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會昌亂 第十一章 崔氏
零點過後衝一下新書榜,同時加更一章,在線的朋友,請幫忙投一下推薦票,不勝感謝。老朋友們請多幫忙,新朋友們也請放心,老何是一個守信用、質量穩定的作者,更新穩定,從不斷更。所以新老朋友請賣老何一個麵子,到時助我一把力,助我上榜。下周唯有努力碼字多更以回報!……………………崔府座落在深水巷深處,占地不下一百畝,七處大院,百餘處小院,層層疊疊,亭院曲折,說是袁州城中最大的宅院也不為過。崔府的主人,乃是身為袁州刺史的崔賀堯。說來一州刺史也不過是正四品,雖說唐朝厚待官員,奉祿優厚,但隻憑刺史的奉祿是斷然置不起如此寬廣的一處宅院。
而且就算崔刺史不怕被禦史彈劾,貪汙虧空,收受賄賂,也不敢如此明目張膽建造一處令人側目的宅院落人口實。但崔府宅院之大袁州人人皆知,也無禦史參劾崔刺史“奢靡浮華、不事節儉”,為何如此?隻因崔賀堯是四姓士族之中首屈一指的清河崔氏旁支。
貞觀年間在坊間頗為流傳的四句話是:“年輕有為,進士出身。編修國史,娶四姓女(崔、盧、鄭、王),此為唐朝四有新人的標準,由此可見士族的榮耀,在士子以及百姓之間有著無以複加的影響力。而始終位列四姓之首的崔姓,人傑輩出,家風不墜,不但成功地將名聲煊赫、備受推崇的高門望族地位維持了長達七百多年之久,而且僅在唐朝便出了十二位宰相以及無數三四品高官,更有一些詩人寫出名垂千古的詩篇,比如崔灝和崔護。
有唐以來,自唐太宗李世民起就對士族心懷忌憚,同時又有仰慕之心,采取明裏拉攏暗中打壓的策略,先是下令不許崔、盧、鄭、王四姓通婚。不過禁婚令不被四大姓氏放在眼中,表麵上令行禁止,私下裏仍是聯姻不絕,以保士族血脈高貴。李世民雖然也算出身世家,不過與四大姓氏相比,差之甚遠,且李世民身上有胡人血脈,即便身為皇上,李世民麵對四大士族,既有些自卑又自覺高高在上。
唐初官員修訂《氏族誌》,把崔氏列為第一,李世民得知後大怒:“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麽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為李氏第一,皇後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列第三。可惜的是,李世民貴為天子,金口一開,《氏族誌》雖然改李氏為第一,天下所有士族卻無人承認,還尊崔氏仍為士族高門第一,更諷刺的是,長孫氏更是從來沒有提起,連李世民也無可奈何。
正是因此,唐朝以來,自李世民起形成一條不成文的規則,就是強行將公主指婚給四大士族,娶也娶得,不娶也得娶得,令四大士族苦不堪言,尤其是崔氏,自太宗以來,皇上子女眾多,幾乎每隔十年便賜婚一名公主給崔氏。適齡的崔氏子弟每到聖上指婚之時,爭先恐後提前成親,唯恐避之不及。
崔氏一是不願與有胡人血統的李氏通婚,二是身為崔氏子弟,幾乎全是才華斐然之人,無人願娶公主為妻,終身隻做一名從五品的駙馬都尉的閑職。身為駙馬,再有才華,也不可入朝為官,就算是普通士子,也很少有人想當一名無所事事的駙馬,混吃等死。
對於聖上指婚,崔氏也曾拒婚兩次,無奈聖命難違,其後每隔十年,崔氏便會迎娶一名公主,幾成定製。四大氏族之中,以崔氏迎娶公主為第一,隻因崔氏家學深厚,禮法嚴謹,崔氏子弟少有頑劣之人,能屹立七百餘年常盛不衰,不管其他士族如何浮沉,崔氏始終穩居一等士族之首,如此詩書傳家,即便皇家也是自歎不如。
最主要的是,崔氏確實一直人才不斷,無論哪位皇上即位,大臣之中總有崔氏子弟,且至少是三品以上高官,而且崔氏也深得皇上信任,執掌天下文柄百餘年,可以說無數高中進士的士子,都要在崔氏麵前執弟子禮。所以崔氏影響之大,人脈之廣,又得當今聖上青眼看待,一等士族第一的位置無人撼動。
崔氏本來隻有清河崔氏一支,後來兄弟二人分地而居,分為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兩支。
崔氏如此顯赫,而袁州刺史崔賀堯卻並非清河崔氏或博陵崔氏中人,隻是清河崔氏數十年前流落到長安一帶的旁支。崔賀堯在文宗在位之時考中進士,隨後外放到河南道蒙陰縣為縣令。因蒙陰縣與清河縣相距不遠,由此結識清河崔氏家主崔峴。崔賀堯與崔峴一見如故,談論起祖上姓名,卻是發覺百年以前同為一家。崔峴愛才心切,提出將崔賀堯列為清河崔氏旁支。
崔賀堯自是大喜,天下崔姓,莫不以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為尊,不提兩大崔氏是如何煊赫,子弟之中人才輩出,便是現任家主崔峴乃是會昌元年狀元及第,若非因為母喪在家服孝,崔峴現今也定是天子身邊近臣,前途不可限量。
崔賀堯當即應允,鄭重謝過崔峴。從此崔賀堯一係正式列入清河崔氏族譜,雖隻是旁支,但畢竟也算正式地認祖歸宗,且是詩書傳家的一等一的高門望族,怎不令他喜極而泣!
兩年後,崔賀堯升遷袁州刺史,臨行前,崔峴委托他在袁州之地建造崔氏學堂,惠及江南西道一帶的崔姓子弟。至於為何不建在江南西道道府所在地洪州,崔峴並非明說,崔賀堯卻心中猜測怕是與江南西道按察史盧安和崔氏不和有關。
崔氏與鄭氏交好,和王氏通婚最多,天下皆知,當年有“詩佛”之稱的大詩人王維之母便是崔氏之女,但崔氏和盧氏不和,卻並不為人所知。崔賀堯身為崔氏中人,又身有官職,怎會不知其中內情?不過他也隻是略知一二,並不清楚具體原因。但不管如何,如今他身列清河崔氏旁支,在袁州建立崔氏學堂責無旁貸。
崔賀堯欣然應允,一到袁州任上,便大興土木,先是建造一處占地寬廣的崔府大院,又在崔府院中辟出十畝方圓之地,興建崔氏學堂。曆經半年建造,又用半年時間精心打造各項設施,終於在會昌三年歲末之時,崔氏學堂矗立於袁州之地,崔府之中。
背靠清河崔氏,另外還有與清河崔氏同氣連枝博陵崔氏,即便按察使盧安對他再是不滿,也不敢輕舉妄動。再者崔賀堯畢竟身為崔氏中人,自然要與崔氏同進共退。
一進崔府,崔向與父親母親被崔府門人引入偏廳,隻一進門,他便覺眼前一亮,猶如置身於一處景色優美的園林之中,一眼望去,假山環繞,疊石堆山,園景深遠,比起後世統一規劃、規模生產的大小公園強上百倍,小中見奇、靜中見幽不說,更是崎嶇有致,達到了園外有景、景內有景的妙處。自認比唐朝之人多了一千年見識的崔向一見之下,竟大吃一驚,震驚當場。
他張大了嘴巴,心中的驚訝無以複加,真是慣性思維害死人,原本他以為經過千年的發展,後世的園林和公園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而眼前的一切都明明白白地說明,他在後世所見過的園林和公園,還有眾多以所謂湖光山色為賣點的高尚小區,比起崔府的一角之地,也有天淵之別,不可同日而語。
崔向一瞬間下定了決心,不管如何,一定要博取功名,豪賭一場,再有從龍之功,以後就算不當三品以上大官,也總要做個富家翁,置辦比崔府還要大還要好的一處院子,天天起床就是賞心悅目的美景,生活才算有滋有味。
崔向正偷偷陶醉,冷不防卻被崔卓冷哼一聲:“不可失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