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貫徹“三個代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5.1 中華民族必將在21世紀實現偉大複興

從二十世紀中葉到二十一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鬥,則是為了實現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複興。這個曆史偉業,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已經奮鬥了五十年,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再經過五十年的奮鬥,也必將勝利完成。

——江澤民

中華民族必將在21世紀實現偉大複興,其理論支持和思想保證是中國共產黨產生了鄧小平理論,並把它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正式寫入了黨章。是我們有“三個代表”思想的指導。鄧小平理論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曆史經驗的總結,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曆史經驗的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20年,中國之所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是因為有鄧小平理論的指導。隻有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這是我們從曆史和現實之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曆史結論。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現代化的光輝旗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最可珍貴的精神財富和科學指南。隻有在實踐中堅持和創造地運用鄧小平理論,探索和解決現代化建設中的新問題、新情況,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才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時期黨的建設綱領,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新發展,為我們黨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保持黨的先進性指明了努力方向。“三個代表”思想同時也是21世紀中國的指導綱領,隻要我們黨在各個層麵上都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去做,自覺地用“三個代表”作為衡量各項工作的準繩,就能更好地帶領全國人民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向前推進。

中華民族在21世紀實現偉大複興,最深刻的根源和巨大動力來自於中國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對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目標的追求,人民群眾對個人幸福生活的追求與實現全民族的偉大複興自覺和諧地統一起來了。2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使中國社會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也深刻地改變了中國老百姓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老

百姓對我們以前的那種幹法和思想觀念的錯誤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對世界先進文化有了更多的認識。中國人民已從以前那種不切實際的社會主義發展觀和脫離生活、脫離人民的那種做法的誤區中走了出來,深切地認識到現代化和民族的振興與自身生活之間的緊密關係。立足自己的行動,實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已成為中國人民不可阻擋的意誌。這是一種曆史主體“覺醒了的追求”。在人民群眾對自身利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才能得以實現。

中華民族在21世紀實現偉大複興,還有一個有利條件是,20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21世紀的大發展和民族複興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經驗支持。2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是中國現代化全麵展開的過程。中國現代化所麵臨的矛盾和難點問題已經並且正在暴露。如何處理和解決這些矛盾、問題,我們已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付出了代價,也取得了教訓和經驗。這對於充分深刻地認識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規律體係,增強現代化建設的自覺性和科學性,克服盲目性和偏差,增強駕馭大局的能力,無疑是一筆十分寶貴的財富。

中華民族在21世紀實現偉大複興也具備了相當雄厚的物質基礎。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國的綜合國力有了很大的提高。1993年至199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平均每年增長11%,是同期國際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和地區之一。199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各國中的排位已由1991年的第10位上升到第7位。國民生產總值已經在1980年的基礎上提前翻了兩番,到2000年將突破1萬億美元。我國的糧食、棉花、煤炭、鋼鐵、電力、石油等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穩居世界前列,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000多億美元,已經躋身於世界貿易大國的行列。20年來,我國的科技教育水平明顯提高,基礎建設也有了顯著改善。20年來,使2億多中國人告別了絕對貧困。更為有利的是,擁有13億人口的國內大市場,使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發展的空間。另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正在形成,經濟發展的體製條件正趨向成熟,這一切,都是中華民族在21世紀實現大發展十分有利的基礎條件。

中華民族在21世紀實現偉大複興,也是當今世界大勢和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

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極化,特別是世界經濟全球化、集團化、區域化趨勢加劇。這樣的世界大勢,對於中華民族來講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中華民族必須以實際行動,在抓住機遇、回應挑戰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麵複興。這一世界大勢和世界格局的有利因素可使我國在比較長的和平時期集中精力進行現代化建設。發達國家看好中國的廣闊市場和經濟發展前景,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的可能性。另外,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異,我國可以利用後發優勢在某些科技和產業領域實現躍遷式發展。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的發展狀況和當今科技革命飛速發展的勢頭相比,我國的發展麵臨嚴峻挑戰和巨大壓力。在以高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競爭中,我國仍處於弱勢。世界經濟區域化、集團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增強,經濟上的摩擦可能增加。一些西方大國不願看到中國的崛起,甚至蓄意製造一係列障礙,遏製中國的發展。

人類經曆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已初露端倪,科學技術已成為人類現代文明的基石,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持續進步的決定性因素。知識的創新、傳播和應用已成為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取之不竭的資源和動力。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科技的發展,知識的創新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創新是一個民族不斷進步的靈魂。如果不能創新,不去創新,一個民族就難以發展起來,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創新,根本的途徑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因此,培養同時代潮流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大批人才,是關係中華民族發展前景的百年大計。否則,中華民族就會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就會再次麵臨落後挨打的局麵。世界大勢、外部環境迫切地要求中華民族抓住機遇、回應挑戰、發展自己。

(本章完)