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終戰 第九章 戰略失誤
與此同時,三月間在陝西潼關一帶也發生了一場激戰,這一仗是大中第二鎮軍一部和李自成大順軍之間發生的一場大戰,“大順皇帝”李自成怒於肖天健不承認他的身份和地位,一怒之下悍然發兵兩萬餘人,在大順大將劉宗敏和李雙喜的率領下,試圖搶占潼關,進而打通道路,從潼關一帶兵發河南,趁著肖天健的大中軍正在集結兵力北伐之際,對肖天健的大中國進行一場所謂的征討,其實說白了,還是李自成想要趁著這個機會討巧,從肖天健手中搶奪河南的地盤,擴大他的實力。
但是他們的行動卻稍慢了一步,留守河南的第二鎮部分兵馬提前一步接防了潼關,並且在潼關嚴陣以待,劉宗敏和李雙喜率部抵達潼關之後,便立即遭到了他們的迎頭痛擊,雖說劉宗敏和李雙喜所部有兵力上的優勢,可是戰力上完全不能和正規的大中軍相媲美。
劉寶手下的大將範勝領兵出潼關正麵迎擊大順軍,兩軍在潼關一帶激戰數日時間,劉宗敏和李雙喜損兵折將大敗而逃,兩萬大順軍在數千大中軍的兵鋒之下,死傷逾千,被俘數千人之多,劉宗敏和李雙喜二人麾下的大順軍整體崩潰,各自奪路而逃,紛紛潰逃回了西安府。
還有大明陝西總兵高傑,在西安府被破透圍而出之後,向北逃到了鄜州(現富縣),高傑到了這個時候,麾下殘餘官軍不足兩千人,而且鄜州窮的叮當響,既無糧也無餉,軍心大散,可謂是窮途末路了,時下陝西的大明官方可控製之地已經僅剩下了西麵甘肅一帶,可是那裏卻人口極度凋敝,根本無法讓高傑立足,而且南麵是李自成的大順軍控製區,東麵和北麵則已經是大中軍控製區,高傑連逃到其它省去都沒有路可走,困在鄜州一帶整日間惶惶不可終日。
高傑的身份天下盡知,他本來是李自成的一個部下,可是這家夥貪色,居然和李自成的妾室邢氏勾搭成奸,後來事發之後,他幹脆拐了邢氏叛離了李自成,投降了官軍,被受官歸入到了總兵賀人龍的麾下。
高傑歸順朝廷之後,招降了不少李自成麾下的兵將,然後領兵處處和李自成作對,幾次打的李自成落荒而逃,險些被高傑給抓住弄死,而高傑也因功逐漸的被朝廷拔擢了起來,特別是賀人龍率部入湖廣的時候,高傑未能和賀人龍同行,結果賀人龍兵敗被俘,投降了刑天軍,高傑便隨即被提拔成了總兵官,繼續在陝西跟著傅宗龍和汪喬年圍剿李自成所部。
可以說高傑這麽多年來,一直都在和李自成為敵,再加上他給李自成戴綠帽子這件事,讓李自成對他可以說是恨之入骨,恨不得生吃他的肉,喝他的血,以報高傑跟他之間的深仇大恨。
現如今李自成複振,高傑則兵敗逃到鄜州,可以說淪入了窮途末路之中,正在這個時候,高傑在鄜州的軍營之中來了一個人,要求見高傑,高傑一看頓時便哭笑不得了起來,原來來找他的人是他的故交,正是賀人龍的侄子賀方。
賀方也不跟高傑客氣,直接便對高傑分析了他時下的處境,告訴高傑他已經是走到了絕路上了,而他叔父賀人龍念在高傑在他麾下效力多年的情分上,不願看到高傑就這麽最終落得一個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於是便派他來見高傑說可以給他一條活路。
高傑不用想也知道,賀方這是替大中軍來遊說他投降的,於是思量了一下之後,想到現在天下之大,已經無他容身之處了,如果他想活下去的話,投降李自成肯定是送死,繼續頑抗,不管是李自成還是大中軍一方,都有實力一口吃掉他,所以他時下也唯有投靠大中軍一途了,於是兩個人沒有太多廢話,高傑便答應了賀方,投降大中朝,從今以後改為向肖天健效力。
高傑投降肖天健是沒有什麽顧慮的,他很清楚肖天健和李自成之間是不可能有什麽回旋的餘地的,今後有朝一日,肖天健和李自成肯定是要分出一個勝負生死的,而肖天健的大中朝實力,要遠超過李自成何止數倍,而他和肖天健一樣,都是李自成的仇人,隻不過肖天健後來自成一體,繼續幹造反的事情,而他叛離了李自成投效了大明朝廷,兩人之間沒有什麽宿怨可言,他高傑這麽多年來,也沒有一次和刑天軍正麵為敵,所以他根本也不用擔心投降肖天健會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最最不濟肖天健也不會殺他,他大不了今後不再為將,去買塊地當他的富家翁好了。
於是高傑在三月間便投入到了大中朝的懷抱之中,他的所部就地在鄜州接受了整編,裁撤掉了軍中的兵油子兵痞子和老弱之士,高傑被授予大中國防軍營將之職,而賀方則留在了高傑軍中,充任了副營將的軍職,總之肖天健是擺明了態度,要和李自成為敵到底了,收高傑,重用高傑,都是做給李自成看,故意讓李自成暴怒,雖說這麽做有點不太地道,但是爭奪天下沒有什麽卑鄙不卑鄙隻說,隻要能打擊敵人,便可以無所不用。
事後李自成得知高傑投靠了肖天健並且被肖天健重用的消息之後,果真氣的是七竅生煙、暴跳如雷,聲稱要兵發鄜州,再一次和刑天軍分一個高下,幾乎可以說是陷入到了半瘋狂的狀態,何奈李自成雖然熱血上頭有點失去了理智,但是手下人卻還保持著一定的清明,他們剛剛在潼關新敗,眼下士氣低落,再和刑天軍過招的話,搞不好便又會吃一場大敗。
而且敗回西安府的劉宗敏和李雙喜等兵將們,一個個提起刑天軍,就有點不寒而栗,他們這兩年自認為他們大順軍已經是非常厲害了,而且火器也裝備了不少,本以為現如今可以和刑天軍正麵相抗了,可是讓劉宗敏和李雙喜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實在是太高看他們的大順軍的實力了。
兩軍在潼關一戰之中,剛剛一列陣,還不等他們發動進攻,便被大中軍那邊劈頭蓋臉的用各種大炮給揍了一頓,頓時便將他們的陣型打得大亂,他們本來不是沒有大炮,但是他們帶去的大炮要麽是太輕太小,根本打不著對方,要麽就是太重太笨,很難操作,而且他們沒有集中使用火炮的思想,大炮也來不及展開反擊,便被刑天軍的大炮齊射打的血肉橫飛,當即陣型便開始混亂。
而那些刑天軍的兵將們則趁著大順軍開始混亂的機會,如牆一般的朝著他們平推了過來,而後便是在幾十步之外放列,開始成排成排的朝著大順軍開火,打的劉宗敏和李雙喜根本是無力招架,大順軍轉瞬之間便開始潰亂,雖然李雙喜率領騎兵進行了一次反擊,可是卻還是未能突破大中軍的防線,大批騎兵便被打死打傷在了刑天軍陣列之前。
眼看著大順軍這邊如同被殺雞宰羊一般的屠殺,大順軍許多兵將便承受不住,開始崩潰,劉宗敏好不容易收攏住兵馬,可是大中軍那邊便又殺了上來,如此幾天下來,大順軍可以說是屢戰屢敗,他們的火器根本就無法和大中軍對抗,放列對射的結果,隻能是他們的火銃手以極快的速度,便被大中軍的火銃手射殺,以至於最終整個劉宗敏和李雙喜麾下的大順軍都徹底失去了鬥誌,被範勝率領的大中軍殺了個屁滾尿流,逃回了西安府。
所以這些逃回西安府的大順軍兵將,將大中軍的厲害說的是神乎其神,一個個一提到和大中軍交手,便嚇得是有點魂不附體,這種恐懼迅速的在大順軍之中四處蔓延,以至於整個李自成的麾下兵將,都產生出了懼意,不願意再跟大中軍交手了。
當聽李自成又要派兵去打鄜州的時候,這些文臣武將們於是立即紛紛勸解,說現如今他們立足未穩,糧秣皆缺,實不易現在和大中軍大動幹戈。
宋獻策更是提出一個建議,時下大中軍正在肖天健的率領下北伐大明京師,這個時候他們可以坐山觀虎鬥,一邊加緊經略陝西西北各地,一方麵觀望一下大中軍這一次北伐的戰事情況,因為這一次大中軍北伐,大明已經不是他們最主要的目標了,而他們最主要的目標卻是要在京師一帶,和建奴軍進行一場大會戰。
一旦大中軍這一場決戰之中落敗的話,他們大順軍利用這段時間的擴張,便順勢可以趁著大中朝虛弱之際,揮師東進奪占他們所控製的地盤,眼下他們實力尚有不足,還是最好不要和大中軍進行太大規模的作戰!
李自成震怒之後,冷靜下來考慮考慮,也是這個理,他還是小看了肖天健麾下的兵將的厲害,本來他以為派出劉宗敏和李雙喜這兩員大將,率領兩萬餘大順精兵,趁著這個機會,完全可以攻下潼關,順勢攻入河南境內,搶占一部分肖天健的地盤,充實一下他的實力,但是沒成想肖天健手下僅僅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軍將範勝,僅僅率領著四千不到的少量大中軍,便將劉宗敏和李雙喜打的大敗虧輸,損失了近半的兵馬,逃回了西安府,可見的大中軍雖然集兵北上,但是卻還是留下了足夠的實力,來守禦他們的地盤的,以他目前的實力,想要從肖天健嘴裏麵掏出肉來,卻是有點不太現實。
如此一來,他便不能再小看肖天健麾下的那些兵馬了,現如今他剛剛攻下西安府,根基尚且不穩,地方勢力還屢屢在進行著反撲,許多地方的地主豪紳們,還沒有被他降服,各自結堡自衛,對他的大順國進行抵抗,再加上他眼下糧秣已盡,也無力對肖天健的地盤發動大規模的戰事,現如今倒不如先聽宋獻策的建議,先盡快占領陝西大部地盤,穩住自己的陣腳再說,觀望一下這一次肖天健北伐的結果。
宋獻策說的不錯,如果是肖天健這次北伐,一旦和建奴大軍決戰失利的話,那麽無疑對肖天健將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打擊,他到時候也正好利用肖天健最虛弱的時候,趁機去再奪占肖天健的地盤,趁他病要他命,到時候他便可以名正言順的稱皇了!
於是李自成最終還是暫時壓下了這口氣,沒有兵發鄜州,而是轉而開始調動兵馬,開始朝著隴州、慶陽府、平涼府一帶攻進,並且調集兵力,對西安府、鳳翔府一帶的地主豪紳們的莊堡發動清剿,以此來獲取部分糧秣。
其實肖天健這一次北伐之前,發詔惹怒李自成,在戰略上並不是一件明智之舉,因為他北伐在即,麾下的主力兵馬基本上要投入到北方的戰場上去,各地留守的兵馬數量便會相對有限,大中國後方便會比較空虛,而他這個時候選擇下詔激怒李自成,肯定會激怒李自成,使得李自成發兵和他作對。
這麽一來,他們大中朝便要同時在幾個方向上用兵,出了他調集的北伐大軍之外,在西麵他還要和李自成打,而李栓柱和羅汝才這個時候還在攻打四川,大中國新立不久,各種基礎還不算很穩,同時應付這麽多方向上的大戰,顯然是使得他們的物資供應和財政方麵捉襟見肘。
故此當初他在南京城下詔不承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的時候,朝中許多文臣便提出過反對的意見,建議肖天健暫時不要去激怒李自成為妙。
可是肖天健在這一段時間裏,也自尊心有點嚴重膨脹了,而且變得有點剛愎了一些,以至於放棄了他早年那種韜光養晦的策略,還是悍然下旨不承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以至於招致李自成的大怒,試圖派兵攻打潼關,兵發河南之地。
這一點上,肖天健可以說是犯下了一個不小的戰略上的失誤,但是他這種失誤,最終卻並沒有釀成大禍,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他麾下有大批驍勇善戰的兵馬,再加上他的名氣這個時候正是如日中天之時,潼關守將很乖巧的配合他大中朝,投降了他,使得範勝輕取了潼關這個戰略要隘。
而範勝更是以少擊多,在潼關大敗了李自成派出的大順軍,取得了一場關鍵性的勝利,打的李自成和他手下的兵將們害怕了,沒敢繼續集結兵力,對大中國所控製的地盤發動進攻。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一旦劉宗敏和李雙喜率軍先於範勝控製住了潼關的話,那麽範勝想要再在潼關一帶取得這樣的大捷就非常困難了。
到那個時候,李自成的大順軍出潼關猛擊河南的話,他大中國便會腹背受敵,最終甚至可能會影響到他的北伐大計,一個不小心,便可能會招致巨大的戰略失利,導致他大中朝全盤盡輸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肖天健這一次的失誤,可以說很僥幸的沒有引起大禍,但是在後世,許多軍事學家和史學家,在研究這段曆史的時候,都發現了肖天健在這一次決斷上的失誤,為此後世有不少人撰文專門討論這一次的事情,為此還引發了一次學術大討論,鬧的是不可開交。
但是失誤歸失誤,曆史就是曆史,肖天健雖然有很大成分的失誤,但是有一點誰也不能否認,肖天健這個時候,手中擁有的精銳兵馬,無疑是他最大的本錢,他麾下的精兵強將,卻最終彌補了他這一次戰略上的失誤,這可是實打實的實力表現,誰也無法不承認這一點。
事後就連肖天健仔細回想當初在南京城發布的這一連串的詔書的時候,自己也驚出了一身冷汗,在他晚年所寫的回憶錄之中,還專門分出章節,對這一次的決斷進行過一次檢討。
(今天周一,先奉上一個大章,今天鳴謝一醉人朋友的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