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二章 秦軍反擊(二)

“隻差最後二十裏路。我們就可以奪回井陘了。”袁選坐在大帳裏 。看著遠處井陘的方向。喃喃的自言道:“如果是大將軍還在就好了。恐怕早就下令向井陘發動進攻了。

袁選的人馬己經在這裏紮營六天。在這段時間裏。袁選曾經三次向高原請令。希望高原能夠下令。向井陘發動全麵的進攻。奪回井陘。但得到的答複卻是在原地紮營駐守。加強防禦。不得輕急冒進。小心戒備。以防秦軍反擊。

當初袁選隨李牧在井陘駐守了近一年的時間。並且和秦軍力戰了數十戰。最終李牧陣亡。袁選隨高原、李瑛鴻等人一起敗退到代郡。己經有五年多的時間了。而在袁選的心裏對當年那一戰的結杲一直都是耿耿於懷。現在終於殺回來了。而且離井陘隻有咫尺之遙。因此袁選也迫切的想要向井陘發動進攻。重新奪回井陘。一雪當年之仇。

但就在這個時候。高原卻一反常態。一直禁止進攻井陘。而現在袁選部的人馬不足六萬。這樣的兵力。如果沒有高原的支持。自然是遠遠不夠進攻井陘的。因此袁選也隻能無奈的在大營裏等著。同時對高原的態度。也頗有一些微辭。

在李牧的舊部當中。更多更快章節請到。袁選是年齡最大。資曆最老。當年就是李牧也對他禮讓三分。而入主代郡之後。高原和李瑛鴻不僅在公事麵上對袁選十分尊敬。同時在私下裏。也都是以長輩之禮相待。因此也養成了袁選平時喜歡倚老賣老的習慣。

不過盡管袁選的用兵能力不如司馬尚。但為人老成持重。而且經驗豐富。治軍嚴謹。做為一個軍團的主將。袁選絕對是稱值的。也深得高原的倚重。在大梁之戰中。高原就是和袁選一起出戰。

其實從袁選心裏來說。對高原的能力還是十分認可的。因為平心而論。入主代郡五年多的時間。在高原的統治之下。興修水利。獎利耕種。發展商業。將代郡治理得興旺發達。從一個人口僅有百餘萬。經濟生產都十分落的邊垂地區。發展成為一個擁有二百餘萬人口。積累了足以支應二三年的財富。而更為難得的是。這五年多的時間裏。高原在軍事方麵也建樹極多。擊敗燕國。遠襲匈奴。救援魏國。抵禦秦軍。可以說是戰功赫赫。因此袁選對高原軍政兩方麵的能力都十分佩服。認為他確實是李牧最好的繼承者。

但在進攻井陘這個節點上。袁選就認為高原在重要的關頭還是過於警慎了。第一時間更新在他看來。秦軍連戰連敗。早已經不堪一戰了。雖然現在秦軍駐守井陘。占有地利的優勢。但如果代軍全力進攻。還是完全能夠擊敗秦軍。奪回井陘的。因此在這個時候。袁選心裏也不由得生出了高原不如李牧的想法來。認為高原畢竟還是太年輕了。缺少經驗。和李牧相比。還是有相當的差距。

就在這時。有士兵進來向袁選通報。原來是秦軍殺出了井陘大寨。向代軍挑戰。

袁選的心中一動。想不到在這個時候。秦軍還敢主動來向代軍挑戰。不過如果自己能夠擊敗這一支挑戰的秦軍。取得一場大勝。第一時間更新也許就能夠打消高原的疑慮和猶豫。從而下定決心向井陘發動進攻。因此袁選立刻下令。調軍出擊。迎戰秦軍。

隨著袁選下令。代軍的大營中立刻就開始了緊急的調度。本來從鴻上塞分兵進擊的時候。袁選帶領的軍隊約有六萬人。但在沿途留下了一部份守衛沿線的兵力。因此現在袁選大營中的兵力約為五萬五千餘人。而為了能夠擊敗秦軍。取得一場大勝。袁選出動三萬六千多的兵力。而其中的正式軍隊達到了兩萬二餘人。騎軍約為八千。在袁選看來。這樣的兵力出戰。足以取得一場全麵的勝利了。

而等袁選率軍出營之後。秦軍也己經趕到了代軍大營的對麵。雙方大約相隔著四百步的距離列陣。而從秦軍的規模來看。兵力大約在三萬五千到四萬之間。其中似乎還有相當數量的戰車。約在三百輛左右。但騎軍的數量並不多。估計不超過五千人。於是袁選的信心更足。認為取勝己是勝券在握了。

當然。袁選並不是盲目的自信。因為雙方的兵力大體相當。而代軍在騎軍上占有明顯的優勢。雖然秦軍有相當數量的戰車。但這幾年以來的戰鬥結果己經證朋。現在戰車已經落後於使用了新式騎俱的騎軍。因此代軍占有相當大的優勢。這也是袁選的信心來源所在。

雙方的士兵都是訓練有素。因此很快就列好了陣式。代軍仍然列出慣用的陣式。將騎軍分列在兩翼。步兵居中。袁選在後陣的一輛高車上坐鎮指揮。

而秦軍的陣形卻十分奇怪。雖然秦軍也是將騎軍分列在左右。但在中路卻是將戰車列在前列。到是很有些像是要打一場複古的車戰。

袁選也不僅大為詫意。秦軍這是要做什麽。難到是想用戰車來衝擊代軍的中路嗎。雖然代軍將騎軍放在左右兩翼。但在開戰之前。將一部份騎軍調到中路來。是完全做得到的。

不過袁選想了一想。還是決定首先並不從中路發動進攻。而且出動騎軍。攻擊秦軍的兩翼。因為騎軍是代軍優勢最大。同時也是最有把握的兵種。如果騎軍能夠順利的擊敗秦軍兩翼的騎軍。那麽代軍再從中路發動攻擊。就可以一舉擊敗秦軍了。

想好了戰術之後。袁選立刻下令。命令左右兩翼各出動三千騎軍。向秦軍發動攻擊。但各留下一千騎兵。以防秦軍從中路用戰車向代軍發動進攻。用步兵來抵擋戰車。和找死沒什麽兩樣。因此袁選也不得不留一手。

隨著袁選的命令傳下。左右兩翼的代軍騎軍立刻催動戰馬。從左右兩翼向秦軍奔馳而去。一時間馬蹄起落。兩支代軍的騎軍就像兩道長龍。殺向秦軍。

但代軍的騎軍出擊之後。秦軍的騎軍卻仍然按兵不動。並沒有殺出陣列。迎戰代軍的騎軍。

而袁選在戰車上看到。也不禁大為不解。因為騎兵優於步軍最大的地方。就在於戰馬快速奔馳所產生的強大衝擊力。一匹戰馬完全衝起來之後。五六名步兵都未必擋得住。而一但騎軍失去了衝擊的優勢。和步兵進行短兵接戰。那就占不了多大的優勢了。從上一戰的情況來看。秦軍的騎軍也全部換上了新式馬俱。第一時間更新並且也經過了一定的訓練。戰鬥力有了極大的提升。沒有道理不讓騎軍立刻出擊。也完全衝起來迎戰代軍。

不過現在兩翼的騎軍已經衝出去了。自然是不可能再收回來。而且袁選也不打算將騎軍收回來。他也懶得去管秦軍的反應有什麽不對勁的地方。反正騎軍衝上去之後。就可以知道結果了。當然。袁選也相信。無論秦軍有怎樣的應對方式。都不可能抵擋得住代軍騎軍的衝擊。

四百餘步的距離。在戰馬的快速奔馳下。隻不過是一二分鍾的時間而已。就在袁選思考的時候。代軍的騎軍己經奔馳過了差不多三百步的距離。而這時秦軍的騎軍還是按兵不動。因此代軍的騎軍也開始變化陣形。由箭頭形變成平頭形。

這也是騎軍的常用戰術。如果是在遭遇戰。運動戰。騎軍通常會使用箭頭形。保證進攻的銳利。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鑿穿對方的陣列。衝亂對方;而麵對靜止不動。全力防守的敵人時。就會排成平頭形。將攻擊麵盡可能的擴大。給敵人的防線造成全麵大範圍的打擊。使敵人的防守力分散。無法集中力量。

當然這些騎戰的經驗。都是漢唐之後。經過了數百年的時間。由無數的名將總結出來的。因為到了這個時候。秦軍的騎軍還沒有出動的意思。看樣子是不準備和代軍對攻。而且像是要防守的樣子。因此代軍也改變了陣形。將箭頭形改成了平頭形。

代軍的騎軍確實是訓練有素。在短短的二十餘步中。就調整好了陣列。衝在第一排的騎軍約有百騎。橫向展開達一百餘步的距離。造成的聲勢十分驚人。

這時代軍第一排的騎兵離秦軍的陣列隻有百餘步。而且都舉起盾牌。擋在自己的前麵。以防止秦軍的弓弩攻擊。而後排的騎兵也都彎弓搭箭。等著進入到自己的射程之後。向敵方進行遠程的攻擊。

但就在這時。隻見從秦軍騎軍的背後突然冒出了一排步兵。人數大約在百人左右。一個個身材竟極為高大雄偉。頂盔慣甲。左手持一麵圓盾。右手握著一支長達近九尺的標槍。

在越過了騎軍之後。每個人都向前衝了二三步。然後猛然伸臂扭腰。將手中的標槍向代軍投擲了出去。

一百餘支標槍。在空中帶出淒厲的呼嘯聲音。射向代軍的騎軍而去。幾乎就是在一瞬間。至少有二十名以上的騎兵或是戰馬被標槍擊中。雖然其中有超過一半的標槍。被騎兵的盾牌擋住。但標槍上帶出的強勁力道。無一例外的全部都穿透了盾牌。深深的刺入了盾牌後麵士兵的身體。而沒有盾牌的保護。則更是被標槍慣穿身體。有兩支標槍甚至完全穿透了士兵的身體。又擊中後麵的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