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鐵軍的足跡與精神

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華中地區敵後抗日的一支主要武裝力量。這支抗日鐵流在大江南北浴血奮戰,開辟敵後戰場,開展抗日遊擊戰爭,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他們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堅忍不拔的頑強,奮力殺敵,湧現了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他們創造了“鐵的新四軍”精神。

今天,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但是在那場威武雄壯的反法西斯戰爭中,新四軍的英雄業績永載史冊。

讓紅色陣地更紅——新四軍戰鬥遺址巡禮

新四軍軍部舊址係列

新四軍軍部是新四軍領導機關的總稱。在新四軍的10年曆史中,新四軍軍部先後輾轉江西、安徽、江蘇、山東等省,在10餘處鄉村或城市指揮新四軍作戰。

1937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湖北漢口成立,當時隻有中共中央從延安派來和軍長葉挺邀集的少數工作人員。1938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移駐江西南昌,開始建立工作部門。4月5日軍部到達皖南以後,機構逐步健全。皖南事變後,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在江蘇鹽城重建軍部。1945年10月28日新四軍軍部北移山東臨沂,並從12月3日起兼山東軍區領導機關。1947年1月2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新四軍兼山東軍區領導機關與華中軍區領導機關合並,成立華東軍區領導機關。

新四軍軍部的遷移可分兩種情況:一是根據戰爭或戰略的需要主動遷移,如從岩寺到雲嶺、江蘇鹽城到山東臨沂;二是戰爭環境的惡劣被動遷移,像從江蘇鹽城遷到阜寧縣陳集鎮停翅港村、盱眙縣黃花塘鎮等。

今天,全國各地的新四軍軍部舊址上都建立了陳列館、紀念館,供我們追溯往事,緬懷先烈,牢記曆史,珍惜當下。

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

1937年12月25日,葉挺、項英在武漢當時日本租界的大和街26號召開新四軍幹部大會,標誌著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軍部的正式成立。1938年1月4日,項英率領新四軍軍部工作人員從漢口乘船去南昌,葉挺留在武漢繼續辦理有關事宜。1月28日,《新華日報》刊出新四軍軍部啟事:“本軍奉命即行整編出發,軍部當即移駐南昌,前大和街26號軍部即行結束。”

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位於今武漢市漢口勝利街332~352號。2002年公布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專款按原貌修複,辟為紀念館。館內複原陳列有葉挺、項英、郭沫若的辦公室兼臥室,以及政治部、副官處、參謀處、軍需處、軍醫處,舉辦有《漢口新四軍軍部曆史陳列》的專題展覽。

岩寺新四軍軍部舊址

岩寺新四軍軍部舊址位於今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岩寺小街。1938年2月,中共中央和新四軍軍部發布決定,要求南方紅軍遊擊隊迅速到皖南歙縣岩寺集中,改編為新四軍。4月5日,新四軍軍部移駐岩寺,設在金家大屋。5月5日,新四軍軍部根據中央指令離開岩寺,向太平縣轉移。

1995年,岩寺新四軍軍部舊址被公布為黃山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1998年舊址被修複,並舉辦了軍部陳列及圖片展覽。1999年10月,軍部舊址正式對外開放,並成為新四軍曆史上五處舊址之一。1981年9月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

1938年7月1日,新四軍軍部進駐雲嶺地區後,軍部司令部及其下設機構就設在安徽雲嶺地區以羅裏村為中心的許多村莊裏。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撤離雲嶺。新四軍軍部在這裏駐紮約2年零5個月。雲嶺北瀕長江,西依九華山,南臨黃山、太平湖。葉挺在這裏指揮新四軍時間最長,直至皖南事變發生前夕。

現今新四軍軍部舊址位於安徽省涇縣城西25公裏的羅裏村。1961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7月陳毅元帥敬題“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館名。此後,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正式建立,是全國新四軍紀念地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鹽城新四軍軍部舊址

鹽城新四軍軍部舊址位於今江蘇省鹽城市建軍西路126號,原為泰山廟。皖南事變後,中共中央軍委於1941年1月20日,宣布重建新四軍軍部,並於25日在鹽城正式成立了新的軍部。同年7月11日,為便於指揮反擊日偽軍的夏季大“掃蕩”,新四軍軍部撤出鹽城。

1986年,鹽城地方政府把軍部舊址照原樣修複並對外開放,內部按軍部進駐時原樣陳列。鹽城新四軍紀念館是全國較全麵、係統地反映新四軍抗戰史的綜合性紀念館。新四軍紀念館由主館區、建軍廣場、軍部舊址三個部分組成。廣場正中的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碑,由李先念題寫碑名。新四軍紀念館現在是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

河灣村新四軍軍部舊址

河灣村新四軍軍部舊址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九曲鎮前河灣村,也是新四軍的最後一個軍部。1945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自江蘇淮陰分批撤離後,陸續到達山東臨沂。在此期間,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合並,成立新四軍兼山東軍區。1947年1月21日,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和華中軍區合並為華東軍區,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編為華東野戰軍。新四軍番號被取消。

2004年,河灣村新四軍軍部舊址被確定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成為臨沂市紅色旅遊專線的重要景點之一。2005年,新四軍軍部舊址被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臨沂市列為創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七大重點項目之一。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

新四軍江南部隊的指揮機構。1939年8月,新四軍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已赴延安,新四軍軍部決定第一、第二支隊由陳毅統一指揮,並增設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建製,統一領導第一、第二支隊。11月7日,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在江蘇溧陽水西村公開宣布成立,指揮陳毅,副指揮粟裕,參謀長羅忠毅,政治部主任劉炎、副主任鍾期光。指揮部轄第二團、新六團、第四團、挺進縱隊和地方武裝,共1.4萬餘人。11月14日,第四團團部及二營組成為蘇皖支隊,渡江北上,1940年2月與先期過江的挺縱第三團合編,仍稱蘇皖支隊。5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重新組建第三團、第四團。

1940年7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率第二團、新六團北渡長江進入蘇北,改稱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二支隊在司令員羅忠毅、副司令員廖海濤領導下,留下堅持茅山地區的抗日鬥爭,對外仍以江南指揮部名義活動,並指揮新三團、新四團和各縣地方武裝,共3000餘人,後又組建了獨立第一、第二團。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第二支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六旅。

位於溧陽市前馬鎮水西村的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西距寧杭高速公路2公裏,南距溧陽市區20公裏,是一個在中國革命史和軍事史上都有重要地位的地方。1939年11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在水西村成立,陳毅、粟裕認真貫徹黨中央“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運籌帷幄,決戰千裏,開辟了茅山抗日根據地。廣大新四軍指戰員與當地群眾魚水情深、同甘共苦。水西村的一草一木經曆了與日寇鏖戰的烽火硝煙,水西村的男女老少至今仍舊津津樂道陳毅、張茜的浪漫革命愛情。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原係李氏宗祠,始建於明代。整個祠堂三進四廂房,裏麵回廊雕窗,鬥拱畫梁,重修後恢複了曆史風貌。政治部戰地服務團等5處舊址,均係磚木結構民宅。該館占地麵積6000平方米,建築麵積2645平方米。

紀念館的大廳內屹立著江南指揮部指揮陳毅、副指揮粟裕的全身銅像。紫色的帷幕上,鑲嵌著原新四軍秘書長、中顧委委員李一氓的題詞:“威震江南功在民族”。整個展覽大廳內,以照片、實物、圖表、電子模型等展品,反映了新四軍江南部隊在陳毅、張鼎臣、粟裕的率領下,深入蘇南敵後,開創和發展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的戰鬥曆程。在展廳的兩側,分別保留著陳毅、粟裕的辦公室兼臥室。粟裕同誌逝世後,其夫人、子女遵照粟裕的遺願,將其部分骨灰敬撒於展廳的天井內。

紀念館的左側建有將帥館,陳列了陳毅、粟裕、葉飛等76位建國後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新四軍將帥的生平事跡。一樓陳列有陳毅元帥、粟裕大將的生平業績及他們在各個曆史時期的80餘幅珍貴照片,再現了他們光輝戰鬥的一生。二樓是4位上將、8位中將、62位少將的生平介紹,展品有將軍們使用過的望遠鏡、手槍、公文包以及戰利品、勳章等。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紀念館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舊址,位於安徽省廬江縣湯池鎮南一華裏,西南環山,層巒疊嶂,地勢險要,風景如畫,是西進大別山的通道。

1939年5月,新四軍軍長葉挺,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等,相繼從皖南來廬江,於江北第四支隊駐地嚴家鬆園,組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江北指揮部,下轄第四支隊、第五支隊和江北遊擊縱隊,張雲逸任指揮,徐海東、羅炳輝任副指揮,賴傳珠任參謀長,鄧子恢任政治部主任。於1940年3月撤離。湯池的山山水水無不留下了葉挺將軍的戰鬥足跡,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熱血青年跟隨葉挺奔赴抗日前線,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為此,葉挺寫下了著名詩句“雲中美人霧裏山,立馬湯池君試看,千裏江淮任馳騁,飛渡大江換人間。”

1994年,湯池鎮政府在位於相思村處征地10畝,興建了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紀念館,展出150多幅照片,該館被列為市、縣兩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廬江縣人民政府公布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舊址為“第二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是全國唯一的專業性新四軍紀念館。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主館區坐落在建軍東路北側,於1986年10月建成並對外開放。主館區南北長330米,東西寬110米,占地50畝。共分群雕、碑林、展廳、園林四個景區。廣場正中立有一座11.75米高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重建軍部紀念碑”,碑的正麵為李先念的題字,背麵刻有黃克誠寫的《鹽阜會師記》碑文。廣場東西兩側屹立著“英勇戰鬥”和“擁軍支前”兩組高5米、寬7米的用花崗石雕刻而成的半圓雕、高浮雕組合的高大的紅色花崗雕塑。橋頭兩旁各有一座用整塊漢白玉雕成的少先隊員塑像。兩側碑廊分別陳列著老一輩革命家以及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港澳台知名書法家作品的石碑120餘塊。

該館的展覽大廳是一座現代化的建築物。整體建築造型呈現為新四軍的“四”字。醒目的藍白相間的“N4A”臂章圖案,鑲嵌在展廳正門上方。兩側旗形的花崗石陰雕畫,藝術地再現了新四軍與八路軍在白駒獅子口勝利會師和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的曆史場麵。

展覽大廳門前掛著李先念題寫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重建軍部紀念館”金字匾額。大廳左麵牆上,江澤民同誌的題詞:“江淮英傑,衛國幹城”,高度評價了新四軍的豐功偉績;右麵牆上,鄧小平同誌的題詞:“中華兒女們記著:你們的幸福生活是用血換來的!”教導後人緬懷革命先烈,繼承發揚光榮革命傳統;正麵巨幅屏風上,鐫刻著毛澤東的手書《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屏風兩旁挺立著陳毅、劉少奇、張雲逸、賴傳珠、鄧子恢五位新四軍重要領導人的雕像,使人感受到“皖南事變”後,中國共產黨重建新四軍軍部,粉碎國民黨頑固派取消新四軍的圖謀,拯救中華民族於危亡的堅強意誌。門前陳列著飛機、大炮、軍艦等。展廳內陳列著較為完整、係統的新四軍堅持華中敵後抗戰的史料和文物。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位於皖南涇縣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為紀念皖南事變新四軍將士殉難五十周年而修建,占地15000平方米,建築麵積7000平方米。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由入口紀念碑、主題廣場、主碑紀念廣場和無名英雄烈士墓四個紀念性空間序列配以皖南事變史料陳列室有機組合而成,整座陵園以鄧小平題寫的“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紀念主碑為中心,結合山形地勢,將各紀念建築組成一個完整有序、莊嚴肅穆的有機整體。陵園的入口利用兩邊的高崗形成了相對的兩個“土闕”,成為陵園的天然門戶。入口跨公路建有4座7米高、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闕,4座石闕以數字寓意新四軍的四,七米高隱喻皖南事變悲壯慘烈的七天七夜,形成了紀念性空間的第一序列。

進入陵園後,沿台階向上約30米,是一個不規則的小型廣場。正對麵的擋土牆上鑲嵌著葉飛題寫的“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字碑,點明陵園的主題,形成了紀念性空間的第二序列。從廣場右轉,是一條50米長的神道,神道正對著由兩個石闕形成的神門,神道的石階寬度逐步縮小成梯形,加強了透視感,使人們在感受覺上延伸了神道的長度。神道有90級台階分成3個層次,喻意當年9000新四軍將士成三路縱隊東進抗日。

陵園自開放以來,共接待來自全國各地及國際友好人士、海外僑胞上百餘萬人,近千名新四軍老戰士來陵園憑由殉難戰友。陵園已被授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中小學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榮譽。

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

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於1979年4月籌建,1980年10月江蘇省政府批準正式對外開放。全館占地麵積4820平方米,下轄革命舊址三處: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舊址——黃橋中學,通、如、靖、泰行政委員會舊址——丁家花園,第三縱隊司令部舊址——嚴複興樓,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100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丁家花園即紀念館的主要館舍,位於黃橋鎮米巷10號,該花園係清代園林建築,現占地3785平方米,其中,建築麵積1200平方米,是中國地質事業奠基人之一丁文江先生的故居。花園內雕梁畫棟、簷牙飛空、回廊曲徑,多竹堂、桂花廳、小淤舟、蝴蝶廳錯落有致,假山、魚池、修竹、喬木相映成趣。黃橋戰役期間,陳毅、粟裕、陳丕顯等新四軍領導人曾在這裏辦公和住宿,成立了江蘇的第一個抗日民主政府——通如靖泰臨時行政委員會。1990年3月,黃橋鎮政府從丁家花園全部搬出,紀念館按原丁家花園的格局進行了全麵修複。2000年8月,又在丁家花園的西側,擴建了槍炮室、字畫室和會議室,麵積計710平方米,向東擴建停車場800平方米,重新布展《黃橋戰役紀念展覽》;200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撥款150萬對黃橋紀念館基本陳列進行升級改造,在布展內容上,增加了曆史文物;在布展手段上,充分運用聲、光、電等多媒體現代展陳技術來再現曆史,突出重點、亮點,增強了藝術性和感染力。

工字樓位於黃橋鎮文明路164號,建於1924年,係仿德國式建築,磚木結構,上下兩層,共22間。2004年7月,黃橋鎮政府在該樓前擴建蘇北指揮部廣場。

嚴複興樓位於黃橋鎮東進東路61號,係清代民間建築,磚木結構,小巧別致,造型優美,上下兩層,共6間。

紀念塔位於黃橋鎮東進東路與薑八線的交匯處,建於1990年10月,塔高23.8米,漢白玉塔身,花崗岩塔基,直徑32米,塔名由粟裕題寫。

1990年,為紀念黃橋戰役勝利50周年,省、市政府撥款擴建黃橋紀念館,將丁家花園西部分辟為陳列室,陳列麵積擴大一倍。專題陳列分為“序廳”、“黃橋戰役的曆史背景”、“打開華中抗戰新局麵的黃橋戰役”、“發揚革命傳統”四個部分。

鐵軍精神永流傳

鐵軍精神的內容

新四軍所屬部隊在3年遊擊戰爭、8年抗戰和解放戰爭中,前仆後繼,浴血奮戰,為革命的勝利建立了卓著功勳,在革命戰爭史上譜寫了不朽篇章。“鐵心跟黨,聽黨指揮”,是新四軍發展壯大、克敵製勝的保證,也是鐵軍精神的靈魂。傳承鐵軍精神,是繼承黨的偉大事業、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四軍的鐵軍精神概括起來,就是:創造性地執行黨中央戰略指導方針的求真務實作風;藐視強敵和困難,敢於和善於奪取勝利的英雄氣概;為了民族解放和振興,不避艱險,不惜流血犧牲的無私奉獻精神;軍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魚水之情;注重自身建設,全麵建設部隊的良好風尚。

鐵軍精神的表現

要知道鐵軍和鐵軍精神的由來和表現,就要從莊嚴雄壯、節奏有力的《新四軍軍歌》談起。

《新四軍軍歌》誕生於1939年。當年2月24日,新四軍在軍部大禮堂舉行聯歡晚會,歡迎前來雲嶺視察工作的周恩來。會場上氣氛活躍,熱鬧非凡,各單位之間互相拉歌,嘹亮的歌聲此起彼伏。從江南前線回來的陳毅也被大家拉出來唱歌。為了歡迎周恩來這個老同學、老戰友,陳毅毫不推辭地用法語高唱一曲《馬賽曲》:“前進,前進,祖國的兒女,那光榮的時刻已來臨;專製暴政在壓迫著我們,我們的祖國鮮血遍地……我們在神聖的祖國麵前,發誓向敵人複仇;我們渴望珍貴的自由,決心要為之而戰鬥……”激昂慷慨的歌聲以及戰士們的掌聲,把晚會推向了**。

《馬賽曲》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革命歌曲,表達了法國人民爭民主、反暴政的革命意誌和愛國熱情。這時,大家不約而同想到了這個問題:“什麽時候我們能有自己的《馬賽曲》呢?”新四軍確實該有一首自己的軍歌。會場上將士們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我們這裏就有詩人嘛!”周恩來的目光移向陳毅。

“對,陳司令,你就寫首歌詞吧。”有人心領神會地大聲提議道。

陳毅欣然領命,愉快地接受大家的熱情要求。在此後的一個多月裏,盡管戰務繁忙,他仍利用作戰間隙抓緊對歌詞進行構思。7月1日,經作曲家何士德譜曲的《新四軍軍歌》初試啼聲: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

孤軍奮鬥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勳。

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

千萬裏轉戰,窮山野營。

獲得豐富的戰爭經驗,鍛煉艱苦的犧牲精神,

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一貫堅持我們的鬥爭!

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揚子江頭淮河之濱,任我們縱橫的馳騁;

深入敵後百戰百勝,洶湧著殺敵的呼聲。

要英勇衝鋒,殲滅敵寇;

要大聲呐喊,喚起人民。

發揮革命的優良傳統,創造現代的革命新軍,

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

鞏固團結堅決的鬥爭!

抗戰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抗戰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

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雄雞一唱天下白。這首象征著新四軍將士一往無前、所向披靡的軍歌,一經推出便很快風靡全軍。從此,《新四軍軍歌》激勵著廣大指戰員,在大江南北、淮河兩岸衝鋒陷陣,浴血殺敵。

然而,《新四軍軍歌》中所唱的“鐵的新四軍”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新四軍軍歌》中唱道:“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顯然,鐵軍和鐵軍精神與北伐戰爭以及北伐戰爭中的革命軍隊有著不解之緣。

第一次北伐戰爭期間,由於葉挺獨立團全體官兵在戰鬥中表現出了無比堅強的革命精神和前仆後繼、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北伐軍戰必勝,攻必取,勢如破竹。獨立團中的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冒著槍林彈雨,衝鋒陷陣,表現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第一營從營長開始,連長、排長都留下“為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而犧牲”的遺書,抱著獻身的決心上陣。

特別是在攻打武昌戰鬥中,葉挺獨立團的全體將士不懼犧牲,英勇作戰。戰鬥結束後,獨立團黨支部決定在武昌洪山修建烈士墓,安葬191名在戰役中犧牲的烈士。墓碑上鐫刻著“精神不死”、“先烈之血”、“主義之花”、“無產階級的犧牲者”、“諸烈士的血鑄成了鐵軍的榮譽”等名句。特別是後一句可以說是首次出現了“鐵軍”的稱呼。

由於葉挺獨立團英勇善戰,不怕犧牲,戰功卓著,1927年1月,這個團所在的第四軍榮獲人民群眾贈送的“鐵軍”盾。正因為如此,在抗日戰爭初期,葉挺建議把改編的南方紅軍遊擊隊命名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其目的就是要繼承和發揚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北伐戰爭中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鐵軍和鐵軍精神與南方紅軍遊擊隊也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這從《新四軍軍歌》的歌詞也看得出來:“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千萬裏轉戰,窮山野營……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主力長征。與此同時,陳毅和項英等人奉命留守蘇區,繼續率部與國民黨反對派作鬥爭。

在非常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南方紅軍遊擊隊以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堅韌的鬥爭精神,譜寫了革命英雄主義的壯歌。各遊擊區和紅軍遊擊隊都采用高度靈活的遊擊戰術,利用各省邊界地區的有利地形,以山地為依托,避強擊弱,晝伏夜擊,化整為零,集零為整,聲東擊西,神出鬼沒地開展對敵鬥爭。

為了鼓舞指戰員們的革命鬥誌,戰勝各種困難,堅持鬥爭,直到取得最後的勝利,項英和陳毅十分注意加強政治思想工作。他們經常對指戰員進行革命前途教育和革命氣節教育,積極提高指戰員的素質,正確地執行黨的政策,牢固樹立依靠人民群眾的觀念,同時,處處以身作則,充分發揮個人的表率作用。正是這樣,他們在殘酷的鬥爭中,鞏固了自己的隊伍,度過了三年遊擊戰爭的艱苦歲月,進入了新的曆史階段。

紅軍遊擊隊在南方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爭中形成的戰鬥經驗、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對鐵軍精神的形成,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和影響。

“鞏固團結堅決的鬥爭!”新四軍遵照黨中央的指令,為了抗戰到底,避免國共合作的破裂,正確處理聯合與鬥爭的關係,既堅持原則,反對國民黨製造摩擦,又注意團結,爭取其共同抗日。新四軍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大力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為鞏固、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出了積極貢獻。

1939年春,周恩來到皖南新四軍軍部,傳達了六中全會精神,並且提出了新四軍團結國民黨抗日、在敵後發展的三條原則:一、哪個地方空虛就向哪個地方發展;二、哪個地方危險,就向哪個地方去創造新的活動地區;三、哪個地方隻有敵人偽軍,友黨、友軍較不注意沒有去活動,我們就向哪裏發展。這樣,可以減少摩擦,利於抗戰。

新四軍對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的摩擦,堅決以武裝自衛擊潰頑軍的反共企圖,反頑鬥爭成為新四軍堅持抗戰的一種特殊鬥爭形式。1941年的皖南事變是最為典型的事件。

皖南事變是蔣介石一手設下的陷阱,致使毫無防備的新四軍中了國民黨頑固派的陰謀暗算,遭受了重大損失,釀成了抗日戰爭期間國共合作的最大慘案。

皖南事變後,軍長葉挺臨大節而不苟,斷然拒絕蔣介石高官厚祿的引誘,作《囚歌》以明誌,寧願把牢底坐穿,也不苟且偷生,充分表現了一個抗日民族英雄的浩然正氣。被俘的600多名新四軍幹部,被囚禁在上饒集中營。他們麵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威逼利誘、殘酷刑訊、野蠻屠殺,始終堅貞不屈,保持了革命者的崇高氣節。

“要英勇衝鋒,殲滅敵寇。”新四軍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軍隊,堅持抗戰到底。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是全中國人民當時最根本的也是最高的利益。

新四軍以積極抗戰的行動,表明合作抗日的誠意。1938年4月,新四軍在皖南岩寺集中整編後,逆著正麵戰場國民黨軍大潰退的浪潮,毅然迅速開赴華中敵後戰場,以首戰告捷、連連取勝的行動,在沉悶的淪陷區炸響了一聲春雷,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精神。

新四軍在大江南北,廣泛出擊日軍,破壞鐵路公路,拔除日偽軍據點,消耗和牽製日軍大量兵力,最多的時候迫使16萬日軍和23萬偽軍困守在華中占領區而不得脫身,有力地牽製了日軍對正麵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行動。

八年抗戰期間,新四軍對日偽軍作戰共2.46餘萬次,斃傷日偽軍29.37萬餘名,俘虜12.42萬餘名,戰果累累,受到國民黨最高軍事當局幾十次電文嘉獎慰問。

新四軍將士有著高尚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革命理想,麵對日本侵略者的圍剿屠戮,不畏強暴,不懼凶殘,英勇頑強,抗爭到底,他們不愧是民族的精英。他們表現出的堅定革命信念和大無畏的高尚品質,值得我們永遠懷念和學習。

鐵軍精神給我們的啟示

新四軍的鐵軍精神是新四軍的所有將士用自己的信仰和行動培育的,是新四軍用忠誠和熱血鍛造、豐富和發展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它與紅軍的長征精神、八路軍的太行精神都是以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他們一脈相承,各具特色,它們共同為人民軍隊發展壯大鑄就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新四軍的鐵軍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和組成部分;是在全民抗日、共赴國難的偉大鬥爭中,在汲取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的基礎上形成和豐富起來的;是新四軍在華中特殊而複雜的鬥爭環境中錘煉和發展起來的;是新四軍在與人民群眾共同奮鬥、互相學習中形成、鞏固和發展起來的。

鐵軍精神,既是人民軍隊優良傳統的集中反映,也是共產黨人優良作風的生動展示,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鮮明體現。它紮根於神州大地,是中華民族魂魄的一部分,它深受著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文化的滋養,浸潤著民族魂魄的基因,凸現著“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壯美情操。

偉大的時代鑄就了鐵軍精神,鐵軍精神也鑄就了偉大的時代。今天,新四軍精神仍然具有超越時空的強大生命力,是激勵我們前進的不竭動力。當前,我們要大力宣傳新四軍的光輝曆史和豐功偉績,繼承老一輩的光榮革命傳統,在新的曆史時期進一步弘揚鐵軍精神,把熾烈的愛國熱情升華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報國為民的實際行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努力奮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