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玄宗西逃

東都洛陽,幾乎成了一座空城。緣何如此?

自從李世民率領大唐軍隊平定天下,玄武門射殺兄弟李建成、李元吉,繼承國祚以來,大唐國內已經百年之間沒有大的戰事。國人最清晰的記憶,也隻是李隆基登基之前的那一次小小風波。之後,國泰民安的開元盛世,早已經把大唐子民大腦中的戰爭記憶,完完全全地洗盡了。四夷來朝,五胡歸順,所有唐人,無論男女老幼,全都是一副天朝上國子民的姿態,傲視寰宇,哪裏還有“失敗”的概念,戰爭的印象。“開元盛世”,自唐以後,至於今朝,都是萬千士農工商各個階層的人們最渴望回去的年代。那麽,生在當時的人民,更是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人民。可是,當安祿山集結的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士兵(號稱二十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自東北方一日千裏,如同摧枯拉朽一般兵臨城下的時候,黃河南北兩岸的守軍紛紛潰退,官吏們更是望風而逃,沒有了官家保護的黎民百姓,更是扶老攜幼,紛紛南遷或是逃亡蠻夷之地去了。東都洛陽,自然成了空城。

洛陽,因為地處古洛水北岸而得名,地處九州之中。故而所在的河南省,一直是“中原”的中心。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洛陽則是世界上第一座統籌規劃的城市。自夏朝大禹王建立都城於此,一共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定都。“千年帝都,華夏聖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絲路起點,運河中樞,牡丹花都,山水之城;三代創世,魏晉風流,漢唐雄風,宋家文氣。”是世人對洛陽最為全麵的概括了。

洛陽城的地形,是曆朝都城之中,最為險要的,它北據邙山,南望伊闕,洛水貫其中,東據虎牢,西控函穀,四周群山環繞、雄關林立,因而有“八關都邑”、“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稱。洛陽雄踞“天下之中”,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北通幽燕,南係荊襄,人稱“八方輻輳”、“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由此來看,洛陽是中華大地的龍脈集結之所,所以曆朝曆代均為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爭之地,成為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站在洛陽城上,安祿山心中熱血澎湃。

“楊將軍。”安祿山對楊天霸道:“如今,我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唐軍望風而逃,如此形勢,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料。你看,我們如今最應該注意的是什麽,能做的,又是什麽呢?”

楊天霸道:“天下的中心,最為富庶繁華的洛陽,已經掌控在了大帥的手中,大帥此時,若建都稱帝,已經足以和大唐並肩而立。”

安祿山道:“這正是我所想的,將軍真是知音啊!”安祿山用肥膩的大手,拉住楊天霸,顫抖著說。

楊天霸卻道:“大帥,不可。大唐的軍隊為什麽不阻攔大帥的大軍,大帥想過沒有?”

安祿山笑道:“本帥日夜辛勤操練軍隊,而其他節鎮,則疏於練習,驅虎食羊,自然馬到功成。”

楊天霸道:“大帥,此言差矣。”

安祿山“喔”了一聲,十分不解,也十分不滿。

楊天霸道:“大唐子民所盼望的軍隊,不是來推翻唐朝的,而是期待軍隊來驅逐楊國忠等豺狼的,是為肅清弊政的。大帥的軍隊一路無敵,因為他們把大帥當成了救星。如果大帥稱帝,那就是公然與大唐為敵,國人會答應嗎?大帥隻有攻入長安,將奸賊鏟除,然後,才能獲得天下民心。之後,才能才有非常之計,非常之謀,讓大唐天子效仿堯舜禹,禪讓大位。到那時,大帥才能名正言順地,繼承大統。否則,就是反賊,人人奮起抵抗,護駕天子。最為溫順的綿羊們一旦憤怒起來,他們的力量,絕對勝過殘忍蠻暴的虎狼。大帥試想,大帥手中二十萬大軍,與天下千千萬萬百姓相比,誰的力量更為強大呢?太宗皇帝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這個道理。人民,隻有人民,才是推動曆史車輪前進最為強大的力量。大帥,難道不是嗎?”

安祿山思慮再三,笑著對楊天霸說道:“沒有楊將軍,本帥幾乎要自誤了。”

楊天霸說道:“姐夫,一家人,就不要見外了。小弟隻是為姐夫的功名大業著想,說話或有不敬之處,望姐夫原諒。”

安祿山道:“這是什麽話?我連什麽是好什麽是壞都分不出嗎?楊將軍,你就是我的伊尹、管仲,就是我的蕭何、韓信,我怎會怪罪於你呢?”

說到蕭何、韓信,尤其是蕭何,楊天霸心中挺不是滋味。可是,他又不好說什麽,畢竟,在後人眼中,這些都是大大的英雄,大大的功臣。

楊天霸說道:“大帥,小弟想和二位夫人出城溜溜。我們一直想遊覽洛陽勝地,這次好不容易來到這裏……”

安祿山道:“好,很好!姐夫我就派十名侍衛,隨時照應將軍和二位夫人。”

楊天霸說道:“多謝。”

覃明、藍海心、杜詩三人牽馬走在洛陽城下。

巍峨的城牆,在黑沉沉的夜色之下,如同黑鐵一般,堅固無比。

“偌大的一座城池,幾乎毫無抵抗,就被拿下了。”杜詩淒然地道。

藍海心道:“可不是嗎?”

覃明道:“當年,清軍入關,堅固的長城,也被他們三四次鑿穿,穿牆而入。不是城牆不堅固,也不是他們都擁有茅山道術,而是軍中無主,國中無主。吳三桂在曆史上,被稱為罪人,在我的眼裏,不過是個冤魂而已。就算吳三桂不開關,大清一樣會入主中原。”

藍海心道:“那不過是曆史。可是,你不是已經改寫了曆史了嗎?”

覃明微笑著點頭道:“是啊。眾人都以為吳三桂是罪魁禍首,唯有我覃明,才知道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何處,也唯有我,可以心想事成。”

杜詩道:“聽說,封常清、高仙芝兩位將軍對安作戰不利,丟了洛陽回到長安之後,已經被斬首了。”

“是啊,他們也是冤魂啊。要是殺了楊國忠,那麽,安祿山的部隊再想前進一部,也就難了。”藍海心道,“他的清君側借口一旦不成立,老百姓怎麽會放過他。”

覃明道:“唐玄宗不是昏君,他怒斬封常清、高仙芝二將,其實就證明,他早已經認識到了安祿山的反叛之心,勢必要殲滅安祿山,保衛國家,保護人民。看著吧,真正的抗戰,從洛陽失陷開始,已經正式啟動了。”

西京長安。

唐玄宗氣定神閑地端坐在龍椅上,看著六神無主的大臣們,微微地笑著。

“諸位愛卿,你們害怕了嗎?”唐玄宗問道。

眾臣噤若寒蟬。

唐玄宗道:“朕自登基以來,勤政為民,天下安定,三十年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爾後,朕卻有些怠政了,對官吏缺乏管束,對百姓薄幸寡恩。朕千不該萬不該,就是相信了安祿山這個奸賊。朕給了他那麽多的恩惠,那麽大的信任,將天下十大節鎮,三分之一交給了他,天朝的二十萬雄兵都交到他的手裏,希望他為國建功,抵禦邊賊,而他,卻辜負了朕。他竟然公然勾結外族,舉二十萬大軍,起兵造反。當初,楊國相多次向朕上奏,安祿山有反叛之心,而朕卻沒有在意。朕真是追悔莫及啊。”

眾臣依舊一言不發。

唐玄宗道:“其實,要抗拒安祿山,並不難。消滅安祿山,也不是不可能。”

楊國忠道:“陛下聖明。”

眾臣尾隨楊國忠道:“陛下聖明。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唐玄宗的臉上,浮出一絲冷笑。那冷,是刺心的痛,那冷,是心在滴血。

唐玄宗道:“朕聽說,當年有一人,曾經犯了罪,即將押赴刑場處死,卻被詩仙李太白給救了,還說此人儀表非凡,絕非等閑之輩,頗有李牧、李廣的將帥之才。不知此人,現在何處?”

楊國忠連忙說:“陛下,此人名叫郭子儀。”

唐玄宗道:“郭子儀何許人也?”

楊國忠道:“此人現任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唐玄宗道:“此人可大用。傳朕旨意,加封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東討叛軍。得勝歸來之日,朕親自為他擺酒接風,加官進爵,封侯拜相。”

楊國忠道:“遵旨!”

郭子儀立即親赴校場,檢閱三軍,誓師出征。

雲中郡,朔方軍旗開得勝,一舉收複重鎮雲中,大敗叛軍薛忠義,坑其騎兵兩千多人。

接著郭子儀又使別將公孫瓊岩率兩千騎兵攻擊馬邑(今山西省朔縣東北),大獲全勝。馬邑的收複使東陘關得以重開,從而打通了朔方軍與太原軍的聯係,使安祿山下太原,入永濟,夾攻關中之軍事行動無法實現。捷報傳到京城長安,人心稍安,郭子儀以功加禦史大夫。朝廷命郭子儀回到朔方,補充兵員,從正麵戰場出擊叛軍,以圖收複洛陽。郭子儀則認為,必須奪取河北各郡,切斷洛陽與安祿山老窩範陽之間的聯係,絕其後方供給線,才能有效地打擊叛軍前線的有生力量。這一出擊方向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

經郭子儀的推薦,朝廷任命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郭子儀分了一萬軍隊給李光弼,送他出征。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陘口,一連收複七座縣城,直奔常山(今河北正定)。

安祿山部將史思明聞訊,率五萬大軍從西包圍李光弼於常山。李光弼消耗很大,寡不敵眾,被迫困守。隻得派人向郭子儀求援。郭子儀急率軍東進,火速馳至常山,與李光弼會合,以十萬官軍,與史思明會戰於九門城(今河北省槁城西北)南,大獲全勝。

史思明新敗後,退守博陵。博陵是河北重鎮,易守難攻。郭、李兩部久攻不下,郭子儀決定退守常山,采取先疲後打的戰略,轉戰殲敵。史思明求勝心切,采取了追蹤跟進的策略,企圖重創唐軍。“我行亦行,我止亦止”。郭子儀將計就計,親選五百精銳騎兵,交相掩護,牽著史思明的叛軍疾速北進。史思明不知是計,一連追了三天三夜,追到唐縣時,才發現前麵隻有五百騎兵,方知上當,然而已經人困馬乏。郭子儀乘其疲憊不堪之機,返軍掩殺,大敗史思明於沙河,又打了—個大勝仗。

安祿山忽聞敗報,心驚膽寒。急忙從洛陽抽調二萬兵馬,派謝希德北上增緩。又發範陽老巢的精兵萬餘人,令牛廷蚧南下助戰。會合五萬大軍準備卷土重來。郭子儀這時駐紮恒陽(今河北曲陽),他見賊兵兵鋒甚銳,兵力大增,欲求決戰,仍然實行疲敵戰術。加緊修繕防禦工事,深溝高壘,嚴陣以待。“賊來則守,賊去則追,晝揚其兵,夜襲其幕”,使五萬叛軍欲戰不能,欲退不可,大大挫傷了敵人的銳氣。

郭子儀軍威赫赫,使叛軍整日提心吊膽,不得安寧。當叛軍被拖到相當疲勞的程度時,郭子儀對李光弼說:“敵已疲憊,可戰。”於是在嘉山(今河北定縣)擺開了戰場,布好戰陣,史思明等叛將也列陣而至,郭子儀指揮得當,唐軍奮勇無畏,銳不可當。叛軍士氣低落,陣勢混亂,四處潰逃。史思明見敗局已定,嚇得慌不擇路,墜下戰馬,丟了頭盔,連靴子都跑掉了,光著兩腳,拄著一條斷槍,逃回博陵。叛軍被斬殺四萬多人,被生擒五千餘人,損失戰馬五千餘匹。郭子儀指揮官軍乘勝前進,進圍博陵,聲威大振。

河北10多郡,自發集結武裝,支援和響應官軍,地方軍民紛紛誅殺叛兵叛將,歸迎唐朝。

安祿山丟失河北,則後方交通線被切斷。叛軍將士家在範陽者,都惶惶不安,憂慮後退無路。安祿山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恐慌,對他的軍師高尚、嚴莊罵道:“你們叫我反唐,說是萬無一失。現在起兵已經幾個月了,後路被郭子儀切斷,隻剩下汴、鄭幾州,進退兩難,萬無一失在哪裏?”他和謀士們不得已才考慮出一個放棄洛陽,撤回範陽的計議。

郭子儀在河北的輝煌戰績,扭轉了唐軍倉卒應戰的被動局麵,改變了整個戰爭形勢。這時郭子儀提出了堅守潼關,揮軍北上,直搗範陽的方略。如果朝廷采納這個方略,平定安史之亂指日可待。但是,唐玄宗卻聽不進郭子儀的正確意見,而對楊國忠卻言聽計從。結果造成潼關失守。叛軍從困境中得以解脫,使戰局急劇惡化。

當時駐守潼關的哥舒翰是位突厥人。立過許多戰功,擔任過隴右和河西兩鎮的節度使。此時由於年老多病,已回長安居家休養。安祿山叛軍進逼潼關時,唐玄宗為了借重哥舒翰的威名嚇走敵人,就任命他為天下兵馬副元帥,領兵禦敵。哥舒翰推辭不準,隻得抱病出征,把軍隊駐紮在潼關一帶。他十分清楚,自己帶領的十幾萬唐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並不能打硬仗,守住潼關就不錯了。因此采取以守為攻的穩妥之計,潼關守得很好。楊國忠看到哥舒翰兵權在握,怕對自己造成威脅,權勢不保,於是插手哥舒翰的作戰指揮。楊國忠密奏唐玄宗,派使者催促哥舒翰速出潼關,收複陝郡、洛陽。哥舒翰明知這樣蠻幹,隻能招致失敗,可是又不能違抗聖旨,他失聲痛哭一場後,懷著視死如歸的悲痛心情,領兵出了潼關。在靈寶縣西南中了叛軍的埋伏。幾場苦戰下來,葬送了十幾萬唐軍的性命,哥舒翰被俘,潼關失守。

自從安祿山起兵,直到攻陷洛陽以來,唐軍節節敗退。好不容易郭子儀來了,才扭轉戰局,取得了捷報頻傳的好戰績。可是,哥舒翰的潼關一戰,由於唐玄宗的好大喜功、求勝心切,致使好不容易取得的優勢,轉瞬之間,又化為烏有了。

戰報傳到長安,唐玄宗懊悔不及。可是,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改變了。

唐玄宗再次升殿,會集百官,商議禦敵方略。

楊國忠的建議,奔向四川逃跑。唐玄宗實在是沒有辦法了,眼看著安祿山的部隊就要打進長安,隻得同意西逃入蜀,暫避風頭。

蜀道崎嶇難行。唐玄宗不禁想起了李白的那首《蜀道難》,大聲悲呼:“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曆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谘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