西裏也夫、徹爾巴斯基等人,這批學者各有專攻與著作,有的曾參訪斯裏蘭卡、印度等地,有的則與其他國家的學者進行合作研究。

[38]歐美國家中,佛教較為流行的國家尚有:(一)加拿大:約在19世紀末期,佛教由日本傳入,之後由於中國、東南亞和南亞的移民增加,佛教逐漸壯大,也使加拿大的佛教包括了整個佛教世界。佛教徒多集中在多倫多、溫哥華和蒙特利爾三個地方。1980年,由中、日、韓、斯裏蘭卡等國法師及信徒共同組織一個全國性的佛教會,稱為“多倫多佛教聯盟”,後更名為“加拿大佛教會”。目前在加拿大的佛教組織很多,佛光山也在溫哥華、多倫多、渥太華等地設有多所道場,國際佛光會亦設立協會、分會,對加拿大佛教的普及,發揮很大的功能。(二)捷克:1348年,布拉格大學即設有巴利文佛學課程。19世紀後,研究佛學最著名者有:保羅達克、英人留布波羅查嘉博士、溫新梁博士等。目前在捷克各大城市多設有禪坐中心,佛光山亦設有“捷克布拉格佛光緣”弘揚人間佛教。(三)芬蘭:1886年出版第一本佛書,1945年,芬蘭第一個佛教會成立,開始佛教弘法活動。目前已有日蓮正宗、越南、藏傳等佛教組織。(四)瑞士:佛教活動在洛桑、日內瓦頗為活躍。有《諦觀評論雜誌》等佛教期刊出版。設有“歐洲新佛教會”,擁有許多斯裏蘭卡籍的信徒。近年佛光山有“瑞士佛光山”、國際佛光會有“瑞士協會”的成立。(五)瑞典:1954年,斯裏蘭卡那拉達法師應邀在大學講授佛學,“瑞典佛教會”因而成立。此後致力於佛典翻譯、研究者逐漸增多,藏傳佛教中心也在各處成立。近年則有佛光山的“瑞典佛光山”,國際佛光會的“瑞典哥登堡協會”、“瑞典斯德哥爾摩(非漢語係)協會”陸續成立。(六)比利時:是天主教國家,學佛人數不多,以集會討論為主要活動,有居士發行期刊。近年國際佛光會成立“比利時協會”,以推廣人間佛教。(七)意大利:1295年,馬可波羅從中國回到祖國,意大利人首次聽聞佛法。到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學術界開始熱衷於佛教的研究,其中以度機居士所創“東方學學院”對佛教的傳播貢獻甚大。20世紀六七十年代,藏傳佛教大量傳入,日本禪宗亦隨之跟進,近年則各宗派之間呈現融合景象。另外,如歐洲的匈牙利、奧地利、荷蘭、丹麥、挪威、西班牙、葡萄牙,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多米尼加、哥斯達黎加、墨西哥等,雖然佛教還在發展初期,但仍有佛光山所成立的道場及國際佛光會協會、分會推動人間佛教,如荷蘭佛光山、西班牙禪淨中心、西班牙巴塞羅那佛光緣、葡萄牙佛光緣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