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負薪讀書’銅墨盒
墨盒上方還從右至左地刻著‘負薪讀書’四個繁體小篆,底款是‘寅生刻’。尐說網
‘負薪讀書’她是知道的。
這是一個形容勤學的典故,其中主人翁名叫朱買臣。
朱買臣是漢武帝時會稽(現在的蘇州吳縣)人,四十多歲還很窮,夫妻二人靠賣柴為生。他有個毛病讓他老婆很生氣,那就是喜歡讀書,背著柴在大街上大聲誦讀。讀書是有閑人的事,忙人讀書那就是懶。讀書又是有錢人的事,窮人讀書那就是擺不正自己的位置。妻子不懂朱買臣的深意,要和他離婚。
那時候離婚很簡單,隻要丈夫寫上一紙休書就可以了。朱買臣當然不同意,他說:“我得到五十歲才會發跡,到那時,我就會好好的報答你。讓你享盡榮華富貴。”
他老婆說:“五十歲?你早就凍死、餓死,扔到大溝裏喂狗了,還說什麽大富大貴?”經過一番無效的勸說,朱買臣被迫寫了休書。沒有了老婆,他就一個人砍柴賣。
後遇同鄉嚴助,推薦入朝廷,漢武帝時期得莊助之薦,拜中大夫,複拜會稽太守,約一年後,受詔與橫海將軍韓說等人帶兵平定東越叛亂,因功征為主爵都尉,列於九卿,其後又任丞相長史。
此典一般以“負薪”或“負樵”的形式出現。“負薪讀書”同李密“牛角掛書”、匡衡“鑿壁偷光”、車胤“囊螢夜讀”故事,一起被視作我國古代名賢勤奮讀書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在許韻寒的理解之下,她認為負薪讀書完全就是一個古代版勵誌故事。將這樣一個典故形象的刻畫在墨盒上,倒是相得益彰。
打開銅墨盒的蓋子,裏麵就是盛墨汁的地方了,像這種銅墨盒是盛墨汁的小物件,產生於清道光、同治時期,盛行於光緒、民國年間。銅墨盒比石硯輕巧靈便,並能保持墨色的滑潤和黑亮,故在當時頗受文人雅士的歡迎。
而今天那些存留在民間的老銅墨盒,則受到了收藏愛好者的青睞。
許韻寒左右上下仔細看了看手上的銅墨盒,發現這個銅墨盒隻表麵有一些劃痕,但整體並沒有大的缺失或變形的地方,品相還不錯。
而它底部落款‘寅生刻’,指得是陳寅生,赫赫有名的清代刻銅名家,其所刻墨盒極精製。
晚清和民國時期,以陳寅生、張樾丞為傑出代表的刻銅藝術家,將銅墨盒打造成為刻銅藝術的主要載體之一,使銅墨盒成為具有文字、圖案、紋飾、款識的精美絕倫的工藝品和藝術品。
因陳寅生、姚茫父等人名氣極大,他們的作品價格較高,民國時期就有大量的假冒其名的仿製品,仿品的數量甚至超過了真品。
光緒初年,京城開始有了銅墨盒作坊,以後日漸增多,較有名氣的有萬禮齋、義合成、京明齋、古鬆齋、明遠閣、來薰閣、同古堂,以及文古南紙店等。
清末震鈞《天咫偶聞》雲:“墨盒盛行,端硯日賤,宋代舊坑,不逾十金,賈人亦絕不識,士夫案頭,墨盒之外,硯台寥寥。”可見銅墨盒在晚清已成為文人雅士愛用的時髦之物。
當時,商界賬房、私塾學堂、文人墨客等已廣泛使用銅墨盒。銅墨盒不僅為教育的普及和書法的普及做出了特殊的貢獻,而且成為提高辦事效率、推動社會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近代化的標誌之一。
當時不少著名書畫家,如姚華、齊白石、陳師曾等,都為銅墨盒設計過圖稿。
很多曆史名人,包括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教育家和實業家,都與銅墨盒結下不解之緣。
近代以來的文物收藏名著,如鄧之誠的《骨董瑣記》、趙汝珍的《古玩指南》、孫殿起的《琉璃廠小誌》等,對銅墨盒及其作者、經營者都有記載。所有這些因素,使銅墨盒具有了很高的文化含量和收藏價值。
許韻寒無法看出這款到底是不是陳寅生的作品,畢竟自清代到民國時期甚至到了現在,仿寅生款不知繁多,其中不乏工藝質量同樣精湛的。
但至少她能確定,她手中這個銅墨盒是晚清時期的,而非現在的仿製品,不過到底是不是陳寅生的作品,至少也算古董,在價值上就更為指得買下來。
許韻寒站起身拿著‘負薪讀書’款銅墨盒,朝鍾碧玉揮了揮手,
“請問這個怎麽賣?”
正忙著和另一個有意向購買的顧客談價格的鍾碧玉側身朝她手上拿著的銅墨盒看了一眼,怔愣了下,道,
“咦?你怎麽把我拿來壓攤子的銅墨盒拿起來了?妹子你趕緊幫我在攤子上找個什麽有點分量不怕摔的東西拿去壓住底布,就是原來那個銅墨盒壓的地方,不然待會兒一陣風就把我攤子上麵墊的布吹得呼呼亂飛。”
囑咐完鍾碧玉又轉過頭去繼續應付那個一直在和她討價還價的顧客。
原來本來銅墨盒是起這個作用的啊,要是來個文人墨士估計會被氣得仰倒吧,許韻寒心中腹誹道,想歸想,但她還是動作麻利的在攤位上那堆東西中找了個鏽跡斑斑的青銅刀柄壓上去。
總算做成那砍價犀利口齒伶俐的客人的買賣,鍾碧玉心滿意足笑眯眯地收了錢送走了那位客人,轉身歎了口氣。
如今這個社會,小生意是越來越不好做了,在日益加大的生存經濟壓力之下,摳門的人真是越來越多,為了個十塊錢都能拽著她講上半天價。
“你幫我把攤子墊布壓好了呀,謝了呀大妹子。”鍾碧玉看了眼那個被穩穩放在一角的青銅刀柄,心裏暗自比較著,這個還是沒有那個四四方方的銅墨盒好用,那個壓的很平整,“妹子,想買那個銅墨盒?”“恩,我挺喜歡這個盒子上麵刻的這幅畫,所以想買下來送給還在讀書的表弟,正好借著盒子上麵負薪讀書的故事激勵他,好好讀書天天向上。”許韻寒笑著說道,她當了幾年記者,撰稿無數,編故事的本事一點不差,可謂信手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