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條件

甘邦之戰的重心因為金正和旅的奇兵突出開始向肖林高地方向轉移,這在小泉敏一郎看來反而是好事。中國軍隊進攻的重心偏離海邊的工業基地,也許這隻是暫時的,但是對於一切都需要自力更生的東南亞日軍而言,每一分的時間都意味著將有一台戰車或者一架戰機下線,而基礎武器成片的誕生更是數以百計。

“支那小部隊突入我戰略縱深,看似是中國人找到了一個新的突破口,但是對我們來說何嚐不是一個將支那軍主力拖延在此的機會?東南亞土著需要戰火的洗練,皇軍則需要休養生息。本間君,昨晚的失敗我可以諒解,但是從現在開始,我不希望再聽到類似的消息!部隊可以消耗,但是戰線絕對不可後撤!明白我的意思嗎?”

金正和旅占領的炮兵陣地在後世各國的軍事教材中被叫做“無名陣地”。因為後繼戰鬥都圍繞著無名陣地展開的,所以該戰事後來被命名為“甘邦無名決戰”。

次日,在日軍重新糾合部隊向無名陣地發動進攻的時候,中國遠征第三集團軍的進攻也開始了。和往常任意一次交鋒一樣,雙方首先出動並且發生交火的是航空部隊。

在本間雅晴調撥一個大隊的戰機對金正和旅進行轟炸的時候,孫立人立刻派出兩個大隊的殲擊機予以支援。而在空戰打響不久,在無名陣地以西大約八十千米的地方,遠征第三集團軍以一個師為前鋒,向擋在金正和旅前麵的兩個師團的日軍發動了猛攻。

美國人決定走東線向日本本土撤退,並要求聯合艦隊幫他們拖住中國艦隊。小泉首先想到的是美國人對第二次太平洋戰爭已經不抱希望了。由此他不禁擔心,一旦美國人真的輾轉本土回去夏威夷群島,那美國人還有膽量再次進入嗎?而如果美國人就此放棄太平洋,那麽日本怎麽辦?日本根本無法獨自對抗日益壯大的中國。

進一步的,他又聯想到,因為美日結盟,世界上本已經出現反華集團的雛形,隻是,英國人也好俄國人也好都是雷聲大雨點小,雖然也集結了軍隊,可是英國人被支那人迎頭打了一棒就縮了回去,俄國人呢,美其名曰等待機會,實際上卻是根本不敢付諸行動。他倒有自知之明,知道日本並無進一步推動此事的能力。不過,他旋即一想,一直充當盟國補給長褲的美國和英國、俄國的關係都不錯,如果杜魯門肯出麵的話,促成此事肯定不存在問題。這麽一想,對於美國人的“無理要求”,他的想法就多了。

“首先,絕對不能讓美國人抽身事外,”在和井上成美等人商量這件事的時候,他首先定下這個前提。然後,就具體如何操作這件事,和井上成美等人經過很長時間的磋商後,他如此回複杜魯門——首先,他表示從盟國的立場,願意幫助美太平洋艦隊撤退;但隨即話鋒一轉,談到了正在進行的馬蘭之戰。指出正是因為美國政府的提議,他才將聯合艦隊從馬來沿海撤出用於太平洋戰事。而現在看來,美國太平洋艦隊沒能表現出預期的戰力,而他將聯合艦隊從馬蘭戰役中抽調出來用於配合美太平洋艦隊發起第二次太平洋戰爭,這事實上給了支那遠征第三集團軍在甘邦與皇軍僵持的機會——“如果聯合艦隊在,支那人早就被我們打敗了。甘邦之戰事關大日本帝國的未來,是絕不容許失敗的。總統先生,抱歉,為了我們自身的生存,我不能同意犧牲聯合艦隊。當然,我也不會坐視美日聯合艦隊被支那海軍全殲,所以我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向他們提供支援,我相信,有我們在菲律賓的陸航幫助,擊敗支那海軍也許不現實,但是幫助聯合艦隊撤退到菲律賓絕對沒有問題!”

小泉的反應在美國人的意料之中。時間寶貴,杜魯門知道現在不是討價還價的時候,所以在隨後的回電中,他很直接的向小泉說明,稱美太平洋艦隊撤往日本本土是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決定,命令已經下達給現任美太平洋艦隊代司令李梅將軍,不容更改。不過,美國政府也理解日本當前的處境,所以,他們除了命令太平洋艦隊在日本本土協助日本本土防守外,還會從其它方麵給予日本補償,以彌補日聯合艦隊為掩護太平洋艦隊後撤遭受的損失。

美國人直接開出條件,小泉也不再矯情,直接電告杜魯門,稱如果美國政府執意要保住太平洋艦隊的話,日本聯合艦隊也願意提供協助,不過卻需要美國人幫助解決甘邦危局。至於具體怎麽做,小泉開出條件若幹,其中重點便是希望美國能夠說動英國和蘇俄實際向中國開戰。

“……不是我方危言聳聽,事實擺在這裏,如果我們不能在現階段遏製住支那的軍事優勢,那麽等我們被支那擊敗,試問,這個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能夠阻擋支那的崛起?總統先生,您作為歐洲後羿,應該不會忘記曆史上的**吧?不僅是您,我想丘吉爾首相還有斯大林統帥,他們同樣不應該忘記。畢竟,當時我們都是**的受害者——”

在這封回電的最後,小泉又附上以上堪稱危言聳聽的一段文字。

小泉向美國要求這樣要求那樣,對於尚能稱得上是財大氣粗的美國而言都不是問題。但是對於小泉最大的執念,即說動英國和蘇俄向中國事實開戰,杜魯門卻沒有太大的把握。

先說英國人,在美日秘密締約一事公開後,特別是美日聯手發動第二次太平洋戰爭之初,英國人以為可以趁火打劫,倒是真出動了軍隊想要在中南半島撈取實惠。隻是,奈何其軍隊實在是不爭氣,結果便是趁火打劫變成了火中取栗,賠了夫人又折兵。再加上歐洲局勢並沒有如英國人所預期的那樣變成英國一家獨大,德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死,法國也似乎有再次崛起的跡象。英國人綜合考慮之下,不得不麵對現實,將主要精力用於經營歐洲。

再說俄國人。蘇俄的情況更加複雜。固然,斯大林一直在圖謀奪回遠東,可是,因為之前已經在中國遠東遠征軍身上見識到了中國軍隊的強大,後來的試探又無一例外的碰的頭破血流。再加上蘇俄國內政局出現動蕩,白俄偽政權有死灰複燃的跡象。所以,斯大林並不敢孤注一擲,而是希望能出現更合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