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以清廷投降、失敗而結束,在西太後的暗中支持下,李鴻章、孫毓汶、徐桐等人疾呼議和,光緒皇帝雖極力主戰,但終究他抵不過手握重兵的西太後,他被迫答應簽訂《馬關條約》,簽約後他痛心疾首,仰天長嘯:“朕無力保護國土、無力保護臣民,朕何以為君!”

一連三天,他滴水未進,一想起《馬關條約》中的不平等條約,就淚如雨下。他在師傅翁同龢麵前,麵也掩飾不住內心的悲痛,大叫:“倭人欺我太甚,條約中那一項都令朕難以接受,尤其是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澎湖列島和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賠償軍費二萬萬兩,準許倭人在中國口岸製造工藝等款項,這分明是掠奪與強暴。難道太後認識不到這一點嗎?”

翁同龢與光緒皇帝並排坐下,說:“皇上,《馬關條約》簽訂後,京城掀起了‘公車上書’運動,皇上未曾聽說過吧!”

“什麽‘公車上書’,愛卿快講給朕聽一聽,朕急於了解外麵的世界。”

翁同龢看了看光緒皇帝,他歎了一口氣,輕聲說:“皇上竟不知此事,可悲可切也。”

接著,他講述了什麽是‘公車上書’:當光緒皇帝揮淚簽約後,在京的一百多名大小官員紛紛上奏朝廷,要求廢約。可是,他們的奏折全被軍機處扣留了。恰巧此時京城聚集了一千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舉人,他們正準備一年一度的會考。簽約的消息傳開後,他們議論紛紛,有的甚至是痛哭流涕,其中有一個人,他慷慨陳言,痛斥李鴻章等‘後黨’的無恥賣國行徑,呼籲大清皇帝猛醒,拯救中國於危難之中。

這個人便是康有為!

在愛國誌士康有為的號召下,京城一千三百多位舉人聯名上書朝廷,要求廢除《馬關條約》,他們還提出了改革政治要求,建議將賠款轉為戰爭經費,暫時遷都上海,與日本人鬥爭到底。

可惜上書被軍機處扣留了下來。

康有為等人兩次上書均為到達光緒皇帝的手中,可見‘後黨’勢力之強也。

聽完翁同龢的講述,光緒皇帝震驚了,這麽大的事情,身為一國之君的他連一點兒也不知道,可是西太後卻裝作什麽事兒也沒有發生過,原來她暗中操控著一切,光緒皇帝真切的對翁同龢說:“愛卿,你設法聯係康有為,朕想見他一麵。”

翁同龢沉思了一下說:“皇上近日內不可能見到康有為,大清祖製:四品以下不得入朝覲見。不過,臣可以想方設法讓康有為上書朝廷。”

“愛卿盡快著辦此事。”

“嗻”

很快,康有為的《上清帝第三書》通過翁同龢之手秘密傳到毓慶宮,光緒皇帝急切的堵著。讀著,讀著,光緒皇帝露出了讚許的微笑,他對坐在身邊的翁同龢說:“此人奇才也,朕若早一天見到他的上書,早一天頓悟。”

光緒皇帝望著窗外飄落的柳絮,感慨萬分:“朕親政已六年有餘,從未見過到如此大膽陳言的人,曆史慘痛的教訓告訴朕:那些昏庸之徒不可用,此等明智之士須重用。”

“皇上,康有為隻是個工部主事,他官職太低,怎麽能重用?”

“官位是朝廷給的,朕可以立刻達二品。”

翁同龢直搖頭:“不妥,不妥,皇上事事應該稟告老佛爺,萬萬不可擅自行動。

“朕是皇上,早已親政多年,難道親爸爸她還要野蠻幹涉。”

“皇上,小心為好。”

光緒皇帝無奈地點了點頭,他說:“此上書譽錄副本三份:一份立刻送到太後手裏、一份存放乾清宮,一份送與軍機處。讓太後仔細讀讀,或許她與朕也有同感。”

不久,西太後便讀到了康有為的上書,她對軍機大臣奕劻說:“皇上近來在搞什麽名堂,區區小吏的上書也送到這兒。朝政那麽繁忙,他還有閑暇去研究什麽‘上書’,哼!”

奕劻雖然親近西太後,是‘後黨’的首要分子,但他對愛新覺羅氏的後代——光緒皇帝也頗有感情,他打個‘圓場’:“皇上廣開言路也是為君之道,不過,對於此事,太後不可掉以輕心。這個上書的小吏康有為不是個平凡小輩,前一陣子鬧騰的沸沸揚揚的‘公車上書’,就是他領頭幹的。”

西太後一怔:“啊?‘公車上書’是他發起的?”

奕劻點了點頭,西太後沉思了一下,說:“密切監視皇上的行動,可別讓這個康有為再上什麽書了。”

“嗻”

奕劻走後,西太後還是不放心,她令李蓮英請來了恭親王,西太後將光緒皇帝上書遞與恭親王,恭親王仔細讀了一遍,他暫沒開口。西太後問:“老六,你什麽看法?”

“此人不可輕視,康有為再民間文人中很有影響,他崇尚西學,據說也諳熟西征,萬一他打動了皇上的心,大清朝豈不西洋化了!”

“正是,哀家也是這麽認為的。”

“臣早就聽人說過,皇上寵愛珍妃,不但因為她長大漂亮,還因為珍妃的十分文廷式也是個西學分子,她受到文廷式的影響,常常在皇上麵前鼓吹西學,竟迷惑皇上的心。現在若大清朝再來個康有為,豈不更影響皇上!”

“如此說來,應阻止皇上接觸什麽‘上書’才對。”

“臣也這麽認為”

西太後與恭親王又達成了一致,在政治生涯中,他們之間反複角落,鬥來鬥去,總以恭親王的退縮、失敗而結束。恭親王已經怕了,他對西太後言聽計從。

此時,已經是光緒二十年冬(1897)。德國強占了膠州灣,國內危機四伏,康有為從廣東再次進京,他向光緒皇帝呈上了第五書。這第五書起初被軍機處扣留下來了,翁同龢知道此事後,他想方設法,四處打聽,終於從一個廣東籍大臣口中得知康有為的住處,他立刻趕到了南海會館。

工部主事官職低微,翁同龢不僅是帝師,他還是軍機大臣、戶部尚書,他的官職比康有為高得多。所以,南海會館內,康有為連忙下跪施禮,說:“不知翁大人至此,康某有失遠迎。”

翁同龢上前拉住比他小近二十歲的康有為,忙說:“不必多禮,不必多禮!”

兩個人一見如故,他們談的很投機,翁同龢耐心的聽著康有為的講述:“康某認真研究了西學以及日本國的曆史,形成一點新的認識,西方美、法、意等國三百年前尚不如我國,為何他們近日如此猖狂,皆因變革政治、發展經濟,使得國力日益強盛,倭人效仿法英、也趕了上去。我大清乃泱泱大國,卻被一個小日本打敗了,這不能不令人深思啊!”

翁同龢頻頻點頭,他看到康有為的床頭擺放了幾本書,從書的裝潢上看出應屬新潮書籍,他試探性的問:“康子在讀新書?”

“是撇人所編”

“可否借去一讀?”

“可以!”

康有為拿過《日本變政考》、《俄大彼得變政記》、《孔子該製考》、《新學偽經考》等書遞到了翁同龢的手中,說:“這些皆是撇人研究了中西曆史、政治、經濟、文化後得出的心得體會,翁大人笑了。”

翁同龢敬佩的望著比自己小二十多歲的康有為,真誠的說:“老朽久居皇城,耳目閉塞,外國之事竟無所知。今天聽康子一言聖讀十年書,回去後,老朽定當竭力推薦康子,皇上對西學一定會感興趣的。”

康有為站了起來,他顯得有些激動,高興地說:“惟願聖上開明通達,若能變法,我大清定能強國富兵。”

離開了南海會館,翁同龢徑直到了皇宮,由於他是帝師,出入宮廷十分方便,他很快見到了光緒皇帝,六十多歲的老翁,今日容光煥發,他激動地像個年輕人。

“皇上,臣帶來康有為所撰的幾本書,皇上不妨一讀。”

光緒皇帝也被十分的情緒感染了,他興奮的問:“愛卿與康有為談及變革一事兒,他怎麽說?”

翁同龢押了一口茶,說開了:“康有為認為大清非變法不可,古王安石變法成效顯著,昔兩宮太後垂宮之初略有變法,出現了同治中興局麵,今西太後老朽僵化,以至清廷上下死氣沉沉,國力日趨衰落。”

“對,康有為講的對。”

翁同龢見光緒皇帝的態度很明朗,他也就無所顧忌了,接著說:“康有為認為變法有三策:一曰采法、英、日、俄以定國是;二曰大集群才而謀變政;三曰聽任疆臣自行變法。此三則,若采用了則國力變強,大清朝由衰勢轉成盛勢;如果行不同,我大清將日益衰亡,後果不堪設想。皇上,三思啊!”

光緒皇帝握著師傅的手,他誠懇的說:“師傅,朕的決心已定,變法圖強,無人能阻擋。”

“好!有皇上這話,臣願追隨皇上,至死不渝。”

“康有為這個人聰明機警嗎?”

“康有為的才能遠遠超過臣。皇上,臣認為皇上可以召見他,讓滿朝文武都聽聽他的見解。那些隻會磕頭,口口聲聲稱‘嗻’的老朽們太閉塞了。”

“準奏”

光緒皇帝龍顏大悅,他與師傅偶爾也開一句玩笑。翁同龢也來了一句戲語:“謝主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