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為與全國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在中共四川省委十屆三次全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2013年5月13日) 王東明

同誌們:

省委十屆三次全會是在我省改革發展處於關鍵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研究部署四川今後一個時期發展,動員全省幹部群眾,拚搏實幹、克難奮進,為實現四川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由總體小康向全麵小康跨越而努力奮鬥。同時,對“4·20”蘆山強烈地震災區恢複重建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省第十次黨代會召開已經一年時間,首先我代表省委常委會報告這段時間的主要工作。十屆省委產生以後,省委常委會的工作主要圍繞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部署展開,先後召開會議對“兩化”互動、統籌城鄉和擴大開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進行部署,努力保持全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黨的十八大召開後,把學習宣傳貫徹大會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迅速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把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一係列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起來,用黨的十八大精神統攬四川工作。

我們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集中精力抓經濟工作。在深化省情認識和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立了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工作基調,提出了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經過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兩會”的部署,統一了全省幹部思想認識,初步形成了人心思進、追趕跨越、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麵。著眼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組織開展由省領導牽頭的10個方麵重大課題調研,謀劃未來一個時期發展。圍繞省委重大部署,製定了推動落實的工作方案和具體舉措。針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不利形勢,突出抓項目投資和工業回升,紮實做好農業抗旱減災,籌劃和組織民企入川等重大招商活動,保持了全省經濟持續較快發展態勢。

我們把保障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加大民生投入,繼續實施十項民生工程。針對群眾最急最盼的民生難題,研究出台8個方麵改善民生的新舉措。高度重視扶貧攻堅工作,完善“四大片區”連片扶貧開發規劃,推動貧困地區加快發展。

我們全麵加強藏區工作,維護全省社會大局穩定。創新藏區工作思路,明確提出統籌抓好發展、民生、穩定3件大事,製定實施《關於加快藏區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意見》。認真開展反自焚專項鬥爭,守住了中央提出的“四條底線”。全麵加強社會管理和創新,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群眾工作,主動排查化解社會矛盾,妥善應對影響穩定的熱點問題。

我們突出抓幹部隊伍建設和作風建設,切實加強黨的建設。按照中央要求,順利完成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換屆工作。抓好班子帶好隊伍,增強各級領導班子執政能力。落實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係群眾“八項規定”,製定省委、省政府“十項規定”,建立省領導聯係指導市(州)和基層工作製度。貫徹落實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精神,強化政治紀律,加大反腐倡廉力度。

我們把抗擊蘆山強烈地震作為緊迫任務,迅速、有序、科學、高效開展抗震救災工作。“4·20”蘆山強烈地震發生後,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快速反應、緊急動員,立即啟動I級應急響應,組織協調解放軍駐川部隊、武警官兵、民兵預備役人員和各種救援力量,爭分奪秒搜救和轉移群眾,及時救治受傷人員,切實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加強衛生防疫工作,抓緊搶修受損基礎設施,努力防治次生地質災害,加快恢複災區社會秩序,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取得了搶險救援階段工作的重大勝利。

下麵,我根據省委常委會研究意見,就推進四川今後一個時期工作講幾點意見。

一、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部署,確立與全國同步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八大確定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開放的宏偉目標,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時代號召。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立的“兩個一百年”目標之一,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基礎。今後幾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期,我們必須緊跟全國發展步伐,圓滿交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四川答卷,奮力譜寫中國夢的四川篇章。

近幾年來,四川奪取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和災後恢複重建的巨大勝利,全省經濟持續較快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穩步提高,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為今後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四川作為西部省份,“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發達”的基本省情沒有根本改變。四川經濟總量在全國靠前,人均水平靠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滯後於全國,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不發達;產業層次偏低,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經濟外向度不高;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盆周山區貧困問題突出。我們必須認清形勢,充分看到困難和挑戰,以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責任感、慢不得的緊迫感,集中力量打一場全麵小康決戰決勝的總體戰。

現在離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隻有屈指可數的七八年了,時間緊、任務重。四川作為經濟大省、人口大省,必須堅定地確立與全國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同步,就是到2020年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趕上全國當年水平。實現這一目標,今後5年至關重要,要保持快於全國的發展態勢,到2017年實現省第十次黨代會確立的“三個翻番”“五個提升”目標,為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全麵,就是既重視全省整體全麵小康,更注重以縣為單位的全麵小康,增強區域、城鄉發展的平衡性;既在經濟建設上實現重大突破,也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全麵進步,增強發展的協調性;既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更注重提高增長的質量與效益,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小康,核心要義在富民,發展成果必須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重視總量更重視人均,重視平均數更重視大多數,最終要讓絕大多數城鄉家庭和群眾實際生活水平有顯著提升。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根本要靠發展。發展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省第十次黨代會確定的發展思路和主要任務符合黨的十八大精神,符合四川實際,要一以貫之抓落實,一張藍圖繪到底。從四川發展現實和與全國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出發,必須牢固確立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工作指導思想。這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更高起點謀劃發展的鮮明取向,是更大力度推進發展的根本要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把經濟建設作為興省之要,推動四川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由總體小康向全麵小康跨越。

二、全麵實施“三大發展戰略”, 奮力推進四川“兩個跨越”

發展戰略是在一定曆史階段關於發展問題的全局性抉擇。推動四川“兩個跨越”,要堅持和深化曆屆省委治蜀興川思路,緊扣四川發展主要矛盾,實施事關全局和長遠的“三大發展戰略”,進一步優化發展格局、培育競爭優勢、增強發展動力,走具有四川特點的科學發展、加快發展之路。

(一)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構建全省競相跨越新格局。綜觀國內外發展,多點多極支撐是發達國家、地區的普遍特征和經驗總結。四川區域發展差異明顯,單極支撐格局突出。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符合四川省情特征,對於優化全省重大產業和城鎮布局,全方位激發各地發展活力,塑造區域發展新版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要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時,著力次級突破,夯實底部基礎,形成首位一馬當先、梯次競相跨越的生動局麵。

提升首位城市,就是支持成都領先發展,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成都要樹立全球視野,追求更高目標,在全國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中進一步提質升位,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到2017年經濟總量力爭達到1.6萬億元,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進程中走在中西部地區最前列。要推動全麵轉型升級發展,促進城市建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增強核心競爭力。要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轉變,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引導部分產業向其他市(州)轉移。要提高國際化水平,成為國內外產業、資本、人才匯聚西部的首選地。要推動成德綿眉樂資同城化發展,把成都平原城市群建設成為西部最具實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群,更好地發揮成都的帶頭、帶動、引領、示範和輻射作用。

著力次級突破,就是推動有條件的市(州)和重點經濟區率先突破,形成更多更強的支撐點和增長極。“多點”,就是要通過壯大區域中心城市,做強市(州)經濟梯隊,力爭到2017年形成10個經濟總量超2000億元、5個超1500億元的市(州);其餘市(州)奮力追趕跨越,努力做大經濟總量。“多極”,就是要通過加快城市群和經濟區發展,做大區域經濟板塊,除成都外再形成幾個強有力的經濟增長極。要高水平建設天府新區,打造現代製造業為主、高端服務業集聚、宜居宜業的國際化現代新城區,再造一個“產業成都”,將其培育成為成渝經濟區最具活力的新興增長極。要推動川南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建設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和裝備製造業基地,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核心區,發展臨港經濟和通道經濟,用5年時間建成經濟總量超萬億元的新興增長極。要加快發展川東北經濟區,提高天然氣等優勢資源開發利用和就地轉化水平,建設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農產品深加工基地,用5年時間建成經濟總量近萬億元的新興增長極。要建立經濟區協調聯動機製,推動經濟區內城市規劃互融、基礎設施互通、產業發展互補、公共服務互聯。同時,引導各市(州)在區域發展格局中科學定位,發揮比較優勢,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路子。

在次級突破中,要依托區域發展重要平台,打造區域發展新支撐。推進成渝經濟區四川部分建設,加快啟動納入規劃的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重大項目,抓好廣安川渝合作示範區建設。用好綿陽科技城這一特殊平台,走軍民結合的發展道路,發揮創新驅動發展的示範作用。抓住建設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的機遇,推動攀西經濟區加快發展。建設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促進生態建設與生態經濟有機結合、協同發展。加快國家級高新區、經濟開發區、現代農業示範區發展,建設現代產業和吸引投資的聚集區。

夯實底部基礎,就是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構築多點多極支撐的牢固基石。縣域強則底部實,底部實則支撐穩。要堅持因地製宜,加強分類指導,製定支持平原地區、丘陵地區、盆周山區、民族地區4個類區縣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17年,力爭有一半以上縣(市)經濟總量超過100億元,40個左右縣(市)超過300億元。要確定一批縣域經濟發展示範縣,加快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的工業經濟、現代農業、生態旅遊強縣。要深化擴權強縣試點,賦予縣級更大的經濟管理權限。要把民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的主體來抓,加強縣城和重點集鎮建設,加快發展特色產業,加強縣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促進縣域經濟實力全麵提升。

(二)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形成“四化”同步發展新態勢。黨的十八大強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對我省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提出了新要求。要把這一戰略作為我省推進“四化”同步的主要途徑,全麵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城市整體競爭力和區域綜合競爭力,加快全麵小康和現代化進程。

堅持“兩化”互動,促進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我省處於工業化城鎮化“雙加速”時期,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互動發展,既能催生巨大內需潛能,又能加快經濟轉型升級。要在互動上下功夫,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做到產業和城鎮發展互為依托、互相促進,解決我省“兩化”進程不同步、不協調的問題。要在結合上做文章,把產業園區作為產城融合的重要結合點,同步規劃產業園區和城市新區,同步實現產業聚集和人口聚集,以產業支撐城市發展。要在新型上求突破,發揮信息化在“四化”中的先導作用,用信息化帶動工業製造智能化、城市智慧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

高工業化水平和城鎮化質量。

堅持城鄉統籌,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統籌城鄉發展,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必須著力解決城鄉分割分治的問題,建立城鄉統籌發展新機製,構建現代城鄉新形態,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要運用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經驗,因地製宜推進“三個集中”,深化戶籍製度、農村土地產權製度、社會保障製度等3項核心製度改革,加強城鄉規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五個統籌”,促進城鄉生產要素平等交換、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促進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同步變革,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堅持“四化”同步,推進我省現代化健康發展。要遵循現代化的內在規律和客觀要求,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係統謀劃和科學布局“四化”發展,努力避免現代化進程中的突出問題和弊端,要從四川發展階段性要求出發,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以新型城鎮化為載體,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以信息化為支撐,加快構建具有西部特點的現代產業體係、現代城鎮體係和現代城鄉形態。

(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轉型發展、跨越提升新動力。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和產業革命孕育新的突破,我國投資驅動、出口導向、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四川已進入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過渡的發展階段。要大力推進發展理念創新、體製機製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以改革創新破解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加快推動我省發展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

創新驅動發展,基本前提是發展觀念創新。四川地處西部內陸,解放思想尤為重要。要進一步破除封閉保守、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等觀念,推進發展理念、思路、方法與工作方式的變革和創新。樹立“轉型才能更好發展”的觀念,適應調結構、轉方式的發展趨勢,不以犧牲資源環境、損害社會和諧為代價求得快速發展,在加快轉變中促進加快發展,努力贏得競爭優勢。樹立“後發也要高點起步”的觀念,抓住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機遇,高端切入謀跨越,努力實現後發趕超。樹立“危機也是發展契機”的觀念,順應大勢抓發展,利用資源、環境、市場約束加劇形成的倒逼機製,主動在經濟轉型和科技創新上尋找新的出路,努力搶占發展先機。

創新驅動發展,核心動力是科技支撐引領。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要實施企業創新主體培育工程,推動企業真正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應用的主體;實施產業創新牽引升級工程,加強關鍵技術攻關,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施區域創新發展示範工程,建設天府新區創新驅動改革試驗區、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創新驅動示範區,支持國家級、省級高新區加快發展;實施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工程,集中優勢力量聯合攻關,推動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整合科教人才資源,更好地發揮中央在川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企業的作用,形成有利於創新的體製機製,把我省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發展優勢。

創新驅動發展,主攻方向是結構調整升級。四川發展麵臨的結構性矛盾要靠創新加以突破,通過轉型發展從根本上進行化解。要堅持注重做大規模與提升質量效益並舉,繼續在全國經濟大省中保持速度領先,依靠科技進步和結構優化,好中求快、進中求優,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要堅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並舉,提高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比重。要堅持產業鏈的技術創新和價值鏈的高端融入並舉,針對七大優勢產業加強技術創新,通過高端引進提升產業層次,增強全省產業核心競爭力。

實施“三大發展戰略”,是推進新階段四川發展的重大決策,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譜寫中國夢的四川篇章的行動指引。多點多極支撐是總攬,“兩化”互動、城鄉統籌是路徑,創新驅動發展是動力,三者相互聯係、相互促進,是一個有機整體,統一於推進四川“兩個跨越”的發展實踐。要深刻把握“三大發展戰略”的基本內涵和工作要求,使之貫穿於全省改革發展的全過程,開創四川科學發展新局麵。

三、把握主要任務和著力重點,保持追趕跨越的發展態勢

今後幾年,要圍繞實施“三大發展戰略”,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麵工作。

(一)大力推進工業強省產業興省,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係。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擴大總量、提高質量、增強競爭力為目標,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培育形成一批萬億產業、千億園區、百億企業,加快建設全國工業經濟強省。要壯大七大優勢產業,通過5年的努力,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飲料食品發展成為萬億元產業,油氣化工、能源電力、釩鈦稀土發展成為5000億元產業,汽車製造發展成為3000億元產業。要建設五大產業基地,依托優勢資源優化產業布局,實施重大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全國最大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和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開發基地、現代加工製造業基地、科技創新產業化基地、農產品深加工基地。要加快產業園區發展,支持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發展壯大,建成一批產業關聯度高、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產業集聚區,用5年時間形成5個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10個超過1000億元的產業園區。要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倍增計劃,推動要素資源向重點企業集中,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兼並重組,發展更多的百億企業,加快培育一批超千億的龍頭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要大力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建設高水平的研發機構,加大技術改造投入,有序淘汰落後產能。加快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城市改造升級,抑製過剩產能擴張,騰出環境容量和發展空間。

現代服務業充分發展是現代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也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抓手。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升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要加快成都國家級服務業示範城市建設,建設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貿中心、物流中心,大力發展會展經濟。要構建統一、集中、規模化的區域性金融要素大市場,推進金融服務體係和信息化建設,實現金融業高度集聚。要突出生態和文化特色,注重文旅結合,提升旅遊產業層次,發展精品景區、線路和特色旅遊產品,提高旅遊服務和管理水平,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

(二)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拓展更大發展空間。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是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動力。要遵循城鎮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借鑒國內外城鎮化的經驗教訓,結合四川實際,走出一條形態適宜、產城融合、城鄉一體、集約高效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形態適宜,就是要堅持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構建特大城市為核心、區域中心城市為支撐、中小城市和重點鎮為骨幹、小城鎮為基礎,布局合理、層級清晰、功能完善的現代城鎮體係。產城融合,就是要堅持“兩化”互動,避免缺乏產業和人口支撐的“空心城鎮化”。城鄉一體,就是要堅持統籌城鄉發展,使城鎮化的過程成為加強農業、富裕農民、繁榮農村的過程。集約高效,就是要堅持以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為特征,注重提高城鎮發展質量,增強城鎮化發展的可持續性。

要科學編製城鄉發展規劃,優化城鎮布局和城鎮化形態。培育壯大“四大城市群”,優先發展成都平原城市群和川南城市群,積極培育川東北城市群和攀西城市群。做大一批區域中心城市,支持有條件的城市規劃建設城市新區。適當控製特大城市中心城區規模,建立城市開發增長邊界,提倡“組團式”發展,防止“攤大餅”式無序蔓延。重點發展中小城市特別是縣城,因地製宜建設一批工業鎮、商貿鎮和旅遊鎮,帶動農村人口就地就近轉移。要把宜居放在首位,合理規劃建設市政設施、生活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城鎮功能,加強城鎮管理,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注重城鎮文化傳承,塑造城鎮特色風貌,提高城鎮品位。創新舊城改造模式,盤活城鎮建設用地存量,實施城市危舊房、棚戶區改造,支持擴大改善型住房消費。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統籌解決其住房、就業、養老、子女教育等問題,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

(三)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四川是農業大省,“三農”工作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民增收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加快消除我省農村居民收入水平與全國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要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村資源資產綜合利用,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和增收效益。實行農民增收縣(市、區)委書記、縣(市、區)長負責製,把促進農民增收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要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嚴格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確保省內糧食總量平衡、基本自給。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工程,推進山水田林路綜合改造,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以現代農業示範區和現代農(林、牧)業建設重點縣為載體,連片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實施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排頭兵”工程。創新農業經營體製機製,推廣以農民家庭經營為基礎,專業合作、產權合作相結合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廣,強化金融支持、政策保險和市場體係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推動農業向優質化、標準化、集約化、品牌化方向發展。要按照“全域、全程、全麵小康”的要求和“統籌城鄉、產村相融、成片推進”的思路,堅持基礎設施、新型村莊、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綜合配套,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讓農民享受現代生活,又保持好農村特色和田園風光。在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推進新農村綜合體建設。

(四)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四川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後,擴大投資還有很大空間。要加大投資工作力度,穩定和擴大投資規模。把握好投資方向,重點加大重大基礎設施、優勢產業、民生和社會事業、生態建設等領域的投入。擴大投資,關鍵要抓好項目工作。要加快實施列入“十二五”等規劃的重大項目,積極對接國家中長期規劃,超前研究謀劃支撐未來幾年發展的重大項目,論證和儲備一批項目。要創新政策支持手段,注意從城市新區建設、舊城改造、新農村建設、企業技術改造等方麵挖掘投資潛力,拓展投資領域和空間。

要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機遇,適應產業和城鎮發展需要,統籌規劃、適度超前建設重大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發展保障條件。要構建暢通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係,加快推進出川高速公路、鐵路、城際快線建設,實施幹線公路聯網暢通工程,推動出川主通道和省內幹線互連互通,促進鐵路幹線、城市地鐵、重要交通中心的無縫連接,加快建設成都第二機場,推進“四江六港”水運通道和港口建設,加快形成西部綜合交通樞紐。要構建人水協調的現代供水保障體係,加強大中型骨幹、防汛抗旱、農村水利、水土保持、水資源保護等“五大水利工程”建設,優化水資源配置,滿足生產、生活、生態用水需求。要構建安全穩定的現代能源供應體係,堅持水電為主、火電為輔,優化能源結構和能源布局,科學開發“三江”水電資源,加強省內電網和水電輸出大通道建設,加快完善油氣管網,提高能源輸送和保障能力。要構建高速可靠的現代信息網絡體係,加快推進光纖寬帶網絡、無線網絡等建設,促進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網”融合,提高全社會信息化水平。

(五)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要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推進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精簡審批事項,完善政務服務。深化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優化政府投融資平台,拓展直接融資渠道,整合和做大地方金融機構。加快財政體製改革,理順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係。按照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和管辦分離的要求,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創新事業單位體製機製,激發事業單位的生機和

活力,紮實推進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行業改革,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需求。

擴大開放是四川推進“兩個跨越”的必由之路。要把對外開放提升到推動全省發展的全局性重要位置,作為經濟工作的主戰場之一,作為發展產業、培育增長點最直接的抓手,努力在發展開放型經濟上取得更大突破。要用開放引進的辦法做強產業,加大承接產業轉移力度,引進龍頭企業和高端項目,推動中央企業入川投資發展。要推進外貿轉型升級,培育發展國際化企業,增強出口產品競爭力,促進外貿持續增長。要加強與重慶的務實合作,共同推進《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實施。深化與周邊省份合作發展,擴大與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交流合作,加強與台港澳合作。主動融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加強與日韓、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堅持辦好西博會,精心籌辦2013成都財富全球論壇,擴大四川的國際影響力。

發展民營經濟,對於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動力至關重要。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認真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著力破除阻礙民間投資的“玻璃門”“彈簧門”等體製障礙,幫助民營企業解決“融資難”“用地難”“用能難”等問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引導民營企業依法經營、履行社會責任。

(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四川地處長江、黃河上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國家生態安全和我省可持續發展。要圍繞建設美麗四川的目標,加快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繼續推進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建設,實施天然林保護、川西北草原生態保護、濕地保護與恢複、水資源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安全工程,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製,提高森林覆蓋率和生態係統穩定性。重視城市生態建設,支持成都建設環城生態區。要積極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向綠色、可持續發展轉變,抓好重點行業、重點產業、重點地區的節能減排,形成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良性運行機製。要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汙染防治,讓人民群眾喝上幹淨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吃上安全的食品。

(七)加大扶貧開發攻堅力度,推進貧困地區跨越發展。四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貧困地區。要紮實實施新10年扶貧開發綱要,用好國家支持政策,整合各種資源,把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等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作為扶貧主戰場,啟動實施“四大片區扶貧攻堅行動”,實現貧困村向小康村、貧困戶向小康戶轉變。要抓好“五大扶貧工程”,推進基礎扶貧,把交通、農田水利、電網、通信等作為基礎和先導,加快改善貧困地區發展條件;推進產業扶貧,因地製宜發展現代農業、生態旅遊、清潔能源等特色優勢產業,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推進新村扶貧,按照“產村相融、成片推進”的要求,積極開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扶貧新村建設,建設彝家新寨、藏區新居、巴山新居等新村聚居點;推進能力扶貧,加快提高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增強貧困群眾就業和致富能力;推進生態扶貧,依托生態優勢發展生態經濟,對生存環境惡劣的地方有序開展生態移民。同時,要做好全省其他地區扶貧開發工作,解決好分散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問題。打好新時期扶貧開發攻堅戰,是我們必須肩負的責任和使命。過去,在黨的領導下,彝區、藏區曾經“一步跨千年”;今天,在黨的領導下,這些貧困地區也完全能夠“同步奔小康”。

(八)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要堅持民生優先、共同富裕,著眼同步全麵小康,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富民惠民的民生保障體係,進一步強化民生事業發展的製度、政策、機製和工作保障。要持續增加民生投入,繼續實施十項民生工程,根據群眾需要豐富工作內容。要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係,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努力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要加強民主法製建設,支持人大、政協依照法律和章程履行職能、發揮更大作用,推進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要促進文化繁榮發展,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完善“大調解”工作體係,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重視安全生產工作,發揮工青婦等人民團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作用,保持全省社會穩定。要加強民族宗教工作,統籌抓好藏區發展、民生、穩定“三件大事”,鞏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局麵。

四、推動地震災區科學重建、跨越發展, 建設幸福美麗新家園

當前,“4·20”蘆山強烈地震抗震救災工作轉入過渡安置和恢複重建階段。我們要把災區恢複重建作為全省的一項重要工作,作為重災區的首要任務,統籌科學重建、跨越發展,奪取抗震救災鬥爭的全麵勝利。要全麵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統籌兼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科學重建原則,強化科學規劃引領,突出防治次生地質災害,加快城鄉住房重建、公共服務重建、基礎設施重建、產業重建、生態重建。通過3年的努力,基本完成重建規劃任務,使災區經濟社會發展超過震前水平。在此基礎上,繼續推進全麵振興、跨越提升,到2020年與全省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一)紮實做好過渡性安置,把安民貫穿於救災和重建全過程。把群眾安頓好是重建的基礎。要鞏固應急安置成果,落實“五有”“三防”的要求,完善臨時集中安置點。要堅持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原則,科學製定城鄉群眾過渡安置方案,支持和鼓勵受災群眾通過多種方式加快解決過渡住房問題。要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認真落實臨時生活救助和補助政策,對“三孤”人員和傷殘人員等給予特殊幫扶;抓好商貿流通,保持災區物價基本穩定。要有針對性地做好災區群眾工作,積極開展災後心理康複服務,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保持災區人心安定、社會穩定。

(二)科學製定恢複重建規劃,大力提高災區重建水平。科學規劃是科學重建的前提。要充分借鑒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複重建成功經驗,尊重自然規律和發展規律,尊重群眾意願,整體謀劃災區重建和發展,把恢複重建與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調結構轉方式、統籌城鄉發展、主體功能區建設結合起來,統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生產設施、城鄉居民住房建設,統籌群眾生活、產業發展、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城鎮化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為災區長遠發展奠定基礎。要根據地震的特點和災區的實際,突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建理念,更加充分地考慮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把次生地質災害防治列入恢複重建規劃的重要內容。要加強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的銜接,完善實施規劃的各項配套措施,同步編製年度實施計劃,同步落實項目和投資,增強規劃的可操作性。

(三)統籌抓好重建主要任務,推動災區整體跨越提升。要合理確定重建方式和建設時序,優先重建城鄉住房,優先重建校舍、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盡快恢複群眾正常生產生活。要注重優化災區人口分布,規劃建設特色宜居村莊,適當擴大縣城和中心鎮規模,合理引導人口向自然條件較好的城鎮和居民聚居點適度集中,重塑災區城鄉新麵貌。要著力抓產業恢複提升,支持受損企業加快恢複生產,發展規模化的特色、綠色現代農業,依托水電、礦產等優勢資源發展工業,立足生態優勢和文化底蘊做強旅遊產業。要跨越式提升災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適度提高建設標準,增強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保障能力。要加強生態重建,逐步修複生態係統功能,把災區建設成為生態文明示範區。要把防治次生地質災害作為貫穿抗震救災全過程的重大任務來抓,強化隱患排查、監測預警、應急管製、主動避讓、工程治理,盡最大努力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在恢複重建中,要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嚴格執行抗震設防標準和建設管理規範,管好用好重建資金和物資,做到陽光重建、廉潔重建。

(四)積極創新思路和辦法,又好又快推進重建工作。要用好用活重建政策,加大向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爭取政策的力度,發揮好政策對重建的引導、促進和保障作用。要創新重建推進機製,善於用市場辦法破解重建資金難題,用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采用統規統建、統規自建、業主聯建等住房重建模式,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積極爭取金融支持。要在爭取國家組織對口援建的同時,開展省內對口支援工作。要把國家支持、社會援助和生產自救結合起來,引導災區群眾自力更生、互幫互助,不等不靠、苦幹實幹,積極發展生產、重建家園,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五、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為推動四川各項事業發展提供堅強保證

推進四川“兩個跨越”,關鍵在黨、關鍵在人。要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全麵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製度建設,把全省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隊伍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一)加強思想理論建設,著力提高黨員幹部思想政治素質。要堅持用黨的十八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在學習理解上深化,在宣傳闡釋上深化,在貫徹落實上深化,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要堅持把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一係列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起來,準確領會和把握中央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在思想上行動上自覺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廣泛開展“實現偉大中國夢、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主題教育活動,把全省黨員幹部和各族群眾的思想統一起來,凝聚起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強大力量,生動展示堅強四川、奮進四川、安全四川、美麗四川的良好形象。

(二)堅持正確用人導向,著力建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事業興衰,惟在用人;用人之道,重在導向。要配強各級領導班子,尤其要選好一把手,建強執政骨幹隊伍。突出重品行、重實幹、重公認的用人導向,注意選拔經過實踐鍛煉、重大考驗的優秀幹部,充實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急需的幹部,選配熟悉產業發展、城市規劃、金融財政等的幹部。圍繞推動省委重大部署和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開展大規模幹部培訓。鼓勵和選派優秀幹部到經濟建設、抗震救災、維護穩定第一線經受考驗和鍛煉,不斷提高領導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著力打牢促發展惠民生的工作基礎。要重視抓基層、打基礎工作,推進黨的組織和工作全社會有效覆蓋。深入開展“爭創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爭創為民務實清廉型黨員幹部”活動,構建靈活高效、貼近需求的基層黨組織服務體係。按照“政治素質好、帶領力量強、服務能力強”的要求,選好配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突出先進性和純潔性要求,激勵廣大黨員立足崗位創先爭優。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製,特別要關心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的基層黨員幹部。

(四)切實轉變工作作風,著力營造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風氣。要踐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係群眾的各項規定,紮實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群眾工作,心係群眾所需所急所盼,真心誠意為群眾辦實事,加大力度解決民生難題。要強化工作執行力,把主要精力放在抓落實上,對確定的各項工作要扭住不放、一抓到底。要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要倡導艱苦奮鬥,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堅決反對和製止公款浪費現象,樹立領導機關和黨員幹部的良好形象。

同誌們,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肩負著推動四川進一步發展、加快地震災區恢複重建的重大任務。我們一定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振奮精神,開拓進取,真抓實幹,為與全國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