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期的戰神--李牧(轉帖)資料
一秒記住,
戰國末年趙國的良將李牧匈奴
李牧
李牧,又名繓,戰國末年趙國的良將
。生年不詳,死於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七年)。
李牧曾經久居趙國北邊代(在今河北蔚縣)、雁門(治所在今山西右玉縣南),防備匈奴。他有自行置吏的方便,軍市的稅收都歸幕府,為士卒的費用。每天殺幾頭牛饗戰士,練習騎馬射箭,謹慎烽火,多使間諜;對戰士的待遇優厚。他製訂約束說:“匈奴入邊來劫掠,趕快將畜產收入堡壘,有敢於捕虜匈奴的人斬首!”匈奴每次入侵,皆防守嚴密,而不敢戰。這樣連續幾年不受損失,匈奴卻以為李牧怯懦,就是趙國的邊兵也以為怯弱。趙王責備李牧,他還是照舊。趙王惱怒,使別將來代替他領兵。在李牧離開一年多的期間,屢次出戰皆不利,失亡很多,邊地不得耕種、畜牧。趙王複請李牧出任邊將。李牧稱說有病,閉門不出。一再懇求,才勉強答應說:“大王一定要任命我,必須仍用我的老辦法”。趙王隻得答應了。
李牧至邊地,重申舊約。匈奴幾年入邊,無所得,但終究以李牧為怯懦。邊地士兵屢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從全軍中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射手十萬人,皆勒令演習戰鬥。大放畜牧,人民滿野。當匈奴小股入邊時,佯敗不勝,丟棄數千人,恣其殺掠。單於聽到這一情況,統率大軍侵入趙國邊境。李牧多布令人莫測的陣勢,開展左右翼的攻擊,大破匈奴軍,殺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於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
公元前243年(趙悼襄王二年),廉頗已經離趙去魏,趙王以李牧為將而攻燕,取武遂(在今河北徐水縣西遂城)、方城。
公元前234年(趙王遷二年),秦派桓領兵進攻趙的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今磁縣西南)、大敗趙軍,殺趙將扈輒。次年,秦軍攻趙的赤麗、宜安(今河北石家莊市東南)。趙以李牧為大將軍率兵反攻,大破秦軍於肥(今河北晉縣西),秦將桓逃跑。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趙王遷四年),秦又派兩支軍隊攻趙,一軍到了鄴,一軍到了太原,向趙的番吾(今河北靈壽縣西南)進攻。李牧擊破秦軍,南拒韓魏。
李牧雖然一再戰勝秦軍,兵力的損失也是嚴重的,“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公元前231年(趙王遷五年),代地大動。次年,趙國又發生大旱災。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七年)秦又乘機大舉攻趙,王翦率領上黨郡兵卒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西),楊端和率領河內兵卒進圍趙都邯鄲
。趙派李牧、司馬尚帶領大軍抵禦。趙王寵臣郭開受了秦國賄賂,造謠說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因此改用趙蔥和顏聚代替李牧、司馬尚。李牧不受命,趙王使人隱微捕得,並殺了李牧1,廢司馬尚。李牧死後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趙王遷八年),王翦大破趙軍,殺趙蔥,顏聚逃走,俘虜了趙王遷1。趙公子嘉率其宗族幾百人逃到趙的代郡,自立為代王,至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代王嘉六年)秦將王賁帶兵滅燕後,虜代王嘉,趙滅亡。
司馬遷對李牧的冤死,表示很憤慨,他在《趙世家》的最後說:趙王“遷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豈不謬哉!”李牧對後來也是有影響的人物。秦子嬰就把“趙王遷殺其良臣而用顏聚”的後果是“失其國而殃及其身2”,作為曆史教訓,企圖勸阻秦二世不要殺害蒙恬、蒙毅。漢文帝感歎得不到廉頗、李牧那樣的大將,以解除他對匈奴的憂患。
第2種````````《史記》載,“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李牧防守邊關期間,“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厚遇將士。”並約束部下,“匈奴入盜,勿戰,唯守戍地,違令者斬。”匈奴多次來犯,李牧都堅守不出。由於糧草不濟,匈奴隻能無功而返。這樣過了好幾年,匈奴傳出話來,說李牧是個膽小鬼,連李牧手下的兵士們也認為李牧是怯敵畏戰。消息傳到趙國都城,趙王大怒,並嚴詞責問李牧為何不敢出戰。李牧不聞不問,還象過去那樣嚴守不出。趙王一道嚴旨,將李牧貶為庶民。李牧離開邊關,匈奴再次犯邊,趙軍出戰多次失利,邊關告急。
趙王不得不重新啟用李牧。李牧托病不出。“趙王乃強起,使將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李牧重新鎮守邊關後,仍采用以前的戰術:堅守不出。匈奴占不到趙國絲毫便宜。李牧一方麵堅守不出,一方麵加緊訓練士卒,積極備戰。等一切準備好了,李牧設計,引誘匈奴前來。“匈奴小入,牧佯北不勝,以數十人委之。單於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樓襤、破東胡、降林胡,單於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趙悼襄王時期,李牧被調入內地,攻燕抗秦,屢有戰功,被封為武安君。趙王遷七年,秦使大將王翦攻打趙國,李牧率兵拒之,秦人不得入。後秦使反間計,李牧被趙王屈殺。李牧死後三月,趙國滅亡。
第3種````在《六國論》中,作者把李牧看作趙國存亡的關鍵人物,因而指出“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
關於李牧的事跡,記載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
李牧是趙國鎮守北邊的優秀將領。趙國北邊和匈奴接界。趙武靈王時雖築了長城抵禦匈奴,但趙國還常常遭到匈奴的入侵,搶掠去不少人員和財物。趙孝成王時,派李牧為將,鎮守北邊,帥府駐在代雁門郡(現在山西省西北部寧武縣以北一帶)。趙王規定,為了有利於抗擊匈奴,李牧可以根據戰爭的需要,自己有權設置官吏,而且一郡的田賦稅收也全部歸帥府,用作軍事開支。
李牧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卒,加緊訓練騎馬射箭技術;同時派精兵嚴加守衛烽火台,以備隨時報警;又派出大量偵察敵情的情報員,以便有軍情及時舉報。全軍戰士得到李牧的厚遇,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願為國家出力效勞。
平時李牧總是明令部下:“匈奴如果侵入邊境掠奪物資,趕快把物資收拾起,退入城堡內防守,如有人擅自出戰捕殺匈奴者斬首示眾。”
每當匈奴入侵邊境,烽火台一報警,李牧即下令立即收拾物資退入城堡,從不出戰,這樣過了幾年,李牧沒有人員傷亡也沒有損失過物資。然而,時間一長,匈奴兵將總以為李牧膽小怯戰,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就是趙國邊兵們亦在下麵竊竊私議,以為李牧膽小怯戰,有的憤憤不平。
李牧一意堅守不主動出擊的消息傳到趙孝成王那裏,趙王派使者責備李牧,要李牧出擊。李牧卻仍然如故,匈奴一來,即深溝高壘,堅守不出。匈奴往往滿懷企望而來,卻一無所獲而歸。
趙王聽說李牧仍然一味防守,認為他膽怯無能,滅了自已威風,很生氣,立即派另外一員將領來代替李牧,免去了李牧雁門守的職務。
新將領一到任,全部廢棄了李牧的規定,隻加緊訓練,準備抗擊入侵的匈奴。一年多以來,每當匈奴入侵,邊將都下令出戰,每次出戰都不利,人員傷亡很大,物資損失也很多,而且邊境上的百姓沒有辦法耕種和放牧,百姓紛紛逃亡。
趙王隻得又派使臣去請李牧重新擔任代雁門郡郡守,李牧借口有病,堅決不肯就任。趙王不得已,隻得下令強迫李牧出來。
“大王。”李牧對趙王說:“如果一定要為臣重新任北邊守將,那就必須答應還照我從前的辦法,我才敢接受命令
。”
“寡人答應。”
李牧又來到雁門,下令還照以前的辦法堅守。幾年內匈奴幾次入侵,都一無所獲,總以為李牧膽小怯戰。邊庭將士因為天天得到犒賞,卻沒有出力的機會,都希望能在戰場上為國家效力。李牧看條件成熟了,於是準備了經過嚴格挑選和修理好的戰車1300輛,又挑選出精壯的戰馬13000匹,勇敢善戰的士兵五萬人,優秀射手十萬人,然後把挑選出來的車、馬、戰士統統嚴格編隊,進行戰鬥訓練。一切就緒之後,讓百姓滿山遍野去放牧牲畜,引誘匈奴入侵。
不久,情報員來報告,有小股匈奴到了離邊境不遠的地方。李牧派了一支小部隊出戰,剛一跟匈奴兵接觸,就裝作打敗的樣子拚命逃竄,丟棄下幾千名百姓和牛羊讓匈奴俘虜去。
匈奴單於王聽到前方戰報,十分高興,滿心以為李牧怯懦可欺,於是調動大部隊侵入趙的邊境,準備大肆擄掠。
李牧從烽火台報警和情報員報告中熟悉了敵情,早在匈奴來路埋伏下奇兵,當匈奴大部隊一到,還沒等單於布下陣,李牧一聲令下,左右兩翼生力軍早衝殺過去。將士們經過幾年的養精蓄銳,早已摩拳察掌。李牧一聲令下,個個象生龍活虎,向敵人撲了過去。匈奴兵將素來不把李牧放在眼裏,一心想著俘獲女子玉帛回去享受,猛然受到趙軍凶猛的進攻,陣腳很快被打亂,紛紛拚命後退;李牧看到匈奴隊列一亂,立即命令軍中擊鼓,中軍主力也衝殺過去。李牧左右翼出擊獲勝,單於本來已經驚恐不安;眼看中軍又衝殺過來,鼓聲、人群喊殺聲、戰馬嘶鳴聲驚天動地而來,單於嚇得顧不得部下,自己掉轉馬頭就跑。主帥一亂,匈奴兵更是一個個隻顧逃命,哪裏還有力量抵抗。李牧指揮部隊,追殺下去。匈奴正逃走間,又遇到李牧埋伏下的軍隊攔路殺將出來,前後夾擊,匈奴兵更是沒命逃竄。這一仗,殺死匈奴十幾萬騎兵,繳獲馬匹無數。
李牧大敗匈奴之後,又趁勝利之勢滅了在趙北部的匈奴屬國襜襤、東胡、林胡等王國,迫使單於向遙遠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憂患。這次戰役以後,過了十幾年,匈奴兵還不敢來入侵趙的邊境。
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逝世,悼襄王即位。悼襄王元年(前244),讓樂乘代替廉頗,廉頗一怒之下,領軍攻擊樂乘,樂乘逃走,廉頗也就帶領自己部下,投奔魏國去了。
不久,趙王派李牧帶兵入侵燕國,攻下燕國的武遂(現在河北省徐水縣西北的遂城鎮)、方城(現在河北省固安縣南)
。過了兩年(前242),趙王派將軍龐煖入侵燕,殺死燕將劇辛。
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趙王遷即位。第二年(前234),秦國派將軍桓齮領兵入侵趙國武遂,趙王派扈輒領兵十萬去救援,結果兩軍大戰,扈輒陣亡,十萬兵全軍覆滅。桓齮殺死扈輒以後,乘勝進擊,大軍深入趙國境內,直向邯鄲進軍。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他為大將軍,迎擊入侵的秦軍。兩軍在宜安(現在河北省槁城縣西南)相遇,李牧趁秦軍立腳不穩,發起進攻,殺得秦軍丟盔卸甲,大敗而逃,桓齮也隻帶著幾個親隨逃去。
這就是趙王遷二年(前234)李牧一卻秦軍。由於李牧卻秦功大,趙王遷晉封李牧為武安君。武安君本來是秦國著名將領白起的封號,李牧擊退秦軍以後,趙王遷說:“李牧是寡人的白起”因而封為武安君。由此也可以看出趙王遷當時對李牧的倚重態度。
趙王遷四年(前232),秦軍入侵,進到番吾(現在河北省平山縣南),李牧再次擊敗秦軍,解除秦的威脅。這就是李牧再卻秦軍。
趙王遷七年(前229),秦王政(始皇)派大將王翦領兵幾十萬進攻趙國,趙王又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領兵抵抗入侵秦軍。王翦知道,李牧是自己的勁敵,李牧不除,趙國難於滅亡。王翦稟告秦王,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布流言蜚語,說什麽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李牧接到這道命令,知道趙國已不可為,隻得離軍私自出逃,半路上被趙使臣捕獲殺死。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
又過了三個月,到了趙王遷八年(228),王翦大敗趙軍,殺死趙蔥,攻下邯鄲,趙王被俘,滅亡了趙國,邯鄲成了秦國一個郡治。
蘇洵說:“洎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前一句說得有道理,如果不殺李牧,秦趙還得比一下高低。但說趙用武不終,則不十分準確。趙是始終堅持抗秦的,其滅亡原因雖有很多方麵,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用人不信,自毀長城”。前有趙孝成王在長平之役中以趙括代謙頗,造成長平慘敗,趙軍死45萬人,元氣大傷;繼之悼襄王以樂乘代廉頗,迫使廉頗奔魏投楚,失去良將;後又有趙王遷冤殺李牧,招致趙的滅亡。所以,唐司馬貞在《史記索隱述讚》中說:“頗牧不用,王遷囚虜”,是有一定道理的
你可以在頂部";加入書簽";記錄本次(戰國末期的戰神--李牧(轉帖)資料)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