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會昌亂 第三十六章 漏洞

出乎崔向意外,崔居對他如何發現淩靜安的藏身之處並不關心,而隻是納悶為何淩靜安上樓一趟,回來之後就將《千字文》主動交給崔安。

“別騙我說你對淩靜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淩靜安此人,奸滑過人,如果不是被人逼迫,斷然不會輕易就範。他藏在夾牆之中,就是想置身事外,拖到八郎主動放棄為止。”

比起崔安,崔居沒有驕縱之氣,也好相處,是個可交之人,崔向沒有打算隱瞞他真相,而且以後說不得還有借他之力的時候。

“說來也簡單,我看出了《千字文》是贗品,直接向他點明,他擔心事情敗露,所以無奈之下隻好屈服!”

“啊……”崔居驚訝萬分,“既然你知道真品不真,為何還非要讓八郎買下,又為何非要再轉手賣給老者?”

崔向知道崔居一下也繞不過彎來,抬頭看看日頭,說:“還去龍興寺麽?去的話,現在動身,我們路上邊走邊說。”

一路上,崔向向崔居點明其中的關鍵之處。老者是洪州盧家之人,對他們來說,錢財是小事,麵子是大事,所以他轉手將贗品《千字文》賣給老者,讓他覺得他不過是貪財之人,不足為慮,示敵以弱才是最好的保全之策。而且如此一來,淩靜安擔心事情敗露,必定會對崔家言聽計從,畢竟是他賣假給盧家,而不是他崔向。況且經此一鬧,盧家說不定還會懷疑淩靜安從中搗鬼。淩靜安現在是百口莫辯,隻有忍氣吞聲,別無他法。

“淩靜安是自作自受,怪不得別人,誰讓他以贗品騙人……二郎,那你答應八郎的《蘭亭序》,莫不是想要借淩靜安之手,以假充真?”

崔居心思倒快,轉眼就想到了此事。

“不錯,正是此意。”崔向很無賴地承認了,“淩靜安人品不堪,不過確實也有真本事,以假亂真的本領舉世無雙,除我之外,恐怕能夠識破他的人寥寥無幾。既然真品世間已經難找,那麽無人點破的贗品,就是真品,隻要能讓八郎高興,真假又有何不同?”

崔居撓頭一想,忽然一笑:“也是,二郎言之有理。八郎手中還有幾幅字帖,我一直認為全是贗品,他卻愛若至寶。想想隻要他一心當成真品,隻是出於喜愛之心,並非用來賺錢,何必非要計較真假分明。”

崔向暗讚崔居心思剔透,笑道:“正所謂,假做真時真亦假!”

崔居大喜:“此句甚合我心,妙句,妙不可言!”

二人說話間,已經走到城南。本來崔居出行,一向有崔府的馬車伺候,還有下人隨行。今日卻是不同,他隻想讓崔向陪他前往龍興寺,才不想讓下人跟著,省得他們向父親稟報。一路上隻顧和崔向說話,不知不覺二人已經走了數裏路,也不覺得累。

崔居走著走著,忽然臉色一沉,想起一事,驀然站住,朝崔向深揖一禮。崔向唬了一愣,忙閃到一邊,驚問何事。

“多謝二郎援手,我才想到,洪州盧家不正是江南西道按察使盧關麽?你剛才在文淵閣示敵以弱,假裝貪財,替崔安出頭,其實是幫了崔家一個大忙!”崔居收起笑臉,正色說道。

“何出此言?”崔向不解。

“四大士族之中,崔盧素來不和,外界並不清楚,我身為崔氏子弟,卻是明白內情。盧關對我父看不過眼,始終尋機要彈劾我父,而盧關身為按察使,身握刺史的考評和升遷的大權,家父謹小慎微,唯恐被盧關指摘微小過失。”

原來還有如此隱情,崔向沒料到他無心之中幫了崔家一個大忙,也算是多少回報了一點崔刺史對他一家的照顧和厚愛。

崔向擺手,不想居功,就以隻是無心之舉不算有意為之為由,搪塞過去。崔居也不過多糾纏此事,忽然又古怪一笑:“二郎,為何你才比我大上兩歲,就有這般遇事不慌不亂的本領,還能亂中取利……對了,你又是如何看出《千字文》並非真品?”

正如先前崔向對淩靜安所說,他能夠識破《千字文》並非真品,確實是天大的幸運。

後世的崔向是一名大學講師,他的同事唐掩簾是考古學教授,不但名字起得古典,連說話辦事也都十分古典,結果導致他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還好崔向頗有耐心,唐掩簾一有重大發現,就會喋喋不休衝崔向說個不停。盡管他對考古不感興趣,不過為了讓唐掩簾不過於失望,就隻好耐著性子聆聽。

久而久之,唐掩簾將崔向當成知心好友,真正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崔向見唐掩簾將他的應付當成真心,也是有些不好意思,以後再聽他大講特講新發現之時,也就用心細聽,偶而也發現一兩句意見,往往切入要點,更讓唐掩簾又驚又喜,大呼崔向不做考古研究大大可惜了。

時間一長,崔向雖然沒有真想去做一名考古學家,但也對考古和研究名人字畫產生了興趣。因為好佛的原因,他也著手研究佛教史,在曆史上幾次滅佛的大亂之中,許多中國才有的佛經因此失傳,隻能到日本請回。

許多名人字畫都與佛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崔向也都有涉獵。盡管與唐掩簾相比,他隻是略懂皮毛,不過正是因為感興趣的原因,隻要唐掩簾一有重大發現,必定會先來告訴他,而他也就銘記在心……淩靜安的《千字文》的破綻,正是他從唐掩簾之處學到的——

在歐陽詢行楷《千字文》中,竹字頭被俗作草字頭,隻有“笙”、“筍”二字例外,還是寫成了竹字頭。根據全文查閱,竹字頭的字應該有十三個,可是隻見到兩個。那麽其他應該作竹字頭的字都被俗作草字頭了。竹頭變草字,這是判斷一個寫本具有俗字特征的顯性標誌之一。因為無論哪個時代、哪個區域和哪個階層的書寫者,把竹頭寫成草頭都不符合正字規範。但在唐朝對於歐陽詢來說,卻又是再正常不過。這也是判斷是不是歐陽詢真跡的一個重要標誌之一。

幸運的是,也不知淩靜安是從哪個摹本轉臨而來,而那個摹本卻將以上兩字也全部寫成了草字頭,說是疏忽也可,說是沒有見過真跡也無不可,但不管怎樣,卻明白無誤地讓崔向一舉斷定,淩靜安手中的《千字文》必是贗品無疑。

早先聽崔居說起淩靜安起家之快,手段之古怪,崔向心中就隱隱猜測淩靜安此人必定有貓膩,因為淩靜安的種種作為類似於後世的炒作,事有反常必有蹊蹺之處。所以他一到文淵閣就想方設法要請出《千字文》一觀。結果一看之下果然不出所料,也就有了詐取淩靜安之事。

當時他對淩靜安說是幸運,確實也是僥幸得很,崔向都大呼真是運氣好,也幸虧後世的他有點耐心,結交了唐掩簾這樣一個高手朋友。

簡單將淩靜安的《千字文》的疏忽之處一說,當然具體原因崔向避而不談,隻好謙虛地說成是他喜好鑽研典籍,無意中從某本書中看到,饒是如此,崔居也是驚為天人,喜笑顏開地說道:“二郎真是才通古今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