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潮流。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內容。本章是對我國發展開放型經濟的係統闡述。通過本章的學習,要了解我國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內涵和意義,懂得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要求,明確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性、緊迫性,並自覺地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推動我國經濟健康發展。

一、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並逐步把其作為一項基本國策,這主要取決於四點:一是對中國長期停滯落後的曆史教訓深刻總結的結果。鄧小平說:“現在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我們吃過這個苦頭,我們的老祖宗吃過這個苦頭。” 我國曆史上經濟社會長期停滯落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隻會限製自己的發展,甚至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二是對當代世界經濟、科技發展和國際形勢敏銳觀察的結果。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開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曆史趨勢。通訊技術領域的革命和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使各種交往手段越來越現代化,國際經濟生活的時空大大縮短,國際交往互惠更加便利;資源、勞力、技術、資金、信息等生產要素普遍納入經濟生活國際化的洪流之中,生產、流通和消費領域的社會化、國際化、一體化普遍要求各國打開國門,采取更加開放的政策。互相開放,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的需要,也是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從當代生產力發展水平來看,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在近幾十年空前提高,國際分工有了長足發展,許多產品都是國際分工合作的產物;從科學技術的研究、運用和發展來看,國際合作成果與互惠步伐加快,動用世界範圍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通力合作,共同攻關,日益明顯;從市場經濟發展方向來看,開放化與一體化已經成為世界潮流,統一的國內市場已經發展成為世界市場。在當代,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都必須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三是為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資本主義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社會管理等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許多曆史性的文明成果。社會主義作為嶄新的社會製度,必須大膽借鑒、吸收人類社會包括資本主義社會創造出來的全部文明成果,根據國情結合新的實踐進行新的創造,這樣才能加快發展,贏得同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四是為加速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在推進傳統產業革命,趕上世界新技術革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麵臨著諸如資金短缺、技術落後、管理經驗不足、生產效益不佳等困難。這些困難如果得不到克服,已經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就有流產的危險。而要盡快妥善地解決現代化建設中麵臨的困難和矛盾,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就是實行對外開放,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發展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交流。實行對外開放,是保證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

知識鏈接

增進我們的財富與寶藏通常的方法是借助於國際貿易,在那裏,我們必須總是會觀察到這樣一個規律:從貿易金額來看,我們年年賣給陌生人的商品數額都大於我們向他們購買的數額。

——托馬斯·孟

我國實行全麵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過程,可以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是創辦經濟特區。197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廣東、福建兩省靠近港澳,僑胞眾多,資源豐富,便於吸引外資等有利條件,決定對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權,使之發揮優越條件,抓緊當時有利的國際形勢,先走一步,把經濟盡快搞上去。1980年5月,中央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各劃出一定範圍的區域,試辦經濟特區。1983年

4月,黨中央、國務院批轉了《關於加快海南島開發建設問題討論紀要》,決定對海南島實行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1988年4月召開的七屆人大一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海南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創辦經濟特區邁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第一步。鄧小平評價經濟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第二步是開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批轉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決定全部開放中國沿海港口城市,從北到南包括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共14個大中港口城市。1990年4月,在鄧小平提議下,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公布了開發開放浦東的重大決策,要把浦東建設成為世紀現代化上海的象征,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貿易、經濟中心。沿海開放城市是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結合部,是對外開展經濟貿易活動和對內進行經濟協作兩個輻射扇麵的交點,它直接影響全國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批轉了《長江、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座談會紀要》的通知,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區劃為沿海經濟開放區,並指出這是我國實施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布局。1988年初,中央又決定將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全部對外開放,同已經開放的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等連成一片,形成環渤海開放區。中央還提出在這些經濟開放區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結構。第四步是開放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進入90年代以後,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延伸。1992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放長江沿岸的蕪湖、九江、嶽陽、武漢和重慶5個城市。沿江開放對於帶動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對於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起了巨大推動作用。不久,黨中央、國務院又批準了合肥、南昌、長沙、成都、鄭州、太原、西安、蘭州、銀川、西寧、烏魯木齊、貴陽、昆明、南寧、哈爾濱、長春、呼和浩特共17個省會為內陸開放城市。同時,我國還逐步開放內陸邊境的沿邊城市,從東北、西北到西南地區,有黑河、綏芬河、琿春、滿洲裏、二連浩特、伊寧、博樂、塔城、普蘭、樟木、瑞麗、畹町、河口、憑祥、東興等。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的開放,我國進入全麵對外開放新時期。

中國的對外開放由南到北、由東到西層層推進,從建立經濟特區、發展對外貿易、引進外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開始,到20世紀90年代初,逐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江和內陸開放城市——沿邊開放城市”這樣一個寬領域、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麵結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進入21世紀以後,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標誌,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新階段,開放型經濟基本形成。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第二大吸收外資國、第三大對外投資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從當今時代和世界發展趨勢看,全球化的加速使各國經濟聯係越發緊密,麵臨的共同問題、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度增加,這更要求實行開放式發展戰略,共同應對挑戰,在合作共贏中發展。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必須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創建新的競爭優勢,全麵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2015年9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西雅圖出席中美企業家座談會時發表講話強調:“中國對外開放的力度將會越來越大。沒有改革,就不會有動力。沒有開放,就不會有進步。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得出的寶貴結論。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我們將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繼續從世界汲取發展動力,也讓中國發展更好地惠及世界。中國的開放就像

阿裏巴巴‘芝麻開門’一樣,開了就關不上了。”

知識鏈接

隻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質,並以大工業為基礎的時候,隻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競爭的時候,保存住已創造出來的生產力才有了保障。

——馬克思

要擴大內陸沿邊開放,完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協同推進東中西部對外開放,逐步形成分工協作、互動發展的開放型經濟新格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抓住全球產業重新布局機遇,推動內陸貿易、投資、技術創新協調發展”; “加快沿邊開放步伐,允許沿邊重點口岸、邊境城市、經濟合作區在人員往來、加工物流、旅遊等方麵實行特殊方式和政策”。這為深化內陸、沿邊開放明確了政策著力點。東部地區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率先實現轉型升級,打造全球先進製造業基地,提升服務業國際化水平。內陸地區要依托本地優勢,提高吸納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能力,加快發展特色外向型產業。沿邊地區要綜合考慮經濟發展、邊疆穩定、民族團結、周邊和諧的需要,合理布局基礎設施項目。著力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促進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以點帶麵、從線到片,形成向東向西全麵開放的國際經濟合作帶。

要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利用外資是我國的長期方針,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不會變,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障不會變,為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服務的方向不會變。習近平在接受《華爾街日報》的書麵采訪中提到:“中國將進一步放寬對外商投資的市場準入,同時也要健全外商投資監管體係,修訂外商投資相關法律,依法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要把利用外資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緊密結合起來,更加注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要放寬外資準入,有序推進服務業開放,在商貿物流、電子商務、交通運輸、社會服務、金融、文化等領域深入推進對外開放。要積極引導外資投向,鼓勵外商投資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先進製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鼓勵外商投資研發環節。放寬投資準入,提高利用外資綜合效益。利用外資要與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國內市場競爭相結合,更加注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充分發揮利用外資的技術溢出和綜合帶動效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這是我國外商投資管理體製改革的重大舉措。按照《決定》要求,以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契機,探索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麵清單模式,加快外資管理模式創新,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為全麵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建立利用外資科學評價體係,引導利用外資從注重規模向提高質量與綜合效益轉變。

要著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製。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改革開放和法治保障並重,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堅持與世界融合和保持中國特色相統一,堅持統籌國內發展和參與全球治理相互促進,堅持把握開放主動權和維護國家安全。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並與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和國家外交戰略緊密銜接,科學布局,選準突破口和切入點,發揮社會主義製度優勢,把握好開放節奏和秩序,揚長避短、因勢利導、有所作為、防範風險、維護安全,積極探索對外經濟合作新模式、新路徑、新體製。構建開放型經濟體製的總體目標是,加快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更加積極地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實現開放型經濟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擴大開放中樹立正確義利觀,切實維護國家利益,保障國家安全,推動我國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新體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