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終戰 第十一章 忠臣赴死
而北方關寧一帶的戰事,在三月間開始之後,便打的十分激烈,洪承疇以及祖大壽等兩萬餘多官兵,被建奴軍十幾萬大軍包圍在了寧遠城之中,皇太極數次派人對城中洪承疇以及祖大壽等人勸降,但是都盡數被他們斷然拒絕,於是皇太極便派出大批建奴軍,對寧遠城發動猛攻。
洪承疇和祖大壽等人,則在城內外拚死抵抗,城中軍民在這個時候基本上可以說是上下一心,死守寧遠城,城中百姓集體為軍方運送矢石彈藥,照料傷員,而兵將們,則據稱死守,架炮轟擊城外建奴軍,雙方打的是異常的激烈,而且洪承疇以車營為防線,在寧遠城外構築工事,阻止建奴軍攻城,這寧遠城一圍便是一個多月的時間,守軍屢屢擊退了多次建奴大軍的攻擊。
但是形勢對於寧遠城來說,卻是非常不妙的,本來關寧軍就缺糧少餉,雖然前段時間得到了一部分大中軍提供給他們的糧秣,但是寧遠城之中卻並未運至多少糧食,這一個多月下來,寧遠城中的軍民雖然省吃儉用,但是卻還是糧食吃盡,彈藥矢石也幾乎耗光,漸漸的開始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到了四月之後,寧遠城中便已經殺光了所有的騾馬,供兵將們吃掉,騾馬殺光之後,城中軍民便隻能吃樹皮草根,後來連樹皮草根也吃完了,便吃陣亡者的屍體,後來甚至發展到了把一些老弱之人殺掉吃肉的慘劇。
而建奴軍經過這些年的經營之後,攻堅能力也比早年要強了很多,特別是他們開始大批量裝備紅夷大炮之後,火力上已經不弱於關寧軍,此次建奴軍南侵,更是攜來了很多門重型的紅夷大炮,這些大炮在開始攻城之後,被建奴的漢軍架在城外,幾乎是日夜不停的轟擊寧遠城,雙方在城內外展開了一場炮戰,守軍火力明顯弱於建奴大軍,以至於一個月下來,雖然洪承疇率軍擋住了建奴軍屢次進攻,但是城中兵將卻也死傷慘重,寧遠城的城牆更是被轟的千瘡百孔,搖搖欲墜,城內軍民不得不在炮轟間歇日夜對城牆進行搶修,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抵抗也已經到了強弩之末。
可是他們盼望的援軍,卻一直都沒有出現在寧遠城外,雖然崇禎最終下決心要派兵救援寧遠城,試圖將洪承疇和寧遠城中的官軍救回山海關,可是大明可用的兵馬在這個時候實在是太少了,楊國柱和唐通受命之後,在監軍張若麟的率領下,於三月底之前便出了山海關,可是張若麟這個家夥,卻隻是一個虛有其表的混帳東西,他身為關寧軍監軍,為人很是驕橫,這兩年來,沒少給洪承疇找麻煩,以至於軍中上下有人說,可以不知洪督臣,但是隻識張監軍!可見這個張若麟在軍中是多麽的驕橫了。
此次建奴軍南犯,洪承疇坐鎮寧遠,可是這個張監軍卻借故不肯留在寧遠城,卻跑回到了山海關,並且在山海關坐視洪承疇的兵馬在寧遠城被圍,也不想辦法予以救援,現如今朝廷下旨派楊國柱和唐通二人領兵四萬,出山海關救援寧遠城,張若麟便沒辦法,隻能督軍出山海關本寧遠而去。
可是張若麟膽小如鼠,山海關到寧遠城,也不過隻有二百多裏的路程,快的話,兩天時間便可以抵達寧遠城下,可是張若麟壓著大軍的速度,卻始終不肯加快行軍,雖然楊國柱一再請命加快速度,可是張若麟卻嚴厲嗬斥,說要小心行事,不能中了建奴的埋伏,其結果是二百多裏的路,他們十天時間也沒有走到不說,每天行軍隻有十幾裏最多不過三十裏,張若麟便命紮營。
如此一來,馳援的突然性自然也就不用說了,建奴方麵早早的便得到了消息,皇太極當即便令多爾袞、多鐸率領三萬多建奴軍,繞過寧遠南下,將楊國柱和唐通的援軍堵在了六股河,雙方在六股河一帶展開了一場大戰。
楊國柱率部幾次試圖突破建奴軍,但是因為張若麟拖後腿,都未能成功,反倒是使得軍心渙散,被多爾袞打的大敗,而張若麟見勢不好,居然率領標營後撤,唐通也不是一個敢戰之輩,始終不敢和建奴軍死戰,張若麟一退,他也立即率部後撤,結果使得楊國柱所部後路被多鐸率軍截斷,頓時造成了楊國柱所部的大潰,楊國柱率兵死戰突圍,但是最終卻未能成功,楊國柱在戰場上身中數箭還中了幾顆銃彈,當場陣亡在了亂軍之中。
唐通護著張若麟亡命一般的朝山海關奔逃,但是被多鐸率部追上一通掩殺,也全軍大潰,出山海關救援寧遠的這支大明最後的可用之兵,也就此徹底瓦解。
潰兵是沒有任何戰鬥力可言的,在建奴軍的掩殺之下,大批官兵被追到了海邊,最終過萬的官兵被趕入到了大海之中,包括張若麟在內,也沒有能幸免,活活的被淹死在了大海之中,在這一段大海的海麵上,大明官軍浮屍成片,可是讓人為之感歎的是,這些大明官兵,投降的非常少,眼看無法逃走,最終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赴海而死,雖然戰敗,可是他們的這種舉動卻還是可歌可泣。
此戰下來,隻有唐通帶了極少數的兵將,得以逃脫返回了山海關,但是大明至此也徹底失去了救援寧遠城的力量,隻能坐視寧遠城的陷落。
消息傳到京師之後,朱由檢在大殿之上沉默了很長時間,既沒有大哭,也沒有大罵,像是老僧入定了一般,幾乎整整半天時間都沒有說一句話,直至突然間劇烈咳嗽了一陣之後,吐了一口血,當即暈倒在了龍椅之上。
楊國柱兵敗身死,援軍大敗幾盡全軍覆沒的消息,也很快傳到了宣大一帶的大中軍左路軍之中,盧象升得知楊國柱戰死沙場的消息之後,頓時放聲大哭了起來,盧象升和楊國柱關係處的是相當不錯,當年盧象升在任宣大總督的時候,楊國柱便是他的下屬,入衛的時候,楊國柱也始終跟在他的身邊聽命,楊國柱的忠誠盧象升是知道的,本來楊國柱完全可以選擇在宣大投降大中軍,這樣的話,楊國柱保住性命是沒有半點問題的,可是楊國柱最終還是回絕了盧象升的勸降,雖然放棄了宣大,但是卻領兵進入到了關內,並且率部奉旨馳援寧遠,他本來完全可以不奉旨前去的,可是他最終還是毅然決然的率部出關北上,最終戰死在了沙場之中。
其實楊國柱應該很清楚他們此行的危險性,無論是從兵力上還是士氣上乃至是裝備上,他們對付這次南下的建奴軍都沒有半點優勢可言,出關救援寧遠,很大程度上是一次冒險行動,一旦失敗的話,根本沒有逃回山海關的可能性,可是楊國柱最終還是選擇了率部出征,踏上了這條通往地獄的道路,最終殺身成仁。
這一點不單單是盧象升很是佩服楊國柱,就連閻重喜等大中軍的軍將們,也同樣非常敬重楊國柱這個人的為人,閻重喜當即下令在宣府鎮之中,為楊國柱建起一座祠堂,並且找工匠為楊國柱塑像,供人供奉他的英靈,多年之後,這座楊國柱的祠堂,也被肖天健改稱為忠烈祠,楊國柱的後人也得到了大中朝的妥善照料。
這個時候關寧的局勢已經是非常危險了,雖然吳襄再次出任山海關總兵,可是這個時候山海關沿線也隻剩下了不到兩萬官軍駐防,救援寧遠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事情了,就連守禦山海關,也成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此時中路軍李信的總參謀部派人給左路軍轉來了一道肖天健的聖旨,令左路軍立即整兵出居庸關,沿長城沿線奔赴山海關,一旦建奴軍拿下寧遠城南下山海關的話,吳襄如果不進行抵抗,便令其投降,如果吳襄不投降大中軍的話,便以武力提前占領山海關一線,誓死要將山海關保住,不得令建奴大軍破關進入京畿之地,為大中軍另外兩路大軍馳援爭取時間和空間。
一旦明軍試圖阻攔,便就地擊潰他們,但是左路軍暫時不必考慮京師的事情,他們全部的精力都要放在山海關一線,大明的京城已經像是一個熟透的蘋果,隨時都可以取摘,現如今大明京師也沒有實力再幹出什麽大事了,留著他們暫時苟延殘喘一陣,待到先解決了此次叩關而入的建奴之事,才是重中之重。
閻重喜等人得到了這道命令之後,也不再多做猶豫,這個時候局勢已經到了極為危險的程度,大中軍其實就是在和建奴爭時間和空間,就看誰來先控製住山海關一帶了,至於拿下大明京師現如今反倒成了無關緊要的事情。
所以左路軍迅速的便開始在宣府鎮的延慶州集結,並且以王承平為先鋒,開始進入八達嶺,朝著居庸關進發,而盧象升這個監軍,也主動請纓,隨前鋒軍一起前往居庸關。
(今日特別鳴謝zzpiggy兄弟的打賞!多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