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一十二章 人生難得一回博

李起這話一出,頓時便是在一眾鄉紳,還有一些圍觀百姓裏麵引起了一陣的驚動,人人都是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可憐這些個圍觀的百姓本來是想要看看祈福求雨的典禮儀式,哪成想遇上了這檔子事,現在是走又不能走,留也不敢留,早知道這樣,打死他們也不敢來了。

“三皇子?他說他是先帝崇禎皇帝的三皇子,這是真的嗎?”

“韃子說崇禎皇帝的幾個皇子都死在了李自成的手裏,都被李自成在撤退的時候殺了,他說他是三皇子,這不會是冒名頂替的吧!”

“誰說不是呢,這皇子身份尊貴,哪個不想當,別不是這人想來個渾水摸魚吧!”

許多人不信,但是也有人信,畢竟千人千麵,什麽樣心思的人都有。

“我看這人身上就透著一股子貴氣,說不定還真是三皇子殿下。”

“我看也像,這年頭哪個敢亂冒認皇子啊,不怕掉腦袋嗎?”,,,

見一眾鄉紳和百姓都是議論紛紛,有的人還說出了大不敬的言語,何寶生大怒,對眾人喝道:“爾等放肆,定王殿下乃是先帝龍裔,豈容爾等誹謗搬弄!爾等可是要謀逆!”

這何寶生還真是句句誅心,這不過是幾句議論的話語而已,他竟然是把這些話語上升到了謀逆的高度,這如果真按照謀逆來審辦,還真不知道有多少人要人頭落地。

果然,這何寶生的大棒一打出來,立即是把一眾人等嚇得個個不敢言語,哪個人還敢說話。

不得不說,封建皇權走到現在已經是幾千年了,這幾千年下來,這皇權的威嚴地位真不是蓋得,隨便一嚇,就能把人給嚇趴下。

“何老爺不必如此,幾位鄉紳還有百姓,他們有疑惑也是應該的,即便是換做我,也是不會輕易信服的。”

李起對何寶生說著,大手一張,身邊的劉桃樹便是從腰間掏出一塊用絲綢包裹的物件,將之送到了李起的手裏。

李起將之打開,赫然便是黃金與漢白玉鑲嵌的四方印璽!

這般印璽即便一眾鄉紳和百姓沒見過,那也是個個屏住呼吸,不自覺間,呼吸都是重了幾分。

這時候李起大聲道:“先皇禦賜印璽在此,爾等還不聽命!”

說著,李起將印璽一番,隻見印璽上麵赫然印著“定王之寶”四個大字,字體威嚴而不失飄逸,簡潔而不失厚重,真真是出自大家手筆,一看就不是凡品!

“武浩義拜見定王殿下,定王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何勤之拜見定王殿下,定王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張永年拜見定王殿下,定王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草民拜見定王殿下,定王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一眾鄉紳百姓見到李起的定王印璽,再也是沒有異議,一個個的無比激動,臉“噌”的一下就是通紅,齊齊跪拜在地,口呼千歲。

這時候的他們個個可謂是心中無比熱烈,一團火皆是在他們心中燃燒,一個希望也是在冉冉升起,看向李起的眼神,也是要燒著了一般!

曾幾何時,他們在韃子的屠刀下選擇苟活性命,他們以為自那時起,他們已經是死了,認命了,但是這時候遇見定王真身,他們又是活了!

三皇子,這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隻要三皇子登高一呼,應者必定景從,那時候,京畿之地必定掀起一波滔天巨浪,韃子還想安穩嗎?韃子還想站住腳跟嗎?想都別想!

而那時候他們將會是什麽?

有道是功高莫過於從龍!

有什麽樣的功勞比扶保一個人當上皇帝大?

沒有!那時候的他們就是扶保李起登基的功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那富貴榮華還得了!

不得不說,盡管這些鄉紳和百姓對李起無比恭敬和期待,這裏麵除了有不甘韃子統治的心願在,除了有思念大明外,還有想扶保李起,以實現自己人生跨越,達到鯉魚跳龍門!

他們有這樣的心思,那一點也不奇怪,要知道曆史上永王朱慈炤逃離京城後,一直東躲西藏,如此這般逃了二十多年,那時候天下各方漢家勢力已經是被韃子消滅了,韃子坐天下的局麵任誰都是看得清楚。

但是這一年朱慈炤逃到了一家旅店,他的身份無意之中被店家知道了,那店家的第一句話便是“永王,我們起兵吧,光複大明,鼎定天下,不成功,便成仁!”

朱慈炤嚇得魂飛魄散,而後趁著店家聯絡人員的空當,跑了。

如此故事朱慈炤還遇上了好幾次,他們無一例外的皆是慫恿朱慈炤起兵反清,那時候天下局勢已經是明朗了,但是他們還是義無反顧,為的是什麽?

歸根結底還是一句話,人生難得一回博啊!

局勢明朗尚且如此,如今韃子才剛剛入關,根基還遠遠談不上穩固,這般從龍機會擺在這些人的眼前,這叫他們如何能夠放過,如何能夠不激動!

李起見眾人皆是對自己匍匐跪地,態度無比恭敬,心裏也是滿意,心說這煌煌大明三百年,正統地位還真不是蓋得,

怪不得曆史上崇禎帝死後,那些明朝大臣隨便推一個宗室出來繼承大統,就又能維係地方,原來這皇明的牌子這麽好用啊!

當然,這些人想要借著這次機會攀龍附鳳,這一點李起也是看得出來,這沒什麽,誰還能沒點私心,管你們有什麽心思,隻要你們一心一意的抗擊韃子,那就足夠了。

而後,李起也是不敢怠慢,立即是大聲道:“如今武清城還有九百韃子兵,爾等立即回家號召鄉鄰舉事,隨本王殺入武清!”

“遵命!”,,,

一眾鄉紳百姓各自回家,立即便是開始了動員,號召鄉鄰親族響應定王舉事。

老百姓對韃子早就是恨之入骨,都是恨不得生吃其肉,幹喝其血,要不然,前翻黃廷和武嘉潘在武清舉事,那也不能那般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