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增進人民福祉

人民福祉,即人民的幸福、利益。其基本內容是衣、食、住、行、教、醫、保,柴、米、油、鹽、醬、醋、茶等民生問題。其重要衡量指標是幸福指數。

幸福指數,即國民幸福指數,是衡量幸福感的綜合指標,共10分,得分越高,幸福感越好。其淵源是20世紀70年代不丹國王旺楚克提出的國民幸福總值。旺楚克認為,人生的基本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以此為指導,不丹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指標,內容包括經濟、文化、環境和良好管理四大支柱,心理健康、生態、衛生、教育、文化、生活水準、時間利用、社區多樣性和良好的管轄九個領域,其中每一項都在整個國民幸福總值中占有一定份額。在九個領域中還有72項幸福指標,作為評判每個領域情況好壞的標準。受其影響,美國、英國、日本等也開始了幸福指數研究,並創設了各具特色的幸福指數。如澎湃國際報道,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海利威爾、倫敦政經學院經濟表現中心主任拉亞德和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薩克斯,用GDP、人均壽命、慷慨指數、社會支持度、自由度和腐敗程度六大要素構成社會的幸福指數。並依據幸福指數對全球158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排名,幸福指數排名前10的國家及得分是:瑞士(7.587),冰島(7.561),丹麥(7.527),挪威(7.522),加拿大(7.427),芬蘭(7.406),荷蘭(7.378),瑞典(7.364),新西蘭(7.286),澳大利亞(7.284);幸福指數排名倒數10名的國家及得分是:乍得(3.667),幾內亞(3.656),科特迪瓦(3.655),布基納法索(3.587),阿富汗(3.575),盧旺達(3.465),貝寧(3.340),敘利亞(3.006),布隆迪(2.906),多哥(2.839)。

知識鏈接

英國的霍布森認為,經濟學的中心任務在於增進人類福利。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提出了資源重新配置增進社會福利的標準,即帕累托最優狀態:任何改變都不可能使任何一個人的境況變好而同時又不使其他人的境況變壞。

——胡希寧編著:《當代西方經濟學概論》,中共中央黨校

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頁

我國對幸福指數的研究仍然處於探索階段,認識也不盡一致。程國棟用政治自由、經濟機會、社會機會、安全保障、文化價值觀、環境保護六類要素組成國民幸福核算指標體係。劉正山設計的幸福指數指標體係是:客觀指標包括基尼係數、支出結構、婚姻美滿度等;主觀指標包括開心程度、個人外向指數、人際關係指數等。周四軍、莊成傑從經濟發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人口與就業水平和自然環境水平四個方麵選取25個指標,構建幸福指數指標體係。幸福指數計算方法主要有兩種:①國民幸福指數=收入的遞增/基尼係數×失業率×通貨膨脹;②國民幸福指數=生產總值指數×a%+社會健康指數× b%+社會福利指數× c%+社會文明指數×d%+生態環境指數×e%(a、b、c、d、e分別表示五個指數所占的權數,各政府所要實現的經濟和社會目標決定了這些權重的大小)。

增進人民福祉是世界性的話題。《美國獨立宣言》指出:“新政府所依據的原則和組織其權利的方式,務使人民認為唯有這樣才最有可能使他們獲得安全和幸福。”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提出了幸福的

公式:幸福=效用/欲望。英國經濟學家卡爾多主張,通過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使受益者補償受損者,增大社會經濟福利。伯格森、阿羅等提出社會福利函數理論,等等。

增進人民福祉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追求和主張。無論革命、建設還是改革,歸根到底還是為了增進人民福祉。毛澤東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同時,他還強調:“應當共同一致為民族獨立、民權自由、民生幸福這三大目標而奮鬥。”“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江澤民指出:“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胡錦濤指出:“各級領導幹部都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真心實意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做到心裏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要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項工作各個環節都細心研究群眾的利益,關心群眾疾苦,體察群眾情緒,努力運用說服教育、示範引導和提供服務等方法,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團結帶領群眾不斷前進。”“隻要各國人民攜手努力,世界發展前景一定會更加美好,各國人民福祉一定會不斷增進”。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願望,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

增進人民福祉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的必然要求。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生產資料公有製為主體的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基本經濟製度。公有製和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決定人民是生產資料的主人、社會的主人,決定我們的經濟工作和經濟政策必須也能夠增進人民福祉。

增進人民福祉,根本上是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就是堅持以民為本,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協調推進“四個全麵”戰略布局,全麵加強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實現人民共同富裕。

要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條件。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鬥、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製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

體係,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共同享有的權利。

要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製,完善最低工資和工資支付保障製度。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促進教育公平,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係建設,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製,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製,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製機製,完善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聯動機製,消除城鄉、行業、身份、性別等一切影響平等就業的製度障礙和就業歧視,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係,完善就業失業監測統計製度,創新勞動關係協調機製,促進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製度,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製度,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製度改革,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製度統籌發展,建立健全合理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製,完善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政策,健全符合國情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係,健全社會保障財政投入製度,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係和發展老年服務產業,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係,健全殘疾人權益保障、困境兒童分類保障製度。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麵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要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礎。習近平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麵小康”。應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推進醫藥分開,實行分級診療,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製度和現代醫院管理製度。全麵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優化醫療衛生機構布局,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農村流動,推進全科醫生、家庭醫生、急需領域醫療服務能力提高、電子健康檔案等工作,推進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同等待遇,加強醫療質量監管,完善糾紛調解機製,促進中醫藥、民族醫藥發展,健全藥品供應保障機製,理順藥品價格,提高藥品質量,確保用藥安全,加強傳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綜合防治和職業病危害防治,搞好心理健康服務。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增加人均預期壽命。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實行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治理體係,織就嚴密的食品安全“防護網”,切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讓人民群眾吃得更放心、吃得更健康。

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應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麵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係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製度建設,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大氣霧霾,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建設美麗中國,創造良好生活環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