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富裕幸福是中華民族的夢想和追求。戰國時期的司馬錯說:“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管子》講:“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史記》講:“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富民之要,在於節儉。”儒家大同社會,洪秀全的太平天國等,無不體現著對富裕幸福的追求。

人民富足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觀點。恩格斯指出,在未來社會,“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以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列寧指出,在社會主義製度下,“人人都能在決不掠奪他人勞動的情況下完全達到和保證達到富足的程度”。

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人民富足思想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提出了共同富裕範疇,他說:“在逐步地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實現對於手工業、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逐步地實現對於整個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實現合作化,在農村中消滅富農經濟製度和個體經濟製度,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鄧小平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指出:“我們始終堅持兩條根本原則,一是以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為主體,一是共同富裕。”並提出了較為係統的共同富裕思想。在走向新世紀的過程中,江澤民指出:“要引導他們把個人富裕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結合起來。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通過先富帶後富、先富幫後富,逐步達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我們黨和國家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而實施的一項大政策。要注意教育和引導先富起來的非公有製經濟人士,不忘共同富裕這個社會主義的大目標,不要隻滿足於一己之富,而應該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報效祖國,奉獻社會。”胡錦濤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製度安排,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習近平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具有豐富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內容。

一是富。共同富裕首先是富,而不是窮。正如鄧小平所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

二是共富。共同富裕的富,是共富,而不是一部分人窮、另一部分人富的兩極分化。正如鄧小平所說:“社會主義特征是搞集體富裕,它不產生剝削階級”,是“共同富裕”。

三是勞動致富。勞動是一切財富的重要源泉,共同富裕的富是勞動致富,合法經營致富。正如鄧小平所說:“農村、城市都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勤勞致富是正當的。”

四是一部分先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條件下,由於競爭和優勝劣汰,勞動貢獻的大小不同,共同富裕不可能“齊步走”,同時同步富裕。鄧小平指出:“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就是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後,共同貧窮,我們是吃過這個虧,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現在看來這個路子是對的。”他還說:“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於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

五是先富帶動後富。經濟是相互聯係的,人與人之間的富裕也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先富的人、單位和地區可以影響、帶動後富的人、單位和地區,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指出:“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範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製度的必然要求。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社會主義公有製決定人民是生產資料的共同主人,公有製的主體地位決定公共財產是社會財富的主體;按勞分配決定人們之間不會產生過大的差距,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決定勞動收入是人們收入的主要部分。以上這些決定社會主義必須也能夠實現共同富裕。正如鄧小平所說:“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

實現共同富裕,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社會生產力是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沒有生產力的發展,就沒有先富裕,更沒有更高程度的共同富裕。當前,應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妥善應對國內外挑戰,全麵深化改革,破除生產力發展的障礙,發展新經濟,推動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提升消費品品質,促進製造業升級,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生產和提供更為優質的物質和精神產品,奠定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要調節收入差距。共同富裕是一部分先富,是有差別的富。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共同參與經濟活動、參與分配的情況下,產生收入差距是必然的。合理的收入差距,也是共同富裕允許的。但如果收入差距過分懸殊,則與共同富裕相矛盾,必須進行調節。鄧小平指出:“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製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解決的辦法之

一,就是先富起來的地區多交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的發展。”從現在來看,我國的收入差距已經過大。如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係數是0.462,雖然比2014年有所下降,但這仍然超過國際公認的0.4警戒線。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麵要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增加普普通通工人的收入;改革土地製度,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另一方麵,適當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如采取養老金並軌,央企負責人限薪,征收房產稅,征收遺產稅等方式,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縮小收入差距。

知識鏈接

洛倫茲曲線,是美國統計學家洛倫茲提出的反映收入差距的曲線,如圖所示。

圖中橫軸OX表示人口的累計百分比,縱軸表示累計收入百分比,對角線OE表示絕對收入平均線,弧線是洛倫茲曲線,也是實際收入狀況曲線。

基尼係數是意大利統計學家基尼依據洛倫茲曲線提出的衡量分配差距的指標。基尼係數=A/A+B。實際基尼係數在0和1之間,其數值越小,表明收入差距越小。當基尼係數為0,表明收入分配處於絕對平均狀態;基尼係數為1時,表明收入分配處於絕對不平等狀態。

要精準扶貧脫貧。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習近平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目前,我國仍有5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扶貧任務十分艱巨。要建立健全扶貧脫貧工作責任製,完善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工作機製,強化扶貧脫貧工作責任考核,對貧困縣重點考核脫貧成效。把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作為脫貧攻堅重點。要認真調查研究,弄清楚真正的貧困人口,搞清楚貧困程度、致貧原因,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以便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要加快形成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工作機製,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投入,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互補作用,整合各類扶貧資源,開辟扶貧開發新的資金渠道;健全東西部協作和黨政機關、部隊、人民團體、國有企業定點扶貧機製,激勵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自願采取包幹方式參與扶貧;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解決好“怎麽扶”的問題。以此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走向共同富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